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1章12-26節

釋經與默想


<釋經>

(腓1:12-26) 保羅的處境和心境

 
(1:12-19)   在捆鎖中樂見福音興旺

(12節) 
「我願意你們知道」:也許腓立比信徒因保羅坐牢而憂心,他們的信心也必然受到一定的打擊。因此保羅藉這段話激勵他們,他坐牢背後原來是很大的祝福。

(13 節) 
「在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中」(“in all the palace, and in all other places”):保羅上訴至凱撒,從羅馬皇帝下至各審判官,都知道保羅被押解至羅馬受審訊,是「為基督的緣故」。因此保羅的坐牢,間接把福音帶到羅馬皇宮和軍營 (4:22提到「凱撒家裡的人 (‘Caesar’s
household’)」向腓立比教會問安),然後迅速廣傳至周邊的地方。

(14 節)
「那在主裡的弟兄」:相信是指羅馬的信徒。保羅坐牢本來會使得其他信徒因怕受牽連而退避,信主的心也會有所動搖。然而事實卻相反,保羅坐牢是為主受苦的見證,一個人不會為死人坐牢,這令他們更「篤信不疑」,保羅甘願為死而復活的主坐牢 [「知道我是為辯明福音設立的」('knowing that I am set for the defense of the gospel')16節) ],以致他們更放膽去傳揚復活的主,坐牢也不計較。可見保羅的坐牢對非信徒與信徒都有幫助。

(15 節)
「出於嫉妒紛爭」:保羅在傳道的旅程中,豎立了不少敵人,例如割禮派信徒。其中有些更是同道中人,卻因保羅的風頭蓋過他們而嫉妒保羅,並在他背後說三道四。現在保羅坐牢,在教會失去影響力,他們自然可以坐享其成。他們大可以向信徒製造謊言,「並不誠實」(17節),說保羅的壞話去中傷保羅,他傳的福音不可信;這樣可能會令保羅在獄中更著急,加增了他「捆鎖的苦楚」(17節)。

(17 節)
「結黨」 (“of contention”):指「為一己之利益而工作」。

(19 節)
「終必叫我得救」(“salvation” KJV or “deliverance” NKJV):有兩個意思,一是得享救恩 [「得救」(“salvation”) 在28節也提及,那處明顯指信徒得享救恩,相對於敵人「沉淪」(“perdition”) 而說 ],二是得到釋放。保羅在這裡的意思應該是指得釋放,這是他所肯定的(1:25-26, 2:24),這也是他喜樂的原因。

(1:20-26)   保羅的生死觀

(20 節)
「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他極渴望得釋放,又有信徒的祈禱,和聖靈的幫助,因此他深信自己會得到釋放。

「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他希望得釋放後可繼續放膽傳福音。傳福音也好,坐牢也好,他總不感到羞愧,因為是為主的榮耀(「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

(21 節)
「活著就是基督」:保羅活著時可繼續彰顯基督的榮耀,又可結福音的果子(「成就我工夫的果子」[“the fruit of my labour”] 23節)。

「死了就有益處」:保羅想到可以息勞歸主,因「離世與基督同在」,是「好得無比」(23節) [保羅相信,離開身體的一刻,便與主同在 (林後5:8) ]。也可指保羅若是為主而殉道,福音的影響力將會更大,這配合他之前所說,無論是生是死,基督照常顯大。

(24節)
「為你們更是要緊」:保羅本可選擇息勞歸主,這也是他個人的心願。但他還是「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切切地想念」腓立比信徒 (8節),選擇留在世間,繼續造就信徒,他深信這是主的心意 (「我既然這樣深信」25節)。

(25節)
「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同住」:基於主的心意要他留下,他就深信主必拯救他,並有機會到腓立比探望教會。

 「所信的道」:可指信徒的信心 (“joy of faith”)。腓立比信徒為保羅得釋放切切祈禱 (19節),保羅有信心會被釋放,無疑會令他們喜樂,保羅的探訪,更會增加他們的喜樂。(26節)



<默想>

「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腓1:12)

