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神親自發言 (38-42章)
─42章─
「約伯回答耶和華說:我知道,你萬事都能作;你的旨意不能攔阻。誰用無知的言語使你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42:1-3) 神透過大自然的氣象和動物的生態,向約伯解釋大自然一切的運作都按著祂的旨意下運行,約伯終於明白到神有足夠的能力去維護公義的法則。其實神真的可以拒絕回應約伯,任由他繼續受苦,繼續在埋怨聲中執迷不悟,甚至叫他受更多的苦。但神選擇去回應他,是出於神仍然對他愛護有加,不忍他繼續鑽牛角尖,約伯應該心知肚明。約伯重覆神先前的話──「誰用無知的言語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38:2),承認自己實在太鹵莽和不智,在神面前口不擇言,自作聰明。
「求你聽我,我要說話;我問你,求你指示我。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或譯:我的言語),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42:4-6) 約伯終於謙卑下來,求神指示他去作出補救的措施,不再如先前那種狂傲的口吻,向神發出挑戰,那種口吻似在教神該當如何回應他!
為何約伯會厭惡自己?以前他只是風聞有神,還可以因著敬畏神而持守純正,遠離惡事,廣行善事,不敢有半點得罪神。如今與神有過直接的交流,對神的認識加深了,了解神的屬性更多,明白祂的處事方式與自己狹隘的思維有所不同,方知道神是更值得他敬畏和尊崇的一位。此刻他無地自容,感覺到自己的無知和不配,後悔自己之前是那麼自以為是,厚顏無恥地去冒犯他一直以來所敬奉的神。他為自己粗劣和鹵莽的行徑懊悔不已。
人往往要用自己的理性去猜透一切的奧秘,包括苦難的原由,約伯亦然,像三個朋友一樣,以因果律來看世情。神回應約伯時並沒有解釋苦難的原因,只說這世界仍然有秩序地運行。約伯登時明白真有神的存在,而且神是一位明白事理的神,也明白自己的無知,只有神能看透一切,證明祂仍在掌管著一切所發生的事,便放下心頭大石,不再窮追猛打了。
我分析第26章時也引述過《母親節默想(三)》其中一段,當中分享到類似約伯的感受:「但我想到我愈接近神時,愈感到自己的形像和神的形像簡直是天與地之間的差距!某日我在早禱時,想到神是如此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神,我還有甚麼資格去埋怨祂、質問祂?想到這裡,眼中的淚水不禁奪眶而出。若我膽敢理直氣壯向神埋怨和質問,我就像約伯一樣顯得愚昧無知、狂妄自大。神在《約伯記》38及39章用一連串的問題砲轟自以為義的約伯,約伯被神反問得啞口無言….」。
「耶和華對約伯說話以後,就對提幔人以利法說:『我的怒氣向你和你兩個朋友發作,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現在你們要取七隻公牛,七隻公羊,到我僕人約伯那裡去,為自己獻上燔祭,我的僕人約伯就為你們祈禱。我因悅納他,就不按你們的愚妄辦你們。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於是提幔人以利法、書亞人比勒達、拿瑪人瑣法照著耶和華所吩咐的去行;耶和華就悅納約伯。約伯為他的朋友祈禱。」(42:7-10上)
