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胄得國的比喻 (19:11-27)

貴胄得國的比喻 (19:11-27) 

「眾人正在聽見這些話的時候,耶穌因為將近耶路撒冷,又因他們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就另設一個比喻,說:『有一個貴冑往遠方去,要得國回來,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錠:原文是彌拿,一彌拿約銀十兩)銀子,說:你們去做生意,直等我回來。他本國的人卻恨他,打發使者隨後去,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們的王。 

他既得國回來,就吩咐叫那領銀子的僕人來,要知道他們做生意賺了多少。頭一個上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十錠。主人說:好!良善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第二個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五錠。主人說:你也可以管五座城。又有一個來說:主啊,看哪,你的一錠銀子在這裡,我把它包在手巾裡存著。我原是怕你,因為你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主人對他說:你這惡僕,我要憑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為甚麼不把我的銀子交給銀行,等我來的時候,連本帶利都可以要回來呢?就對旁邊站著的人說:奪過他這一錠來,給那有十錠的。他們說:主啊,他已經有十錠了。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吧!』」(19:11-27) 

這比喻與太25:14-30「按才幹授責」的比喻十分相似:「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不過兩者的重點各有不同。馬太的比喻是在耶穌於24章講完末世的預兆之後說的,當中只涉及三個僕人,而第三個被評為「又惡又懶的僕人」(太25:26),所得到的結局是:「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太25:30) 然後耶穌接著講「分別綿羊與山羊」的比喻,換句話說,第三個僕人是沒有資格進入天國的「山羊」,而比喻的重點是提醒門徒要警醒等候他再來,期間要善用他們的恩賜,會得到應得的賞賜。第三個僕人可能是暗指那些空有律法知識卻沒有善用它們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是「山羊」,不是「綿羊」,天國沒有他們的份兒。 

路加的比喻是回應眾人「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19:11),那時耶穌將要進入耶路撒冷,群眾一直對耶穌有一個錯誤的期望,以為他是進入耶路撒冷作猶太人的王,取替羅馬政權的管治。比喻開首已說明貴胄得國回來,即耶穌已成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比喻又提到十個僕人被分派銀子,貴胄成為國王後回來向僕人和他本國的仇敵算賬,因此比喻的重點是主終極的審判─審判地上信主與不信主的人。 

比喻當中只提到三個僕人的回應,而第三個僕人雖被評為「惡僕」,並要憑他所說定他的罪,卻只把他手上的銀子奪回來,給那有十錠的,沒有提到他被丟在外面的字眼。保羅在林前3章曾提到:「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賜。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林前3:13-15) 可能這惡僕就是代表那些僅僅得救的人。反而那些當初不願貴胄作王的本國仇敵,被國王下令拉去受死,這些仇敵顯然就是代表拒絕耶穌的猶太人。
 

(反思)

主人將無用的僕人手上的一錠銀子交給那為他賺了十錠的,有僕人「眼紅」說:「主啊,他已經有十錠了。」主人卻回應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19:25-26) 愈能善用恩賜去造福別人的,愈能得到主的歡心,主會更樂意將更多恩賜給那渴慕為主作更多的人。 

一位在醫學院畢業的蕭醫生,當醫生後不久便經歷沙士肆虐。當傳來第一名醫護人員殉職的消息後,據他形容,整個飯堂的職員都哭了起來!他才意識到:「從來沒想過做醫生竟然是高危職業,會有機會染病而死。」職業上的危機、前路的不明朗,甚至令一些準醫生考慮應否堅持下去。但因著信仰的緣故,令蕭醫生對生活和前路看得較輕,繼續堅持走他的醫生路。 

蕭醫生本來是想當腫瘤科醫生,卻因為一個寂寞的婆婆,改變了他的選擇。「那位婆婆的病情已經進入末期,只能作一些紓緩治療。」婆婆告訴醫生,一天24小時,有22小時是在等待:等待醫生巡房、等待親人探訪……婆婆的心願其實是想回到家中,在熟悉的環境、熟悉的親人下,接受相熟的醫生照料。婆婆的說話觸動了蕭醫生,令他反思自己到底想成為一個怎樣的醫生?最重要的,上帝想他成為一個怎樣的醫生?經過祈禱交託之後,蕭醫生終於選擇去當一位家庭醫生,希望為病人提供身心社靈的治療。 

未有此決定前,蕭醫生與志同道合的醫生成立了「香港基督徒醫生網絡」,關顧一眾學醫行醫之人。決定當家庭醫生後,他把這種關顧別人的心,延伸到每一位病人身上。「人的身體會影響心情,反過來,心情也會影響身體。」於是病人診症後回到家中,會收到來自診所關懷的電話。「我們會舉辦聚餐、旅行,不少病人受到我們的感染,成為朋友,也會加入我們服侍社區的行動。」 

蕭醫生期望未來這種關顧行動可延伸至更多地區,讓更多人認識健康的關鍵、生命的源頭,得著更多的祝福。對蕭醫生來說,他的診所不但是一個治病的地方,更是一個關顧社區人心的樞紐。「我們會與地區教會合作,帶著健康信息和上帝的愛,去探望區內的獨居長者。」蕭醫生認為,正如預防疫苗能幫助我們免受疾病侵襲,《聖經》的話語、聖靈的指引能保護我們心靈的健康。 

【資料來源:《天使心》130期2017年3月刊40-43頁「一切從心出發 醫治人心的醫生」】
 

我也認識一些基督徒醫生,有些只盡自己做醫生的本份去醫治來診治的病人,有些在醫治的過程中會關心病人的情緒,更有些間或參與一些醫療服務團隊,甚至參加由宣明會安排、往第三世界的貧民區提供醫療服務。就像蕭醫生一樣,這些醫生不但盡醫生的職責去醫治病人,他們還會做多一點點,關切人心靈的需要,甚至靈魂得救的需要,反映他們愛主愛人的心。他們仿效耶穌,醫治人的身心靈,是全人的醫治。 

不管我們在哪一個行業工作,我們不但可以在職場上發揮我們的才幹或技能,更應該關顧人心靈的需要,讓他們感受到主的愛,甚至有需要時為他們祈禱,逐步帶領他們認識我們的信仰。我們願意為主做多一點點,為一個原本平凡的工作增添更多亮澤和屬靈氛圍,這樣,我們必然會更享受我們的工作,生活得更有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