苦難會令人沮喪、埋怨,歸咎上天不公。看見一些天災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災難(約七萬人死亡),或2010年在海地發生的七級地震 (超過十萬人被活埋),到處面目瘡痍,劫後餘生者無奈地等待救援。要是我身在其中,喪失家園已是不幸,喪親之痛更加讓心靈的創傷難以復原,試問又如何可以喜樂?然而災難過後,卻窺見全地的人都在不斷地藉著各種途徑表達關愛,在國與國之間勾心鬥角的殘酷世界裡,算是留下了少許的溫馨之情。

苦難背後卻可以有意想不到的祝福,一個人在苦難中能否像保羅那般喜樂,視乎他從正面或負面的心態看苦難。保羅面對逼迫,身陷險境,甚至有人「傳基督」是要「加增」「捆鎖的苦楚」(17節),他仍能心存喜樂,只因他看見自己「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12節),福音不但沒有停頓,反而繼續「被傳開」(18節),這豈不是他想要達到的使命嗎?能夠達成他人生的使命,是死是活他在所不惜。我們是帶著使命去受苦呢,還是因犯罪而受苦呢?如果兩樣都不是,那是否如耶穌指著那生來瞎眼的人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9:3) 若然如此,我們便要在痛苦的日子中從心底裡稱謝神,還要學習詩人所經歷的:「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你,我就默然不語。」(詩39:9) 學習在苦難中默默靜候神大能的作為彰顯。每每在苦難過後,回顧一連串所發生的事,才感受到苦難背後的祝福,印證神的恩典與作為。

保羅能誇口「活著就是基督」(21節),非一般人所能做到,他一生都委身在主的大使命之中,且無時無刻不在推動這拯救靈魂的大工程。當然不可少的,是自己也要謹慎言行,儘量做到「沒有一事叫我羞愧」(20節),反叫敵人羞愧,如彼得的教導:「存著無虧的良心,叫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彼前3:16) 保羅能夠做到這一點,無懼別人惡言詆毀中傷,以致他「活著就是基督」,這真是談何容易?看來他已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如我們的主所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3) 「捨己」英文譯作 “deny”,有「否定自己」的意思。我說這種「忘我」,當然不是指時下年青人借啪丸或K 仔等麻木自己的腦袋,去逃避現實這種試圖忘我的境界。我所指的「忘我」,是一種不顧念肉身的享受,心中只有追求屬靈的事,不為自己,只為榮耀基督的心態,如保羅矢志:「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20節) 這種忘我的境界,是絕對清楚自己在做甚麼,也是思想上的一種操練。按主的囑咐,我們該「天天」如此,天天捨己,才稱得上是主的門徒。因此讀經很重要,屬靈人是需要屬靈的餵養,天天如是,正如我們的肉體需要天天吃飯一樣,才有健康的體魄。能天天被靈糧餵養,天天被提醒,才可天天做到「心意更新而變化」(羅12:2),才能天天背起「十字架的苦難」,跟從主的腳蹤而行,活著就有基督的影子。

「死了就有益處」(21節)─對信主之人來說,「離世與基督同在」(23節),自然是「好得無比」(23節) 的事,沒有苦難,沒有眼淚,沒有傷痛,只有喜樂,只有神的愛包圍著,兩者選擇其一,當然是要死不要活!保羅說:「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這是否意味著保羅已完成所託付他傳福音的大使命,有息勞歸主的想法呢?事實上,他已經過三次的福音佈道旅程,他最終的理想,是把福音傳到羅馬 (羅1:15),完成他傳福音給外邦人的使命。現在雖身處羅馬的監獄,然而他真正的想法是,活著為腓立比信徒的靈命長進「更是要緊」(24節),因此他深信自己會被釋放,還打算再次往腓立比探訪信徒,冀能幫助他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25節),這樣一位有無比愛心的牧者,必然深得腓立比教會的信徒所愛戴!

不錯,比較上,當然是在天上與主同在,比活著受苦更好。但保羅這位宣教士,還沒有息勞歸主的意念,他一想起羊群的需要,便深信要繼續苦撐下去,天國就是需要這等死而無憾卻又為羊群的需要活下去的大牧者。我們又如何呢?是否不堪面對人世間的苦楚便想到息勞歸主呢?這可是主的心意嗎?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雖則是生是死,非我們可以選擇,但求死絕不是主的心意,為己為人,有求生的意志,憑著信心去面對逆境,焉知神是要在我身上顯出祂的作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