以利法等三人雖說為神請命,神卻責備他們愚妄,不分清紅皂白便含血噴人,誤將約伯的解釋當作掩飾,一口咬定約伯犯了多宗罪,堅持神是彰顯公義才懲罰像約伯這等惡人。他們冤枉了約伯之餘,更在他傷口上灑鹽,結果好心做壞事,這種「安慰」朋友的做法當然是大錯特錯!他們既自認為神的代言人,卻令人以為神也是如此不問是非黑白,便胡亂定人的罪和懲罰人,反令神的公義蒙上污點。神要求他們獻上燔祭為自己贖罪,並懇求約伯為他們祈禱認罪,以止息神的怒氣,他們便不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我們安慰患難中的家人或朋友時,切忌像以利法等人即時追究當事人的責任,令當事人承受更多心靈上的痛苦。縱使當事人承認是自己的錯而內疚自責,我們也當用正面的說話來安撫對方不安的情緒,避免在言語上火上加油,否則的話,當事人就更難走出困局。
約伯雖被神責備他曲解了神公義的法則,神認為他的言論要比以利法等人的話更正確,可能是因為神欣賞約伯雖受冤屈卻堅持不犯罪,要證明自己仍是清白之身,並堅信神最終仍會彰顯祂的公義,還他一個清白。人在任何環境之下仍堅持不犯罪得罪神,這種敬虔的態度必為神所悅納。
《詩篇》119篇提醒我們,我們在苦難中更要多多思想神的話。詩人相信「行為完全、遵行耶和華律法的,這人便為有福!」因此他常常提醒自己:「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這篇冗長的詩有一個特點,就是幾乎每一節經文都有神的話的詞語,只是用的字眼不同而已──律法、法度、道、訓詞、律例、命令、判語、話、典章。另一個特點是,當詩人遇上攻擊或危難時,他都提到自己不忘記思想神的話,並且抓緊神話語上的應許:
「雖有首領坐著妄論我,你僕人卻思想你的律例。」(23節)
「我的性命幾乎歸於塵土;求你照你的話將我救活!」(25節)
「我的心因愁苦而消化;求你照你的話使我堅立!」(28節)
「驕傲的人甚侮慢我,我卻未曾偏離你的律法。」(51節)
「惡人的繩索纏繞我,我卻沒有忘記你的律法。」(61節)
「驕傲人編造謊言攻擊我,我卻要一心守你的訓詞。」(69節)
「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71節)
「願驕傲人蒙羞,因為他們無理地傾覆我;但我要思想你的訓詞。」(78節)
「我好像煙薰的皮袋,卻不忘記你的律例。」(83節)
「他們幾乎把我從世上滅絕,但我沒有離棄你的訓詞。」(87節)
「惡人等待我,要滅絕我,我卻要揣摩你的法度。」(95節)
「我甚是受苦;耶和華啊,求你照你的話將我救活!」(107節)
「我的性命常在危險之中,我卻不忘記你的律法。」(109節)
「惡人為我設下網羅,我卻沒有偏離你的訓詞。」(110節)
「我微小,被人藐視,卻不忘記你的訓詞。」(141節)
「我遭遇患難愁苦,你的命令卻是我所喜愛的。」(143節)
「逼迫我的,抵擋我的很多,我卻沒有偏離你的法度。」(157節)
「首領無故地逼迫我,但我的心畏懼你的言語。」(161節)
為何詩人在患難之中不敢忘記神的話?因為他曾有過因為抓緊神的話而被神拯救的經歷:
「我若不是喜愛你的律法,早就在苦難中滅絕了!
