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客的對象 (14:12-14)

請客的對象 (14:12-14) 

「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14:12-14) 

當時代的宴會,一般都是宴請親朋和貴賓等平輩或高一等的人,正如法利賽人的首領請其他律法師和法利賽人一樣。這種宴會對樹立自己的身份極其重要,邀請低下階層是變相的自我否定,耶穌這番請客的教導,恰與當時的文化相沖,鼓勵人反其道而行。 

同時,請貴賓是一種回饋的制度,若請低下階層的客人便不能期望有任何回報,不能達到請客的目的。耶穌卻道出這樣做的話,顯然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也並非來自社會的價值,而是為了表達愛與關懷而服事人,至終會得到上帝的報答。
 

(反思)

時而聽聞有社福機構間中大排筵席,請來社區的貧苦大眾吃一頓窩心的免費餐。例如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沙田護老坊於今年(2017)與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合辦的2.14年長夫婦「燭光午餐」浪漫之旅,邀請了一些有長期病患、殘障或認知障礙症、現正輪候安老院服務的年長夫婦在情人節當日,於校園餐廳內共進午餐,在多個浪漫場景下留影。 

卻鮮有聽聞像下列一位自己同樣是低下階層的熱心人士,以另類方式每星期持續地向社區的長者、窮人、露宿者派飯,他的善心舉動值得我們借鏡。 

明哥79年偷渡來港,那時已練就一身廚藝,來港後在深水埗一間茶樓工作。90年代在深水埗經營燒臘飯店,市道慘淡時迫不得已從中價飯店轉為亷價快餐。雖然艱苦經營,明嫂提起明哥顧人不顧己的性格,帶點怨氣說:「明明要賣50元才能有賺,他卻心軟窮人負擔不起,只賣20元,如此做生意,怎能賺錢?」「別人說一句沒錢吃飯,他連飯錢也不收!」 

08年有社區組織找明哥合作推出「飯券」計劃,透過慈善集團和明哥的贊助,讓基層市民用5元就可以買到一頓飯。這項活動舉辦了足有五年,飯店生意沒有太大改變,卻讓明哥踏上關懷社區的第一步。 

由於明哥樂善好施,吸引了不少傳媒採訪,經過了雜誌與電視台廣泛報道,得到眾多市民街坊支持。「最初我們只在每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才派一次飯,漸漸增加到每星期一次。」明哥娓娓道來。「很多社福機構每到星期六、日便休息,但那些長者、窮人、露宿者難道星期六、日不用吃飯?」歸根究底,就是很多人把社福工作當作「一份工」看待,並沒有從心出發、設身處地去想受助人士的需要是什麼。 

2016年,明哥開辦第一所名為「北河同行」的機構。「我們每星期做60小時生意,下午四時半便關門,開始派飯工作。」所做的生意額,除卻舖租與人工外便撥回慈善活動,做到自負盈虧。明哥希望這個模式能得到更多的財團支持,「因為我們沒有行政費,我有信心一年便可自負盈虧,然後再集資開第二間。」「有義工每年專程從外國來港幫忙,也有從埃及來的東正教神父,聽了我們所做的事後,捐款給我們派飯。」 

艱苦經營大半生,明哥還要奔波勞碌,派飯、探訪、出席講座...四出奔走務求更多人認識關懷貧苦大眾的活動,而且愈做愈起勁。明哥笑言:「開始派飯那年是60歲,每過一年減一歲,所以現在比以前更年輕!」明哥現在最希望的是能將行善的種籽,種在更多年青人心上,將來結出更佳美良善的果子。 

【資料來源:《天使心》130期2017年3月刊20-26頁「60歲大覺悟 心意更新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