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第二次受苦 (2章)
約伯第二次受苦 (2章)
約伯通過考驗的第一關!神再次向撒但誇讚約伯的為人,證明自己的眼光沒有錯──「你雖激動我攻擊他,無故地毀滅他,他仍然持守他的純正。」(2:3) 這又給撒但作出反擊:「人以皮代皮,情願捨去一切所有的,保全性命。你且伸手傷他的骨頭和他的肉,他必當面棄掉你。」(2:4-5) 按釋經學者的解釋,「以皮代皮」的意思是:以別人的皮代替自己的皮受苦。撒但變本加厲,要求更直接傷害約伯的身體,看他是否會因此而屈服。撒但真惡毒,無所不用其極!神再次容許撒但應牠的要求去攻擊約伯的身體,令約伯再次受到更嚴峻的考驗──「他在你手中,只要存留他的性命。」(2:6)
「於是撒但從耶和華面前退去,擊打約伯,使他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約伯就坐在爐灰中,拿瓦片刮身體。」(2:7-8) 約伯被撒但攻擊到體無完膚,今次受到切身的皮肉之苦,身邊的妻子不但沒有支持和安慰他,還加入戰團去挑戰約伯對神的敬虔態度:「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你棄掉神,死了吧!」(2:9)。作為約伯的妻子,看見自己家庭遭逢浩劫,丈夫又飽受皮肉之苦,接二連三的禍患臨到,自己雖安然無恙,心靈其實也飽受折磨,苦不堪言,對神的信心已全然崩潰。
撒但乘機利用她的軟弱向約伯挑撥離間,甚至建議約伯死了便不用再繼續受苦!反正他對神那麼敬虔,神也保護不了他,她將一切天災人禍歸咎於他所信的神。他們哪會曉得撒但在背後煽風點火?此時約伯裡外都受到無情打擊,依然可以堅持對神存敬畏的態度,甚至開口為神辯護:「你說話像愚頑的婦一樣。噯!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2:10) 這樣的回應確實有誰可以做得到?他始終相信神有絕對的主權去賜福或降禍與人,不徇任何人的情面。
約伯妻子此時懷疑約伯信的上帝是不是一位善良的上帝,苦難臨到我們時,我們也會懷疑神是否真的為我好,甚至有時會覺得上帝是否很殘忍!上帝容許或允許我們有苦難,並非上帝不良善,剛好相反,正因為上帝是良善的,才讓我們經歷苦難。何解?許多信徒受苦的經驗告訴我們,人在經過苦難的試煉後會變得愈來愈良善,愈來愈願意親近神、順服神。有許多人因為苦難令他們一改強硬固執的性格,願意謙卑下來,相信並接受神的拯救和醫治。甚至有的承諾病患得到醫治後,會將一生奉獻給神。
苦難不但可測試人持續對神的敬虔和忠誠,同時也是磨練人要做到完全謙卑,謙卑地順服在神的權柄管治底下,這意味他們要受一段時間的苦待和折磨。神要求人在受磨練期間要堅持信仰,努力守住自己的崗位,看為是事奉神的崗位。考驗及格後,神會將他提升到另一個屬靈的層次,正如羅5:3-4說,「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我們不要中撒但的詭計,不要讓撒但在神面前對我們的控告得逞。神會給我們受的苦設限,不會過於我們所能承受的,苦難總會過去,除非我們放棄自己,放棄對神的信靠。而撒但就是要讓人懷疑神的善良而離開神、離開我們的信仰。
韓國大地教會李在訓牧師說,驕傲是一種自我崇拜,覺得自己很敬虔的人,是一種屬靈的驕傲。正直完全的約伯是否有這種屬靈的驕傲存在心裡?若然這樣,謙卑是否神要約伯在苦難中學習的功課?
