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約伯第四次發言 (12-14章)

─12章─

約伯再次反駁三位朋友,他們所說的道理自己早已知曉,只是他們不了解自己的心情,反成他們攻擊的對象,甚感不悅:「我也有聰明,與你們一樣,並非不及你們。你們所說的,誰不知道呢?我這求告神、蒙他應允的人竟成了朋友所譏笑的;公義完全人竟受了人的譏笑。」(12:3-4) 他說:「安逸的人心裡藐視災禍;這災禍常常等待滑腳的人。」(12:5) 暗指他的朋友心安理得時,以為災禍一定不會臨到他們身上。約伯提醒人要居安思危,突襲的禍患隨時會殺人一個措手不及,防不勝防。

「強盜的帳棚興旺,惹神的人穩固,神多將財物送到他們手中。」(12:6) 那些作奸犯科的人竟會一帆風順、財運亨通,他們又如何解釋?證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不一定是對的。「看這一切,誰不知道是耶和華的手做成的呢?凡活物的生命和人類的氣息都在他手中。」(12:9-10) 一切都是神所安排的,神的作為實在難以捉摸!「在神有智慧和能力;他有謀略和知識。他拆毀的,就不能再建造;他捆住人,便不得開釋。」「他把謀士剝衣擄去,又使審判官變成愚人。」「他廢去忠信人的講論,又奪去老人的聰明。」「他使邦國興旺而又毀滅;他使邦國開廣而又擄去。」(12:13-14,17,20,23) 禍患可以發生在任何人或國家身上,不必然因為人的罪。神要拆毀、捆綁、奪取、廢除,無人可以避免,人只有就範。神的智慧比人高超,有許多發生在人身上的事,人憑自己的智慧聰明也無法猜透,正如賽55:9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哈洛德) 現在,約伯將要總結第一循環的長篇演辭,這總結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應朋友,第二部分回應上帝,第三部分哀嘆生命短暫。

「你問走獸,走獸必指教你;你問空中的飛鳥,飛鳥必告訴你;」(12:7) 約伯為何想起飛鳥與走獸,根據戈迪斯的釋經書《上帝與人的書》,他在挑戰他的朋友:你們知道你們不可能用世上的道德秩序,說服我相信人會得其報應,於是你們嘗試用自然秩序、大自然的美麗與豐饒、萬物各按其位,來混淆視聽。然後,你們在沒有邏輯與證據的情況下,宣稱上帝造了完全的大自然,也造了完美的道德世界。

「耳朵豈不辨別言語,正如上膛品嘗食物嗎?」(12:11) 正如約伯能辨別出腐壞的食物,他能辨別歪理:秩序井然的大自然世界,可以瞬間變得極具破壞力,上帝使水止住,溪流就乾涸;上帝把水放出,水就淹沒大地(12:15)。人類的統治者也能發瘋,或被野心沖昏頭腦,造成巨大破壞:「走迷的和使人迷路的都屬他」(12:16)。

「有誰不知道這是耶和華的手做成的呢?」(12:9) 我(哈洛德)和許多評論者一樣,對第9節中以YHWH稱呼上帝抱懷疑態度:「這是主(YHWH)的手做成的。」約伯寓言中很自由地使用耶和華,但在整卷約伯詩歌中,只有這處使用了這個特殊的名字。YHWH是上帝與以色列人交往時所使用私人、親密的名字。這個名字非常神聖,時至今日,嚴守教規的猶太人仍不會讀出這名字的真正發音,只會用代用詞。很有可能是某位文士一不留神,沒注意作者的本意,無意識地將上帝的個人名字取代了原有更普遍使用的名字,像伊、伊羅欣及沙代。

即若約伯不是猶太人,可是《約伯記》卻徹頭徹尾是猶太人的經卷,一開始就擅稱自己有權在道德基礎上挑戰及質問上帝 (以色列就如其名字:「與上帝摔跤者」)。這書卷在討論關於上帝的事情時,有沒有獨特的猶太情感?約伯不是猶太人,但代約伯發言的作者是猶太人。我(哈洛德)認為猶太人的「上帝言說」(God-talk)的核心,就是確信上帝最重要的屬性是祂重視正義多於權力。而約伯始終抱緊希望:上帝的正義感勝過隨意施展的神聖權力。

可是,人們總是認為約伯遭遇的普世性(縱然通過猶太人的觀點表達出來),反映此書是在以色列人被放逐後形成。此書沒有以色列狹隘主義,沒有假定我們關心的每個人都是猶太人。約伯的呼喊不是「為何這些事發生在我們這些上帝子民身上」,而是「為何這樣的事會發生」,這看法極可能出現於當時與其他放逐者同住在流放之地的猶太社群中,或是公元前586年之後,巴比倫人引入其他族群一起重建的錫安,當時四周都是與以色列人一樣的難民與戰爭受害者。  [註十三:哈洛德86-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