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門徒的代價和挑戰 (9:57-62)

作門徒的代戰 (9:57-62) 

「他們走路的時候,有一人對耶穌說:『你無論往哪裡去,我要跟從你。』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9:57-58) 

耶穌的跟從者並非一定時常無家可歸、風餐露宿,也會有人接待他們,正如他在10:6-7向被差遣的七十個門徒說:「那裡若有當得平安的人....你們要住在那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不要從這家搬到那家。」只是耶穌用誇張的語氣和處境,挑戰跟從者要三思而後行。下定決心跟從耶穌之前,先衡量得失,再思考自己的決定,誠然跟從主的路並不是浪漫的。
 

耶穌「又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那人說:『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9:59-60) 

這是一個相反的情況,是耶穌主動呼召人跟從他,但那人說要先回家埋葬死去的父親。埋葬親人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耶穌卻叫他不用回去,交由其他親人善後,何解?他是要跟從者認清,參與天國的事是有優先次序的。神的道與社會價值有輕重緩急需要考慮和衡量,這也是跟從者需要面對的挑戰和付上的代價。畢竟救活人出生天比埋葬死人更重要!從這方面去考慮的話,跟從者便不要作出任何可能的延誤和藉口。
 

「又有一人說:『主,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裡的人。』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9:61-62) 

與上一個情況相同,要遠離家鄉好一段日子,先向家人辭別,是古代社會裡合情合理的做法。然而耶穌對跟從者的資格是嚴苛的,神國的事在人生命中有其優先性。耶穌不是要向欲跟從的人潑冷水,挫他們的心志和銳氣,而是激發和挑戰當事人反省內心的價值次序和世界觀,認清和釐定神國的事和世俗的事之間的優先次序。若未認真考量過跟從主要付上的代價,日後很難有強烈的使命感和願意委身承擔的責任感。

(反思) 

上述經文提到,當耶穌呼召人跟從他時,被呼召的人卻沒有即時跟從主,因他考慮到家中的事情尚未處理好,暫不是跟從主的時候,待他把家中的事情安排好了,才去跟從主。有時候聖靈感動我們去承擔一些事奉時,我們可能也會即時考慮有甚麼要事尚未辦妥,心裡有所牽掛,遲遲未能作出回應。到事情處理好了,可能之前那種感動已丟淡,又或另一件事又等待著自己去處理,既沒有迫切感去事奉,自然又可再給自己一個推遲的藉口。

一位傳道人在崇拜講道中分享:一次他途經教會附近的地鐵站,剛想要派發福音小冊子傳福音之際,他發現異端已經比他搶先一步,並且佔據有利位置,開始在派發他們自己印製、與《聖經》內容相違背的小冊子了!看到這樣的情況,傳道人慨嘆,撒旦已經開始在和我們搶人了。在我們要計劃為神工作前,牠已經比我們更早一步忙碌地工作!傳道人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馬上催促自己也要行動起來,必須要加緊傳福音的步伐。他就叫上教會其他弟兄姊妹一起參與其中,與異端抗衡,展開街頭傳福音的工作。

末世到了,異端邪教如雨後春筍般多起來,當我們還在猶豫不決,考慮要不要走出去傳福音,一直對我們的小羔羊虎視眈眈的撒旦,已經急不及待比我們搶先一步去擄走他們的靈魂了!【摘自《天使心》127期2016年12月版100-101頁「一個也不能少」】

當門徒從撒馬利亞境內的一座城買完食物出來,正打算給耶穌和自己醫飽肚子時,耶穌剛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講完福音,並對回來的門徒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4:34-35) 正反映門徒看不見耶穌所看見的,完全沒有像耶穌一樣,有向撒馬利亞人傳講福音的那種迫切感。

最近我也常在晚禱中想起上述這句話:「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民以食為先」,尤其在香港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各式各樣的大小美食餐館林立,客似雲來,電視上介紹不同國家的美食節目不勝杖舉。飲食文化長久以來都深入民心,有誰不想到處享受不同地方的美食?因此提供美食往往是吸引人消費的財路。對於我這個不能如常進食的人來說,卻只能望門輕嘆,唯有寄語耶穌說的這句話,以作主工看為是我的食物!

想深一層,這句話實在說得很奇妙!他掛慮或渴望的不是一般人所渴望嘗到的美食,而是抓緊機遇去傳福音。他看到的「禾場」是「莊稼已熟,可以收割」。我們若能看通看透到處都是莊稼已熟的禾場,自然會有迫切感去領人悔改歸信基督,尤其像上述傳道人親眼目睹撒旦已搶先一步去引誘迷羊相信異端時,那種逼切感直迫上心頭,不容他再怠慢去引領迷羊回歸羊圈,那會像我們今日仍是懶懶閒地先來爭取自己及家庭幸福!對天國拯救靈魂的事工掛心的程度又有多少呢?

一位資深財經傳媒工作者,在《天使心》一篇專欄文章中分享道,「踏入2017年,在神恩手帶領下,我將繼續經歷人生奇妙旅程,向湄公河沿岸國家進發,這樣說好像很奇怪,但事情的發生往往不是按我們的路線來走,人生路總是超出所想所求!

2011年有一位泰北回港述職的宣教士向我分享當地的異象,當時深受感動,就開始參與泰北籌款買地,興建一所聖經學院,終於籌到了足夠買地的錢,之後再沒有參與他們的工程,功成身退。雖然心裡一度為湄公河沿岸的福音工作火熱過,但我不是主宰,話停就停。

怎料,2015年認識了大馬一位十分能幹的女拿督,有幸也與她在推動吉隆坡樓盤到海外營銷上共事過,期間給我一個難得機會,認識另一個湄公河流域的國家。更想不到的是,2016年底又跟另一個日本集團開拓柬埔寨與越南市場。五天旅程叫我大開眼界,將過往對柬越的錯覺完全改觀。柬越人口都十分年青,平均只有二十多歲,所以消費力強勁,由朝到晚直至夜深,不愁沒有節目。.......」

筆者在文章末段說:「花了那麼多篇幅講東盟國家的變化,是因為這些經驗讓我看到,湄公河沿岸許多以前窮困的國家,經濟漸漸起飛,這些國家的大門愈開愈闊,福音的禾場也愈來愈。不過,單用過往那種艱苦作戰的方法並不夠用,有可能需要配合一些營商宣教的策略,但如何達致這種果效,真的不知道。只知道誰掌管明天,且能保守我直到見祂那日!」【摘自《天使心》128期2017年1月版88頁「湄公河之旅2017」】

這位在商界傳媒打滾多年的基督徒,親眼目睹湄公河沿岸一大片禾場,感受到傳福音的迫切性,想到基督徒可以透過營商宣教的策略,進入這些打開了的禾場上撒種。我心想,他除了透過這篇文章鼓勵生意人考慮進到這些禾場做生意兼宣教外,有否在他所接觸的基督徒商人中間傳遞這個異象呢?甚至鼓勵他們到這些地方走走,讓信徒親身視察這些禾場,可能會即時想起耶穌所說的話:「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而非身處只與南海一水之隔的香港,望著福音大門而輕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