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

《路加福音》的作者 (註1)

《路加福音》除了含有猶太民族的色彩之外,也滲入了希臘文化的元素,因此作者是深受外邦及猶太文化的影響,極可能來自猶太會堂的培育。從路1:1-4的序言看出,此福音書的作者應該是第二代的基督徒。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序言是互相呼應的,寫書的對象同是「提阿非羅」。徒1:1明說,「提阿非羅啊,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直到他藉著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以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在路1:1的序言裡,作者稱他為「提阿非羅大人」(‘most excellent Theophilus’), ‘Theophilus’ 是外邦人的名字,直譯是「上帝的朋友」,這專有名詞可能真有其人,但不排除這名字有象徵性意義,代表那些相信上帝的外邦人。「大人」暗示他是屬社會上地位尊貴的人。(註2) 而《路加福音》確實是以復活的耶穌上升作結:「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的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正祝福的時候,他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24:50-51) 因此釋經學者相信兩書的作者是同一人。 

徒16:9提到使徒保羅得了馬其頓的異象,16:10隨即說,「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裡的人聽。」這是《使徒行傳》第一次用「我們」這代名詞的,16:6-8仍是用「他們」來代表保羅的宣教團隊:「聖靈既然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到特羅亞去。」因此16:10暗示作者加入了保羅宣教的行列,一起往馬其頓去。 

另外,早期的教父提供了一些補充資料,公元二世紀的教父愛任紐在他的作品《駁異端》說:「保羅的同伴路加在他的一部作品裡記錄了保羅所宣講的福音。」所指的就是《使徒行傳》。與愛任紐差不多同期的作品《穆拉多利殘篇》,有這樣的記述:「第三卷福音書,是路加的……這位醫生路加,在基督升天以後,由保羅帶同他在路上作伴,以自己的名字,按他的思想寫作。然而他也未曾親自見過主本人,只按他能確定的,由約翰的出生開始講述故事。」(註3)《路加福音》便是以施洗約翰的出生來作耶穌生平事蹟的開始。(1:5-80) 自三世紀開始,路加寫成上述兩卷書的說法,漸漸廣為教會所接受。
 

寫作日期 (註4)

路19:43-44及21:24兩次描述耶路撒冷被毀的預言,猶太人於公元64-70年間對抗羅馬人,而聖殿在公元70年被毀。作者(孫寶玲)認為此書寫成的日期應該在聖殿被毀之後,即不會早於公元70年。另外,路加筆下的羅馬政權是較為正面,而羅馬皇帝多米田是第一個為推動君王崇拜而逼迫基督徒的羅馬皇帝,他的統治期為公元81-96年。根據路加對羅馬政權溫和的態度,作者推算這書該在公元70-85年間寫成較為合理。
 

寫作的對象、資、體裁、中心思想、風格 (註5)

(書寫對象)

《路加福音》一直被看成是寫給外邦人的福音書,事實上,內容顯示路加是十分肯定外邦人在福音書的重要性。在路加筆下耶穌的職事和講論,都較其他福音書突出外邦人的地位。雖然如此,整卷書都充滿了猶太人的宗教傳統和他們所關注的事。綜合而論,路加的敘述假設了讀者對猶太人的宗教傳統和經書有相當的認識,故此路加的書寫對象,包括猶太人和熟習猶太信仰的外邦人。 

另外,社會上飽受忽略甚至排斥的邊緣人,是耶穌服事的對象,自然成為路加書寫的對象。雖然如此,路加的讀者也該包括富有和有權勢的人,從這福音書比其他福音書出現更多上流社會人物看得出來。路加的敘事方式顯露出福音之門向任何社會階層人士都是敞開的。 
 

(資料來源)

《路加福音》的內容綱領基本上是建立在《馬可福音》的大綱之上,而部份耶穌的講論亦見於《馬太福音》。當然路加也有一些獨有的二手資料。 
 

(體裁) 

