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禱告的比喻 (18:1-8)
教導禱告的比喻 (18:1-8)
「耶穌設一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說:『某城裡有一個官,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裡有個寡婦,常到他那裡,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冤。」他多日不准,後來心裡說:「我雖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常來纏磨我!」』」(18:1-5)
寡婦在社會裡是個無依無靠的人,她受到冤屈,也只能訴諸執行公義的官府。然而她遇上一個怠惰的法官,這個「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的怠官拒絕為寡婦主持公道,寡婦多日來死纏爛打去申訴,仍不得要領,重點是她永不放棄,直到那怠官回應為止。最後,怠官被她的煩擾征服了,就處理她的訴求。雖則怠官不是因為同情寡婦而給她伸冤,純粹是他不堪煩擾、為自身利益着想,而比喻的重點在開首已明言:「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因此比喻的中心不在於談論怠官的對與錯,而在勉勵門徒對禱告的堅持和執著,終會得到神的回應。
「主說:『你們聽這不義之官所說的話。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我告訴你們,要快快地給他們伸冤了。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18:6-8)
耶穌形容他是「不義之官」,為了強化公義之神必然比他更熱切回應人的禱告。一個不義之官尚且降服於寡婦的堅持,公義的神並非像那冷漠的官,縱然祂為祂子民的悖逆忍耐多時,當祂的子民願意謙卑向祂哀求時,祂仍會快快回應他們的訴求。
這比喻與耶穌在11:5-8所說的比喻極為相似,同樣是教導門徒禱告要堅持。那比喻說有朋友夜裡敲門向另一朋友借餅給路過留宿的朋友充飢,那正在床上的朋友也曾多番回應他:「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最後耶穌說:「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11:7-8) 兩個比喻同樣是以人不堪煩擾而回應別人的訴求,強調愛人的神必然樂意回應堅持向祂禱告的人。
耶穌很喜歡將人與神的心態作對比來作教導,正如他在路11:10說完「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接著便說:「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麼?(太7:11下「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11:11-13)
耶穌最末一句「人子來的時候」,應該是指主再回來之時,因17章正談及主再來的預警。耶穌說,當他再回來之日,會否看見信徒保持著忍耐等候主回來的信心與堅持,正如他在太24:13呼籲在末世中的門徒說:「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反思)
一位牧師三十多年來效法耶穌基督上山祈禱,風雨不改,其後更帶同信徒上山一起為香港的教會合一祈禱,這就是蔡約伯牧師。
原本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山頭,卻是蔡牧師當年與上帝相遇的地方。「我早於70年代到訪韓國趙鏞基牧師的教會,那時很少人到祈禱山禱告,數十年後,到韓國祈禱山禱告的人多達數千。32年前的某日,我和兩三位朋友走到香港鳳凰配水庫對面的山頂其中一段小路,為香港教會合一禱告,求聖靈充滿教會。禱告不久後,心靈感到釋放,於是我把那地方擴大,並稱之為祈禱山。」
以後每個星期六,蔡牧師都會上山禱告,足足維持了32年,其堅持和熱情感染了不少信徒,以致往祈禱山禱告的人越來越多。蔡牧師現時把祈禱時間分為兩個時段─星期六早上7時半及晚上7時,以配合不同生活模式的信徒來參與。蔡牧師說:「我快將80歲了,仍行得走得,很多年輕人也不及我。現時到祈禱山祈禱的人越來越多,我們一般以唱歌敬拜開始,然後讀聖經,接著有人分享見證,臨走前我們還一起跳舞敬拜上帝。」
「耶穌從前也常常上山禱告,我們要學習培養好的習慣。我到過世界各地不同地方事奉,包括國內和台灣等,看到當地人很愛主,我真的希望香港信徒都能一樣,所以不斷求上帝復興香港。在祈禱山上,我和信徒為到兩件事祈禱,第一為到教會合一,第二求上帝的靈臨在香港,如果上帝的靈不在,教會不能復興。」
