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總結 

《約伯記》是一卷以神學思想來深入討論「苦難」這人生哲學性課題的書卷,當中牽涉三個朋友與苦難的主角約伯輪流的激辯,各執一詞。約伯認為自己沒有犯過罪得罪神,為何神要如此懲罰他,而三個朋友認定約伯是因為犯過罪才招致神的忿怒與懲罰,苦勸約伯從速向神認罪悔改,神便收回成命,甚至帶來更大的祝福,這是唯一的出路。而第四個較為年輕的朋友,他也是這樣奉勸約伯不要再驕傲自恃、自以為是,要謙卑來到神面前,尋求神開恩憐憫和寬恕。這位朋友如三位比他年長的朋友一樣,自認為是神的代言人替神說公道的話,並力證神是一位公義的神,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出34:7),也是一位憐憫人的神──「他不保護惡人的性命,卻為困苦人伸冤。」(伯36:6) 

如何將這卷書從神學或哲學性的課題,轉為實用性的課題,正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地方。個人認為,當人遇上苦難或天災橫禍時,我們作為朋友或安慰者的角色,首先要做好聆聽者的一方,耐心聆聽受苦者盡吐心中情,然後慢慢疏導他去倚靠樂意向人廣施恩惠憐憫的神。切勿胡亂猜說對方可能因為犯了某些罪而弄到今日的田地,這樣對當事人是非常不公,更是在對方的傷口上灑鹽,導致他為罪不停自責,或令他更感到受冤屈,對你言語中傷有反感。只要對他說神是如何一位憐恤人和樂意幫助人脫離困局的神,引導對方祈禱倚靠神,帶領他一同謙卑祈禱交託主,才能令對方釋懷,儘快可以走出哀傷的困局。我們只能勸他坦誠向神祈禱說,若有甚麼得罪神和人的地方,求神寬恕,神必赦免我們一切的過犯。

正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耳」,我們安慰受苦者時一定要慎言,少說話、多做事是明智之舉。正如劉彤牧師在創視中分享說,教會應該要:

  1. 多一點了解,少一點定罪──耶穌的福音不是定罪,而是給人嶄新的開始。

  2. 多一點行動,少一點教條(或教訓)──教會往往先叫人悔改認罪,神蹟才發生;耶穌是先去愛,先去給予,藉表達愛的關心與行動來引導人認識神、親近神:「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 

劉牧師舉出約8章記載「行淫的婦人」那一幕,文士和法利賽人將那婦人拿到耶穌面前公審,說:「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耶穌回答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年紀小的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定淫婦的罪,年紀大的犯過的罪肯定要比年紀小的更多!倘若耶穌定淫婦的罪,他們也不能逃脫。最後,耶穌對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3-11) 耶穌就是用愛心來感動人悔改歸向神,給罪人一個重獲新生的機會。 

要令當事人走出困局,當事人對神的信心,也是重要的一環。正如約伯一樣,無論對方是信徒還是非信徒,都極有可能在苦難中懷疑神的慈愛和公義,這也是魔鬼的攻心計──最擅長設下煽惑人心抗拒神、離間人信任神的圈套。因此要令對方先放下對神在慈愛和公義這兩方面的懷疑,然後憑信心仰望神大能的拯救。 

來11:1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有許多真憑實據,如曾經遭遇苦難而得蒙神恩典的見證人。因此當別人或自己落入苦難時,要相信神的慈愛與大能,並聖經上對信靠祂的人所作的應許,憑信心存著得脫離苦難的盼望,並耐心禱告和等候恩典的臨到。即或結果並非如自己在禱告中所渴求的出現,也要相信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並相信「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28),便能真正體會到苦難中從上而來的平安,從而積極面對當中的苦難,直到走出困局為止。 

當然,有信心是一回事,行使信心卻是另一回事。除了憑信心禱告外,我們要做我們所能做的,別擔心結果。要相信苦難只是一個暫時性的過渡期,期間我們只要盡上自己能力可以做到的一部份,相信神會補足我們欠缺或負責我們不能做到的一部份,這也是我此間仍在苦難中給自己勉勵的說話。「皇天不負有心人」,正如我不知道這篇反思《約伯記》的文章所分享的信息可以幫助多少人,但我憑信心去作我所能作的一部份,我相信神也會作祂餘下的一部份來成全我的盼望,就是樂見許多愁苦的人,因著我分享的信息而在苦難中得著從上而來的安慰、勉勵和力量去走出困局。 