我永不忘記你的訓詞,因你用這訓詞將我救活了。(‘I will never forget thy precepts: for with them thou hast quickened me.’)」(92-93節)
神親自稱約伯為祂的僕人,表示祂已然寬恕和接納約伯的悔過,並讓他為三位朋友祈禱,表示神再次接納約伯的事奉。最後約伯既往不咎,樂意為三位冤枉他的朋友祈禱,求神開恩寬恕他們的罪,他得以與三位朋友復和,不再互相指罵。約伯的寬大為懷,正是我們所該學習的功課。在此也見到神是一位願意促成人復和的神,我們不要辜負神的期望,要作和平之子。
「耶和華就使約伯從苦境(原文是擄掠)轉回('turned the captivity of Job'),並且耶和華賜給他的比他從前所有的加倍。….這樣,耶和華後來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42:10下,12) 約伯為三個得罪他的朋友祈禱,神就立時除去他的苦難;約伯的改變,即時帶來他渴望得到的祝福。他看到的是三位朋友的需要,並樂意為他們解困,而不再是自身的苦難,讓我們學到一樣很重要的屬靈功課:我們在苦難中往往只看見自己的需要,不再重視別人的需要,更看不見神的需要!這樣又怎能打動神的心?耶穌身體力行教導我們愛的優先次序: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他都是先愛神,其次愛人,將自己的需要放在最後。他面對十架的苦難時,第一是順服父神的旨意,然後是為我們甘願付上捨己贖罪的代價,不再考慮自己要受多大的冤屈和痛苦,就這樣毅然步上各他他。甚至在被釘時仍為控告他的人祈禱,求天父赦免他們的無知,正如神寬恕約伯的無知:「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神又如何加倍賜福給約伯呢?首先,約伯的兄弟姊妹及親友再次接納他和安慰他,又送禮給他。其次,他飼養的牲畜比先前多了一倍。兒女不多不少,同樣是七個兒子、三個女兒。約伯自己活得更長壽,多活140年,四代同堂,安享清福。(42:11-17)
約伯終於苦盡甘來,雖然他在苦難的過程中一時信心軟弱而令自己陷於不義,他卻堅持不犯罪去得罪神,這實在是非常難得,蒙神悅納,值得我們學習。難怪神助他脫離苦難後加倍賜福給他,以補償他先前所受的種種苦楚。許多時候,我們在苦難中覺得好像天塌下來似的,便傾向往壞處想,令自己更加心緒不寧。要知道神看待和回應人的苦難有祂自己的旨意和原則,當神透過不同渠道糾正我們錯誤的想法時,我們便要持開放的態度,謙卑接受他人的勸勉,及時從頑固的思想中回轉,將思想由消極轉為積極,才能扭轉頹勢;並知道誰掌管明天,誰可為我們撥開雲霧見青天,堅持仰望和信靠那位能救我們出死入生的上帝,靠著祂在經上的話得安慰與力量,堅持到底,直到神回應的日子。
苦難能夠讓我們懂得倚靠神而活,因而經歷神更多,甚至看到苦難背後更多的祝福。倘若我們沒有遭遇過苦難,生活過得平順安穩,只在教會和聖經中認識神的話,這就如同約伯在順境時風聞有神,卻看不見神,經歷不到神在患難中所賜的安慰和力量,對神的認識不會太深,也經歷不到出人意外的平安,感受不到神的同在、神是我們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我們要在信仰的階梯上更上一層樓,才對神的認識看得更全面,將我們的信心全面提升,面對將來任何環境也無所懼怕!
(哈洛德)「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42:5) 在這一刻之前,約伯對上帝的認識僅限於神學方面的,建基於有學識之士的教導,而他卻難於將這些教訓,跟他生命中的遭遇及他所關懷的人的生命關連。可是,現在他遇見了上帝,與上帝相遇,跟被上帝教導是怎樣,二者之間有很大差異。從布伯的類型學來看,約伯就是從神學的領域進到了宗教經驗的領域,由討論上帝演變成與上帝相遇。約伯所問的問題終於得到了答案,他的疑惑得以消除,不是因著上帝在旋風中說話的內容,而是因為與上帝接觸。他遇見了上帝,所有神學上的爭辯都煙消雲散。
「因此我撤回,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42:6) (和修本) 猶太教出版協會的翻譯是:「因此我撤回及軟化,我只是塵土和爐灰。」「塵土和爐灰」意思是微不足道,表示人是脆弱與終會死亡的同義詞。約伯因懷疑上帝而成為罪人,作約伯詩歌的結局。然而,我難以相信約伯詩歌的作者會將約伯視為這故事的反派角色。
詩人與學者史蒂芬‧米歇爾(Stephen Mitchell)是極優秀的希伯來語專家,他將這經節的首半句解釋為「因此我覺得(到如今我所說的一切話)毫無價值」。
約伯詩歌在這調子中結束。聖經的《約伯記》在這後面加上曾是約伯寓言的完結,作為經卷的大團圓結局。[註四十一:哈洛德174-1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