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 vs 管家

主人 vs 管家 

《創世記》1章告訴我們,神創造了天地萬物和飛禽走獸之後,在第六日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創1:26) 創2:6-7說,「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創2:15又說,「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換言之,亞當除被賦予全職去管理伊甸園之外,還有管理一切飛鳥、動物和魚類的能力和責任。管理歸管理,他並非這些被管理之物的主人翁,而是神,正如神在詩50:10-12說,「樹林中的百獸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山中的飛鳥,我都知道;野地的走獸也都屬我。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我的。」

詩人說,「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詩8:3-4,6) 正如神照自己形象創造了人類之後,「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1:28) 無怪乎人與動物有一個很大的分別,就是人有管治的智慧,而動物界卻沒有。

論到管家,雅各之子約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管家。他被賣到埃及時,先在法老軍隊的護衛長波提乏家當奴僕。創39:4說,「約瑟就在主人眼前蒙恩,伺候他主人,並且主人派他管理家務,把一切所有的都交在他手裡。」約瑟雖盡忠職守,得到主人百分百的信任,卻遭主人妻誘惑。他為保自己清白之身,拒絕主人妻的性誘惑,並對她說:「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創39:9下) 結果被主人妻誣衊而鋃鐺入獄。

雖然倒霉事一浪接一浪,神仍與約瑟同在,「司獄就把監裡所有的囚犯都交在約瑟的手下」(創39:22),他還是管理得頭頭是道。其後,他替同樣被囚、曾服侍法老的酒政和膳長解夢,這是神奇妙的安排,使他兩年後有機會替法老解夢,甚至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埃及宰相!法老對約瑟說:「你可以掌管我的家;我的民都必聽從你的話。我派你治理埃及全地。」(創41:40-41) 那時他才三十歲。(創41:46)

原來埃及法老夢見的是七個豐年和七個荒年─「埃及遍地必來七個大豐年,隨後又要來七個荒年,甚至在埃及地都忘了先前的豐收,全地必被饑荒所滅。至於法老兩回做夢,是因神命定這事,而且必速速成就。」(創41:29-32) 約瑟雖身為埃及宰相,成為天之驕子,卻不敢怠慢,實行他一向忠心耿耿的作風,認真地履行管理倉糧的職務,結果不但解決了埃及七年的糧荒,連天下的饑荒都一併解決,這也是他始料所不及的。約瑟盡了他作為埃及宰相的責任,辦事得力,為人大公無私,處事清廉,全無半點私心,從不為自己中飽私囊,甚得埃及舉國臣民愛戴。

約瑟更萬料不到饑荒會為他與家人團聚的機緣鋪路。他與兄弟們相遇時,雖難忘當年被賣為奴的屈辱,卻沒有記仇,能放下一切,與他們一一復和,因他相信這是神的命定和美意。他對兄弟們說:「我是你們的兄弟約瑟,就是你們所賣到埃及的。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裡自憂自恨。這是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生命。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給你們存留餘種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生命。這樣看來,差我到這裡來的不是你們,乃是神。」(創45:4-7) 他甚至安頓了整個家族,使他們在埃及地安居樂業─「約瑟遵著法老的命,把埃及國最好的地,就是蘭塞境內的地,給他父親和弟兄居住,作為產業。約瑟用糧食奉養他父親和他弟兄,並他父親全家的眷屬,都是照各家的人口奉養他們。」(創47:11-12)

約瑟以德報怨,不計前嫌,一切以神的旨意為先─以愛代替仇恨,以饒恕代替復仇。美國Joyce Meyer牧師在某次崇拜講道,談到關於約瑟饒恕兄弟們的經文時說:「神有時會用人的惡去成就好事,不等於神造邪惡,而是說神用惡去使你成長,幫你成長,煉出神的性情。

回到亞當在伊甸園的管理事務。神對亞當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7) 亞當一方面可以享受伊甸園豐富的出產,另一方面卻要為所管理的一切向神負責。主人是託付,管家是盡一己之力承擔所託,務求做出令主人滿意的效果,不負所托,才算完成任務,這就是主人和管家的分別。無奈亞當卻令神大失所望,且看魔鬼如何使亞當最終被神趕出伊甸園!

當魔鬼引誘夏娃吃禁果時,魔鬼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夏娃「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創3:1-6) 魔鬼用的伎倆是甚麼?

