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參考資料

背景資料 

《約伯記》透過辯論去探討神的公義和人的苦難兩者的關係,辯論的焦點在於:一個敬虔、正直的人為何會遭遇苦難?是因人犯罪而導致神的懲罰嗎?是否還有其他因素?辯論中沒有談到是否牽涉撒但的攻擊或其他可能的因素,只是環繞著神賞善罰惡的原則,這是當時代一貫的想法,與今日大部份人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想法一致。弔詭的是,最後上帝也沒有給予約伯一個清晰的答案,卻暗示了一些苦難的奧秘,也許是上帝或作者想讀者自己去推敲吧! 

約伯的故事是虛構的嗎?還是真人真事?《聖經》舊約和新約各有一卷書提到《約伯記》中的約伯:《以西結書》和《雅各書》。先知以西結說:「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人子啊,若有一國犯罪干犯我,我也向他伸手折斷他們的杖,就是斷絕他們的糧,使饑荒臨到那地,將人與牲畜從其中剪除;其中雖有挪亞、但以理、約伯這三人,他們只能因他們的義救自己的性命。這是主耶和華說的。……或者我叫瘟疫流行那地,使我滅命(原文是帶血)的忿怒傾在其上,好將人與牲畜從其中剪除;雖有挪亞、但以理、約伯在其中,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他們連兒帶女都不能救,只能因他們的義救自己的性命。』」(結14:12-14,19-20) 神兩次將約伯與挪亞和但以理兩位神的僕人並列,足以證明約伯真有其人,無可置疑是指《約伯記》中的主角約伯,他也三次被神稱為祂的僕人(伯1:8; 42:7-8)。 

使徒雅各說:「弟兄們,你們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說話的眾先知當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樣。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有福的。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給他的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雅5:10-11) 雅各在眾多聖經人物中特別挑選約伯作為信徒為主受苦的榜樣,又認定神給他一個美好的結局,來鼓勵在苦難中的信徒不要氣餒。 

約伯住在烏斯地(the land of Uz):「烏斯地有一個人名叫約伯」(伯1:1)。烏斯在以東的南部,亞拉伯曠野之西,與迦勒底相連。先知耶利米在《耶利米書》及《耶利米哀歌》都有提到烏斯地:「我就從耶和華的手中接了這杯,給耶和華所差遣我去的各國的民喝,就是耶路撒冷和猶大的城邑…並雜族的人民和烏斯地的諸王,與非利士地的諸王……。」(耶17-20)「住烏斯地的以東民哪,只管歡喜快樂;苦杯也必傳到你那裡;你必喝醉,以致露體。」(哀4:21) 約伯是以東人嗎?以東人是以撒的兒子以掃的後裔,從下文推測約伯活得可能比亞伯拉罕更長,從這一點來看,他不可能是以掃的後裔,充其量說他是烏斯人。 

另外,約伯的三個朋友都是長者,其中一個朋友提幔人以利法對約伯說:「你知道甚麼是我們不知道的呢?你明白甚麼是我們不明白的呢?我們這裡有白髮的和年紀老邁的,比你父親還老。」(伯15:9-10) 提幔是屬於以東地,提幔人是有智慧的人:「論以東。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提幔中再沒有智慧麼?明哲人不再有謀略麼?他們的智慧盡歸無有麼?」(耶49:7) 而第四個朋友以利戶比三位長者年輕:「以利戶要與約伯說話,就等候他們[指約伯三個朋友],因為他們比自己年老。…布西人巴拉迦的兒子以利戶回答說:我年輕,你們老邁;因此我退讓,不敢向你們陳說我的意見。我說,年老的當先說話;壽高的當以智慧教訓人。」(伯32:4-7) 釋經學者說,約伯可能是主前二千年時代的人,是列祖時期的人物。《約伯記》最後兩節告訴我們:「此後,約伯又活了一百四十年,得見他的兒孫,直到四代。這樣,約伯年紀老邁,日子滿足而死。」(伯42:16-17) 他肯定比摩西更早,因摩西才活到120歲(申34:7)。亞伯拉罕則活到175歲:「亞伯拉罕一生的年日是一百七十五歲。亞伯拉罕壽高年邁,氣絕而死,歸到他列祖(原文是本民)那裡。」(創25:7-8) 有說「七十士譯本記錄約伯遭災的時候,年紀是70歲。不過這個時間並不一定正確。」不過我相信約伯受苦時的年紀也相距不遠,那末,約伯極有可能活得比亞伯拉罕更長!創46:13也提到另一個約伯:「以薩迦的兒子是陀拉、普瓦、約伯、伸崙。」以薩迦是雅各十二個兒子中的一個,這裡提到的約伯是雅各的孫子,因此不可能是《約伯記》中的約伯,況且年邁的雅各應約瑟之邀,將他的兒孫帶往埃及定居。(創45:9-11) 神也是這樣吩咐雅各:「我是神,就是你父親的神。你下埃及去不要害怕,因為我必使你在那裡成為大族。」(創46:3) 於是,「雅各把他的兒子、孫子、女兒、孫女,並他的子子孫孫,一同帶到埃及。」(創46:7)