李在訓牧師說,苦難本身並不是惡,只是我們抗拒苦難、討厭苦難,因不想肉身和心靈受苦。使徒彼得鼓勵我們正面地看待苦難:「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你們中間卻不可有人因為殺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而受苦。若為作基督徒受苦,卻不要羞恥,倒要因這名歸榮耀給神。」(彼前4:12-16)
李牧師說,苦難可分成兩類:1. 因人的罪和惡而招來的苦難 2. 因善和義而有的苦難,這種苦難是蒙福、蒙恩、蒙召的苦難!是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為義受苦的人,受過苦後便得著神為我們預備的榮耀,因此我們要堅持經歷從苦難到進入榮耀之間的過渡期。保羅也說:「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6-17) 保羅從委身向外邦人傳福音開始,便一直承受大大小小的苦難,直至殉道的一天,他都視之為「至暫至輕的苦楚」,不像我們活在苦難中便「要生要死」。倘若我們能將永恆的釋放與今生的忍受兩者比較,相信無人不會認同保羅的說法,活在苦難中也會看得開。
苦難是無可避免,只有兩種原因:為義受苦還是為罪受苦?為行善受苦還是為行惡而受苦?當苦難臨到時,我們可以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苦難的來臨正是讓我們檢討自己有甚麼過失,是否因行惡而受苦,若然不是,便欣然接受自己是為義受苦,是一個靈命接受造就、磨練的機會,就不會這麼抗拒和討厭苦難,並且可以見證我們對神仍是不離不棄、心存盼望。
有時環境的改變令我們受苦,我們便唉聲嘆氣,我們寧可安於現狀,不願受到環境改變的衝擊。劉彤牧師說,不要埋怨環境的改變,神把我們放在一個新的環境裡,有新的「工作」,求神賜我們智慧去明白神在新環境中的旨意。
《約伯記》作者再度評論約伯:「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2:10下) 約伯竟然連過兩關,必然令撒但張口結舌。由於已到達神允許撒但攻擊約伯的底線,撒但不得不認輸了。然而當約伯咬緊牙關說:「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約伯是否心裡感到平安呢?他是否真的甘心樂意去接受現實呢?看故事的發展自有分曉。
何謂真正的喜樂與平安?豈不是在患難中仍然感受得到的嗎?正如耶穌對一班充滿憂愁和困擾的門徒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 世人所賜的平安是怎樣的平安?就是無風無浪、逍遙寫意中享受的平安,而主所賜的平安,是在患難中仍能感受到有主同在和看顧的平安。主所賜的喜樂與平安,是不受外在環境影響的,而是由心而發。
馬劍強牧師在創視節目《危機中見盼望》的分享中說,哀傷的反應可分為五個階段:1. 震驚、否認事實 2. 憤怒,會埋怨別人、上帝,甚至自己 3. 討價還價 4. 抑鬱 5. 哀傷過後的振作。每個人對哀傷的反應都不同,會經歷當中某些階段,長短不一。了解哀傷的五個階段,可幫助人接納自己,重新振作,期望可從哀傷裡恢復過來,回復正常的生活。他舉出約伯的例子,約伯一日之間失去了一切,甚至失去健康,他傷痛了一段時間後恢復過來。
約伯失去一切,他的反應是:
-
仍然敬拜讚美上帝。雖然環境改變,他相信上帝沒改變,縱使不知何解。
-
他接受一切從上帝而來。他以為上帝攻擊他,卻選擇接受,相信上帝有祂的主權。(若然我們有好處才相信,這不是真信,我們是否因為貪愛上帝的賜福才信?)
-
他覺得自己沒有做錯,卻家破人亡,他沒有隱藏內心的感受,向上帝傾訴。表達哀傷是恢復的過程,因哀傷會阻礙人過正常的生活。
-
他質問上帝,不是怨恨,而是想弄個明白,不服氣,他質疑自己經歷苦難對上帝有甚麼好處。
-
朋友以為他犯了罪,他卻相信只要來到上帝面前,就有希望還自己一個清白。
馬牧師的結語:要承認人所知有限,將一切交託主,只有祂知道一切,就不會在哀傷中沉澱,期望哀傷能儘快渡過。他提醒我們反而要小心將不滿的情緒變成苦毒。約伯為朋友祈禱,與友人保持良好的關係。希望我們哀傷時在約伯身上找到一份認同感。
此時神感動三位「天使」來安慰約伯,三人「就從本處約會同來,為他悲傷,安慰他。他們遠遠地舉目觀看,認不出他來,就放聲大哭。各人撕裂外袍,把塵土向天揚起來,落在自己的頭上。他們就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個人也不向他說句話,因為他極其痛苦。」(2:13) 這三位朋友為約伯感到極其難過,與哀哭的人同哭。人在痛不欲生時,有時安慰人不用多說,陪伴在旁已是默默的支持和慰藉。
