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忤斯的路上 (24:13-35)
以馬忤斯的路上 (24:13-35)
「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就站住,臉上帶著愁容。二人中有一個名叫革流巴的回答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所出的事嗎?』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神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她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裡,不見他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他活了。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裡去,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他。』
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24:13-27)
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以今日的公里計算,大約十一公里。這兩個在以馬忤斯路上遇見耶穌的門徒,其中一個叫革流巴(24:18),兩人都是當日與十一個使徒一同聽到婦女們的見證。他們只是眼睛迷糊,未能認出眼前的耶穌(可16:12則形容「耶穌變了形像,向他們顯現」),腦袋仍是十分清醒,對於一連串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仍然記憶猶新。
從革流巴的憶述中,顯示出他們對耶穌的理解從先知的身份提升到「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彌賽亞基督。然而對所盼望的基督耶穌被釘死感到無奈和惋惜,只追究祭司長等人和羅馬官府的錯,令這位基督步了眾先知們的後塵;又懷疑婦女們所說關於他復活的事是否屬實。他們的盲點就是:未能洞察耶穌的死與復活,與以色列民的救贖有何關連。而這個關連是建立在舊約先知的預言上,因此耶穌便從這些預言開始向他們解說,開他們的竅。
「將近他們所去的村子,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他們卻強留他,說:『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請你同我們住下吧!』耶穌就進去,要同他們住下。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才認出他來。
忽然耶穌不見了。他們彼此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他們就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去,正遇見十一個使徒和他們的同人聚集在一處,說:『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兩個人就把路上所遇見,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24:28-35)
兩人在路上一面聽耶穌講解聖經,一面心裡火熱,表示他們愈漸明白耶穌的死與復活,與舊約先知的預言確實有莫大關連;更重要的,是明白他的身分和職事,是要成就神為人預備的救贖工作。然而要等到耶穌擘餅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才明亮,認出復活的耶穌就在眼前。雖然復活主在片刻間消失,他們已上了寶貴的一課,完全相信主的復活,並明白他的復活對跟從者的深遠意義,於是急不及待馬上回去京城,向其餘的人報告這天大喜訊,以及他們與復活主交談的親身經歷。
兩人回到其餘的人當日聚集的地方,他們正在屋裡談論著主向西門彼得顯現的事。(24:33-34現修版的翻譯是,「他們立刻動身,回耶路撒冷去。在那裡,他們看見十一使徒和另外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正在說:『主真的復活了;他已經顯現給西門看了!』」) 林前15:4-5也曾提及主向彼得顯現之事:「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卻沒有提到當中的細節。復活主先單獨向磯法(「彼得」的亞蘭文名字,約1:42)顯現,然後才在同日晚上向眾使徒顯現─路加在下一段的敘述。耶穌在同日已先後顯現給兩個門徒和彼得看,彼此的經歷登時可以共同印證「主果然復活」,也證明婦女們所言非虛。
(反思)
兩個門徒靜心聆聽耶穌解說自己的死和復活,如何與神的救贖計劃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聽到心裡火熱,愈聽愈震撼、愈聽愈興奮,因為感覺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一切事,原來與自己確實有切身的關係。耶穌原來沒有枉死,祂是為人類的得救而自願犠牲!是一個何等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我們有否讀聖經愈讀愈興奮、心裡感到火熱呢?還是愈讀愈感到沉悶,不想再讀下去呢?我們有沒有用認真的態度去研讀、思考和默想神的話,例如所讀經文該如何理解、與其他經文有沒有關連、對自己現下的生活又有甚麼相關、對自己靈性狀況方面有何提醒等等?倘若只是存著一種應付式的心態去讀經,像學生要交功課的心態,每天做一次簡短的靈修便算交足功課,將讀經作為一種機械式的生活程序,不求甚解,「迷糊」的眼睛又怎會「明亮」?自然不會有火熱的感覺,也不會想到該有如何實際的回應。
兩個門徒急如星火,希望將所接收到的寶貴信息「速遞」給其他門徒,與他們分享,期望他們也明白主復活的意義。感同身受,我也希望將我自己所研讀及理解的信息透過此網站與信徒分享,期望大家對讀經及研經提起興趣,更希望在反思的過程中能夠在日常生活上應用出來。信徒對研經方面開始有心得的話,也會冀望可與其他初信者分享,例如透過小組查經或主日學,若有這樣的抱負,自然會對讀經方面採取更積極的態度。
耶穌說兩個門徒的心「信得太遲鈍」,我們信主又有否信得太遲鈍,靈命上不思長進?《聖經》是神的話語,如一面鏡子,能照明人的本相,導人歸正。(提後3:16) 人從鏡子裡看,除了看到自己,也看到周圍的人和景象。神的話是我們靈魂的鏡子,看到聖經中很多成功和失敗的見證之餘,也看到自己屬靈的光景,可以互相對照,取長補短,將失敗的見證作為鑑戒,將美好的見證視為仿效的模楷。
說到鏡子,有幾點值得注意:
-
鏡子是要人主動走到面前去留意自己的面貌,同樣《聖經》是需要我們主動去探索,去檢視自己的屬靈生命。
-
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需要「執一執」自己的儀容和打扮。而神的話語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檢視自己的靈命,看看有甚麼需要改善的地方。正如來4:12說,「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我們就是要常常有辨明是非真假的能力,尤其我們活在現今互聯網的虛擬世界裡,很多是非黑白是令人迷糊不清的,要從聖經真理的角度去審視和過濾,不能盲從附和。
-
沒有光就不能從鏡子中看到什麼,同樣,沒有聖靈的光照,我們也不能從神的話語中有所得著,因此我們要用謙卑的心求聖靈光照我們,然後用認真的態度去研讀神的話,期望從當中得到一些亮光和得著。
常常研習《聖經》,確實能使人更加接近神,更加看見自己的不潔和不配,更加需要神給予屬天的智慧與能力去走合神心意、蒙主喜悅的道路。不常研習《聖經》,或對靈修生活採取馬虎從事的態度,很容易只流於形式,失去基督徒生活的指南,人容易迷失方向,跌跌撞撞,虛度光陰,不能有效地實踐信仰、將神的道活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