體裁方面,福音書在古代是屬於創新的文學體裁,此前的希羅和猶太世界裡,沒有所謂「福音書」這類作品。《路加福音》的內容,是要將耶穌的出生、工作以至受死,與猶太人的歷史相連起來。序言雖提到是「按著次序」寫,可以用歷史類的作品分類,更正確的說法是以神學的角度來審視歷史,因路加是選擇性地取材和鋪陳其內容,所記述的是上帝所成就的救恩歷史。路加不是為記述而記述,他往往是為突出他的主題、襯托他的思想而記述。 
 

(中心思想) 

耶穌基督的身分和職事,是《路加福音》的主題和中心思想:耶穌成就了舊約的預言,以上帝兒子的身分廣施恩惠,他亦是世上所有罪人的救贖主。

(風格) 

路加所記述的耶穌,與猶太文化和宗教有密切的關係和連續性,這是不容忽視的。其中一點就是,路加非常強調以色列的政治和宗教中心─耶路撒冷。福音書以耶路撒冷的聖殿作起頭,耶穌從嬰孩到少年的軼事都發生在耶路撒冷。他最後的人生旅程,包括死亡、復活和升天,都圍繞在耶路撒冷。在路加的作品裡,「耶路撒冷」一詞出現的次數是所有新約作品之冠,連同《使徒行傳》在內,這詞共出現超過80次之多。

和主題 (註6)

(結構) 

按參考書的分段,全書結構可分為三大段落:

  1. 從耶路撒冷至加利利的職事 (1:1-9:50)
  2. 朝向耶路撒冷的旅途 (9:51-19:44)
  3. 在耶路撒冷的職事 (19:45-24:53)

(主題) 

耶路撒冷是《路加福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它說明了猶太人的信仰以及耶路撒冷,對於這位外邦作者路加所研究的福音是很重要的,甚至他認為讀者必須要藉著猶太人的信仰,才能了解並詮釋耶穌的身分和工作。儘管猶太的律法和宗教傳統是如此重要,卻不能完全保證忠於猶太信仰的人,能體會和接受上帝的救贖。路加特別指出,猶太人的信仰要達致完全,是在於猶太律法和先知書所終極指涉的耶穌。猶太人即使有其固有的律法和宗教傳統,但若不接受耶穌為救主,便無法真正體會律法和先知所宣告的應許和盼望,也無從領受上帝藉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恩惠,更遑論是上帝給予全人類的救贖。而普世的外邦人是在上帝的救贖計劃之內,也成為此福音書的主題。 

《路加福音》不但突出了耶穌是接納外邦人,同時也接納在社會上被遺棄的人,無論他們是猶太人抑或外邦人,都是耶穌所關愛的。在路加的描述裡,這些社會邊緣人往往比其他人更願意接待和親近耶穌,而那些富有的權貴和上等人,反而在上帝國度之外徘徊。 

整卷福音書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大逆轉」(此文章所用參考書名的由來),意指耶穌在社會上所帶來的逆轉,其中一個逆轉就是貧窮和富貴交織。排斥福音的人,將會由富有變為貧窮;接納福音的人,將會由貧窮變得富有。自以為富足的人,就是那些因為擁有社會地位,以及經濟、政治、宗教本錢而不需要上帝憐憫的人。而貧窮人一無所有,只有倚賴上帝的恩眷,因而接納上帝所差來的先知和耶穌。 

另一個主題就是上帝的國度和主權的實現。當耶穌在17:21說,「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心裡:或譯中間)」(‘behold, 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上帝的國度和主權彷彿隨著耶穌的出現而實現於人間(「已然」‘already’),而耶穌的福音導致人心和相應行為的轉變,在實際生活中具體地表達出上帝的主權在人的心裡和中間駕馭。另一方面,在路加的記述中,耶穌也非常著重人要預備未來,因為這個世界將要面對上帝終極的審判(「未然」‘not yet’)。耶穌所說的「預備」,是從上帝的角度和所關注的事作出發點。從「已然」到「未然」,路加所呈現的,是以一個平衡的終末觀來對待時間和生活─對上帝國度的來臨持終末期盼的同時,當下的生活卻要順服在上帝的主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