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等候,預備主的再來 (12:35-48)

警醒等,預主的再來 (12:35-48) 

「你們腰裡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自己好像僕人等候主人從婚姻的筵席上回來。.…主人來了,看見僕人警醒,那僕人就有福了。….家主若知道賊甚麼時候來,就必警醒,不容賊挖透房屋….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12:35-40) 

這一段兩次提到「警醒」,強調門徒要警醒裝備以迎接主的再臨,也意味歷史的終末迎來上帝的審判與救贖。這對初代教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隨著時日逝去,耶穌並沒有在預計的日子回來,教會對警醒、等候、再來的言論難免會有懈怠之情,這種情況在新約裡其它作品也能見端倪,如《彼得後書》:「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彼後3:8-12)
 

「彼得說:『主啊,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主說:『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見僕人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 

那僕人若心裡說:『我的主人必來得遲』,就動手打僕人和使女,並且吃喝醉酒;在他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地處治他(或譯:把他腰斬了),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僕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卻不預備,又不順他的意思行,那僕人必多受責打;惟有那不知道的,做了當受責打的事,必少受責打;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12:41-48) 

比喻當然是說給門徒聽,尤其是針對彼得等他日將要作為教會領袖的使徒。耶穌再以比喻來進一步說明,門徒在等候主再來期間,要履行主所託付的職事,作「忠心有見識的管家」「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是指教會領袖要向所帶領的信仰群體負責,領袖的怠惰和散漫,將會是他日面對審判和責罰的因由。 

在信仰群體中,個人擁有的地位、條件和恩賜,並不是身份高低的象徵,絕不能濫權亂用。在主人的眼中,他只是他的「僕人」而已,僕人所要關注的,是按著責任的輕重去實踐主人所委託的任務。擁有愈多的,主人自然託付更多更大的責任。這就是在等候過程中需要作的「預備」。

(反思)

許多信徒都擁有比別人優勝的天賦、才幹、學識、經驗,或地位、身分、財富等優厚條件,卻沒有警醒等候、多作主工的準備。直到生命受到威脅之時,才驚覺時間已不容許自己再沉迷於吃喝玩樂之間。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有意義的人生從來不在乎長短,也不在乎你擁有及享受過多少地球上的物資,而是你是否懂得過一個有價值的人生。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句名言:「一個沒有經過審視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對於信徒而言,我們既是主所救贖回來的人,當審視一下自己是否算得上是一個稱職的管家、一個「忠心有見識的管家」,將造物主賜給我們的美好資源和恩賜,用在榮神益人的事上,待主人回來時我們有個好的交代!

在《天使心》讀到一篇香港復康會副主席莫女士(Edith)的見證,從樣貌看已是「一把年紀」,但竟然她在資訊科技界工作已超過三十年,而且還可以用七年時間完成工商管理博士課程,當中有五年是在她中風及康復後完成的。最令人佩服的,是她在其餘的歲月裡,利用自己在資訊科技的知識及經驗,為中風人士作出偉大貢獻。一向以為資訊科技是男士天下的我,委實大跌眼鏡!

Edith年少時被阿姨帶到教會,一下子便被教會內的氣氛所吸引,感覺自己就像回到家一樣。且很快就開始了教會的團契生活,與團契的姊妹相處非常融洽,不久便一同決志信主,那時她才十三歲。

Edith十七歲便投身社會工作,加入了一間電腦公司。由於她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工作中遇上不少困難。但她卻毫不畏懼,充滿熱誠,更以打不死的精神,自創了一套自學模式。凡是老闆給她的,別人做不到的工作,只要有一半機會成功,她都願意嘗試。「我覺得我最成功的,就是不斷失敗後,從失敗當中總結經驗,不斷變通。當別人慢慢看清楚再做時,我可能已經試了不知多少次,所以我會比別人更快走到成功。」

接近50高齡的Edith,當升任至IT總監、事業達至頂峰時,一場毫無先兆的疾風驟然而至,差點把她的生命奪去。那時她正與同事吃飯,談笑風生,突然發覺自己不能發聲,身體無力地往後傾斜,立即被送往醫院,第三天醒來時已變成另一個人!「我還能夠活著可以說是一個神蹟,這事以後,我覺得我同神的關係拉近了。」

