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3章17-21節

釋經與默想


<釋經>

(腓3:17-21) 防備敵人

  (19節)
「沉淪」:永遠滅亡。

「肚腹 (belly)」:可能指「食物」(林前6:13「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 或廣義的代表肉身生命的一切慾望。這群人應該是縱慾主義者;保羅時代有「諾斯底派」的異端,認為只要靈魂得救,不須在意身體的墮落。   





<默想>

「弟兄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當留意看那些照我們榜樣行的人。」(腓3:17)

這句說話令我想起孔子的諺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身邊的親朋戚友,各有所長,我所指不是他們的知識或技能,而是他們的性格和處事待人的態度。

有一位朋友,他為人樂觀,縱使身患腎病,都常以樂觀的態度應對,常對人說:「開心又是一日,不開心又是一日,反正是要過日子,不如過得開心點。」我可向他樂觀的性格學習。

有一位朋友,大家一同見面時,他總會主動去找每一個朋友寒暄,問候近況,相信與他作為物理治療師的職業有關,因病人接受物理治療時,這位治療師都會一面治療,一面找些話題和病人交談。我可向他學習主動向人問好,表達關心,藉此除去隔膜,增進友誼。

我母親很大方,約人飲茶吃飯總是她爭著結賬 (香港人的特色)。我可向她學習慷慨的一面。

我太太很會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尤其是鄰舍,因此結識了很多朋友。記得與她初相識時,我第一次到她的學院裡,她邊行邊向許多同學打招呼,我才驚訝這位女朋友認識這麼多同學 (包括老外),有些還是英俊小生,真的把我嚇慌了!她主動結交朋友的性格,對於我這個性格較為內向的人,很難辦得到。這方面我的確要向她學習,向鄰舍傳福音,首先要與人建立關係。

有次我帶仔仔出街,在一條行人隧道裡,看見一個行乞的人,我不以為意 (習慣了)。出了隧道後,仔仔見我毫無反應,邊行邊對我說:「你說自己信耶穌,見到乞兒,一個錢也不給,怎算得上是個好人?」(以往遇到這種情形,他多數只會問我拿小錢給他去施捨。) 當時我心想:仔仔年紀小,大概不知道香港政府不鼓勵助長行乞,也不知有些內地殘障人士專門來港以行乞為業。每次路過行乞者時,我內心會有掙扎,聖經教導我們要施捨賙濟窮人,究竟給還是不給?一方面覺得自己塞住憐憫之心,另一方面又不想縱容行乞,便乾脆循別的途徑去賙濟窮人。誰知仔仔接著很認真地叮囑我說:「以後見到乞兒,就算我不在,你都要給他錢,至少要給五元!」當下腦海中即時想起驢子發聲向牠主人先知巴蘭說話的一幕,感覺好像是神透過兒子向我說話一樣。當時我沒有反駁他,而且還記著他所說的話,以後我經過行乞者,會留意行乞者的情況而施捨。仔仔的憐憫心腸,值得我學習!

能夠集各人之所長,成為自己所擁有的個性,將會是一個很不平凡的人。「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