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羅馬百夫長的僕人 (7:1-10)

治好羅馬百夫長的僕人 (7:1-10) 

「耶穌對百姓講完了這一切的話,就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所寶貴的僕人害病,快要死了。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 

他們到了耶穌那裡,就切切地求他說:『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7:1-5) 

羅馬百夫長託猶太長老求耶穌醫治他家裡的僕人,他家裡的僕人也很可能是猶太人,可見這外邦官長和猶太人的關係非常好,這也從那些猶太長老在耶穌面前誇獎他為百姓建造猶太會堂及其他公益的事看得出來。
 

這位羅馬軍官似乎也熟悉、敏感和尊重猶太人不輕易進入外邦人家裡的規矩,因此當耶穌跟隨長老到百夫長家不遠時,「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7:6) 

甚至百夫長非常謙虛地說:「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7:7) 他不用耶穌親自到他府上醫他的僕人,只需隔空說一句話便行,因他相信耶穌有權指使「病魔」離開僕人的身體,就像自己有權指揮下屬聽他命令行事─「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7:8)。耶穌醫治西門岳母時,也只是一句「斥責那熱病,熱就退了。」(4:39) 

可見百夫長是一個又謙虛,又敬虔,又愛猶太百姓,對耶穌的權柄和醫治能力又有絕對信心的外邦人。難怪耶穌對他讚口不絕,並轉身對跟隨的眾人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7:9)
 

「那託來的人回到百夫長家裡,看見僕人已經好了。」(7:10) 

最後,耶穌成全了百夫長的心願,沒有令他失望,也在猶太人中間印證了百夫長超強的信心得到了預期的效果。此事讓猶太人意識到,原來上帝也可以不吝嗇地將豐富的恩惠臨到外邦人,而外邦人當中也竟有比以色列人更敬虔和更有信心的人,外邦人反成了猶太人信心的榜樣!這雖是一個個別的例子,卻是何等令人詫異的一個大逆轉。不過,未必人人都會用如此正面的角度去領會這一點,可能有些反會因妒忌之心而對耶穌給百夫長的稱讚有反感。 

路加在故事中帶出了一個重要信息,耶穌所宣講上帝的國度和福氣,不僅臨到社會的邊緣人士(如百夫長的僕人),同樣也包括那些有社會地位而又虔誠正直、願意謙虛誠心悔改的人,甚至是外邦人。《路加福音》所呈現的外邦色彩,既說明耶穌在世職事的背景,亦見證初代教會在福音傳播過程中所面對的實況。事實上,耶穌所傳講和宣揚的信仰,不僅是猶太信仰的延續,亦是更新甚至挑戰舊有的猶太信仰。猶太信仰的更新運動,可以說是在這樣的張力下發展和傳播的。在路加的作品裡,無論是福音書還是《使徒行傳》,都顯示出這種張力。 

路加眼中的福音本就帶有猶太傳統的元素,清楚說明福音是植根於猶太信仰的文化和傳統裡。若將福音自猶太土壤裡連根拔起,轉為放置在外邦文化裡,結果只會扭曲福音的本質,使信仰逐漸抽離歷史文化的根源,至終陷入諾斯底主義裡,成為帶著這主義色彩的信仰。公元二世紀的異端馬吉安派就是一個例子,馬吉安完全否定基督信仰裡的猶太傳統元素,將舊約的上帝視為次一等的神,舊約的啟示則看為是低等的啟示。這樣的信仰立場,使基督信仰成為無根的信仰。
 

(反思)

一個外邦高官,竟然可以為一個殖民地的猶太家僕千方百計尋求醫治,透過自己與猶太長老的關係,請求他們找德高望重的耶穌醫治他僕人,且非常客氣地說:「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7:6-7) 何以他能如此低聲下氣、委曲求全?原因就是那僕人是「百夫長所寶貴的僕人」(7:2)。 

我心想:假若本地菲傭或印傭患了重病,港人僱主會否千方百計為那菲傭或印傭訪尋名醫,不把她醫好誓不罷休?通常只會立即陪她往公立醫院診治,能否醫好便看她的運數了,絕不會待她如自己女兒般那麼緊張。 

耶穌稱讚百夫長是大有信心的人,當然他的信心是值得我們學習,然而他對低下階層之人無私的愛,同樣也值得我們學習,因他從沒有計較社會或種族階級,歧視那些低下階層之人,反視他們如家人般看待。難怪他甘願利用自己的權位對猶太社會作出特別貢獻,不因為要討他們歡心,為他官場鋪路,只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7:5)。 

黃兆輝博士在《天使心》2013年12月刊的專欄文章「色界」中分享,有幸親身近距離招待幾位非洲烏干達孤兒,他們是來港獻唱的Watoto合唱團成員。他說:「我感恩我們不是單單以錢財『乾手淨腳』來支持,而是選擇了好『困身』的每天早晚接送到表演學校,並以『家』來接待他們沾滿塵土但美麗的腳蹤。」「當我家小孩欣然讓出睡房來接待Watoto三位女孩,甘願擠入爸媽房間打地鋪,頓然生性晒!可是,家傭姐姐卻再三疑惑,最後忍不住問:『啲床俾佢哋瞓,咁污糟?』果然,因膚色被歧視的亦同樣歧視人。」何以黃博士的看法與家傭的看法大相逕庭?因他視她們為主內親愛的家人,形容她們來港獻唱是佳美的腳蹤,並引用羅10:15的話說:「如果沒有奉差派,又怎麼能去傳講呢?正如經上所記:『傳講美好福音的人,他們的腳蹤多麼美麗!』(中文標準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