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主再來的預兆 (17:20-37)

末日主再來的預兆 (17:20-37) 

「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心裡:或譯中間)。』('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17:20-21) 

「眼所能見」,有「窺伺」的意思,耶穌是在提醒法利賽人,不能以懷疑的態度來窺伺神的國,神的國也絕非他們所想像的、實體地呈現在眼前,這就排除了猶太人一向認為彌賽亞出現是要帶領他們光復祖國的念頭。 

按照希臘文的譯法,神的國可以在人的心裡,也可以在人中間。耶穌在約3:3回應問道的法利賽人尼哥底母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有聖靈內住的人,才能見到神的國。神的國代表神的主權,有聖靈住在人心裡,人才會順服在神的主權底下。另一方面,耶穌在人中間所行的神蹟奇事,正是彰顯神的國,正如他在11:20說,「我若靠著神的能力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因此上述兩種譯法都是可能的,不過路加一貫的敘述偏重後者。而法利賽人若能對耶穌不存偏見,用謙卑的態度來看待耶穌所彰顯的神蹟奇事,自然會察覺到神國的臨在。
 

「他又對門徒說:『日子將到,你們巴不得看見人子的一個日子,卻不得看見。人將要對你們說:「看哪,在那裡!看哪,在這裡!」你們不要出去,也不要跟隨他們!因為人子在他降臨的日子,好像閃電從天這邊一閃直照到天那邊。只是他必須先受許多苦,又被這世代棄絕。』」(17:22-25) 

法利賽人有興趣知道神國的出現,但對於耶穌的門徒來說,與他們攸關重要的,是耶穌在末日再來的日子。事實上,新約每一個時代,基督信徒都非常關切這個大日子,尤其他們覺得自己正身處末世的時代,他們最想探究的,是主甚麼時候回來和在甚麼地方出現。 

耶穌卻清晰地告訴我們,信徒不必糾纏在他再回來的具體地點和時間上,因他降臨的日子和地點是無從預計的。若信徒太過執著主再來的時間和地點,很容易會被人誤導,甚至將假基督當作真基督去相信!在此他預先告訴門徒他要受苦被棄,似乎在告訴他們,他不是他們想像中的彌賽亞君王,要從羅馬人手中復興以色列國。
 

「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樣。那時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洪水就來,把他們全都滅了。又好像羅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買又賣,又耕種又蓋造。到羅得出所多瑪的那日,就有火與硫磺從天上降下來,把他們全都滅了。人子顯現的日子也要這樣。」(17:26-30) 

耶穌引用挪亞和羅得的典故來預示他自己再來的日子,是無人能預計的,因那日子與平常無異,人都忙於自己日常的生活,根本想不到主會突然降臨在人間,正如他出生在馬槽,也是當時代無人預計得到的。 

另外,正如挪亞進入方舟和羅得逃出所多瑪城是一個災難的日子,耶穌的再臨是世界末日─全人類將要滅亡的日子!耶穌這番預告和警示,是要門徒在等待他再來的日子當中,務必時刻警醒,作好迎接他回來的準備,不要像世上的糊塗人,貪戀地上的生活而忽視生命背後的真正意義,至終走向滅亡的道路。
 

「當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裡,不要下來拿;人在田裡,也不要回家。你們要回想羅得的妻子。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喪掉生命的,必救活生命。」(17:31-33) 

若將路17章與太24章關於耶穌再來的預言對照一下,太24:17-18與路17:31所說的內容一致,而太24:21告訴我們,那是一個大災難臨到以色列地的日子:「因為那時必有大災難,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路17:31-33這番話似乎是對當時住在以色列地的猶太人說的:「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只是為選民,那日子必減少了。」(太24:16,22)。 

羅得的妻子因為留戀所失去的家園而回望正在焚燒的所多瑪城,變成了一根鹽柱。(創19:26) 耶穌以此作為反面教材,教導門徒不要老是留戀地上的一切,缺乏逃難的意識,否則大災難那日必然走避不及。
 

「我對你們說,當那一夜,兩個人在一個床上,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有古卷加:兩個人在田裡,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17:34-36) 

耶穌在17:24形容他降臨的日子,「好像閃電從天這邊一閃直照到天那邊。」即全世界的信徒都會看見他的出現,有的身在日間,有的身在夜間。不論在日間或夜間,信徒都會突然消失於地上,如保羅所說:「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帖前4:17)
 

「門徒說:『主啊,在哪裡有這事呢?』耶穌說:『屍首在哪裡,鷹也必聚在那裡。』」(17:37) 

