真信心的例子 (2:21-25)
- 創世記
- 出埃及記
- 利未記
- 民數記
- 申命記
- 約書亞記
- 士師記
- 撒母耳記上
- 撒母耳記下
- Ruth & Esther
- 約伯記
- 序
- 背景及參考資料
- 約伯第一次受苦 (1章)
- 約伯第二次受苦 (2章)
- 約伯第一次發言 (3章)
- 以利法第一次發言 (4-5章)
- 約伯第二次發言 (6-7章)
- 比勒達第一次發言 (8章)
- 約伯第三次發言 (9-10章)
- 瑣法第一次發言 (11章)
- 約伯第四次發言 (12-14章)
- 以利法第二次發言 (15章)
- 約伯第五次發言 (16-17章)
- 比勒達第二次發言 (18章)
- 約伯第六次發言 (19章)
- 瑣法第二次發言 (20章)
- 約伯第七次發言 (21章)
- 以利法第三次發言 (22章)
- 約伯第八次發言 (23-24章)
- 比勒達第三次發言 (25章)
- 約伯第九次發言 (26-31章)
- 以利戶第一次發言 (32-37章)
- 神親自發言 (38-42章)
- 總結
- 雅歌
- The Prophets
- 使徒行傳
- 羅馬書概略
- 哥林多前書概略
- 哥林多後書概略
- I Corinthians
- II Corinthians
- 加拉太書
- Ephesians
- 腓立比書
- Philippians: joy out of affliction
- Colossians vs Ephesians
- Introduction
- Greetings & Thankful prayer (1:1-13)
- The Son (1:14-22)
- Paul's ministry (1:23-29)
- Reasons for writing the epistle (2:1-7)
- False religions / Head and body (2:8-23)
- New life and deeds (3:1-17)
- Family and job relationship (3:18-4:1)
- Final word and prayer request (4:2-6)
- Senders of the epistle (4:7-9)
- Salutation from fellow workers (4:10-14)
- Paul's salutation (4:15-18)
- Reflection
- I Thessalonians
- II Thessalonians
- 教牧書信─提摩太前、後書及提多書
- 雅各書
- 彼得前書
- 彼得後書、約翰二書、猶大書
- 約翰一書
討論問題:
-
雅各說亞伯拉罕是因「行為稱義」,這說法與保羅「因信稱義,不靠行為」的真理有矛盾嗎?
-
雅各先後舉出亞伯拉罕和妓女喇合兩個例子,有特別用意嗎?
************************************************************************
真信心的例子 (2:21-25)
接著雅各舉出信徒所熟識的舊約故事—先祖亞伯拉罕和妓女喇合的行為表現—為例子,再次說明怎樣的信心才是真信心,怎樣的信心才可使人得救。這兩個例子說明真信心背後順服神旨意的行動,兩者不能分割—信心與行為並行。亞伯拉罕和喇合在宗教和社會地位上是極之懸殊,雅各欲指出神不看人的地位高低,只看人藉信心產生的行為,算其為義。
【附註:比較保羅和雅各強調的信心
若比較保羅在羅馬書所強調「因信稱義」的真理,與雅各這「有行為的信心」是否有矛盾呢?其實雅各所強調的,不是信心再加上行為,而是真實的信心包括了行為。保羅排除以「律法的行為」作為稱義的依據 (羅3:28:「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而雅各所要求的行為,是實踐愛心的行為,是因信心而自然生發的行為。保羅強調只有相信基督才是得救的途徑,否定任何倚賴遵守行為標準的方法。雅各對照的不是信心與行為,而是「有行為的信心」與「沒有行為的信心」之分別,是真信心和假信心之別。兩個真理是沒有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