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約伯第八次發言 (23-24章)
─23章─
「惟願我能知道在哪裡可以尋見神,能到他的臺前,我就在他面前將我的案件陳明,滿口辯白。」(23:3-4) 約伯擁有一種尋根究底、永不放棄的精神,但願我們對認識神的屬性和祂在我們身上的旨意也有這種鍥而不捨的渴慕之心!「我必知道他回答我的言語,明白他向我所說的話。他豈用大能與我爭辯嗎?必不這樣!他必理會我。在他那裡正直人可以與他辯論;這樣,我必永遠脫離那審判我的。」(23:5-7) 正因為他相信神是一位公義的神,且十分清楚他的為人,他相信神必定會還他一個清白,才極其盼望和有膽量與神對質。似乎他對自己的結局太過自信了吧?他對自己在神面前的清白滿有自信,這反暴露了他自以為義的心態,難道他比神更認識自己?
「只是,我往前行,他不在那裡,往後退,也不能見他。他在左邊行事,我卻不能看見,在右邊隱藏,我也不能見他。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我腳追隨他的步履;我謹守他的道,並不偏離。他嘴唇的命令,我未曾背棄;我看重他口中的言語,過於我需用的飲食。」(23:8-12) 約伯似乎相信神無所不在,並且監察著他的一舉一動,因此他謹慎行事,不敢隨便得罪神。即使在苦難中對神有多不滿,發多少牢騷,他仍不敢違背神的誡命,與神鬥氣。
「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23:10) 更難得的是,他似乎相信他受苦是神正在磨練他的心志,令他在敬虔的事上更為堅定,正如彼前1:6-7說,「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我們受苦時若能像約伯一樣看得這樣正面,視苦難為一種屬靈的操練,可使我們心志和靈命更加成熟,無論將來的結局如何,仍堅持謹守遵行祂的道,直到最後的一刻,我們將來便可為神肩負起更大的使命,甚至承受更大的考驗!
「我看重他口中的言語,過於我需用的飲食。」(23:12) 約伯將神的誡命放在生命中的首位,勝過生活上一切基本的需要,這對我們是很好的提醒,正如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 這裡的「活著」,當然不是指身體的活著,而是指靈命的活著。詩人說:「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119:105) 沒有神的話作我們引路的明燈,我們的靈命自然會枯萎,與不信神的人無異。
「只是他心志已定,誰能使他轉意呢?他心裡所願的,就行出來。…所以我在他面前驚惶;我思念這事便懼怕他。神使我喪膽;全能者使我驚惶。」(23:13,15-16) 之不過,他又覺得神已命定他要受苦,他有這想法,相信是因為神一直沒有在他面前出現,以致他無法申訴冤情。神一日拒絕出現,他就一日感到苦無出路,無法扭轉當前苦難的局面,愈想便愈害怕。看來約伯的心情極之矛盾,一方面有絕對信心神可以還他清白,另一方面又覺得神拒絕出現在他面前,脫離苦難的日子遙遙無期,正如雅1:8說,「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因此《雅各書》教我們禱求時不要疑惑:「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甚麼。」(雅1:6-7) 不過這裡禱求的是指從神而來的智慧:「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1:5)
話說回來,耶穌也曾教門徒祈禱時不要疑惑,只要信:「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他若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可11:23) 疑惑是信心的首號敵人,我們憑信心祈禱或行動時必須先要排除它!約伯矛盾的心情就像彼得學耶穌在水面上行走時一樣,彼得一方面很渴望能持續行在水面上,另一方面又因被風浪嚇驚而失去安全感,結果因信心不夠而沉了下去,功虧一簣!那時「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太14:31) 耶穌也替他可惜,若彼得臨危不亂,他必定可以穩健地行到耶穌那裡。
我們在苦難中少不免忐忑不安,時而對跨過難關有信心,時而對前景缺乏信心,因而擔驚受怕,惶惶不可終日。許多時候,我也是活在這種心情交錯的日子當中,未到最後一刻,都不敢肯定是否有轉機,不敢太樂觀。要克服這種矛盾的心情,我們更要堅定倚靠神,未到最後一刻,相信還有轉機!無論結果是否如理想般出現,在受苦過程的歷練中,往往已賺取了不少預計不到的回報,仍然值得我們去感恩,這是我在這受苦的四、五年間特別體驗到的。
(哈洛德) 約伯不為以利法的挖苦之言所動──你真的希望上帝展示你的犯罪清單?約伯正正有這樣的想望,若他不知道自己做了甚麼以致落得這樣的田地,他怎能誠心悔改?怎能改變自己的道路?怎能對上帝的公義維持信心?[註二十三:哈洛德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