  1. 令夏娃懷疑上帝的話的可信性─「不一定死」
  2. 用餌誘去取悅夏娃,滿足其慾念─眼睛明亮,如神一樣有智慧,能分辨善惡。

魔鬼的目的就是要破壞人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令人懷疑上帝對人的關愛─與上帝一樣有智慧,不用再受上帝的管治和支配,一切由自己作主吧!

夏娃「見」果子「好作食物」「悅人的眼目」,便垂涎三尺,又「能使人有智慧」,便不假思索,吃完再算!這豈不是使徒約翰所提到人被誘惑的三大死穴嗎?(約一2:16「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 人的確視眼見為更可信、更實在,例如財富增加會令人更有安全感,卻不信那看不見的永恆財富。既然對上帝所說的話存疑,又怎會輕易相信神和倚靠神呢?加上吃下果子便即時感受到箇中的滋味,自然躍躍欲試,這種即時得到快感的誘惑,的確難倒許多人,包括信神的人。再幻想一下自己「料視如神」的模樣,驕傲之心油然而生。三大誘惑加起來,又有誰能即時說「不」、堅拒誘惑?

聖經沒有交待亞當吃果子時是否也像夏娃一樣有那些慾念,他只是第一時間將責任推給夏娃,甚至推給神!「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3:12) 他被神問責的那一刻,完全沒有絲毫的反省!神本已特別提醒他好好守護那棵分別善惡的樹,不容任何人吃樹上的果子,還預先警告他吃了果子的嚴重後果。難道他沒有告訴夏娃嗎?當然有(創3:2-3)。夏娃擅自吃了果子,他竟然不當一回事,甚至夏娃遞給他吃時,他也不假思索地把它吃下,完全將神的千叮萬囑拋諸腦後。他更沒想到因自己管理伊甸園的一次嚴重疏忽,造成沒法補救的深遠影響,難怪神要亞當為自己管理上的失職付上沉重的代價:「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創3:17-19) 神最終「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創3:23)

這又是一個優先次序的問題,作為主人的管家,責任是先替主人設想,照主人所吩咐的辦事,而不是先為自己打算。使徒雅各說:「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那裡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之私慾來的麼?你們貪戀,還是得不著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並鄭重地提醒我們:「故此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雅4:1-3,7)

耶穌受魔鬼試探時同樣面對上述三大誘惑:吩咐石頭變成食物(肉體的需要)、萬國的榮華(眼目的佔有慾)、從聖殿頂飄飄然跳下(心思的驕傲)。耶穌卻一一以神的話來即時拒絕這些誘惑─「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不可試探主你的神」(路4,8,12),而每句話都是以「經上記著說」為先,每句都提及「神」。可見耶穌是以父神在聖經上的吩咐為先,蓋過自己切身的需要或眼前所產生的慾念。魔鬼不得要領而失望地離開。

耶穌在路12章對門徒說:「你們腰裡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自己好像僕人等候主人從婚姻的筵席上回來。主人來了,看見僕人警醒,那僕人就有福了。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路12:35-37,40) 彼得接著問:「主啊,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路12:41) 耶穌便說了下面「管家的比喻」:

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見僕人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僕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卻不預備,又不順他的意思行,那僕人必多受責打;惟有那不知道的,做了當受責打的事,必少受責打;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12:42-48)

耶穌在太24及25章也提及「管理問責」的問題:

「誰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為主人所派,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見他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太24:45-47)

太25章提到「主人按才幹給僕人銀子」的比喻,比喻中主人稱讚忠心辦事的僕人:「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23) 卻譴責那失職的僕人為「又惡又懶的僕人」「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太25:26,30) 「銀子」可引申為我們有權管理或運用的東西。

使徒也提到關於「管家」的教導。林前4:2說,「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彼前4:10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總括來說,信徒要清楚我們在地上是僕人和管家的角色,而不是主人的角色!我們在世上只是客旅,是寄居的,正如約瑟大半生寄居在埃及地,他知道自己的歸宿,是神留給祂子民的迦南美地,那才是神所應許之地。他在埃及地只是盡上他作為管家的角色。

