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門徒的代價 (14:25-35)

作門徒的代價 (14:25-35) 

「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14:25-27) 

與耶穌同行的人雖然多,未必每一個都有資格入席,被邀請者也得衡量一下跟從耶穌所要付出的代價,因上帝無條件的恩情,並不等同廉價恩典! 

耶穌就提出了一個看似極其嚴格的要求,一個好像是拆散自己家庭、甚至捨去己命的苛刻要求!耶穌所提出的「反家庭」論調,對當時注重家庭的社會來說,實在是匪夷所思。 

耶穌的意思當然不容易令人理解,甚至會令人誤解,要從另一個身份的角度來看。跟從耶穌的人是上帝的兒女,其身份的定義、價值取向、生活次序,已經不再是由社會族群、文化和其它相關的價值系統所界定。一個跟從耶穌的人,可以非常愛他的家人,但他生活上的次序和選擇可以令自己的家人極其難堪和不光彩,這便是耶穌所說的「恨」自己的家人。對於社會上有穩定家庭的人,這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抉擇,因此耶穌形容決意跟從他的門徒是願意「背著自己十字架」的門徒,他們實在要擁有捨己的精神─可能要捨棄過去所擁有的一切,正如下面14:33所說,「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這樣,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或用在田裡,或堆在糞裡,都不合式,只好丟在外面。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14:28-35) 

耶穌再用「蓋樓房」和「打仗」的比喻,來闡明跟從者要先認真思考並計算一下所要付出的代價,究竟自己能否承擔得起委身所付出的種種代價,否則跟到半途而退的話,就好像失了味的鹽,既不能調味,也不能防腐,再沒用途了。

(反思)

一位住在馬來西亞、透過福音戒毒而信主的傳道人分享說:「我在小康之家長大,但很想快點自由。於是在17歲的時候便逃學,到新加坡工作。那時同住的人個個都吸毒,我便試著吸,很快便上癮了。一心想自由的人,吸了毒卻失去了自由。過了七年腐敗的生活後,一日父親跟我說不如到教會戒毒,奇怪的是,我一聽到教會就感覺到很有希望。進到戒毒所,裡面的弟兄個個凶神惡煞,好像殺人當生菜,但偏偏個個都好溫柔,結果我住了三日就信主,住了七個月我就知道自己會侍奉神,因為在人的身上看到神的愛。」 

然而這位傳道人在侍奉的開始經歷了很多信仰上的挑戰。「最嚴重的是家庭的壓力,最初我立志全職侍奉神,父親甚至說過會跟我斷絕關係,母親又擔心我沒錢成家立室養兒育女。我問自己,究竟要愛天上的父親還是地上的父呢?感謝主,祂帶領我到今天仍可以全職侍奉神,連母親也信主了,更要感激太太一直的支持。」 

【資料來源:《天使心》132期2017年5月刊39頁「白粉佬變牧人」】 
 

14:33說,「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以下一位弟兄願意成為主的門徒,付上沉重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因為他知道神的安排是最好!

達賢大學時修讀市場策劃,畢業後加入打工仔行列。惟他不甘於那種像是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一直希望尋找自己的天地,於是開店賣生果、小食、手撕雞,最後憑咖啡店成功建立自己的王國,三十歲不到便已成為五間餐廳的老闆,甚至吸引了內地富二代注資,計劃搞上市,大家都滿有憧憬。

「有段時間我讀聖經,為甚麼要有戰爭、疾病?當我不斷找到答案的時候,就知道神的信實,祂讓你尋找,就會尋見。祂慢慢讓我知道,到底我要的是人與人的關係,還是錢?神比我更加清楚我需要的是甚麼。」「因為打籃球的緣故跟了朋友返教會,之後半年腦海中持續想起約拿的故事,我很怕,神要讓鯨魚吞吃我嗎?為甚麼呢?半年後有機會參加教會短宣,不知道要做甚麼,我就祈禱,結果到達目的地之後,我就明白上帝的目的是要讓我去『被短宣』。」

忙著發展生意那幾年,達賢回家吃飯的次數屈指可數,適逢那時母親患上抑鬱症,他也無暇照料,短宣期間看見受惠者雖然物質匱乏卻知足快樂,一家樂也融融,令達賢心生羨慕,於是他明白,這就是神帶領他短宣的目的。

能夠在短時間內建立個人的飲食王國,達賢坦言當年用了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法,所以當約拿的意念停了,換上神要他準備的呼召之後,他更慌、更怕了。「以前建立出來的東西都是錯的,我怕神有一天會統統收走。」當年他還有一位合黟人,原本他們有機會做成一筆接近一億元利潤的買賣!由於達賢已穩定返教會,祈禱之後斷然拒絕了合夥人的引誘。但對方依然持有合夥人身分,達賢再向神祈禱,希望能跟對方拆夥,切斷誘惑。