門徒仍舊有興趣想知道上述的事情會在哪裡發生,耶穌沒有說出具體的地點,只含糊地說發生的地點必然會導致很多人突然死亡。門徒要迎接末世的災難和主的再來,關鍵不在於考究時間和地點,而是生活的態度。過一個警醒、為將來預備的生活,這正是耶穌在16章幾個比喻中所強調的。

(反思)

當地球上有大災難發生之時,如911恐襲、沙士疫症的迅速蔓延、南亞海嘯、汶川大地震、日本311地震引起的海嘯和核輻射洩漏,在在都令人當時特別感到恐慌,懷疑這是否如聖經所說的末世大災難臨近的兆頭。最近北韓揚言爆發核戰,核戰有如計時炸彈一觸即發,連香港大富豪都狂買黃金。這些末日的警號響起,總令人感到惶恐不安。

臨床心理學家陳國平博士在一篇文章中剖析人的末世心理,他引述一本《勇於成為》的書說,「人的焦慮主要來自:

  1. 不能掌控的個人命運和死亡;
  2. 內心充滿空虛和無意義感;
  3. 揮之不去人的內疚和可能的受罰。」

他續說,很多人會透過求問風水命理推算自己的命運和未來,盼能及早準備,趨吉避凶。亦有不少學者、專家,想盡辦法預計地球的厄運,務求盡量及盡早減低災難的風險。他給讀者三方面的建議:

  1. (災前) 人類應盡力和睦共處,關注及保護生態環境,加倍演習可能會發生的危機。為一切逃生或延續生命部署,作好準備。

  2. (災中) 多做實際及思維的預習,當真正災難臨到時,預習過的人會較為鎮靜及知道如何應變。

  3. (災後) 倖存者要學習如何面對及接受失去家園及至親的傷痛,以積極的態度活下去。

信徒會較容易去面對苦難與死亡的威脅和衝擊。他寄語人應積極及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對未來。「有些人活著是毫無意識的虛度光陰,有些人卻帶著恐懼、內疚或無奈去面對世界的終結,但卻有些人是充滿著朝氣、盼望、喜樂和平安去面對前面的挑戰和機遇。無論如何,人類終歸都要面對世界或個人壽命的終點。人生就好像一片雲彩,在瞬息間消逝。面對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單顧艱難,更重要的,是積極面對每一天,憑著信心,迎接黑夜的來臨。......苦難的來臨,往往提醒我們:人是何等渺小和短暫,我們更要懂得愛惜光陰和珍惜眼前人!」

【資料來源:《天使心》63期2011年8月刊110頁「末世心理」】 

藝人馬浚偉(Steven)也有上述的同感─積極面對每一天、珍惜眼前人。事實上,他比一般人特別有危機意識,他在一篇見證分享中說:「無論什麼事情,我也會hope for the best,但更傾向prepare for the worst,思想十分災難性,至今有些東西我怎樣也改不了。每次坐飛機,我都十分害怕,怕氣流會影響飛行。未信主前我十分不安,上機前會服用少許藥物,上機後便倒頭大睡;但現在我會於起飛前禱告,希望上帝保守平安;但若意外真的要發生,我會告訴祂,其實我不怕死,反正人人都要死一次,但希望過程可以快一點,不用太折騰便返天家。」「有時在酒店留宿,住得越高便越恐懼,常預備自己要先找出逃生路線,一旦有火災也能及時逃生。我的性格就是這樣,未信主前有更多的恐懼。其實有危機意識不是錯事,只是我有點誇張了吧,令自己常處於不安的狀態,但也沒法子,是從小培養出來的。」

原來Steven六歲時母親便患了鼻咽癌,初中已承擔照顧媽媽的責任。母親患病的22年間,前後有三次復發,一直與Steven同住,逝世時才48歲。「母親癌病復發一次比一次嚴重,亦一次比一次失去更多,最後只餘一隻眼能看見,只有很輕微的視力,味覺、聽覺、嗅覺和頸部活動能力都退化了。22年來我積累了很多恐懼,因為母親會隨時抽筋,隨時昏迷,三更半夜父親來敲我房門,要送母親到急症室,又或會突然收到醫院來電,告訴我母親的情況怎樣怎樣,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只要她『有少少唔對路』,我就要即時預測有可能發生在她身上的事,以作對應,所以每一刻都活在恐懼中。」

99年母親病逝,Steven想念母親致患上抑鬱症,花了好一段時間才能從低谷走出來。「當母親在世時,照顧她就是我的人生目標,她離開後,我的感覺有如失去了整個心臟。」

03年沙士爆發,改變了Steven對生命的看法。「我二姐和二姐夫是十分虔誠的基督徒,二姐是護士,姐夫是物理治療師。二姐當然希望我信主,但他們從來都不會過份刻意跟我傳福音。第一次被他們的信仰感動,要數2003年『沙士』那年。那時情況危急,很多醫護人員也支持不住,陸續撤離醫院,當然亦有不少是願意留下來的,最後還感染了沙士,不幸去世。當我見到疫情那麼險峻,感到十分害怕,於是立刻致電當值的二姐。」

