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大衛回京

接大衛回京 (19:8-43) 

(以色列和猶大支派爭相接王回京)

「以色列人已經逃跑,各回各家去了。以色列眾支派的人紛紛議論說:『王曾救我們脫離仇敵的手,又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現在他躲避押沙龍逃走了。我們膏押沙龍治理我們,他已經陣亡。現在為甚麼不出一言請王回來呢?』」(19:8下-10) 以色列人之前被押沙龍收買人心,導致國家分裂,如今群龍無首,商議再歸順大衛王,請他回耶路撒冷復位,以示和好。 

「大衛王差人去見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說:『你們當向猶大長老說:「以色列眾人已經有話請王回宮,你們為甚麼落在他們後頭呢?你們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為甚麼在人後頭請王回來呢?」』」(19:11-12) 大衛聽聞以色列人來迎接他復位,若一向忠於大衛的猶大人不先派人來迎接,自己親族的人將會很丟臉。 

「也要對亞瑪撒說:『你不是我的骨肉嗎?我若不立你替約押常作元帥,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19:13) 亞瑪撒本是大衛的外甥(代上2:13-17),他曾被押沙龍選為軍隊的元帥,與大衛對抗。大衛識英雄重英雄,不僅既往不咎,還邀請他繼續做以色列的元帥,代替約押之位,此舉表達出大衛完全接納以色列人的復和行動。約押三番四次逆王意而行,令大衛對約押滿有戒心,尤其今次殺死他的愛兒,顯得他越發專橫跋扈,早想物色適當人選代替約押。 

「如此就挽回猶大眾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他們便打發人去見王,說:『請王和王的一切臣僕回來。』王就回來,到了約旦河。猶大人來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請他過約旦河。」(19:14-15) 猶大人知道大衛重視他們過於其餘支派,興奮地派人到約旦河接他回府。


(示每恭迎)

「便雅憫人…示每急忙與猶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衛王。跟從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憫人,還有掃羅家的僕人洗巴和他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僕人;他們都逿過約旦河迎接王。有擺渡船過去,渡王的家眷,任王使用。王要過約旦河的時候…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對王說:『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時候,僕人行悖逆的事,現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與僕人,不要記念,也不要放在心上。僕人明知自己有罪,所以約瑟全家之中,今日我首先下來迎接我主我王。』」(19:16-20) 示每曾侮辱落難的大衛,現在大衛準備打道回府,他生怕大衛秋後算帳,馬上帶同一千便雅憫人渡河迎接,求王開恩恕罪。 

「亞比篩說:『示每既咒罵耶和華的受膏者,不應當治死他嗎?』大衛說:『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使你們今日與我反對呢?今日在以色列中豈可治死人呢?我豈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嗎?』於是王對示每說:『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19:21-23) 

亞比篩早想教訓示每這小人,卻遭大衛攔阻,免他一死,因為這是他復位歡慶的日子。不過,大衛臨終前如此吩咐所羅門王:「基拉的兒子示每;我往瑪哈念去的那日,他用狠毒的言語咒罵我,後來卻下約旦河迎接我,我就指著耶和華向他起誓說:『我必不用刀殺你。』現在你不要以他為無罪。你是聰明人,必知道怎樣待他,使他白頭見殺,流血下到陰間。」(王上2:8-9)


(米非波設恭迎)

「掃羅的孫子米非波設也下去迎接王。他自從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地回來,沒有修腳,沒有剃鬍鬚,也沒有洗衣服。他來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時候,王問他說:『米非波設,你為甚麼沒有與我同去呢?』」 

米非波設「沒有修腳,沒有剃鬍鬚,也沒有洗衣服」,是因為大衛逃難而表現悲哀的舉動。(參考《聖經串珠註釋本》頁466。) 他解釋自己本想隨王一同流亡,只是被僕人洗巴所欺哄,又詆譭他有意光復祖父掃羅王朝。(19:24-30)


(巴西萊恭送王過河)

「基列人巴西萊從羅基琳下來,要送王過約旦河,就與王一同過了約旦河。巴西萊年紀老邁,已經八十歲了。王住在瑪哈念的時候,他就拿食物來供給王;他原是大富戶。王對巴西萊說:『你與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裡養你的老。』巴西萊對王說:『我在世的年日還能有多少,使我與王同上耶路撒冷呢?僕人現在八十歲了,還能嘗出飲食的滋味、辨別美惡嗎?還能聽男女歌唱的聲音嗎?僕人何必累贅我主我王呢?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這裡有王的僕人金罕,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可以隨意待他。』王說:『金罕可以與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願待他。你向我求甚麼,我都必為你成就。』於是眾民過約旦河,王也過去。王與巴西萊親嘴,為他祝福,巴西萊就回本地去了。王過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過去。」(19:31-40上) 

巴西萊於大衛有恩,大衛非常看重恩情,本想帶他回京城好好侍候,安享晚年,他卻以年邁為由謝絕大衛的美意。金罕是他的兒子(參考《聖經串珠註釋本》頁466),他安排兒子往京城侍候大衛王。大衛在臨終前也囑咐所羅門王:「你當恩待基列人巴西萊的眾子,使他們常與你同席吃飯;因為我躲避你哥哥押沙龍的時候,他們拿食物來迎接我。」(王上2:7)


(猶大和以色列支派互相爭拗)

「猶大眾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過去。以色列眾人來見王,對他說:『我們弟兄猶大人為甚麼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並跟隨王的人過約旦河?』猶大眾人回答以色列人說:『因為王與我們是親屬,你們為何因這事發怒呢?我們吃了王的甚麼呢?王賞賜了我們甚麼呢?』以色列人回答猶大人說:『按支派,我們與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衛身上,我們也比你們更有情分。你們為何藐視我們,請王回來不先與我們商量呢?』」但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19:40下-43) 

猶大人和以色列人互相爭寵,兩家渡河迎接大衛王。以色列人本先發起接王回府,眼見猶大人捷足先登,「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並跟隨王的人過約旦河」,給他們率先領了功,不滿大衛對猶大人有所偏袒;又不滿猶大人沒有跟他們一同商量接王過河之事,沒有把他們放在眼內。猶大人卻強調與王是同一支派的親屬關係,並非接受了王的賞賜才來,言下之意,他們與大衛更親。以色列人卻不以為然,按支派的多寡計算,他們共有十個支派,情意比猶大人更多。兩下爭拗不止,各執一詞,卻為以色列人再次背叛大衛埋下伏線。 箴10:19說,「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