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橄欖山禱告 (22:39-46)

往橄欖山禱告 (22:39-46) 

「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隨他。到了那地方,就對他們說: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麼遠,跪下禱告,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他的力量。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禱告完了,就起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因為憂愁都睡著了,就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睡覺呢?起來禱告,免得入了迷惑!(22:39-46) 

按照其他福音書記載,耶穌是到了客西馬尼園禱告,相信也是他們慣常住宿的地方,因此猶大知道晚上在這地方可以找到耶穌,便在夜裡帶著大祭司等人來捉拿耶穌。耶穌知道他們隨時會出現,於是跪在那裡向父神迫切祈禱。 

縱然他知道自己必須受害,也知道自己應該順服父上帝的旨意和安排,他仍情詞迫切地求父「把這杯撤去」,且每次禱告時,壓力一次比一次大,以致「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可想而知他內心充滿著掙扎與矛盾,顯明道成肉身的耶穌,也有人性軟弱的一面。無論如何,他仍以父的意旨為優先:「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就是天父為世人所預備的救贖計劃。 

天父差遣天使來「加添他的力量」,正表明父上帝非常了解他內心的掙扎,並賜他足夠的力量去完成使命。正如保羅在林前10:13說,「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也好,試煉也好,神都會給我們開一條出路,叫我們能靠祂加添我們的力量跨勝。 

他開始時已提醒門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後來發覺他們睡著了,再次不厭其煩地提醒他們禱告,避免在迷惑中作出錯誤的決定或行為,皆因人在受試探或試煉時,要靠著禱告使自己的靈性可以保持清醒。他自己正是在他們面前做了一個榜樣,不斷禱告使自己時刻警醒,去打一場屬靈的仗。就是從三次跪下禱告(太26:44)過後,他終於得到從父而來的清晰答案,知道該如何作出抉擇。

(反思)

耶穌面臨嘗苦杯的壓力,經過連番懇切禱告後,最終接受這項艱巨的挑戰─乖乖被交到敵人手中任其宰割!為後世的跟隨者奠定了受苦義僕的典範。

一位在神學院快將畢業的神學生,在神學院早會的講壇上對著全院師生講了一篇道,題為「傳道者的特質」,他引用的經文是徒8:26-40,是腓利向埃提阿伯太監傳福音的事蹟。現撮錄如下:

「第一個我們可從腓利身上學習的特質,是順服聖靈的。徒8:26說,『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這段敘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主的使者對腓利的要求,在常人眼中可說是近乎不合理的命令,因為向南走根本就跟原先的路程相反(腓利原先離開耶路撒冷,往北面的撒瑪利亞傳道),而且那裡更是一個人煙稀少的曠野。我們心中可能會想:為何主的使者叫我向南走到曠野呢?難道在曠野有人等待著我去傳福音、有人等著信主嗎?我們不知道腓利是否有同樣的掙扎,因為聖經沒有記載。聖經所記載的,卻是腓利馬上回應主的使者的命令,徒8:27說,『腓利就起身去了。』腓利回應主的使者的命令,結果促使埃提阿伯太監信主,不單改變了他自己的生命,也可以為一個族群帶來生命改變的機會。我們又怎可以預料到一趟杳無人煙的曠野之旅,竟是福音能夠傳到外邦的起始點呢?

這個埃提阿伯太監,一方面是位高權重的大人物,掌管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但另一方面,他卻是身體有缺陷的人,是一個太監,在猶太人眼中,他本是被神拒絕的人,是低下階層。腓利將福音傳給這個同時擁有最高身分與最低地位的人,代表著福音所能觸及的生命範圍是何等廣闊,也讓世人能具體地理解,神國是能夠包容不同種族、不分尊卑、無分彼此的理想國度。腓利之所以能夠參與這個神國的開展計劃,是因為他順服聖靈的帶領。

(反思) 各位弟兄姊妹,有一天若你清楚神要呼召你去為祂做一件事,而祂要你做的事卻與你所預計的方向不一樣,那你是否願意順服聖靈的帶領呢?腓利的行動成為我們一個美好的榜樣。

除了甘於順服聖靈的帶領,傳道者也要成為受苦的僕人。我們要思考的另一特質,是甘於為信而受苦

腓利順從聖靈的帶領,前去貼近太監的車,結果聽到太監在誦讀聖經。他就抓住這個機會講解太監所讀的先知書:『他像羊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他卑微的時候,人不按公義審判他;誰能述說他的世代?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奪去。』(徒8:32-33) 腓利將以賽亞書所描繪的這位受苦僕人指向耶穌基督,從而說明先知的預言應驗了。耶穌基督在世的事蹟正是受苦僕人的典範,祂在自己的家鄉不被人接納,又被自己的民族厭棄,最後更被自己的門徒出賣,被人釘在十字架上。

信耶穌是要受苦的,跟隨耶穌是會受逼迫的。埃提阿伯太監聽到腓利的講解後,一定思想到自己貴為國家的權臣,信耶穌這個決定會為他將來的生活、他的仕途,帶來怎樣的困難和挑戰。你可能認為,我們處身香港這個文明社會,為信仰受迫害好像是很遙遠的事。但其實信仰的壓迫可以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例如,有一天你可能因為向人表達你的信仰立場,而被別人以言論攻擊;或者,你可能因為踐行基督的教導,維護弱勢社群的利益而得罪了權貴,為自己甚至家人帶來麻煩;政府的操控和打壓,甚至有可能已經以另一個我們不知道的形式悄悄地影響教會。

跟隨基督確實要付出代價,信耶穌、傳講祂的福音是要受逼迫的。但我們要感恩,因為耶穌在世上的時候已經親身經驗十字架的凌辱,並且復活得勝;聖靈更降臨在每一個願意跟隨基督的人身上,加添他們勇氣和力量去面對苦難!埃提阿伯太監聽完腓利講解受苦僕人的信息之後,不單沒有退縮,他的回應更是馬上要受浸歸入基督:『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浸有甚麼妨礙呢?』(徒8:36) 信耶穌要受苦的事實,不單沒有妨礙他相信耶穌的決心,更成為他跟隨基督的動力。

(反思) 弟兄姊妹,今天就讓腓利的事蹟成為我們的提醒,讓我們一同思考傳道者的特質,學習成為一個順服聖靈的帶領、並願意為主受苦的僕人。」

【摘自《浸神院訊》2017年4月版8-9頁「傳道者的特質」】

耶穌給門徒的大使命是:「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28:19),從廣義來看,每個跟隨主的門徒都是傳道者,都應該擁有上述兩種傳道者的特質。許多時候,我們不明白為何神要我們去嘗苦杯,祈求神將苦杯撤去。但在我們的祈禱中,有否像耶穌的祈求中加多一句:「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22:42),願意以順服父神的旨意或聖靈的帶領為優先呢?耶穌受苦為我們犠牲,是因為他順服父神的心意,我們也該擁有一種為別人犠牲受苦的精神,如此更能感動人心,更能發揮「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