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節晚餐的意義 (22:14-20)

節晚餐的意義 (22:14-20) 

「時候到了,耶穌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耶穌對他們說: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我告訴你們,我不再吃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國裡。耶穌接過杯來,祝謝了,說:你們拿這個,大家分著喝。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等神的國來到。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22:14-20) 

逾越節原是紀念神在猶太人的歷史裡帶領先祖出埃及的救贖過程,耶穌卻在這晚的筵席上賦予新的意義,就是象徵神救贖的逾越節羔羊,即將由十架上的耶穌成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耶穌以逾越節的餅和汁喻指自己的身體和血─「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新約」就是耶穌為新約教會及信徒群體所定下的信仰基礎,是從守逾越節的禮儀中引申出來的深一層意義,透過耶穌在十架上所流的血正式成立。 

耶穌升天後,新約群體便要按照他的吩咐繼續去透過守「聖餐」記念他的流血捨身─「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正如保羅在林前11章引述上述這段經文去提醒信徒守聖餐的真正意義:「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有古卷:擘開)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11:23-25) 

(反思)

我們今日守聖餐時,為記念主的死和盼望主的再來,都會領受聖餐禮中的餅和杯。當我們領受餅和杯時,一點也不覺辛苦,只是想到主昔日所受的痛苦,會感到有點難受、有點心酸罷了。但主當日吃餅和杯的同時,想到自己即將承受的那種痛苦的折磨,心底裡那種苦澀的滋味絕不好受!門徒又怎麼想呢?他們當時自然不能明白餅和杯背後的意思,只是按猶太人的傳統,在這盛大的節期享受逾越節這頓豐富的晚餐。試想想,若然我們看到摯愛的親人即將離世,我們還有心情大魚大肉嗎?

約13章記載,在「最後的晚餐」當中,耶穌遞餅和杯給十二門徒之前,做了一件非常特別的事,他逐一為十二個門徒洗腳!經文這樣說,「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吃晚飯的時候,….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約13:1-5) 耶穌如何愛門徒到底?當然不是指給他們洗腳─洗腳只是謙卑服侍的象徵意義,而是指他要為他們犠牲─一種捨己捨到底的愛!(洗腳除了教導門徒謙卑服侍之外,背後還有重大的意義,看下文便明白。)

一位即將在浸神畢業的神學生,在某天神學院早會的講壇上,向全院師生宣講了一篇題為「愛─到─底」的信息,將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意義發揮得淋漓盡致,現將她的講道內容撮錄如下:

首先,姊妹述說一個「愛到底」的示範:「我認識一位院舍院長,她是基督徒,已經七十多歲。她退休之前,每日都親自去照顧院舍裡每一位院友。院友都是身體嚴重殘障,且有智障的,他們所有的日常活動,都需要人照顧。院長大清早五時多就預備早餐,與另外兩位姊妹一起餵他們,幫他們洗澡、更衣,帶他們上特殊學校…….。總之,院友全日的起居飲食,都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這位院長對院友的照顧觸動了我。身為院長,她以雙手服侍在社會上比較弱勢、在身體上有殘障的院友,這樣的例子是少見的。我們許多時只是按著自己想付出的程度和方式去服侍,但這位院長的服侍,卻好像那位記載於約13:1-17的耶穌。」

之後姊妹入正題,「……祂用行動去示範如何『愛到底』。….原來這(洗腳)是當時的奴僕每日都會為主人做的;主人回家,奴僕、婢女就替主人洗淨雙腳,之後主人才進去。洗腳在當時是很平凡的行動,耶穌卻選擇它作為『愛到底』的示範。這個行動的態度包含兩個特質:

(一) 顛覆傳統的做法

如果家裡既有主人,又有菲傭,你們會叫誰洗誰的腳呢?如果同一場合既有上司,又有下屬,誰來替人洗腳呢?一定是僕人或下屬替人洗腳了。這是基於社會上的階級觀念,認為地位或職位較低的人做這事較合理。職位較低的人,他們的工作通常要付出較多勞力或較具厭惡性。例如,病房裡替病人更換尿片的工作,學歷較高的護士和學歷較低的護理員都可以做,但眾所周知,這通常是由護理員去做。

這群門徒跟隨了耶穌近三年,耶穌的身分就明顯比門徒高。但耶穌卻打破慣例和傳統,替門徒洗腳。原來,要『愛到底』,有時是要超乎常理,放下『應該這樣做』的想法,甚至要超越這個世界的標準:大的服侍小的,地位高的服侍地位低的。這樣做,一定使人覺得奇怪。但耶穌上十字架之前,就為門徒做了這樣奇怪又叫人感到溫暖的事。

(二) 虛己

一個地位高的人竟肯做卑賤的事,他若不是裝模作樣,就必定是一個很能放下身段的人。第十章那裡講述的,是耶穌為羊捨棄自己的性命,並且有權柄取回;也就是說,祂本來有權柄捨棄,也有權柄取回,但祂選擇了捨棄。只有擁有能力的人才有機會謙卑;只有擁有的人才能施予。耶穌本可以保留一切,不用給人甚麼,但祂甘心紆尊降貴,做卑賤的洗腳工作,主動服侍門徒。這種愛的態度是謙卑的。

