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主升天 (24:50-53)
復活主升天 (24:50-53)
「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的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正祝福的時候,他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他們就拜他,大大地歡喜,回耶路撒冷去,常在殿裡稱頌神。」(24:50-53)
伯大尼位於橄欖山東南面的山坡上,徒1:12記載,耶穌升天後,門徒從橄欖山回耶路撒冷,因此可推算耶穌升天的地點在伯大尼與橄欖山之間的某個地點。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復活主終於向他們告別,返回天家,門徒反而「大大地歡喜」,與昔日耶穌不在他們身邊時那種徬徨、落泊的心情大相逕庭,因為他們經過主詳盡的闡釋後,已深明他來世的真正目的,且明確地說他會再回來,還有天使佐證:「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徒1:11) 無論前路如何,他們內心已充滿終末得贖的盼望,今次只是暫時性告別,將來總會在天家重逢。
與此同時,他們又被賦予履行大使命的任務,人生便充滿了挑戰和意義,毋須再像當初一樣膽怯地過活。主也應許有聖靈的臨在,使他們有能力履行大使命,像他在地上時一樣滿有聖靈的能力,他自己也應許常與他們同在(太28:20)。故此,復活主雖不再在他們身邊作他們的領袖,他們仍滿懷信心去行走背十架的苦路,不再懼怕孤單、威嚇甚至死亡。
路加以使徒們在聖殿裡敬拜讚美神為福音書的結尾,與第一章老祭司撒迦利亞進入聖殿、在神面前供職和燒香作開始,可謂首尾呼應。然而,在路加的縷述裡,使徒們回耶路撒冷絕不是終結,而是新的開始。寫此書的推算年代是在耶路撒冷被圍攻之後,而寫書的對象是提阿非羅等外邦讀者,他們一定知道或聽過有關耶路撒冷被圍、聖殿被毀、猶太人被趕逐的事迹。對他們而言,基督信仰應該怎樣與這些猶太傳統和事迹相連?路加的敘述便作了交代:因為耶穌在地上的工作,在人看來曾經是荒涼、毫無盼望的耶路撒冷,卻成了基督福音的開始(徒1:8)。
耶穌的身分和職事,清楚顯示上帝救贖工作的延續性、計劃和次序,而這救贖工作是普世性的,正如天使在耶穌出生時宣告說:「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2:10-11) 從猶太信仰一直到外邦,上帝的恩情和救贖藉著上帝之子耶穌基督顯露無遺,這就是路加在此書向外邦讀者留下的確據。
(反思)
復活的主升天後,十一個門徒歡天喜地回耶路撒冷,等候聖靈的降臨,然後被差遣去向猶太同胞及外邦人見證主的復活,傳揚福音。他們到處建立教會,造就新一代信徒,將傳福音作見證的使命延續下去,直到今時今日。
千百年來,許多人想把基督信仰殲滅,他們捉拿信徒,囚禁傳福音的人,以死亡為恐嚇,目的是摧毀教會,滅絕基督信仰。可是殉道者的血沒有白流,讓教會在受迫害的土壤中茁壯成長,顯得更堅韌。信徒的信心與盼望在經過磨練、考驗後更加穩固,因為信仰的核心就是基督的復活和升天,這是活在地上的人無法毀滅的證據!也是他的十一個門徒親眼看見的景象,是永不能消滅的歷史痕跡。
在《號角》2017年4月版15頁刊載一篇題為「基督的復活」的文章說,第一世紀是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代,羅馬人的勢力覆蓋歐、亞、非三洲,而羅馬人的強盛是出於他們的紀律和交通;同時當時天下有統一的貨幣、語文、法令,而且大約自耶穌降生到西元第三世紀,二百多年太平盛世,人民可以在羅馬帝國中方便及平安地自由來往,這就是基督教耶穌復活的信息傳開的時候。那時猶太人已經亡國六、七百年,他們在散居之地建立了會堂,就是他們聚集崇拜的地方,所以當傳福音的使徒到了一個地方,就很容易地把基督的福音傳給他們。何況基督徒所講復活的事,不是古時的神話,而是當時的時事,是許多人知道並可以考證的事(正是本文開首分析1:1-4的「序言」中所提及的)。隨著商業、經濟及文化的交流,基督的福音也快速地傳到各地。
每個基督信徒活在某一個時代都不是偶然的,神要他們在那個時代背景中配合當時代的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去扮演傳福音及見證復活主的角色。今時今日的基督徒,是活在一個快速善變的網絡時代裡,任何資訊都可透過互聯網輕易散播和接收,可謂「一觸即發」!我們又有否思想過,躋身在這資訊科技發達、日新月異的高速傳輸時代,作為代表救贖主基督的一員,如何可以配合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去快速有效地傳揚主的福音,讓處身於世界上不同角落裡的人,都可及早把握機遇去認識真理、認識我們復活了的救主耶穌基督,讓大使命的棒可以快速有效及廣泛地承傳下去?
復活的主在徒1:8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第一、二世紀的使徒及門徒已盡了他們的責任,將福音廣傳至羅馬帝國統治的地域;活在廿一世紀的我們,正是扮演著將福音傳到地極的角色,正如羅8:28所鼓勵我們這被主所呼召繼承大使命的人,「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