Edith回憶說:「由於資訊科技這個行業比較特殊,工作中接觸到的人很少是基督徒。中風前雖然我心裡清楚知道自己是信神的,但甚少跟別人提起。工作當中除了經常出差外,還有許多應酬,許多引誘,例如為打好人際關係,應酬中要飲醉、唱K等都不可避免。於是自己就開始隨波逐流,開始迷失,感覺到在事業成功的同時,和神的關係也愈來愈遠。當時好長時間都沒有好好親近神,很多聖經金句也將快要遺忘。儘管如此,但神卻一直沒有離開我,每當我遇到困難,跌入谷底時,祂都會伸手引領著我走出死蔭幽谷。」

中風一年後,Edith才慢慢恢復認知和記憶,那時她才認識到事態多麼嚴重,才懂得痛哭。她感到相當無助和孤單之際,想起了神,記起自己是一名基督徒!接受訪問時已近70歲的Edith,手腳並不像頭腦一般靈活,右半身還是處於癱瘓狀態,行路略為蹣跚,還需要拐杖支撐。

「我的性格非常內斂,從來都不喜歡參加佈道會,也不喜歡在教會講道呼召後舉手要教牧為我代禱。中風後我的性格改變許多,記得一次牧師講道後,在台上呼召,而當時我的婚姻生活正面臨很大的危機,我沒有辦法和力量去原諒我的丈夫。當牧師宣佈:『誰有勞苦擔重擔的可以到我這裡來……』,我馬上舉起手,走了出去。當時為我代禱的是一位長老,在他短短十幾分鐘的代禱中,他說的每一句話都觸摸到我的心,我覺得神真是藉著他向我說話!」

自從那次後,Edith突然感覺所有重擔全放下,自己也開始改變,從前說話很直接,從不理會人的感受,現在懂得顧及別人的想法,說話用詞方面也變得婉轉。

中風前報讀了博士課程的Edith,為了更快走出困境,讓自己盡快康復,決定破釜沉舟,繼續進修完成剩餘的五年課程。Edith自言七年的進修博士課程委實相當吃力,要付出的努力要比常人多不知多少倍,但她從來沒有想過放棄。「當時神不斷地在我耳邊打氣『不要怕,只要信!』,我感受到一股強大的推動力,在背後不斷地推我向前。我清楚知道,這就是由神而來的力量,祂就在我身邊,引領著我,推我前進。」

為了報答神恩,Edith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多項義工服侍,為復康人士提供了不少協助。2001-02年期間,她替香港復康會旗下的「復康巴士」進行電腦化,以及負責ISO-9001國際認證工程,界定和簡化復康巴士服務程序,並引入員工訓練。03年又完成三人合作主動倡議,連繫五個腦科自助組織而建立的「腦之友」計劃,為腦病患者提供服務熱線和網站。05年參與籌備一項資訊科技工業的大型認證計劃,計劃由香港電腦學會負責協調。

Edith又答應了復康會的邀請,參與並擔任由復康會研發的網上健康資訊平台e2Care的督導工作,讓患者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下載,就可以在家中自行練習語言能力,大大提升他們的康復進度。作為一名過來人,Edith明白到中風後病人可能連理解能力都會變差,e2Care雖然屬輔助性的復康程式,但有一定的幫助,病人可以自行用程式練習,讓文字、語言有更多機會重新輸入腦中,效果顯著。不少中風病患者因著這程式的推出而最終成為康復者,Edith感到好欣慰。

「作為一名康復者,可以用自己學到的、領受到的祝福更多的人,我覺得我的生命已經有賺有餘了,就算這一刻神要接我回天家,我已經覺得死而無憾了。」

「以前想的就是如何向前衝,如何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現在心態轉變了,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用自己真實的見證,幫助更多像我一樣中風的病人,幫助他們康復。我希望用生命影響生命,用我的故事感染他們,讓他們明白,即使中風也能重新站起來,展翅高飛,繼續精彩的人生!」「所以說,得失是很難分得清楚的,雖然我遇上了中風這個痛苦的經歷,但卻改變了我的想法,令到我更努力地抓緊時間,以神的大愛去幫助別人,祝福別人!」

【資料來源:《天使心》124期2016年9月刊46-52頁「折翼也能重新起飛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