除為教會禱告外,有信徒亦曾聽聞蔡牧師有醫治恩賜,於是慕名來到祈禱山,期盼上帝會透過蔡牧師的禱告,醫治他們的疾病。有說除聾的得醫治外,長短腳、癌病、風濕病患者,也曾在祈禱山上領受過上帝醫治的大能。然而總有一些病患者未能如願,甚至因病去世,蔡牧師回應說:「可能是他們的時候到了,上帝要把他們接回天家去,對基督徒來說,死亡也算是一種福氣。」
【資料來源:《天使心》78期2012年11月刊55-59頁「香港也有祈禱山」】
是否我們向神祈求並堅持到底,神就會應允我們呢?要留意比喻中的寡婦是為了伸冤,而11章的比喻是朋友有難時替朋友祈求,這些都不是妄求,重點仍在於我們禱告的態度和動機。
「以勒基金」總幹事陳歐陽桂芬女士,是一位很有禱告心得的姊妹,《天使心》一篇文章中記錄了她某次講道中關於禱告方面的提醒,現摘錄如下:
「祈禱是神與人連接的渠道,建立人神密切關係的方法。神會透過禱告將重要的方向告訴祈求的人。祈禱的重要性,就如呼吸那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人是否只要像服藥那樣,每天按時候祈禱便足夠呢?我們應該24小時都祈禱,當你每天走在街上,見到什麼便為什麼禱告時,你就能以基督的眼光看世界。祈禱應該像聊天那樣,隨時隨地向神禱告。
此外,聚精會神、專心一意的屈膝禱告也是不可少的,因為這是表達你重視與神親密關係的一段時間。你刻意抽一段時間出來,什麼都不作,只專心禱告,在靜下來的環境裡,你便能靜心聽清楚祂有什麼提醒你,有什麼引領給你。因為白天忙碌,匆匆的禱告裡,你是未必能靜下來細心思想的。
每天抽最少15分鐘靜下來禱告。禱告所花時間多少是很重要的,倘若你現在花15分鐘都覺得太長,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反正不禱告神都會知道的,就不繼續禱告了。每天15分鐘其實是很少時間而已,試想想一天有24小時,當你如此反思,你絕對不會覺得時間太長,只會覺得不夠呢!
很多時我們祈禱,都是有需要便向上帝索取,就像民間宗教『稟神』那樣,渴望有求必應,是絕不可能的,原因並非上帝不能,只是這是錯誤的禱告態度。上帝要我們不住禱告,並不是讓我們索取想要的東西,乃是叫我們支取屬天的能力。倘若我們只求自己想要的物質,就會失去從祂而來的力量去改變生命。所以,禱告的內容首先並非就著所缺乏的去求,卻是求主建立你的屬靈生命。
其實禱告的內容並不單只祈求,主要包括四個元素:認罪、讚美、感恩、祈求。在禱告中我們檢視及承認自己的罪,求上帝赦免;而讚美是稱頌上帝的偉大榮美,誦讀或默想《詩篇》都有助我們讚美祂;至於感恩,答謝每刻都幫助我們的神;最後才是祈求,為別人或自己的需要去祈求。有些隨時隨地的禱告很短,可能在千鈞一髮中你禱告:『主啊!救我!』但在日常的禱告,或敬拜、祈禱會的禱告中,這四個元素是必須的。
禱告是一個很強的心靈功課,我們需要操練,就會發揮得好。以神的話語作為禱告內容,以『活得豐盛』為禱告目的,卻不是以『有求必應』作為禱告目的,你的得著便更大了。
掙扎於困境中,總覺路是漫長的。不過,主說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所以我們不要想得太長遠:『神啊,求祢讓我有足夠恩典,今天讓我有能力勝過,只是一天而已。』如此每天禱告,你便會過得容易,然後晚上感謝神,再求神賜福明天比今天好。當你回望時,你會發現神已垂聽了你的禱告,你的心態也改變了。困境掙扎的禱告,其實能夠化作能力,所以我們當傾心吐意,更要切記不可灰心。
禱告的中心是神!將神的話語藏在心中,以之來禱告,我們的方向便合神心意,生命的前路就有盼望。反之,若我們只帶著自己的困難、失敗、渴求、自我中心來禱告,我們便會感到失望。由神帶領,運用祂的話語來禱告,求主改變我們的心、堅固我們的心,叫我們的心靈強健;如此,我們在禱告裡便能得力,再次展翅上騰。」
【資料來源:《天使心》63期2011年8月刊86-89頁「絕不『求其』的『祈求』」】
有時候我們覺得很快便禱告完,再沒有什麼可以向神說了,皆因我們許多時只着重祈求,閉起雙眼便想到有什麼需要向神傾訴,希望神一一答應,再想不到有需要提出時,便不知還有什麼可說的了。陳女士提醒我們禱告應包含四大元素,每一項其實都可以令我們想到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禱告的地方,那就不覺15分鐘都嫌長了!
另外,個人認為有一點陳女士也提到的,是我認為相當重要的,就是禱告是與神聊天,俗語所謂「傾偈」。為何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當你與一個很談得來的朋友聊天時,你會談得很暢快,而且覺得時間總是不夠用,有這種感覺嗎?假如我們每日設定一段能單獨與神在一個寧靜的地方及輕鬆的時間聊天的話,可以無所不談,那我們定必享受祈禱的樂趣,不會覺得沉悶或抗拒,也不會嫌時間長,只會嫌時間太少!「你們眾民當時時倚靠他,在他面前傾心吐意。」(詩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