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約伯第九次發言 (26-31章)

─29章─

(四) 過去樂於助人,得人尊敬
 

「惟願我的景況如從前的月份,如神保守我的日子。那時他的燈照在我頭上;我藉他的光行過黑暗。我願如壯年的時候:那時我在帳棚中,神待我有密友之情。」(29:2-4) 約伯回想過去的日子,形容自己與神的關係有如密友。他緊緊倚靠神的保守和帶領,遠離邪惡,避過一切禍患。 

「全能者仍與我同在;我的兒女都環繞我。奶多可洗我的腳;磐石為我出油成河。我出到城門,在街上設立座位;少年人見我而迴避,老年人也起身站立;王子都停止說話,用手摀口;首領靜默無聲,舌頭貼住上膛。耳朵聽我的,就稱我有福;眼睛看我的,便稱讚我。」(29:5-11) 那時約伯洪福齊天,不但家境富裕、兒女成群,社會上從年幼到年長,無人不尊敬約伯。 

「因我拯救哀求的困苦人和無人幫助的孤兒。將要滅亡的為我祝福;我也使寡婦心中歡樂。我以公義為衣服,以公平為外袍和冠冕。我為瞎子的眼,瘸子的腳。我為窮乏人的父;素不認識的人,我查明他的案件。我打破不義之人的牙床,從他牙齒中奪了所搶的。」(29:12-17) 約伯喜歡行公義、好憐憫,甚得人愛戴。雅1:27告訴我們甚麼是敬虔:「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真正的敬虔是要將神的善具體地行出來,約伯做到這一點。 

「我的榮耀在身上增新;我的弓在手中日強。人聽見我而仰望,靜默等候我的指教。我說話之後,他們就不再說;我的言語像雨露滴在他們身上。他們仰望我如仰望雨,又張開口如切慕春雨。…我為他們選擇道路,又坐首位;我如君王在軍隊中居住,又如弔喪的安慰傷心的人。」(29:20-23,25) 許多人樂意聽約伯智慧的教導,因此約伯受人景仰,德高望重。 

我們活在苦難的歲月中,每天都會不期然想起昔日無病無痛的美好時光。我經常想起以往能用口進食時,每星期天晚上便與太太和兩個兒子外出晚膳,星期日一家早上崇拜後更不在話下。有時日間也會陪小兒往KFC或麥記等快餐店午膳,享受親子的樂趣。假期便一家去茶樓嘆茶食點心,暑假又會為全家報名參加旅行團。這些合家歡的日子相信無人不嚮往,只是平時大家習以為常,不覺得特別珍貴,但對於我來說,卻是最回味和最想回復的日子。甚至想到過往間中陪母親飲茶食飯,現在更想多點在平日約年邁的母親吃早餐或午餐,盡上一己之孝道。同樣,約伯感到自己風光不再,自然很渴望儘快脫離苦難的日子,心情才會豁然開朗。 

如何從苦難中走出陰霾,對身處患難的人來說,確實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聖經》正是為我們提出一條離開死蔭幽谷的出路,讓我們可以重新得力,甚至比以前更有靈力,如鷹展翅上騰!正如《以賽亞書》說:「雅各啊,你為何說,我的道路向耶和華隱藏?以色列啊,你為何言,我的冤屈神並不查問?你豈不曾知道麼?你豈不曾聽見麼?永在的神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並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無法測度。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27-31) 

鄺健雄牧師在創視《世界生命之道》節目的主日講壇中,引用雅1:2-4的經文──「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他說:一個人生的失落,不能成為我們人生的失敗和絕望;百般試煉生忍耐,成為生命的得勝者。他隨即分享了三點,幫助我們走出幽谷:

1. 不埋怨,積極正面不氣餒。
為何讓別人(或以往的不快經歷)控制你的情緒、喜樂與平安?該由我們的心、我們的靈來控制。換句話說,將我們不愉快的經歷放下,一切全然交託主,求主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思想正面、樂觀、豁達。 

鄺牧師又引用一名被譽為幽默女作家的格言:“pain is inevitable, but misery is optional”,意思是:痛是難免的,但苦是你可以選擇的。這位女作家人生中遇到四大悲劇:丈夫在意外中變成植物人;大兒子在越戰中喪命;二兒大學畢業當日,從大學門口出來時被車撞死;三兒跟同性戀男友離家出走。她告訴讀者:我們可以痛而不苦! 

2. 不放棄,堅持到底不罷休。
忍耐就是不放棄,就算我們走進死蔭幽谷,祂仍與我們同在。 

3. 不壓抑,輕鬆安息主懷中。
上帝不會在我們生命裡濫用祂的權柄作弄我們,我們在患難中定能在祂的懷抱中安息,並完成祂要我們完成的工作。 

他總結說:沒有辛酸,我們便學不到信心的功課。唯一能夠經歷上帝的真實,就是在風浪中,否則不會相信在風浪中有平安。

(哈洛德) 第29-31章是三個循環對話的高潮,是一首傾瀉而出的漫長抒情詩篇。這詩篇之美麗,和其感動人心的能力,在聖經中無與倫比。

約伯在第29章憶起分崩離析前的生活,組成富說服力的幻想曲,也藉此重申他的虔誠與清白。[註二十八:哈洛德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