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的過去

保羅的過去

保羅述說他過去如何轉變,從一個篤信猶太律法主義的人,一變而為一個傳揚基督的使徒,使命就是向沒有受割禮的外邦人傳福音,且沒有要求外邦人受割禮。這使命不但受彼得等使徒認可,而且一直堅持到底,沒有受任何環境改變。

(1:13-14)
「你們聽見我從前在猶太教中所行的事,怎樣極力逼迫殘害神的教會。我又在猶太教中,比我本國許多同歲的人更有長進,為我祖宗的遺傳更加熱心。」

「祖宗的遺傳」是猶太人歷世歷代口傳的法規,闡釋摩西律法與生活上的應用,因此猶太人視這些遺傳如同摩西律法的一部份。

保羅在信主後曾這樣作見證:「我原是猶太人…長在這城裡(耶路撒冷),在迦瑪列門下,按著我們祖宗嚴緊的律法受教,熱心事奉神…我也曾逼迫奉這道的人,直到死地,無論男女都鎖拿下監。」(徒22:3-4)「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就熱心說,我是逼迫教會的;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腓3:5-6) 可見保羅是猶太教的宗教狂熱份子,目睹到處傳揚耶穌是基督的「異端份子」,看不過眼,為神請纓,誓要剷除這個耶穌教派!

(1:15-17)「然而,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既然樂意將他兒子啟示在我心裡,叫我把他傳在外邦人中,我就沒有與屬血氣的人商量,也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惟獨往阿拉伯去,後又回到大馬士革。」

保羅在往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的路上,親耳聽見耶穌的聲音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徒9:4-5) 主給他一個使命:「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徒9:15) 他「沒有與屬血氣的人商量」,相信是指沒有向同道中人(自己同門的法利賽人)斟酌,確認是否出於真神的召命。

按徒9:22-26所記,保羅信主後留在大馬士革宣揚耶穌基督,反遭同門的猶太人逼迫,想殺掉他,迫得他漏夜出城。《使徒行傳》只記載他出城後往耶路撒冷會見使徒,沒有提到他「往阿拉伯去,後又回到大馬士革」

解經家說,阿拉伯是指包括大馬士革到西乃曠野的廣闊地區。究竟他往阿拉伯幹什麼?這裡沒有說明,一般認為他是找個地方與神獨處,重新思索過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作出深切反省,最後認定神是「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將他兒子啟示在我心裡,叫我把他傳在外邦人中」。若然屬實,可能他是先往阿拉伯靜思信仰,然後才回到大馬士革傳揚福音。

(1:18-20)「過了三年,才上耶路撒冷去見磯法,和他同住了十五天。至於別的使徒,除了主的兄弟雅各,我都沒有看見。我寫給你們的不是謊話,這是我在神面前說的。」

徒9章提到,當保羅第一次從大馬士革回到耶路撒冷時,「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士革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於是掃羅在耶路撒冷和門徒出入來往,奉主的名放膽傳道,並與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講論辯駁;他們卻想法子要殺他。弟兄們知道了就送他下該撒利亞,打發他往大數去。」(徒9:26-30)

保羅既說他沒有說謊話,即是說他可能留在大馬士革有三年之久,才回耶路撒冷拜會使徒。「磯法」(Cephas)是「彼得」的亞蘭語,「彼得」是希臘語。他在耶路撒冷只拜會過彼得和雅各兩位教會領袖,逗留了十五天,放膽講道。

有解經家指出,保羅強調在耶路撒冷只逗留了十五天,表示在這短時間之內,不可能從使徒深入學習基督的道理,為的是要證明他所領受的道,是直接從神啟示來的(1:11-12「我素來所傳的福音…乃是從耶穌基督啟示來的。」)。他從1:15-19所說的話都「不是謊話」,是「在神面前說的」,是要證明他使徒的職份是直接從神和基督來的─「作使徒的保羅(不是由於人,也不是藉著人,乃是藉著耶穌基督,與叫他從死裡復活的父神)」(1:1)。

(1:21-24)「以後我到了敘利亞和基利家境內。那時,猶太信基督的各教會都沒有見過我的面。不過聽說那從前逼迫我們的,現在傳揚他原先所殘害的真道。他們就為我的緣故,歸榮耀給神。」

保羅生長的地方名叫大數,就在基利家境內,土耳其的南部。保羅離開耶路撒冷,往鄰近的「敘利亞和基利家境內」傳揚基督的福音,包括自己的家鄉大數,特別為他過去的轉變作見證。

