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彼得三次不認主 (22:31-34)

預言彼得三次不認主 (22:31-34) 

「主又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彼得說: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耶穌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22:31-34) 

耶穌不但預言自己將會被出賣,也預言彼得會三次否認他,一切都是在受苦的安排下進行,他明白人的軟弱,沒有責備他,反安慰他會為他祈禱,他必定會回頭,鼓勵他重新站起,堅固其他軟弱的門徒,再次一起凝聚力量,為的是建立新約信仰群體,將主在地上的工作延續下去。彼得表明願意與主一同受死,雖出於真誠,卻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低估了試探的力量。
 

(反思)

耶穌曾在12:8-9說:「凡在人面前認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認他;在人面前不認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不認他。」一套最近在香港上演的電影《沉默》,引起了各方在神學上的討論,其中一個討論就是涉及「否認主」這個議題上。 

《沉默》這套電影取材自傳教士的真實故事,描述在17世紀日本鎖國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實施期間,日本嚴禁天主教,下令斬草除根,任何信奉者都會受到迫害、虐待,甚至處死。兩位年輕的葡萄牙耶穌會神父,不相信到日本傳教的恩師會棄教,堅決前往日本尋找恩師下落,最終揭開真相。 

片中揭示了當年不少傳教士及信徒因遭受「穴吊」酷刑而宣誓棄教,或轉而成為隱秘基督徒。「踏繪」是一塊印有耶穌像的木板,目的是為了探明外人是否基督徒,象徵背棄基督教的一種儀式。日本當權者下令所有教民要踐踏這木板以示叛教,違抗者處死,後亦用於測試進入當地的荷蘭人是否傳教士。日本人就這樣迫令信徒在性命和棄教中作出沉痛的選擇。神在這段宣教士和信徒受苦難的時期是否沉默呢?這是電影想要帶出的主題。假如你是生在那個時代的基督徒,你會如何選擇? 

影音使團舉辦了《沉默》慈善首映禮,電影上映之後,由於引起多方討論,使團特意製作《電影心論壇》,邀請了梁燕城博士及另外兩位牧師探討了幾個議題,其中一個是「現在世界上也有許多苦難,神會沉默嗎?」另一個就是上述信徒受逼迫時的抉擇問題。 

撇開第一個議題不說,梁博士回應第二個議題時說:「羅馬時期同樣也有基督徒被迫害,當時有基督徒也願意聽從政府指示否認自己的信仰,後來又到教會聚會。因此,教會討論他們這些曾否認神的人是否能稱為基督徒。教會又能寬恕一些因為家人被殺、而他只是為了生存而否認信仰的人嗎?」梁博士繼續說:「反觀現今,雖然沒有陷入這兩難的處境,回到最原本的問題就是我們悔改後還是會犯罪,如貪婪、情慾、驕傲......那又如何處理呢?這需要每天晚上到神的面前認罪悔改交給神,這是屬靈上更新的方式,因接近神而知道神的帶領。」 

另一位被邀請的嘉賓、播道會港福堂榮休牧師吳宗文牧師說:「基督徒可不可以在外表形式上否定、而內心卻是相信神呢?為的是應付逼迫者,這又形成倫理困難嗎?倫理學教導你如何看待事情,比較哪一個較全面,然後跟著原則做;但來到生命的真實情景,使倫理原則成為機械化。神是活的,與人生命有交通。祂帶領我們經歷人生的困境,使當中有亮光。雖然世界,甚至教會的基督徒對當時的做法和決定有不同的論斷,要知道真正的審判是上帝,我們就能安然。」 

【資料來源:《創世電視》2017年4月刊8-12頁】
 

似乎梁博士和吳牧師的回答都比較含糊,未能在這個議題上有清晰的回應,也只能說兩位似乎暗示了否認主不等如不是基督徒。個人認為可從彼得三次否認主的事件中得到一些啟示。耶穌預言彼得三次不認主,但又預言他會「回頭」,即悔改回轉,重新得力去為主而活。無可否認,彼得是為保命而堅決否認主,而且連續三次之多!畢竟他沒有像電影中的宣教士在受痛苦的折磨及生死關頭中作出抉擇,屈服於強權的威嚇,而只是被幾名使女及逮捕耶穌的人質疑他的身分罷了。 

然而主了解他當時窘迫的處境,在他深切內疚完後再次承認主,主再接納他,甚至負以重任,去堅固其他沮喪及內疚的弟兄。且看許多宣教士身負強烈的使命去到陌生之地傳揚福音,甚至冒著性命危險到那些排斥基督信仰的國家,但他們在當地卻沒有公開承認自己是宣教士,反而做了隱蔽基督徒。縱使他們有一日在受逼迫的情況下拒絕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但也不能一下子消滅他們多年來親身經歷和體驗的基督信仰,並否定他們心底裡仍然是相信主。只是他們否認主之後,難免會為自己軟弱的心靈而內疚、懊悔和自責。就像主對彼得的體恤和憐憫,主仍然沒有離棄他們,仍然等待他們「回頭」並重新履行主所託付的使命。 