苦澀消極的話最容易攔阻神的工作,以色列人四十年在曠野生活,口裡充滿埋怨。耶穌八福論中其中一福是:「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5:5) 南韓李在訓牧師解釋說,溫柔的人是那些無論要付上多大的代價也順服上帝的人,這就是溫柔。箴17:3說,「鼎為煉銀,爐為煉金;惟有耶和華熬煉人心。」但以理是一個溫柔的神的僕人,他曾經歷被擄的苦難,又曾在異邦中經歷不少磨練和考驗,卻從沒發過半句怨言,且在備受考驗的危機之中仍然敬畏神,堅守自己的猶太信仰,沒有屈服於外邦人的苛求。他溫柔的表現,令他深受巴比倫和波斯兩代君王的賞識和愛戴,被委任治理國家的總管。而不認識神的巴比倫王和波斯王,到頭來同樣尊崇但以理所信的神(但4:37,6:26),神的威嚴和榮耀在外邦君王面前大大彰顯,背後都有神的計劃和美意。 

但以理曾透過解夢預言世代王朝的更替,正是上帝讓猶太人知道,不論他們身處甚麼惡劣環境,他們所信的上帝仍然掌管著人類的歷史。但以理敬畏神,有美善的靈性,仍然受到不少重大考驗,包括敵人因嫉妒而設計陷害他的攻擊,他安然順服神一切的安排去接受考驗,甚至被扔入獅子坑也義無反顧。這讓我們看到上帝容許撒但攻擊我們,是磨練人對信仰的堅持,而撒但只是神用來磨練敬虔人的工具,苦難亦然。 

同樣,神的兒子甘願來到世間承受苦難,祂臨釘十架前安慰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 我們的主都要承受苦難,更何況我們這跟隨他的人!祂受苦不但為我們贖罪,也是親身體驗人間的痛苦,特別是為義為信仰所受的苦。他受試煉是顯明神的旨意、受死是顯明神對人的愛、復活是顯明神的大能!他成為我們歷代信徒受苦的典範:「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來12:2-3)《希伯來書》作者勉勵我們:「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來10:36) 

門徒領受了主的大使命後,在傳福音和建立教會的事工上,都飽受不同程度的苦難,然而他們都謹守本位,不遺餘力去忠於主的託付,對信仰不離不棄,靠著主去完成交付他們的大使命,至死不渝。使徒初期建立教會不久,發展迅速,便遇上阻力,教會受到當權者嚴厲的逼迫,信徒四散,福音才開始向耶路撒冷以外的地方推進,這就是神利用撒但作為攻擊使徒的手段,加速福音範圍的擴展,正正實踐了主給門徒的使命:「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從司提反殉道之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徒8:1) 福音就是因著敵對者對信徒的逼迫而傳開來的。 

我們在處身的事奉崗位上,也會遇到各種有形無形的苦難和挑戰,《約伯記》提醒我們更要謙卑倚靠神,從祈禱和聖經的話語上支取力量,無論在任何環境下,相信神是一位守約施慈愛的神,靠主得力去勝過一切的苦難和撒但的攻擊。主自己和使徒就是我們最佳的明證。 

《詩篇》118篇中,詩人說:「有耶和華幫助我,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人;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王子。」(6-9節) 他形容敵人「如同蜂子圍繞我,好像燒荊棘的火,必被熄滅;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你推我,要叫我跌倒,但耶和華幫助了我。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在義人的帳棚裡,有歡呼拯救的聲音;耶和華的右手施展大能。」(12-15節) 他認為所經歷的苦難只是神暫時的懲治,縱使他瀕臨死亡的邊緣,仍深信神必保守他存活,見證神大能的作為:「我必不致死,仍要存活,並要傳揚耶和華的作為。耶和華雖嚴嚴地懲治我,卻未曾將我交於死亡。」(17-18節) 經文甚至包含彌賽亞從死裡復活的預言:「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耶和華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22-23節) 詩人說:「我必不致死,仍要存活,並要傳揚耶和華的作為。」我也常常為自己身體的狀況祈禱,求神醫治我使我痊癒,讓我可以在眾親友面前見證及傳揚神奇妙的作為。 