「妳不要上班了,一旦出事,我怎辦呢?」「我的信仰會支持我的。」Steven着急地說:「咁都唔夠喎!謝婉雯醫生也是基督徒,她也受了感染。我不是要求什麼,但這刻可否讓身為弟弟的我自私一點?」二姐語重心長地說:「Steven,如果人人都像你這樣想,每個醫護人員也聽家人的話撤離醫院,那有天若你感染了沙士,有誰來照顧你們呢?」Steven聽完這番話,眼淚快要流下來,再也不發一言。「她說這股力量是從上帝而來,帶給我信仰上一個很大的反思,就是為別人犠牲的精神。那一刻我已不懂再說服她,因她實在太有理據了。」

04年推出了《受難曲》這套電影。「一天我把電影租回家看,看到耶穌被出賣、背十架行苦路、被釘十架、被兵丁的矛刺傷等情境時,我不禁流淚。電影把這一幕幕情境拍得十分真實,飾演耶穌的男主角又真的很像我心目中耶穌的形象,那時我還未信主,一邊看,就想:『真的有人經歷了這些事嗎?太慘了吧。真的有這個人出現過嗎?』如果是真的話,那就不單只是一齣電影,而是跟我人生有直接關係了,因為有人竟然為了世人的罪犠牲自己,被釘在十架時,仍求天父原諒傷害祂的人,說因為他們所犯的,他們不曉得。當我聽到這句話,我崩潰了。若能讓我認識那時代的耶穌,我會是一個很幸福的人,因為有一個人明知我犯錯了,卻願意以『他所犯的他不知道』的藉口來寬恕我,還為我犠牲捨命。」

此後,在機緣巧合下,Steven認識了「藝人之家」的弟兄姊妹,亦聽過不同牧師的講道,進一步認識信仰。Steven於08年祈禱決志,再把消息告訴二姐和牧師。「父母五個子女當中,我是唯一的兒子,我認為男人要承擔一切,所以自小很少跟家人分享難處。信主後就『好似有個大佬會聽我傾訴』一樣,我一直渴望有個哥哥,可以把憂慮卸給他。上帝撫平我內心的創傷,人生不再孤獨,從今多了一位聆聽者,一個明白我感受和包容我軟弱的神,在祂面前我可以徹底承認自己的無助,這是令我最舒服的。」

2013年日本發生311九級大地震並引發災難性的海嘯,震驚全球,Steven看到新聞後,發了一場惡夢。「我家對面是公主道,有晚夢見公主道那邊翻起巨浪,心裡十分恐慌,此際突然聽到有聲音用普通話跟我說:『孩子,別怕!沒事的!』巨浪便即時平息了,夢完了,我又繼續去睡。第二天醒來後我感覺很舒服,這個夢帶給我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Steven希望透過不同的平台,傳遞面對病患和死亡的正確觀念,他說:「第一,不必害怕死亡;第二,珍惜家人。為何不必懼怕死亡?因為人人終必一死,怎樣害怕也是要死,若每天擔驚受怕地過日子,就等如從沒真正活過一樣。未信主前,死亡對我來說是睡著了;但信主後,我知道我會去一個更美好的地方,與弟兄姊妹重逢,感覺平安很多。」Steven認為能活著時就要好好活著,也要為自己所做的負責任。「每當我演出一個劇目時,我知道自己正承擔教育的角色,向大眾傳遞很多不同的信息,所以對自己所演的戲,我會負責,不會胡亂參演一些我認為沒有價值的劇目,這是我一直以來堅守的原則,所以我對自己每一部作品都無憾。如果我們在影視製作上,都能保持這個態度,謹守自己的位置,就可以把上帝給我們的理念傳遞開去。」

【資料來源:《天使心》78期2012年11月刊04-09頁「生命中的驚恐與安全感」】 

耶穌述說關於末世及他再回來的種種預兆,固然是要讓信徒提高警覺,不要糊里糊塗過日子,正如日本因為處於地震帶,地震次數頻繁,學校常舉行地震演習,好讓學生們自小對地震有高度的危機意識,地震來臨時不會方寸大亂。在此想到幾個值得我們再三思考的問題:「假如明天大難臨頭,你今日會做什麼?」「假如今日要離開世界,你會覺得無憾嗎?」「何時才能可以做到像馬浚偉一樣,隨時預備好可以返天家?」換句話說,我們該做什麼才會覺得「就算今日要離開世界,也是死而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