約瑟臨終前對他的子孫們說:「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顧你們,領你們從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並要求他們起誓說:「神必定看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裡搬上去。」(創50:24-25) 《希伯來書》作者補充說:「約瑟因著信,臨終的時候,提到以色列族將來要出埃及,並為自己的骸骨留下遺命。」(來11:22) 約瑟的骸骨一直保存在埃及,直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摩西把約瑟的骸骨一同帶去;因為約瑟曾叫以色列人嚴嚴的起誓,對他們說:『神必眷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裡一同帶上去。』」(出13:19) 摩西和約書亞最終完成約瑟的遺願─「以色列人從埃及所帶來約瑟的骸骨,葬埋在示劍,就是在雅各從前用一百塊銀子向示劍的父親、哈抹的子孫所買的那塊地裡;這就作了約瑟子孫的產業。」(書24:32) 那已是四百年後的事了。

《希伯來書》作者論到亞伯拉罕的信心時說:「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來11:8-9)「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來11:13,16)

可見被神蒙召的人要有「前瞻性」,眼光要比常人放得更遠更大,正如林後4:18說,「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只可惜耶穌說了一句話:「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20:16, 22:14) 這句令人黯然的話被耶穌引用成為兩個比喻的總結,一個比喻是王為兒子擺婚宴、派僕人邀請賓客蒞臨赴宴(太22:1-14),另一個比喻是葡萄園的主人聘請工人到園裡工作(太20:1-16),兩個都是描述天國的比喻。

太22章擺婚宴的比喻明顯是關乎信主得救入天國的呼召,更值得信徒思考的是太20章入葡萄園工作的比喻。在這比喻裡,被主人聘請入葡萄園工作的人有早有晚,有的大清早便入園工作,有的在午間,有的在下午,最後一批在黃昏時段。然而晚上主人給各人計算工價時,他們同得早已協定的一錢銀子,這似乎與多勞多得的原則相違。耶穌卻在比喻的結論中說:「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太20:16) 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有些信徒很早便蒙召信主,信主的時間長,有些卻很遲才信主,信主的時間短,但早信主的可能覺得時間流流長,因而在葡萄園中工作散漫,遲信主的反覺人生所剩時間無幾,慨嘆過往已虛度了不少光陰,於是積極努力地在葡萄園工作,做得幾多得幾多。兩種人在工作的心態上截然不同,結果遲信主的比早信主的付出還要多。

耶穌在太11:12說,「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KJV ‘And from the days of John the Baptist until now the kingdom of heaven suffereth violence, and the violent take it by force. suffereth...: or, is gotten by force, and they that thrust men; ESV ‘From the days of John the Baptist until now the kingdom of heaven has suffered violence, and the violent take it by force.’) 這句經文可說很吊詭,中文譯本也有不同的譯法,英文譯本較為一致,似乎意味在神的國度裡生活的人都要努力爭取,而爭取是要受苦的。讓我們先看看經文的一些背景。

太10章述說耶穌準備差遣十二門徒到處醫病趕鬼和傳天國的福音,整章都是門徒起行前耶穌給他們的指示。接著太11:1便說,「耶穌吩咐完了十二個門徒,就離開那裡,往各城去傳道、教訓人。」施洗約翰是傳悔改的道,做的是福音預工,預備人的心接受將要來的彌賽亞救主。當耶穌說出上述的話(太11:12)時,施洗約翰正被囚在監裡,並曾打發他的門徒確認耶穌是否「那將要來的」的彌賽亞,耶穌叫他們從所看見及聽見的神蹟便可作出判斷,即他不諱言自己就是彌賽亞。(太11:2-6) 既然耶穌是基督的身分被確認了,如今將彌賽亞救主介紹給人的責任便落在一眾跟隨耶穌的門徒身上了。

太11:12所說「天國是努力進入的」,當然不是指人可以靠行為得救,否則便與因信稱義的真理有矛盾─「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 既然「努力」不是為得著救恩,那努力(或受苦)為了甚麼?應該是為得著天國的獎賞,而「努力的人」就是指一些願意為天國付代價的信徒了!施洗約翰便是曾為天國努力過的人,他奉獻一生去作耶穌基督的先鋒,甚至為顯揚真理而犠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計。保羅在林前9:24這樣勉勵我們說,「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著獎賞。」他也是這樣勉勵自己:「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3-14) 向標竿努力去跑,自然要不停付出精力,而且要專心一志、全心全意去跑,不能左顧右盼。

信是承認自己是罪人,願意悔改並接受耶穌基督為個人的救主,因而得到赦罪的救恩,這是神的恩典,因此信是得享永生的門檻。然而願意悔改的人也需要在信的過程中努力去改寫自己的人生,否則他當初的信可能只流於一種敷衍的信,就如雅2:17所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並說,「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