許多雲彩般的見證告訴我們,我們在苦難過後必然會經歷神更大的祝福,也可以成為別人的祝福、榮耀上帝的見證,一舉三得!敬畏神的約伯初時不明白為何敬虔人也要受惡人所該受的苦,後來他終於明白了,苦難背後有神的美意為他預備──親身經歷神的同在和看顧,令他大開眼界!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慨嘆自己坎坷的命運: 

「我常在苦無出路的日子,懷念著往昔美好的時光,因此相比之下,為今日的愁雲慘霧而唉聲嘆氣。雖然沒有像約伯一樣有人挖苦我,戲笑我,只有人可憐我,同情我,我也不敢自以為義,為何上天對我如此不公,我只是慨嘆自己落得如斯地步,命運根本無從選擇,只有逆來順受,我想很多活在痛苦中的人也會有這種念頭。但神給約伯的回應,是要指出他與神爭辯的無知,這給予我很大的提醒,我無論活在任何景況之中,與神爭辯就是我的無知!因此我只能相信,神為我生命中所安排的一切都是好的。 

事實上,約伯若然沒有遭受過那種苦楚,便不會親眼看見神,永遠只停留在風聞有耶和華神的人生經驗裡,更加不會有一本《約伯記》的出現,歷世歷代安慰了無數活在苦難中的人。同樣,我若沒有今日坎坷的命運,也不會寫出這一篇文章;若然我沒有過去痛苦的歷練,這個網站也不會存在。我惟有這樣去安慰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天父悉心的安排。我並不知道將來我身體的狀況會否比現在好,還是會更差,不過我敢肯定的是,我在永恆裡所得的福,必然比我沒有經歷苦難的命運所得的更多。」【參「默想金句」─《詩39:9 默言不語》】 

《詩篇》116篇是一篇描述詩人受苦蒙拯救的讚美詩。詩人在受苦時懇求神拯救他:「我愛耶和華,因為他聽了我的聲音和我的懇求。….死亡的繩索纏繞我;陰間的痛苦抓住我;我遭遇患難愁苦。那時,我便求告耶和華的名,說:耶和華啊,求你救我的靈魂!」(1-4節) 

他深信神一定會向他這卑微的「愚人」施憐憫,神也回應了他的祈禱:「耶和華有恩惠,有公義;我們的神以憐憫為懷。耶和華保護愚人;我落到卑微的地步,他救了我。」(5-6節) 

「我的心哪!你要仍歸安樂,因為耶和華用厚恩待你。主啊,你救我的命免了死亡,救我的眼免了流淚,救我的腳免了跌倒。我要在耶和華面前行活人之路。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我受了極大的困苦。」(7-10節) 他在沒有出路的日子憑信心仰望神的拯救,在黑暗中堅持抓緊神的手往前行,在極大的困苦中感受到神的同在,結果神沒有令他失望。 

「在耶和華眼中,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耶和華啊,我真是你的僕人;我是你的僕人,是你婢女的兒子。你已經解開我的綁索。我要以感謝為祭獻給你,又要求告耶和華的名。」(15-17節) 神看我們的生命極為寶貴,祂不會讓信靠祂的人無辜枉死,祂保護我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詩17:8)。 

祂抬舉卑微的人,將我們從奴僕的身分提升為神的僕人去稱揚祂和事奉祂!「我拿甚麼報答耶和華向我所賜的一切厚恩?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我要在他眾民面前,在耶和華殿的院內,在耶路撒冷當中,向耶和華還我的願。你們要讚美耶和華!」(12-13,18節) 

保羅對提摩太說:「只是要棄絕那世俗的言語和老婦荒渺的話,在敬虔上操練自己。『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前4:7-9) 他勉勵提摩太操練敬虔。 

之前我們提到約伯自以為義的錯誤觀念,以為透過行為上的敬虔可以成為神眼中的義人,殊不知這種敬虔的自誇,在神的眼中卻是神所恨惡的大罪─驕傲。神的回應令約伯從神管轄和照顧宇宙萬物的全知全能中認識到,無論自己多敬虔,來到神面前也要回歸到完全謙卑的身分和地位,承認自己的渺小和靈性上的缺乏。連一位被神稱讚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神的僕人約伯,也要被神透過苦難去提升他對神的認識,藉此將他的敬虔昇華,更何況是我們呢?!