耶穌為何要這樣做?耶穌用水洗淨他們的腳,是含有祂將來的死要讓他們得以潔淨的意思。他們本是不潔淨的、有罪的,但透過耶穌的死,他們領受了贖罪的洗,就得以稱義,與耶穌有分。雖然他們不明白耶穌這番話的意思,當中更有人存心出賣他,但耶穌卻堅持為各人洗腳,盼望門徒都與他有分。

即使『愛到底』並沒有回報,耶穌也堅持去愛。在這段敘事裡,有兩個人物所表現的反應,叫人不大想替他們洗腳,第一個是彼得。耶穌『愛到底』的時候,對方根本不明白祂的想法,也不了解祂的苦心。因此,若我們要學習耶穌『愛到底』,有時也要經歷對方不明白我們的苦心。但即使對方不明白,也阻止不到我們堅持去愛的行動,就如耶穌那樣,祂十分清楚自己為何要為我們釘身十字架。

更糟的是第二個人物猶大。耶穌早已知道猶大即將賣祂。他跟隨了耶穌這麼久,沒有真正悔改過,還即將為錢出賣耶穌。但耶穌也替他洗腳,這一份愛,是知道對方會出賣你、傷害你,但仍然選擇去愛。因此,『愛到底』要有心理準備,即使苦心不被明白,即使沒有回報,自己將會受傷害,仍然選擇愛到底。

耶穌表明,祂親自示範、親自做的事,他們也要做。祂怎樣愛他們,他們也要怎樣愛身邊的人,讓人看到這份愛,就認出他們是跟從耶穌的人。(約13:34-35)

這一份愛,不是照自己的意願、喜好或感覺,或以『自己認為』對對方好的方式,做在對方身上,要對方接受,這樣只是帶著期望去愛而已。祂既然愛屬於祂的人,就愛他們─到底。這個『到底』,意思是最後以奴隸的樣式受死,釘在十字架上!我知道要跟從耶穌,要作祂的僕人,就要靠著祂的力量繼續去愛,只求對方的益處而不再按自己的意願。

當我們付出,對方能夠明白,欣然接受,那當然理想不過。但我們不是要等到他們明白才去付出,才去服侍。若是這樣,耶穌就甚麼也不用做了,十字架也不用釘了!我們不是耶穌,不需要也不可能為身邊的人釘身十字架;但作為主的僕人,我們要學習耶穌那份難以置信的愛,大的服侍小的,以謙卑的態度,做一些看似平凡的愛的服侍。弟兄姊妹,就讓我們一同效法耶穌,在不知剩下多少時間、多少機會的日子,把握每次機會,放下常理,放下計算,放下驕傲、怠慢,放下自我,實踐『愛到底』─因為這是耶穌基督所活出的生命,也是祂給我們的命令。」

【摘自《浸神院訊》2017年4月版5-7頁「愛─到─底」】

我在想,既然洗腳的含義是代表耶穌將要用自己的血洗淨門徒的罪,正如他對彼得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約13:8) 那為何他不等到猶大離席後才向十一個門徒洗腳呢?為何他還要給一個與他無分的門徒洗腳呢?他在13:10-11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既然洗完猶大的腳,他還是「不乾淨」的,那為何還要給猶大洗腳呢?這豈非有些矛盾嗎?

記得耶穌在十架上曾向天父祈求:「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為何耶穌求天父赦免釘他十架的那些猶太人,包括猶太領袖和判他受刑的彼拉多?耶穌的解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彌賽亞救主竟然以受苦僕人的身份出現,也不明白耶穌是以代罪羔羊的身分釘十架、是天父對贖罪的公義要求,更加不明白所陷害的是上帝之子!才做出這等罪大惡極之事。他們實在對耶穌所作的有太多不明白的地方,難道就因為這個「不曉得」的原因,就可以得到天父赦免嗎?假如他們沒有悔改之意,天父仍會赦免他們嗎?當然不會!那為何耶穌求天父赦免他們呢?

個人認為,耶穌的意思是求天父給他們悔改的機會,他赦罪的血已經為他們流出,只等待他們悔改的一刻,他們的罪自然就得到赦免。正如彼後3:9說,「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在主再來審判的大日未臨到以先,活著的人還有悔改得救的機會。十架上的耶穌大概不想天父即時扼殺他們悔改得救的機會,證明他在痛苦呻吟之中,仍然記掛著這班喪盡天良的人得救的問題!換句話說,無論人悔改也好,不悔改也好,耶穌已為所有罪人流出赦罪的寶血,他極其希望他們把握得救的機會、好好珍惜。同一道理,耶穌替猶大洗腳,象徵自己的血也是為他的罪而流,若猶大出賣他後能及早懸崖勒馬,仍有得救的指望,只是他知道猶大最終都沒有悔改求赦罪的機會,因他在耶穌未釘十架前已選擇了斷自己的生命,自己扼殺了悔改得救的機會,對為他流血的主來說,是多麼令人惋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