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捉拿的過程 (22:47-54上)

被捉拿的過程 (22:47-54上) 

「說話之間,來了許多人。那十二個門徒裡名叫猶大的,走在前頭,就近耶穌,要與他親嘴。耶穌對他說:『猶大!你用親嘴的暗號賣人子嗎?』左右的人見光景不好,就說:『主啊!我們拿刀砍可以不可以?』內中有一個人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耶穌說:『到了這個地步,由他們吧!』就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22:47-51) 

猶大在眾門徒和捉拿耶穌面前的人「就近耶穌,要與他親嘴」(22:47),完全是在做戲!表面上是承認耶穌是主,卻是真正出賣主的門徒,內心根本沒有主。他雖曾為出賣他的主而感到內疚,最終選擇了結自己的生命,但當撒旦進入了他的心、誘使他去出賣主時,那時已證明他內心已是否認主,直到臨死的一刻也沒有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救主。 

當猶大要與耶穌親嘴時,門徒還以為他是向夫子問好,耶穌公然道破他的陰謀,讓眾門徒知道這叛徒是多麼狡猾。當門徒知道是他帶同一班敵人來捉拿他們的夫子,便拿出刀來與他們對峙,並等候主發號施令。有個門徒急不及待憑著匹夫之勇向前來的敵人進攻,約18:10告訴我們,那就是曾經信誓旦旦說:「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22:33)的西門彼得。

「到了這個地步,由他們吧!」耶穌其實不希望門徒用武力迎敵,他反而深知天父的意思是要自己繼續行這條苦路,甚至他把被削掉耳朵的那人治好,一來顯出他雖手無寸鐵,仍然有神力可以抗拒任何敵人;二來更顯出他胸襟廣闊,有憐恤敵人的心;三來表明是自願束手就擒。無論門徒也好,捉拿他的人也好,都已然看在眼裡。
 

「耶穌對那些來拿他的祭司長和守殿官並長老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我天天同你們在殿裡,你們不下手拿我。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他們拿住耶穌,把他帶到大祭司的宅裡。」(22:52-54上) 

耶穌對祭司長、守殿官和猶太長老的反問,指出他們的偽善。「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說明他們是撒但的差役!從正面的角度看,被捕突顯了耶穌對上帝旨意的順服,他正是為此而來到耶路撒冷。 

耶穌被帶到大祭司住宅暫時看守,待天亮後便押到公會審問。

(反思)

耶穌自願束手就擒,不但顯示出這不是懦夫行為,更表現出他的謙卑捨己和順服。大敵當前,他有自衛能力卻沒有運用出來,就連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交給對付他的人,他謙卑順服的程度可想而知!試想想,如果你得到一個高職位,你會緊抓不放嗎?如果你的看法與別人不同,你會極力堅持嗎?在教會、職場或家庭中,你會極力爭取自己的話事權嗎?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學習主的謙卑,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那麼多明爭暗鬥的事發生了。一個願意為神的緣故放下權益、與世無爭的人,是一個深信神的安排和帶領的人,也願意順服神的旨意和呼召。下列一位姊妹正是謙卑順服神旨意的典範。

Rita原本讀機械設計出身,在美國一間化工廠任職。一次為期三個月的南美短宣,讓她人生的路從此不再一樣。「Rita,你這一生是要為人去設計機器,還是為我去建立門徒?」在Rita一次祈禱當中,神親自打動她的心。自此,Rita承諾終生事奉神,便毅然放棄工作,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最後更決定踏上泰國宣教之路。

但20年前並沒有任何訓練營去訓練宣教士,Rita跟其他宣教士一樣,一切只能夠憑信心交託。特別在文化相異的地方宣教,需要學習從未聽過的語言、文字,一切都從零開始,是非常艱鉅的挑戰。「神啊,我對這個國家並不了解,語言又不相通,很多東西都不完全,我就全然信靠祢的帶領,求祢教導我愛他們吧!」面對各種的挑戰,Rita總是以禱告交託,全心擺上,讓神在前面引路。

在開展宣教工作之初,Rita認識了兩位本地的平信徒,並且成為了鄰居。有一次Rita生病住院,醫院因醫護人手不足,規定家人要陪伴左右,以便貼身照顧病人。這兩位姊妹就在Rita住院的日子中,一直陪伴在側,與她度過被疾病纏繞的日子。就是這份無私的愛,打破了藩籬,成為這位宣教士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源頭。Rita覺得她在泰國人身上得到的愛,比自己付出的更多!(謙卑的表現)。

在人口達六千萬的泰國,服事的宣教士不足5,000人,面對這個問題,Rita認為她能做的,就是盡她的綿力成為其中一分子,為神的國度打拼。要融入一個新的地方,關心和照顧當地人的需要是一個橋樑,Rita選擇向當地人教授中文和英文。其後她透過愛心和耐心的服事,與當地人建立關係,繼而逐步宣講福音。

Rita帶領第一位接受耶穌的人,是一個患有愛滋病的16歲年輕人。當Rita初次見他時,他只剩下數個月性命。Rita向他分享救恩,人生雖然有痛苦,但神的救恩能讓絕望的人得見永生的盼望。「如果不是聖靈在他內心動工,我說多少次他都不會相信。」

Rita由與未信者建立關係,到見證他們信主,靈命長進,當中感到無比的喜樂。同時她亦看得見傳承,期望年輕人繼續接棒,點燃宣教之火。

【摘自《創世電視》2016年1月刊「尋找浪子的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