(哈洛德) 人傾向否認自己的不當行為,或將之合理化,上帝很可能不會跟隨人類這些邏輯規條作計算。歸根結柢,每人都是讀他自己的《約伯記》,以我們自己的信仰和個人歷史給它加添色彩。 

摩西‧馬蒙尼德(1135-1204)是一位思想偉大的猶太人,他不但掌握了整卷塔木德,還將它重整成百科全書式的提綱。他生活在十二世紀,只得接受《約伯記》的傳統觀點─約伯寓言與約伯詩歌是同一個作者寫出來的同一卷著作。

他在早段有關邪惡的討論中,已概括描述了他對《約伯記》的理解。他認為約伯是一個不完整的人,以為上帝所期望的,只是要他遵守妥拉的教訓活出正義的人生,別無其他。他必須經歷所有那些苦難,才能得到上帝的真正知識。若果約伯真正了解上帝的本質,他也躲不過患病與喪親,不過他會對這些遭遇有不同的理解。他會明白真正的快樂不在於健康、財富及家庭,而是來自對上帝的真正認識。他的朋友對上帝的認識同樣匱乏,他們以為約伯失去了健康、財富、子女是悲劇。別人以為他們是為上帝辯護,可是上帝在經卷的末段駁斥他們,指他們有關上帝的話並不正確,上帝不需要辯護,祂不可能不公義。馬蒙尼德確認苦難是來自上帝,但否定苦難是邪惡的,他認為這是學習與成長的必須經驗。對他來說,發生在約伯身上的事並不邪惡,若我們覺得這些事似乎是邪惡,只因為我們在神學上未夠成熟。 

馬蒙尼德告訴我們上帝是公義的,但不是那些血肉之軀所說的那種公義。上帝有祂公義的觀念,約伯的子女無辜地死去,跟上帝的公義並不相悖。我(哈洛德)認為這教義存在一定問題,令有意義的神學對話幾乎無法進行。 

數量多得驚人的學者在來到《約伯記》的結尾時,認為經卷作者對約伯問題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上帝的道路仍是一個謎,遠超我們的理解。戈迪斯寫道:「任何一個能完完全全地解釋宇宙的看法,都是不真實的。奧秘常存…..那不能以理智領會的,必須用愛來擁抱它。」與戈迪斯如同一轍的摩西‧格林伯格寫道:「怎能證明在富貴中孕育成長的虔誠,是有真實的根基,而不只是福氣的靈性附屬品?…….《約伯記》述說一個人怎樣突然被蔓延於世的狂亂所驚醒,然而他與上帝的連繫比他井然有序的系統的陳跡存留得更久。」英國神學家與聖經學者亞瑟‧皮克寫下類似的看法:「當我們因認識上帝而信靠上帝,這只是宗教上令人遺憾的成就;當我們有一切理由不信靠上帝而仍信靠上帝……是宗教上的至高凱旋。」 

波普在《安可聖經大辭典》研究叢書中給《約伯記》的註釋是:「詩歌部分完全迴避約伯提出的問題,一定是間接地承認除了信心以外,未能給人提供滿意的答案。」第二個註釋派告訴我們,我們是可以在38-41章中找到答案的,答案是「這一切不是皆與你有關。」宗教的任務是要幫助我們應付不幸,而非幫助我們理解遭遇不幸的原因。阿爾特指約伯詩歌的特性是「對賞善罰惡的教義作出徹底的挑戰。」它可能是對聖經信仰的獨特挑戰,在先知書與詩篇中也有篇章發出像約伯的問題,質疑為甚麼上帝讓義人受苦。 

麥克利什是一個詩人和劇作家,他是J.B.的作者,這戲劇是一套時裝版本的《約伯記》。麥克利什寫道:「人事事依靠上帝,上帝只依靠人一件東西,沒有了人的愛,上帝不再以上帝存在,祂只是造物者,而愛是沒有人指揮得了的事情,連上帝也不能……接納上帝的旨意是不夠的,愛、愛生命、愛世界、愛上帝,在各樣事物中,惟有愛是人類自古以來對抗不公義的呼喊的唯一答案。」維克多‧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的教訓中,大意是我們不能控制世界怎樣對我們,但我們總可以控制我們的選擇,怎樣回應這世界的對待,正如J.B.─在戲劇中代表約伯的一個成功商人、滿有愛心的丈夫和父親─的妻子在劇終前回來對他說:「你尋求公義,但這裡一點公義也沒有,只有愛。」 