當地的教會雖未曾見過保羅,但早聞他作惡多端,反而聽見他有奇妙的大改變,從熱心逼迫基督徒轉變為熱心傳福音的基督徒!一傳十、十傳百之下,都願聞其詳。無疑他有力的見證,只有令人驚嘆神的作為。

(2:1-2)「過了十四年,我同巴拿巴又上耶路撒冷去,並帶著提多同去。我是奉啟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傳的福音對弟兄們陳說;卻是背地裡對那有名望之人說的,惟恐我現在,或是從前,徒然奔跑。」

相隔十四年之後,保羅再次上耶路撒冷,這十四年他做了什麼呢?有解經家認為,這一次往耶路撒冷,是徒15章所記載的那一次。

根據徒11章記載,保羅曾上過耶路撒冷。先是巴拿巴被耶路撒冷教會派往各地傳福音,他最終到了安提阿。安提阿在腓尼基的北面,屬於敘利亞境內沿海的大城市,離基利家的大數不遠。巴拿巴專程往大數找保羅,把他帶到安提阿教會事奉。之後有幾位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藉著聖靈指明天下將有大饑荒」,於是安提阿教會集合捐款,並託保羅和巴拿巴帶到耶路撒冷教會作出援助。(徒11:22-30)

徒15章記載,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出外佈道之後,返回安提阿向教會述職。那時發生了一件事,有幾個從猶太來的人,「教訓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保羅、巴拿巴與他們大大地紛爭辯論;眾門徒就定規,叫保羅、巴拿巴和本會中幾個人,為所辯論的,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當保羅和巴拿巴在耶路撒冷教會中「述說神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事」後,「有幾個信徒,是法利賽教門的人,起來說:『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吩咐他們遵守摩西的律法。』」為這緣故,教會開了一次正式會議,專門討論外邦信徒是否需要行割禮歸化猶太。會議辯論多時,彼得站起來表態,認為外邦信徒毋須行割禮,「我們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和他們一樣,這是我們所信的。」雅各隨後也表態認同,結果一致認為外邦信徒不用行割禮。(徒15:1-21)

徒15章沒有提到提多跟隨著保羅,提多是希臘人(2:3),保羅在這裡特別提到他,顯然是與外邦人是否要受割禮的爭議有關。保羅說今次上耶路撒冷,「是奉啟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傳的福音對弟兄們陳說」。一方面他要在耶路撒冷教會中述說他領外邦人信主的事,另一方面,自然會激發外邦信徒是否需要行割禮的重大議題,既是奉神的啟示,他相信是神要他在眾使徒面前清楚表明他的立場和見解,從中粉碎割禮派信徒誤導人的舉措。

「卻是背地裡對那有名望之人說的」
按解經家說,「那有名望之人」,是指一群教會領袖。而那次耶路撒冷的會議有兩類,一類是普通會議(「對弟兄們陳說」);其次是領袖級會議,與教會領袖們閉戶商討(「背地裡」)。「惟恐我現在,或是從前,徒然奔跑」,是指耶路撒冷教會領袖與保羅的見解若然有分歧,沒有同心對付猶太主義者的話,會危及外邦信徒,恐怕會使他在外邦人中的工作變成白費。

(2:3-5)「但與我同去的提多,雖是希臘人,也沒有勉強他受割禮;因為有偷著引進來的假弟兄,私下窺探我們在基督耶穌裡的自由,要叫我們作奴僕。我們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沒有容讓順服他們,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們中間。」

保羅明說「有偷著引進來的假弟兄」,也許就是徒15:5提到的幾個法利賽門下的信徒,他們是另有企圖,混入教會的目的,是要窺探外邦基督徒有沒有尊重猶太律法。這些猶太主義者就是容不下外邦人無視猶太傳統和摩西律法,保羅形容他們的所作所為,是要把信徒綑綁在摩西律法之下「作奴僕」。保羅特別提到提多「雖是希臘人,也沒有勉強他受割禮」,是要指出連使徒和教會領袖都沒有要求提多行割禮,以此證明割禮派的猶太信徒誤導人的主張不成立。

(2:6-8)「至於那些有名望的,不論他是何等人,都與我無干。神不以外貌取人。那些有名望的,並沒有加增我甚麼,反倒看見了主託我傳福音給那未受割禮的人,正如託彼得傳福音給那受割禮的人。(那感動彼得、叫他為受割禮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動我,叫我為外邦人作使徒;)」

