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葬在墓穴裡 (23:50-56)

被埋葬在墓穴裡 (23:50-56) 

「有一個人名叫約瑟,是個議士,為人善良公義;眾人所謀所為,他並沒有附從。他本是猶太、亞利馬太城裡素常盼望神國的人。這人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就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石頭鑿成的墳墓裡;那裡頭從來沒有葬過人。 

那日是預備日,安息日也快到了。那些從加利利和耶穌同來的婦女跟在後面,看見了墳墓和他的身體怎樣安放。她們就回去,預備了香料香膏。她們在安息日,便遵著誡命安息了。」(23:50-56) 

「議士」('counsellor'),是猶太公會裡的人,換言之,約瑟是一名猶太宗教領袖,官場中有百夫長相信耶穌是義人,耶路撒冷的猶太領袖中,也有像約瑟這位「善良公義」「素常盼望神國的人」。西面也曾被路加形容為「又公義又虔誠,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的人。(2:25) 路加對約瑟有極高的評價,不但如此,他求見彼拉多去領耶穌的屍首,希望把他安葬在為自己所鑿的墓穴裡,讓他所敬奉的耶穌得以入土為安。而一班從加利利一直跟到耶路撒冷的婦女們,非常關心耶穌的身體能妥善處理,因此緊緊跟在約瑟後面,要知道耶穌被埋葬的地方,並準備香料香膏,待安息日過後,膏抹耶穌的身體。她們當然沒有預料到,祭司長等人會在翌日(預備日的第二日,即安息日)得到彼拉多的允許,封住墓門的石頭,又派士兵看守著墳墓。(太27:62-66) 在這情況之下,要在星期天膏抹耶穌的身體也非易事,首先要得到守住墳墓的士兵首肯,他們也可能要得到祭司長的批准;其次,他們要把封住墓門的大石頭移開,才可進入墳墓膏抹耶穌的身體。

(反思)

耶穌的枉死當然令跟從他的人感到極其難過,約瑟將耶穌的身體安放在墳墓之後,馬利亞和其他婦女、十一個門徒相信都會朝思暮想,這段悲傷的日子實在不容易渡過,皆因他們根本萬料不到耶穌死後第三日便會復活,帶給他們永生的盼望!

如今信徒知道信主的家人離世後便返回天家,日後將會在天家重逢,比較容易放得下。然而有時候,當至親離世,安息禮拜也未必能夠使家屬完全釋懷,他們的眼淚,需要一段頗長時間讓它流逝。坊間有一種殯儀服務,是將先人火化後的骨灰轉化成晶石,隨身攜帶,可以令哀慟的心靈得釋放。

曾協助無數喪親家屬處理喪事及將骨灰轉化晶石的Wing說,旁人未受過切膚之痛,會很難理解為何喪親家屬希望將骨灰轉化為晶石。他分享說,一位女士因同床共枕三十年的丈夫離世,尚未知道有晶石服務之前,以往總是小心翼翼地隨身帶著盛載丈夫骨灰的瓶子,驚怕瓶子破碎。後來將骨灰轉化晶石後,她不需再帶著小背包,愉快自在地帶著鑲有丈夫晶石的吊飾四處出遊,有時更拿出來放在桌上聊天。「她跟我說:『很多人都以為我是傻的,其實我相當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人們總跟我說節哀順變,他們的勸喻未開口我已知道他們想說什麼,他人根本不明白我倆的感情有多深。』」從Wing的觀察所見,晶石確能延續家屬與逝者間的愛,更有助家人把喪親之痛轉化為無盡思憶,讓他們重新出發。

一位基督徒律師說服了八兄弟姊妹,將母親的骨灰轉化為晶石。「一年總會有幾次兄弟姊妹的聚會,但是總是難以相約時間前往墓前悼念。現在他們每次茶聚活動時,會將母親的晶石帶出來並放在一起,讓手足間能藉著晶石隨時隨地去追憶母親,更能讓他們走出哀思。藉著母親,他們兄弟姊妹時刻得著團聚,維繫家庭間的感情。」

家屬將至親的骨灰轉化而成永恆晶石,作為承傳親人的愛的一種寄託後,確實能幫助他們遠離哀傷,重新得力,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與親人間一種重新連結的契合,等待將來在天家重聚的盼望。【摘自《天使心》124期2016年9月刊26-27頁「延續對摯愛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