由於合夥人負責廚房、包裝及銷售等工作,拆夥後餐廳生意下滑,而達賢在神的呼召下,將原本作為五間餐廳的食物加工場轉型為咖啡店「嗎哪」,飲食王國頓時缺了食物加工場的支援,成本愈來愈高,在「嗎哪」開業幾個月後,五間餐廳全數結業。「『嗎哪』是前年九月開業的,那時這裡還有額外幾位投資者,年底的時候見其餘幾間做不住,向我提出三個方案,一是給我七萬元,我走;二是取消『嗎哪』的社會服務;三是我給他們50萬元,他們走。最後我選擇了第三個方案,因為那陣子我花了兩星期求問,同一段經文不段地出現在生活中,那是年輕官長問耶穌,如何才可以得救呢?耶穌跟他說,要遵行律法,再變賣所有家產跟隨我。」達賢為了印證神的話語,再一次祈禱,誰知原本企硬不減租的業主,竟然主動向他提出減租,毫無懸念,他知道神與他同在。

由盛而衰,達賢不但欠下巨債,那幾十萬元拆夥費,都是靠父母親動用自己的退休金來解決的。更糟的是,「嗎哪」開業之後,「每個月生意都不太好,至今還未試過收支平衡。最近一、兩個月我更加清晰,雖然屬世我是老闆,但屬靈上不過是神的管家,或者我根本不懂得做生意,但這段時間我沒有出糧卻仍然生活得到,還要每個月償還九千元欠款,不就是奇蹟嗎?」雖然日子是苦了一點,但神獎勵了他,為他安排教會活動、NGO活動、社區服務,大家不時前來「嗎哪」相聚。每次看到受惠者臉上的笑容,達賢明白到甚麼才是真正的滿足。

「『嗎哪』是很特別的地方,印尼人可以來,青少年可以,長者也可以來,有地方讓他們坐得舒服,又有基本東西吃,『嗎哪』就像有信仰背景的社區會堂一樣。」雖然是自付盈虧蝕住做,但教會弟兄姊妹都很幫忙;達賢笑說,很多時義工比員工還多!令人更體會到神的恩典是這樣的不可思議,因為「嗎哪」不但為大家供應食物,更為大家供應生命的糧,藉此造就別人的生命。

達賢藉著「嗎哪」重新連結人與人之間失落了的關係,面對家人,面對愛人,他亦在主內與他們重新連繫起來。「以前我的男女關係很混亂,太太是個很聖潔的女孩子,她改變了我很多,幸好她提醒和鼓勵我行出神與聖經的教訓,我才能下定決心拒絕那一億元利潤的引誘。對我來說,她是十分與別不同的,我相信她是神賜給我最大的恩典。」「即使現在很辛苦,但每天的感覺都是很實在的,我向神禱告,祂會又快又直接地回應我,我信祂是愛我,所以管我。」從前跟父母話不投機,但今天的他已經學會忍耐,為了減輕母親的憂慮,甚至主動跟他們聊天,一家人更加融洽了。「其實我小時候已經隨爸媽返教會,後來因為某些原因,他們沒再返,但我有信心他們會回轉,因為他們都感覺到我的改變。」

有一次,神讓達賢見到異象,「嗎哪」不只在大埔,還可以降落在其他曠野之地。他願意等候神的應允,因為他知道神為他安排的,總是最好的。

【摘自《星島日報》2017.4.18 A7版「你知道我在『嗎哪』嗎?」】

正如14:33所說,「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達賢從約拿及少年官長的故事中得到提醒,學習順服神的旨意,按照祂的心意而行,拒絕金錢的誘惑,並轉型經營一間提供社區服務的咖啡店。他雖付上了沉重的代價,但為了成為主的門徒,他捨棄用不正當手段去追求名成利就,有如詩1:1所說:「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取而代之,「嗎哪」成為教會弟兄姊妹喜愛聚腳及服事的地方,亦提供了一個讓鄰舍感到舒適的聚腳點。他寧可付上一大筆錢也要保住「嗎哪」的經營權,也沒有因為「嗎哪」生意沒起色而半途而廢,不管有沒有利潤,他已不計較,憑信心倚靠神過活,因他始終相信神的安排是最好,甚至有異象要再開分店!無論付出了多少,他都認為是值得,從不感到後悔。最大的恩典是,他重拾了久經疏離的親情,找到人生真正該走的方向,一生跟隨主。

我們願意跟隨主的腳蹤行,為主付上代價,表面上可能很沉重,換來的卻是更大的恩典,這是金錢無法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