(哈洛德)《約伯記》是由兩部份組成,第一、二及四十二章是約伯寓言,主要內容有關堅持信心及得到獎賞,是古老、簡單的民間故事,經卷中段的長篇,是較複雜的約伯詩歌,或書於較後時期。約伯詩歌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太忍耐的約伯,他會質疑上帝的憐憫和慈悲。約伯記中九成篇幅所描繪的約伯,卻是不斷質問上帝是否公平的。約伯寓言是簡單的散文故事,用語簡潔;而約伯詩歌,顧名思義,就是以詩歌形式寫成,詞彙豐富多彩,卻難免晦澀。兩者之間最重要的差異,則是寓言中的約伯從沒有禁不住向上帝吶喊或表達憤怒,而詩歌中的約伯第一件做的事就是詛咒他命運中的不公平。約伯寓言極有可能是個流傳於多種文化的古老民間故事。
約伯記第一章的撒但並非彌爾頓 (Milton)《失樂園》(Paradise Lost) 中的撒但。《失樂園》中的撒但是墮落天使、黑暗王子及上帝的仇敵。他亦不是路加福音及馬太福音中以世上榮華引誘耶穌那個自傲的撒但。約伯寓言中的撒但為上帝工作,若沒有上帝許可,他對萬事無能為力。以色列學者屠西奈認為撒但這名字源於希伯來文字根shoot/shattat,意思為「走來走去、往返」。他視撒但的角色為「上帝的間諜」,周遊世界、檢視人類的活動、偷聽他們說的話、向上帝報告他們不忠的蛛絲馬跡。當上帝開庭召來名單上那些對妻子不忠、濫收顧客金錢,以及嘲諷上帝的人時,撒但經常出現。約伯記一章描述那天,所有神聖法庭成員都來到上帝面前,上帝駁斥「撒但」,說他報夠壞消息。這刻,「撒但」挑戰上帝去試驗約伯的信心。
約伯的妻子極力主張他詛咒上帝並因而被擊打致死,以免繼續受罪,不過約伯反過來指責妻子。三個朋友來探病,並安慰他的喪親之痛,但是在他們開口之先,敘述的形式由散文變為詩歌,約伯對上帝懲罰的反應,也由默然接受變成怒火中燒。我們隱隱然感覺到,經文中原先應有像約伯妻子那部分,就是三個朋友告訴約伯上帝不值得效忠,約伯於是指責他們。在四十二章七節開始,是約伯寓言的大團圓結局,上帝出現並嘉許約伯的忠心,訓斥那班朋友見識淺陋,不認識甚麼是忠誠獻身,並且恢復了約伯的財富。這就是約伯的寓言了。[註四 哈洛德25-40頁]
哈洛德提問:約伯寓言能幫助我們在哪方面更認識上帝?針對(他)先前的提問:是否事事有因,或許設想上帝完全操控世界,可以隨意而行,比相信世事隨機發生、上帝不一定能掌控一切,是來得容易和安心。「上帝必定有祂的理由」比「有些事無端發生,上帝管不了」令人舒服得多。不過,如此神學可以為我們留下甚麼?我們可以敬畏一位無視道德顧慮、不讓道德顧慮限制自己行動的上帝,但我們怎能愛這樣的上帝呢?若我們讀約伯寓言時受到這些思想困擾,不必感覺孤單,大約廿五個世紀以前,一位思想慎密的作者也有同樣感受。他將莊嚴而虔誠的約伯寓言,翻天覆地的改變了,為我們留下一件神學瑰寶,就是聖經中的《約伯記》。[註五:哈洛德 40-42頁]
坊間有不同類型的書籍,有些是用作消遣或提升我們的賺錢能力,有些卻是要改變作為讀者的我們。這些作家想要的回應,不單是「這是個好故事」或「這些知識對我真有用」,而是作者寫的就是讀者自己的故事,這問題困擾作為讀者的我一段時間了,讓我看看他怎樣說。(例如威廉‧楊格William Paul Young所著的暢銷心靈小說《小屋》,後來被改編拍成電影,名為《天堂小屋》,影音使團被邀成為香港地區的發行人。《小屋》出版後,有讀者回應藉小說重新經歷了一次受傷、被愛、悔改與原諒的過程。)
約伯詩歌就是這類讀物,它提出問題如:上帝在意我是怎樣的人嗎?信徒可以向上帝發怒,甚至懷疑上帝的存在,而仍然認為自己是信徒嗎?約伯詩歌不是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答案,而是提供多個答案,它邀請我們通過數個角色的眼睛觀看世界──有些人挑戰上帝,有些人為上帝辯護,而最終讓我們透過上帝的觀點看世界。
詩歌中的約伯所用的是詩文而不是散文,與寓言中的約伯不單在用語韻律方面不同,他更是迥然不同的人物,不再對上帝逆來順受。這個約伯會向上帝表示憤怒,與祂對質,投訴祂的不公。我(哈洛德)認為將約伯詩歌看為對約伯寓言的神學挑戰與排斥,更為合理。
公元前586年可作為聖經文學「前」、「後」的分水嶺,那年巴比倫人摧毀聖殿,放逐了猶太地區的人。我們期望宗教作品會於字裡行間透露其寫作處境,不過這其實無法幫助我們釐清《約伯記》的編寫日期。
約伯質疑上帝是否公平與善良,他的朋友則為上帝辯護。所有辯論參與者都致力保留以下三個陳述句:
─上帝是全能。
─上帝是全善。
─約伯是好人。
上述三項陳述句中,必有一句是錯的,但是哪一項呢?《約伯記》接下來的廿五章就是要討論這件事。約伯的三位訪客要挑戰第三個陳述,即約伯是好人。而約伯將會肯定上帝的權能,但質疑祂的良善是否堅定不移。[註六:哈洛德 48-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