(哈洛德) 哈洛德未正式進入討論《約伯記》的內容之前,發問了一個問題:事事有因?他說:人類是「意義創造者」,會不斷嘗試以因果關係來理解世界。有些時候,找出事情發生的原因是愚不可及。有人說過,當我們極度關注某件事情但對之完全無能為力的時候,迷信便會出現。一位女士在拉斯維加斯穿上她的「幸運毛衣」玩角子老虎機,希望為她帶來好運。因為有一次她穿著這件毛衣時贏了大錢,,這件毛衣就成了她的「幸運毛衣」。我們事無大小都會看見這種因果思維。 

人類會為事物製造意義,我們希望放心地活在穩定有序的世界。除了希望可以放心活在有序及可預測的世界外,我們更渴望相信這世界是公平的,各人都能得到應得的東西。我們可見到約伯的訪友不單盡力為約伯找出他受苦的原因,他們更致力證明約伯的受苦在道德上是合理的。若他們被告知全能上帝對受苦者的道德價值漠不關心,他們可能會感到不安。 

上帝創造了秩序井然的世界,萬物各按其位。惟有當始祖被造,世界秩序便變得不能預測時,我們才有好壞而非適時與否之分。我們也開始會問:這世界有沒有公平?這個公平是道德和可靠的嗎?在這世界好人是否有好報?厄運降臨,比人生其他領域的問題更令我們質疑世界上道德秩序的力量。 

一位基督教神學家寫了一本厚厚的研究報告的書,他發現人類之所以特立於眾生的原因,是他們有能力在苦難中尋找意義。當失去工作、在車禍中受傷或被診斷出患有惡性腫瘤時,彷彿一定會問:「為甚麼?為甚麼此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為甚麼會現在發生?」若找不到答案,就會繼續追尋。若我們能為不幸的事情辨明意義(「這就是發生的理由」)」或賦予意義(「我如何能從中得益?」),不幸所帶來的痛苦就會減少,也變得較易忍受,最要不得及令人不安的結論,就是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公平的世界,世事不過是隨機發生的。有一位評論者對該神學家的結論提出異議:人類的獨特性的關鍵是我們緩解苦難的能力,更甚於解釋受苦的能力。 

當壞事只發生在我們而非朋友或陌生人身上時,我們同樣渴望找出理由,更會嘗試怪責自己,會對自己說:「我一定是做了甚麼事,才活該如此。否則這個世界就沒有了道德秩序。」約伯受苦的反應是搖擺於兩極之中,一方面堅稱自己不應受這些苦,但另一方面又會爭辯:「若是因為我做了甚麼事情而得到這些懲罰,我願意接受,不過請先告訴我,我做錯了甚麼。」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見到約伯寧願接受後者的解釋,那麼他起碼可以保留自己對宇宙道德秩序的感覺。要為發生了的事找道德原因,難免就將上帝扯進來。 

我(哈洛德)的老師赫舍爾常說,聖經不是人的神學,而是上帝的人學。上帝是怎樣,聖經說得很少;但人類應該怎樣做人處事,卻說得很多。聖經中包含著有一場神學對話,內容是關於上帝的本質與及祂的思考過程。這場對話是由矛盾促成的,一方面人類希望看到世界是個道德空間,事出必有因;另一方面,我們不能逃避的現實就是,我們的世界會有好人無故受苦,整卷約伯記是一場辯論,探討顯然臨到好人身上的惡運是否來自上帝。[註二 哈洛德13-23頁] 

《約伯記》成書距今二千五百年,約伯是真有其人嗎?這些恐怖事情真的發生在他和他的家人身上嗎?先哲眾說紛紜。它可能不是歷史上真實的事件,但它可以教導我們深刻的真理,是更重要意義上的真實。約伯寓言世代傳誦,而這個民間傳說也鼓勵了無數的人,無論發生甚麼事情,都要持守信仰。[註三 哈洛德29,36,40頁]

參考資料

互聯網:《聖經專卷註釋》─《約伯記》
http://a2z.fhl.net/php/pcom.php?book=3&engs=Job

哈洛德‧庫希納著,黃杰輝、阮雅瑜譯。《約伯記釋讀─當好人遇上壞事》,基督教文藝社,2016年7月初版。
[本書譯者採用《和合本修訂版》(1985), 而作者哈洛德在釋經時所引用的是猶太教出版協會(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abbr. JPS)的翻譯,譯者會在有需要時在翻譯的經文上標示作者翻譯經文的「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