對麥克利什和我(哈洛德)來說,在宗教上,作為回應的答案,比作為解釋的答案可能更實在。也就是說,聖經不是要來教導我們上帝是誰,而是教導我們上帝希望我們成為怎樣的人。基督教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曾對我說:「我們對智障或身體殘障兒童的虧欠,不是要代他問上帝為甚麼容許這樣的事發生,而是要問自己,我們要成為怎樣的社群,讓這些孩子盡可能完全活出他們的生命。」 

麥克利什刺激我的是他挑戰上帝是全能這想法,即有些事物是在上帝控制以外。有關那三條信條──上帝是全能、上帝是全善、邪惡是真實的──我第一次遇到上帝是全能這意念受到挑戰。我的神學訓練一直是沿著確認上帝是全能這路子走的。「若你不明白為甚麼上帝讓某些事發生,那限制可能在你身上,不在上帝,上帝自有祂的理由。」在一個有限制的上帝和一個殘酷不仁的上帝之間,我認為前者較佳。神學家格里芬曾對我說:「我相信上帝是全能的,但祂的權能不是控制的權能,是促成事物的權能。上帝不能防止一些事發生,但祂能促使我們有能力去應付這些事情。」 

最後,我希望道出我對《約伯記》的理解。我是以這信念開始的:經卷的答案必定是藏在上帝在旋風中的第二次演說,就是談及 “behemoth” 與 “leviathan” 的篇章,以及約伯答話的最後七個字(42:5)之中。作者必定是打算將經卷中所提出的問題的解決方案放進這段內容之中,但作者希望將甚麼意念放進上帝口中呢? 

1981年當我寫《當好人遇上壞事》(“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時,我在上帝與 “leviathan” 的對抗中找到答案。我想像到上帝這樣對約伯說:要嘗試控制 “leviathan”─混亂與隨機的力量,對我(上帝)來說是一項挑戰,有甚麼令你(約伯)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三十年後的今天,我對《約伯記》的理解和上帝在我們的苦難中的角色的理解已經變化。我不確定我是否仍會說上帝是有限的,我會更確切地說,祂是自我限制。上帝從某些存在的領域中撤離,留下空間讓人得以成為人。 

上帝放棄控制權,其中之一是大自然與自然律的領域。上帝是道德的,祂能分辨好人壞人,可是大自然沒有責任維持公平。大自然給予不配的人祝福,給他們好的樣貌、高人一等的智慧及運動技能,其他人只得空羨慕。那就是 “leviathan”─混亂與機會的代理人─在工作。上帝是道德的,但大自然不是。塔木德的先哲們表達:「自然世界跟隨它自己的法則」。摧毀整個城市的大自然災害、縮短寶貴生命的惡性腫瘤,是上帝不干預、不強迫大自然給好人格外開恩的結果。 

上帝限制自己作出干預的第二個領域是人選擇善惡的自由,就是馴服 “behemoth”,將牠的強盛精力用在好事上的挑戰。 

就我現在對《約伯記》的理解,《約伯記》歌頌上帝令人敬畏的權能,但也確認上帝對自己的權能設下限制,以防這些權能傷害上帝的基本品格:祂的良善。我聽見上帝對約伯說:「“behemoth” 與 “leviathan” ─生命力量與混亂元素─時常將我的世界弄得一團糟,但我需要牠們。我可以創造一個完美世界、一個像鐘錶般的機械世界,在這世界中永不會發生令人遺憾的事情。但這世界缺少了善良,缺少了轉變,缺少了驚奇。我選擇了另做一個包含挑戰和反應的世界,在這世界,人類可選擇吃分別善惡樹的果,人類每天就要做上百個決定,考慮甚麼是該做的事,並在出錯時從錯誤中學習。這個世界將會不乏難題,但人類也被賜以偉大意念及心靈解決難題。最重要的是,我沒有離棄這世界,我經常在這裡,施予安慰、鼓勵和力量。若不是我在這裡,將我部分的靈灌注給人,你以為人可以從哪處得到力量克服悲傷、對抗不義、醫治身體與心靈的傷口?你的朋友以利法、比勒達和瑣法嘗試安慰你時,說了一些愚蠢的話、傷害人的話,但你可以欣賞他們為你所受的傷害及多麼希望令你好過一些的心情嗎?他們對你的關懷足以抵去他們論點上的膚淺。 

