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治痲瘋病人 (5:12-16)
醫治痲瘋病人 (5:12-16)
「有一回,耶穌在一個城裡,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看見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大痲瘋立刻就離了他的身。」(5:12-13)
痲瘋病人是社會所隔離和邊緣化的人,耶穌伸手去摸他,是特意向被歧視和棄絕的人顯示上帝接納他們的恩典。
「耶穌囑咐他:『你切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又要為你得了潔淨,照摩西所吩咐的獻上禮物,對眾人作證據。』」(5:14)
耶穌不但關心他的病,更要重建痲瘋病人的社會角色和生活,好使其他的人再一次接納他。
「但耶穌的名聲越發傳揚出去。有極多的人聚集來聽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5:15-16)
痲瘋病者得醫治的消息被廣傳,旋即吸引許多人慕名而來聽道和求醫。看來耶穌沒有被群眾的簇擁和追捧所影響或沖昏頭腦,他選擇遠離群眾,找個清靜的地方禱告,藉此尋求天父上帝的心意而行,明白自己的職事不為吸引群眾的愛戴或純粹滿足他們的要求,因他知道他在地上的時間有限。正如他在4:43對那些欲挽留他的居民說:「我也必須在別城傳神國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
(反思)
許多人都不喜歡接近一些沉溺黃、賭、毒的人,而被一位牧師貫以「諸百戒」稱號的蕭如發牧師,卻對這等遭人鄙視和厭棄的人特別關注。
蕭牧師學歷不高,出身寒微。「爸爸嗜賭,整天弄得家無寧日。」迫得他小學畢業後便離家出走,跑到區內的紡織廠裡當維修學徒,渡過了一個不愉快的童年。
下班後,紗廠宿舍便成了一個小型賭場,有麻將,有樸克。「一發工資,我們便會買一箱泡麵來,賭錢輸光了便餐餐吃泡麵,或買幾顆鹹蛋、腐乳熬點兒粥。」
有一次,蕭牧師在宿舍遇到一位來探訪的姊妹,該姊妹後來邀請他上教會,但他一味的拒絕。有次兩人在機場送機時相遇,姊妹請他吃了一頓飯,並再次邀他返教會。他覺得吃了人家的飯,不好意思再拒絕,答應了她。怎料他又爽約,跑了去澳門賭博!「但那次是我在澳門賭博的最後一次,也是輸得最多的一次。」第二個星期,這位姊妹仍未放棄,邀他上教會,今次他兌現了承諾,從此他一直返教會。
他感到教會很不一樣,常說些鼓勵人的話,也很謙卑,令他感到很舒服,又開心。年輕的他一直在教會成長,生命有很大改變,後來更全時間讀神學。
也許來自基層,蕭牧師對服侍基層的人有很大負擔,且對基層福音工作有一份特別的恩賜,很容易跟人交朋友。剛投身基層服侍時,他主要是幫助吸毒者藉信靠耶穌去戒除毒癮,人數一直不多。沒料到政府不久推行賭波合法化,產生了很多賭博的問題,增加了戒賭的需求。「因為我有戒毒牧養經驗,所以便進而幫人戒賭,現在團契已有一百多人。」
在這個打正戒賭旗號的團契裡,團友們都不用掩飾甚麼的,彼此能坦誠溝通,同行守望,在一般大型教會是較難出現的。這十多年來,蕭牧師一直牧養這些戒癮的人。他堅持若能做到「四守」的原則:個人的持守(出於自願)、屬靈的保守(因個人持守不易長久)、家人的看守(支持)、肢體的攜「守」(投入團契),在這基礎上一路成長,一定得心應手!他認為靠著耶穌甚麼都可以戒,故此有位牧師叫他做「諸百戒」。
近年蕭牧師積極參與餐飲業的福音工作,因這行業與賭博有密切關係。「全世界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餐館,有餐館的地方就有賭徒。」餐館的工作模式,令員工與家人關係疏離。「家人放假時他們往往都要上班,容易感到孤單,於是便會賭錢去。」早年他便到世界各地向從事餐飲業的華人傳福音,跟他們分享如何戒賭。「對我來說,這是『未得之民的禾場』。」
【資料來源:《號角月報》2017年3月版27頁「諸百戒牧師」】
蕭牧師是牧師當中少數願意接觸一些被社會歧視的人,幫助他們從不能自拔的深淵裡跳出來,主動向他們表達耶穌的愛與關懷,並祂的大能,正如耶穌伸手摸痲瘋病人一樣。作為一個過來人,他因著基督的大能,不但戒除惡習,更成為戒癮牧師,因他有一個堅強的信念:「信耶穌,有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