反觀猶大在眾門徒和捉拿耶穌面前的人「就近耶穌,要與他親嘴」(22:47),表面上是承認耶穌是主,卻是真正出賣主的門徒,內心根本沒有主。他雖曾為出賣他的主而感到內疚,最終選擇了結自己的生命。當撒旦進入了他的心、誘使他去出賣主時,那時已證明他內心已是否認主,直到臨死的一刻也沒有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救主。
 

一位在四川綿陽市角聲兒童村的孩子,在他離開兒童村前往高中之前,寫下了他對兒童村的心聲,他真情流露的表達,正好反映彼得和你我過去經歷主同在與同行的心聲: 

「六年了,時間如流水一般。有人說,人生的精彩在於結果;而我認為,人生的精彩在於過程。因為,行程中有兒童村的陪伴,在我困難時,是兒童村伸出了援助之手。 

兒童村就像旋轉木馬一樣,不停地旋轉,裡面有我們的歡笑,也有我們的淚水。正如青春年少的我們,為夢想拼搏過,為失敗哭泣過。原來時不時想要離開的兒童村,現在真正要離開時,才知道我多麼的捨不得『她』,那可是我居住了六年的兒童村啊! 

魚兒對水說:『謝謝你,是你讓我得以生存。』正因如此,魚兒永遠離不開水。我認為如果我是魚,那兒童村就是水,把我攬在懷裡。 

在這六年裡,感謝兒童村在我最困難時,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如果不是你,我自己無法想像我現在哪兒?如果不是你,我可能不能唸書,不能得到良好教育...... 

我非常感謝曾叔叔和曾阿姨,在我犯錯時,能夠耐心地教導我,把我拉回正道。當我犯錯時,曾阿姨總是很想讓我明白,我為什麼錯了。但我往往因為犯了錯,刻意表現出一副自以為了不起的樣子,讓人很生氣。謝謝妳!曾阿姨那時能正確地批評我。丁姐(家舍的愛心姊姊),雖然我有時犯錯,加上我不懂事惹你生氣,把你弄生氣後,還一副不屑道歉的樣子。我為我以前的不是,向妳說一聲:對不起!希望妳能原諒我。 

親愛的兒童村,你讓我明白了,也知道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讓我在這裡對您們說聲謝謝!親愛的守護天使,您們無私的資助,讓我有了不一樣的人生!在此,衷心地感謝您們……」 

【資料來源:《號角月報》2017年4月版30頁「我是魚兒你是水 特困兒童話心聲」】
 

當我一面閱讀這孩子的心聲,我下意識地將自己看為這孩子,將主看為兒童村和當中提到的曾叔叔、曾阿姨和丁姐,正好反映我感謝主的心聲。彼得跟隨主三年多,他對上述的說話想必產生更大的共鳴,這種與主的深情關係,又豈會因一時的軟弱跌倒而磨滅得一乾二淨呢?正如藝人楊瑞麟看完首映禮後,表達了個人的心聲:「如果我眼前只有兩個選擇,背棄我的信仰或者殉道,我都不敢確定自己的選擇,因為實在太可怕了!在個人肉體上的折磨,再加上看著自己深愛的人因你的緣故而受迫害,單是想想也覺得恐怖。當人面對如片中主角的逼迫時,也許會在口頭中放棄,但心中仍有上帝。我想到上帝也許會容許、會憐憫這些因祂而受苦的人。」分別卻在於人若選擇殉道的話,至少不會令其他信徒因他而絆倒,甚至有如電影中所說:宣教士的血就是教會的種籽! 

那和耶穌在12:8-9所說的是否有矛盾呢?且看看下一節耶穌接著怎麼說:「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的,總不得赦免。」(12:10) 褻瀆聖靈的人,當然是指那些拒絕相信耶穌的人,因此相信耶穌在12:8-9所說的,是針對那些從不相信他的人說的。 

反過來說,耶穌在太7:21-23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有些人表面上好像已相信主,心裡面其實沒有真正相信他,他們奉主名所做的一切,都是存有私心的,最終得不著救恩。正如吳宗文牧師所說,「雖然世界,甚至教會的基督徒對當時的做法和決定有不同的論斷,要知道真正的審判是上帝」;換言之,只有上帝才看透人的內心究竟是否真的相信主,正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針對上述《沉默》的兩個議題,也許喬宏叔早已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喬宏叔在美國底特律一個佈道會中,說過這一番話:「你們從這窗戶看出去,不是只能看見小小局限的風景嗎?其實眼睛看不到的,是外面遼闊的風光呢!正如我們有限的智慧,怎能完全了解神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