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刑的過程 (23:26-43)

受刑的過程 (23:26-43) 

「帶耶穌去的時候,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從鄉下來;他們就抓住他,把十字架擱在他身上,叫他背著跟隨耶穌。有許多百姓跟隨耶穌,內中有好些婦女;婦女們為他號咷痛哭。耶穌轉身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因為日子要到,人必說:不生育的,和未曾懷胎的,未曾乳養嬰孩的,有福了!那時,人要向大山說:倒在我們身上!向小山說:遮蓋我們!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樹上,那枯乾的樹將來怎麼樣呢?(23:26-31) 

羅馬兵丁找路人幫忙背耶穌的十架,顯示耶穌已被鞭打得遍體鱗傷。昔日跟從並服侍耶穌的一班婦女,為他們的主慘痛的遭遇「號咷痛哭」,耶穌反而擔心她們即將面對的災難,相信是指耶路撒冷被圍攻的事。路加刻意在耶穌步向各各他的苦路上記述婦女們與耶穌的深情交流,突顯婦女在《路加福音》的重要地位。 

「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樹上」,可能是指自己(「有汁水的樹」)正承受的苦難;若然的話,「那枯乾的樹將來怎麼樣」,便是指釘他十架的猶太人(「枯乾的樹」)將來會受到更大的苦難。
 

「又有兩個犯人,和耶穌一同帶來處死。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百姓站在那裡觀看。官府也嗤笑他,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兵丁也戲弄他,上前拿醋送給他喝,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在耶穌以上有一個牌子(有古卷加:用希臘、羅馬、希伯來的文字)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23:32-38) 

在路加的敘述裡,只有婦女們為耶穌的悲哀痛哭,其餘的人都在揶揄和戲弄耶穌,反而耶穌在臨終前向天父請求赦免他們的罪,還為他們提出辯護的理由─他們所做的是出於愚昧無知,不知道他們侵犯的對象原來是天父至愛的孩兒!耶穌的禱告意味神的救贖計劃裡,人總有回轉的可能,這也是路加一向強調的。 

從彼拉多開始審問耶穌時,便帶出耶穌的身分是「猶太人的王」,耶穌也直認不諱(23:3)。這個被猶太人拒絕承認的稱謂,不但被羅馬兵丁淪為笑柄,更被寫在他的十架牌匾上作為他的「罪狀」。諷刺的是,這高掛的牌匾以三種當時流行的文字寫成,為的是要讓天下人知道,耶穌是基督,是真正的猶太人的王!
 

「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笑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23:39-43) 

兩個同日被釘的囚犯,是真正犯了死罪的死囚,他們有別於其他冷嘲熱諷的猶太人和羅馬人,因他們是以過來人身分去評論耶穌的遭遇。諷刺的是,其他人只嘲弄含冤的耶穌,而沒有嘲弄其他兩個該死的囚犯,甚至其中一個囚犯也加入嘲弄的行列。反而另一個死囚良心未泯,替無辜的耶穌不值,他不像其他人一樣埋沒良知,為耶穌辯護,譴責另一個囚犯,同時也承認自己是該死的。他最終所倚仗的就是耶穌「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他記念。就憑他這句說話,就顯明他相信耶穌是猶太人所盼望的彌賽亞基督,是猶太人的王,且相信他還會從死裡復活!他可以說比猶太領袖更為義,比他們更接近上帝的國度。耶穌來到世間,豈不是要拯救這些「有病的人」(5:31)嗎?他可說是代表所有臨終前的人把握了悔改得救的黃金機會,換來救世主的即時回應及永生的應許,甚至主當日就帶他一同到樂園裡去! 

樂園是一個靈魂暫時得到安歇的地方,等候末世最終的全然得贖,有如拉撒路死後在亞伯拉罕懷裡那種舒適的狀態(16:23)。相反,另一個死囚卻像財主一樣同日在陰間受痛苦,正如比喻中的亞伯拉罕對財主說:「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16:25) 兩個極端的回應同日換來兩個極端的結局!
 

(反思)

耶穌被那些屈枉正直的宗教領袖們陷害而無辜受盡十架酷刑的痛苦,然而在痛苦的掙扎聲中,仍然竭力為誣告他的人尋求天父的體恤和赦罪寬宥,給他們一個悔改得救的機會。令我想起一套最近在無綫深夜時段重播的劇集《妙手仁心》,內容講述一班醫生在公立醫院履行醫治病人的職責所遇到的各種事情。 

其中有一個橋段,講到一名醫生被上司安排替一名患腦癌病人做手術,因為主診醫生臨時有急事不能操刀,而他又是在這方面最適合的人選,遂找他臨時補上這崗位。那病人涉嫌害死一名患血癌剛得治癒的女子,卻因可以舉證的人都死了,才令他逍遙法外,而受害者是該名醫生的朋友!當他接到上司這個指令後,他猶疑不決,甚至想以請假作為推辭的藉口,上司卻極力勸他不要受自己的情緒影響自己的職責,聽從上頭的指示,切勿令其失望。他一直為此事心煩意亂,甚至怕自己在手術過程中會有閃失,仍拿不定主意。 

有天在醫院飯堂午膳時,遇上另一名比他年長的醫生同坐一桌,該醫生知道他為此事愁煩,以一個簡單的問題解開他內心的鬱結。那醫生問:「警察對賊人,老師對學生,醫生對什麼?」他微笑回答:「病人。」那醫生說:「問題就是這麼簡單。」他恍然大悟,作為醫生,他的職責就是要治好病人,不管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是他要優先考慮的,既這樣想,他便有信心自己可以專注履行醫生的職務。 

耶穌正是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之下,認定自己的天職就是要救人的靈魂,不管是朋友還是敵人、對他友善還是惡意相待的人。因著他擁有一顆毫不偏私、一視同仁的心懷,他在臨終前所想到的只是罪人的靈魂得救問題,因而仍能在受凌辱和嘲諷的處境底下,懇切地求天父赦免那些釘他十架之人的罪(當然要他們先有願意悔改的心),展現出天父忍耐寬容的屬性。 

復活主升天後遲遲未有回來,彼得便曾為主忍耐寬容的心辯解:「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 主也教導他的跟隨者:「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6:27-28) 這就是我們應有的胸襟,我們首要考慮的,是給罪人悔改得救的機會,這樣想的話,便能做到主在十架上所展現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