「至於那些有名望的(‘who seemed to be somewhat’),不論他是何等人,都與我無干(‘it maketh no matter to me’)。」相信是指教會領袖們都影響不了他所認定來自主的使命(包括他堅持外邦人不用受割禮的看法);他們「並沒有加增我甚麼」,即沒有在他的使命上附加什麼,反而認同主託付他「傳福音給那未受割禮的人,正如託彼得傳福音給那受割禮的人」

他強調自己所領受的使命─「為外邦人作使徒」─是來自主的感動和認可,與彼得所領受的感動一樣,不過彼得是被感動去作猶太人的使徒罷了。「神不以外貌取人」,不會因為彼得是主的貼身門徒,又是使徒的代表,自己的使徒身份便要被人看低一線。換言之,他與彼得在接受主的使命上平分秋色、不相伯仲,不容人質疑!

(2:9-10)「又知道所賜給我的恩典,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磯法、約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叫我們往外邦人那裡去,他們往受割禮的人那裡去。只是願意我們記念窮人;這也是我本來熱心去行的。」

當時猶太人之間「用右手行相交之禮」,表示認同、印證、信任與友誼。保羅強調他和巴拿巴曾與三位德高望重的「教會柱石」行過此禮,表示他們一致認同兩人的使命是主的託付,也是神的恩典。除了囑咐他們「記念窮人」之外,沒有額外的吩咐。

徒15章記載,這次公會的結論,是教會發公開信要求外邦信徒只需要「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徒15:20),並託保羅和巴拿巴把信帶回安提阿。

(2:11-13)「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裡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

這件事《使徒行傳》沒有記載,只知這是在作出關於外邦信徒不用受割禮的公決之後發生的。解經家指出,猶太人一向沒有與外邦人同席吃飯,原因不知外邦人的食物來源,為免誤食不潔淨之物,故從不跟他們一起吃飯。

徒10章記載,彼得曾經「魂遊象外」,看見天上掉下來一些不潔淨的飛鳥、昆蟲和走獸,有聲音叫彼得宰了吃,他的反應是:「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又有聲音對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一連三次這樣吩咐,「那物隨即收回天上去了。」(徒10:10-16) 彼得後來明白箇中含義,福音原來是為普天下人而設的,因此不要拒絕向外邦人傳福音。

「從雅各那裡來的人」,是「奉割禮的人」(‘of the circumcision’),這些明顯是一些割禮派信徒,暗示割禮派勢力仍然對耶路撒冷教會有一定的影響力,未知他們來安提阿的目的為何,是否彼得的同伴,不得而知。彼得既然親自拜訪安提阿教會,又「和外邦人一同吃飯」,證明他對外邦信徒與猶太信徒一視同仁。不過當他聽聞這些人抵埗,為免遭人閒言閒語,有點作賊心虛,竟在眾目睽睽之下,馬上退席,其餘跟隨他的猶太信徒,甚至保羅的屬靈伙伴巴拿巴,也受彼得不尋常的舉動所影響,一同「裝假」。保羅實在看不過眼,即時與彼得嚴正交涉。保羅重提此事,當然是要讓加拉太信徒知道,他反對割禮派的立場堅定不移,任何環境也改變不了他。

(2:14)「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眾人面前對磯法說:『你既是猶太人,若隨外邦人行事(‘livest after the manner of Gentiles’),不隨猶太人行事,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why compellest thou the Gentiles to live as do the Jews?’)』」

保羅說明他是針對福音真理,並非針對彼得本人,他譴責彼得是要為真理發聲,因為彼得等人的舉止「與福音的真理不合」。雖說同席吃飯不算什麼大事,即時退席卻給安提阿全教會的外邦信徒傳達錯誤的信息,此事實在可大可小,若不及時糾正錯誤,恐怕日後他向這些外邦信徒難以交代。

他給彼得的譴責,意思大概是:你身為猶太人,既然接受外邦人的文化(與他們一同吃飯的明證),為何現在又勉強外邦人接受猶太人的文化呢(不與外邦人吃飯)?這與福音真理有何衝突?正是因為外邦信徒沒有行割禮,因此還未能融入猶太人的社會;換言之,他們若要融入猶太人的社會,便需要跟從猶太人行割禮!保羅一方面要彼得當面承認他自己的過失,另一方面是要表明自己仍然站在外邦信徒的立場。須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都發起來」(5:9),為了大局着想,保羅不加思索,直斥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