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下與擁有 (18:28-34)

撇下與擁有 (18:28-34) 

彼得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自己所有的跟從你了。』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神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18:28-30) 

除了對個人的財富、名譽、地位,甚至職業...等執著之外,甚至身邊的至親,也有機會成為跟從主的攔阻。耶穌指出願意為神的國撇下地上一切自認為寶貴的東西,表面上是作出了很大的犠牲,其實他將會擁有更多,包括在今世與來世,這是耶穌給跟從者一個很大的安慰和鼓勵。
 

耶穌帶著十二個門徒,對他們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寫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他將要被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臉上,並要鞭打他,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這些事門徒一樣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隱藏的;他們不曉得所說的是甚麼。」(18:31-34) 

耶穌向門徒透露自己將要在耶路撒冷受苦甚至被殺害,正正表達出他自己可以撇下一切,甚至連自己的性命,卻換來復活的身體,就是永生。為神捨棄一切的,在來世會得著更多,他自己正準備親身體驗和證明給他的門徒看。
 

(反思) 

撇下今生的東西來換取來生有永恆價值的東西,對許多信徒來說都是一個考驗,簡單如十一奉獻,也可能會思前想後,經年累月還未能認真地實踐,更何況在生活各層面所擁有的有形無形的東西,如珠如寶地收藏及珍惜多年,一下子撇下實在要經過一輪掙扎,深思熟慮後才不情願地放棄。問題是我們對一切事物的價值觀是否能看得通透,看得透的話便不覺得太難決定,甚至為自己作出了精明的抉擇而感恩,正如耶穌說:「因為,你們的財寶在那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12:34)

一位在大學二年級便蒙召的弟兄,畢業後已很想立即接受神學裝備,卻沒有如願。他開始在社會工作,一直期待有一天可以進入神學院。五年過去,八年也過去,他還在等待,等待上帝的時間。他心中不禁想:上帝是否真的呼召我?還要等多久?

八年後的一天,弟兄終於有機會參加浸神的神學生生活體驗營。在營會裡,一位老師對他說:「希望今年八月見到你!」聽到這番話,弟兄領會到是時候了,跟著起來行動:填寫申請表、考入學試、參加面試……最後收到神學院取錄的通知。那一刻,他就像做夢一樣,即時打電話給妻子。後來辦理入學手續、搬入宿舍、參加屬靈操練營、開課,接著站在講台上分享自己的蒙召見證,就好像夢想成真一樣!多年的夢想今天竟然實現,那種心情是怎樣的呢?好像猶大國滅亡,以色列人被擄到外邦,數十年後得以返回以色列地,詩126:1-3形容他們的心情,說:「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的時候,外邦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

以色列亡國數十年後,聖殿得以重建,猶太人一直期盼回歸,上述經文正正表達這群回歸者的心聲。在等待的過程中,他們過著奴僕般的生活,何其痛苦。生活在艱苦的歲月裡,回歸似乎是遙遙無期。因此,詩人形容自己被擄歸回的時候,就好像做夢一樣。那位弟兄就是處於如此興奮的狀態,對他來說,神確實為他行了一件大事!如果我們能夠像弟兄那樣,以飢渴慕義的心情來等待接受培訓、等待事奉的機會,心態會很不一樣,我們還會留戀現在「綑綁」或纏繞著我們的事情嗎?

然而弟兄在接受神學裝備期間,當然絕不輕鬆。他要面對經濟上的困難,積蓄差不多耗盡了,卻沒有開源的能力。他亦要到不同的教會實習,要在課堂上學習聖經和各等神學知識,也要面對因進修神學而帶來各種生活上難以預料的衝擊。他好像跳進一個新世界,要應對不同的處境、不同的挑戰。

當弟兄完成了三年的神學裝備,進入事奉工場,情況又如何呢?進入教會成為牧者新丁,談何容易!所面對的處境豈是一帆風順?詩126:5提醒我們,撒種是要流淚的!然而經文並不止於此,它安慰我們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詩126:5-6) 沒有撒種,何來收割?沒有經過流淚撒種,到收割的時候,又豈會歡呼呢?同樣,我們沒有經過有血有淚的付出,又豈能像耶穌所說,今世得著百倍、來世得著永生呢?因此雅5:7-8鼓勵我們說,「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可想而知,從撇下到擁有,是需要不停的付出,期間要有一份執著和堅持。值得嗎?這就是耶穌給門徒的挑戰,而他自己就作了最佳的榜樣。

再看看一位牧者的自白:「我牧會六年,起初從神學院畢業,帶著理想進入教會服侍,胸懷大志。現實是堂會的服侍令我筋疲力盡。有關牧養的書本描繪了牧者遇到的許多困境,幫助我明白自身的處境。我真的相信,只要真心愛會眾,向他們明確地表達福音的信息,教導又符合真理,就能夠讓信徒得救和成長。然而,這個想法太天真!當信徒根本不在乎自己的靈性,不在乎其鄰舍的靈性,我做的一切又有何用呢?牧者、教會及福音於這個時代算是甚麼呢?這令我十分掙扎。

當然我知道上帝要祂的僕人忠誠及撒種,但現實是十分困難。我站在十字路口,我認真地考慮放棄牧會,而去攻讀工商管理碩士,轉投一份可以見到成果的工作。但最後,我還是選擇繼續我的牧養工作,因為我仍然愛基督,愛祂的教會,我仍然相信人是需要福音,我仍然相信教會的使命。」

【摘自《浸神院訊》2017年4月版10-11頁「在乾旱之地流淚撒種」】

牧者的心聲真有如先知哈巴谷所經歷的:「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