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2章1-4節

釋經與默想


<釋經>

(腓2:1-4) 保羅勸勉信徒要合一

(2:1-2)   要有合一的精神

(1節)       
「在基督裡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意思是「若有任何在基督裡的勸勉、基督的愛的安慰、聖靈的相交、基督的心腸(1:8)和憐憫」。

(2節)       
有同樣的心思意念,同樣的愛心,指1節和3-4節所述的。保羅在此書很注重彼此同心 (same mind or likeminded),例如他在2:19-20力證提摩太就有同樣關心腓立比信徒的心(「沒有別人與我同心,實在掛念你們的事」),又在4:2 力勸教會兩位姊妹在主裡同心。

 (2:3-4)   達致合一的方法

(3節)       
「結黨」 “strife”,為自己的利益而爭競。

「虛浮的榮耀」:也是為自己的利益設想。

「存心謙卑」“lowliness of mind”,就是不驕傲。

「看別人比自己強」:意思是「把別人看為比自己更配受尊敬」。要學習欣賞別人的長處。

(4節)       
「也要顧別人的事」:意思是「為別人的利益設想」。


 


<默想>

「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腓2:2)

在基督的大家庭裡,各人的意見和想法會有不一,這是無可厚非。大家固然可以表達不同的意見,但若各人堅持己見,各不相讓,便容易引起衝突與不和。除非大家同有一個更高層次的信念,蓋過自己個人的誠見,才能達致和諧共識,發揮合一的精神。若大家堅持以基督的愛和體諒的心腸去看待事情,自然懂得尊重別人的想法,欣賞別人的長處,體諒對方的缺點,不會太過執著自己的見解,計較個人的榮辱與得失。

某教會曾經因為商討植堂的問題,主任牧師和執事之間意見有分歧,結果最後連主任牧師也突然請辭,也許他希望找一間與他理念相近的教會去事奉。因事出突然,許多信眾聽後都黯然神傷,因主任牧師帶領教會有一段頗長的時間,甚得會眾歡心。牧師的辭退影響至深,信徒的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考驗,事實上對教會的發展也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聞說這位牧師有一段時間長駐內地,並走訪中、港、澳三地推動宣教事工,後來在一間香港的教會參予內地宣教的事奉。誰對誰錯,我不敢作出論斷,只是各有各的想法而已。事實上,個中細節我也不大知情,只知道牧師覺得自己已當了多年主任牧師,個人又一直想多參與內地宣教的事工,於是決定不與教會續約。但我在想:雖然牧師和教會執事對植堂的看法未能達成一致,若然牧師勉強留低,而相互之間的矛盾未有消除,反而日益加劇,恐怕最終也是不歡而散。但若當初大家都本著主的愛和體諒的心腸去解決問題,相信必能經協商達成共識。為免阻礙教會的發展和信徒的心靈受到衝擊,以和為貴,顧全大局,相信會更合乎主的心意。保羅也力勸腓立比教會兩位領袖「要在主裡同心」(4:2),何解?因保羅也明言信徒有同一的愛心和意念,可使他的喜樂更滿足(2:2)。彼得也勸信徒「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彼前3:8,11)

我認識一位弟兄,他多年長駐中國大西北區一個省份參與宣教工作。他認識兩個在該省某個城市的宣教士家庭,他們都是對當地少數民族有福音的負擔,彼此相識,卻因為一些對宣教方面的歧見而再沒有來往和互訪。該弟兄也為他們關係的疏遠感到惋惜,原本那裡的宣教士已是寥寥可數,大家更需要互相扶持,可是兩個家庭卻合不攏。我不敢說聖靈在當地的福音工作有無絲毫影響,但至少這不是一個好的見證。

公司與公司爭鬥,各為其主,這是無可厚非。同事與同事之間有爭拗,各有各的立場,意見分歧,勢不兩立,這種現象時有所聞。若下屬與其上司意見不合,隨時隨地可以「劈炮」,一走了之。在教會裡,我們所信的雖是同一位主,大家都可以同樣堅持是尋求主的心意,仍難免會有意見分歧。保羅和巴拿巴也曾因為馬可一事互不相讓,各行各路,我不禁懷疑這是否主所樂見的呢?無可否認,保羅和巴拿巴都是滿腔熱誠的佈道家,都是為主作工,大家都各認為是按主的心意去行,那麼,誰的想法才更合乎主的心意呢?若繼續爭拗下去,恐怕沒完沒了,結果一起同工經年的兩位大佈道家,都不免要分道揚鑣。但我想:主的心意也該有優先次序之分,同是主的僕人,是否和睦同心比其他個別的想法更重要?若大家都能以此為大前提,願意作出讓步,謀求共識,必可有更合乎主心意的抉擇,這樣才能發揮同心合一的精神。在教會的大家庭裡,若大家都能做到「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2:3),互相尊重,以基督的心為心,以和睦為更高尚的情操,必可避免許多無謂的爭拗,作主的工更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