你和你的家庭出了可怕的事情,有原因嗎?有的,但不是你正在尋找的那種原因。你的牛被偷,不是要懲罰你,而是示巴人選擇了過犯罪與暴力的生活。我不能制止他們而不貶損他們的人性。你的子女死去,不是因為他們該死,而是因為大自然是盲目的,天然災害是持平等機會的破壞者。」 

約伯滿意了,主要不是因為上帝答案的內容,而是因為與上帝的接觸。上帝顯現,給他保證:不要懼怕,我是這世界的主人,這世界未被遺棄。 

現在我(哈洛德)並不會在世界的完美中找上帝。我在世界不完美、甚至殘酷狀況下,從人類奇蹟般的適應力中尋找上帝。人怎能在慘劇後活下來(這是面對慘劇時要做的:你不是去明白它、解釋它,而是要在它之下活過來)?我們的14歲兒子被鬱血性心衰竭折磨,只能站著睡覺,是甚麼驅使鄰居在我們受折磨時來擁抱我們,為我們抹乾眼淚?若不是上帝在他們之間與在我們之間工作,還會是甚麼? 

我在約伯的最後七字答話中,給約伯的問題找到自己的答案,這既是個人的回應,也是一個神學的答案。像約伯那樣,我曾遇見過上帝。我曾在陽光裡遇見上帝,但更多時候在陰暗處遇見祂。在人覺得生命縱使充滿苦楚與極度的不公時,還擁有著覺得生命值得活下去的能力,我是在這種韌性和能力中遇見上帝。我知道上帝沒有離棄祂的世界,我得以挺下去。 

聽過上帝對約伯說的話:這將不會是完美的世界,但這是一個以偉大的天然美景、啟發靈感的人類創造力,及令人驚訝的人類適應力作為標誌的世界,我無時無刻都將與你同在。 

我否定了過去的指控、疑惑,甚至是憤怒。我經歷了上帝的真實。我知道我並不孤單,我這脆弱的凡人就得著安慰。[註四十二:哈洛德181-220頁]

(後記) 筆者剛從《星島》2018.11.23 A26版報章中看到一則令人惋惜的新聞,大家可以從哈洛德個人對《約伯記》及苦難的體會中所作的總結,來思考一下如何在現實世界中面對苦難的課題。新聞內容如下: 

一名26歲的美籍基督教傳教士兼冒險家John Allen Chau,先後在奧克拉荷馬州和華盛頓州定居及唸書。2014年,他在奧羅爾羅伯茨基督教大學畢業,取得衛生及運動科學學士學位,之後加入該大學的傳教工作。在社交網Instagram的個人檔案中,他自稱為冒險家和探險家,並指其父是中國文革期間外逃的難民。 

John在一名朋友協助下,僱用印度七名漁民,駕駛漁船載他前往印度洋偏遠小島北森蒂納爾島傳教,並拖著他的獨木舟前去。他於11月15日自行划獨木舟在該島登岸,並囑咐那批漁民把漁船駛離岸邊,免生危險。 

John與島上一些原住民接觸,送上禮物,包括一個足球和一些魚。不過,一些族民發怒,射箭攻擊他,射中他攜帶的一本書,幸他能返回漁船,並花了一晚寫下經歷,交給漁民保管。 

11月16日,他再度返回島上找那些族民。過了一天,他聘用的漁民離遠看見一批漁民用繩子勒著John的頸,在沙灘上拖行屍體。 

印度警方表示,在取回遺體前無法確定他的死因,但初步相信他是中亂箭死亡。當局其後拘捕該七名漁民,落案控告他們把John帶往禁區。 

北森蒂納爾島(North Sentinel)充滿神秘感,為保護島上原住民與世隔絕的生活,當局規定島嶼周圍禁絕航行。該區居民都知島上原住民很不友善,但John認為,倘若他懷著真誠的心,應可順利與當地土著傳教。消息透露,John也知道今次旅程有危險。在他所寫的最後日記中有這段文字:「如果我被殺,不要追究原住民。」John的家人表示,願意寬恕那些殺死John的人,要求警方不要起訴受到牽連的當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