主要求每一個信他的人都跟從他,成為真正願意付代價的門徒。約8:31說,「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我們不但要遵守他的吩咐,還要常常遵守,是要不停努力去付出的。正如使徒彼得鼓勵信徒說,「你們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上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彼後1:5-8) 他在這裡強調的是要「與神的性情有分」(彼後1:4),正如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 15:8) 透過彰顯神的性情去讓人認識主,都是要我們付上跟從主作門徒的代價的。

我想透過下列一位姊妹的見證來為這篇文章作一個總結,看看這位姊妹如何彰顯神的性情,並抱著管家的心態為神作工:

宋太女兒半歲時,丈夫便因肝癌去世,對她的打擊很大。更糟的是,女兒讀小學時發現患有自閉症,影響學習及生活,令宋太的負擔百上加斤。為了照顧這個女兒,她把房子賣掉,經營一所餐廳,名為「喜樂餐飲‧教室」(以下簡稱「喜樂」),讓女兒可以在餐廳幫忙,方便照顧。宋太還請了一些同樣患有自閉症和殘障人士(她稱為朋友仔),希望能幫助他們及其家人解決生活上的苦況。由於經營困難,餐廳一直都虧本經營,宋太經常擔心不夠錢交租,直到有一日…

「我有次坐巴士,後面有兩位太太談話,其中一位太太的弟弟是基督徒,見到教會有很多弟兄姊妹沒工做,他就拿了一筆錢出來經營一些生意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那筆錢有幾十萬。那位太太說不明白為甚麼弟弟拿這麼大筆錢幫人,但弟弟對她說,這些錢不是他的,是神暫時交給他,他只是代祂管理。我當刻個腦即刻叮一聲,其實我們活在世上,所累積的不是錢財,不是地上的東西,而是天上的財富。

雖然辛苦,但宋太堅持繼續經營「喜樂」。四年前,她申請政府社企資助,得到一筆足以維持三年營運的種子基金,以社企形式經營,減輕了不少租金壓力,經營也開始順暢起來,更有義工無私來餐廳幫手。

有位義工建議推出平價餐,20元一個飯盒,結果吸引了不少客人留意。「後來有傳媒來做訪問,在訪問過程中知道我背後的故事。報導出街後,更加多人留意我們,政府官員都來支持。扶輪社找我商量推動長者派飯活動,於是我們開始定期在餐廳煮飯,然後去不同的機構派飯盒。這些行動得到愈來愈多善長支持,有些甚至由台灣、英國和加拿大來探望鼓勵我們,使我覺得所做的事有人認同,就算點辛苦,都要繼續下去。」

宋太說成立「喜樂」最大的心願,是可以為朋友仔開創更多工作機會,提供更多崗位,以至可以轉介他們去其他機構工作。「我遇到有些很好的客人,見到朋友仔勤力工作,都希望請他們幫手,我便替他們轉介。當朋友仔有份工,可以舒緩家長的壓力。我收到很多家長的回應都是正面的,說孩子有進步,亦增進了親子關係,好過他們無所事事留在家中。即使只做四、五個小時,連來回交通都有六、七個小時在外面,等父母可以透下氣,輕鬆一下,做些私人的事情。」

有耶穌同行,不單改變宋太的人生,連女兒的生命也得著轉變:「她已跟了我返教堂十年,弟兄姊妹都很包容她,我們每次大班人去飲茶,她都會記得每個人喜歡吃的東西,替他們點菜,她真是我的天使啊!我曾講過,當上天拿去你一件東西,會給你另一件東西。我先生過身,如果不是有了女兒,不會這麼快便從傷痛裡走出來,我想還會悲痛更長日子,因為有了這個女兒,使我可以全心全意照顧她,沒有機會去傷心和想其他事情。而神把這個有障礙的女兒給我,是要我學習服事她和這個有需要的群體,做現在祂要我做的事情。我不再懼怕面前的路會怎樣,以前有段日子確實很驚,現在不會了,祂的安排一定是最好的。」

【資料來源:《號角》227期2020年11月刊12-13頁「喜樂餐飲 為朋友仔添喜樂」】

宋太接受訪問時已年屆62歲,在2019年獲頒扶輪社無名英雄獎,表揚她對服事殘疾及社區人士的熱心和貢獻。不過,在她心目中,真正偉大的英雄是主耶穌,「以前我祈禱,只懂求我想要的,現在祈禱,是求按祢的旨意成就。」

耶穌當日在加利利海邊呼召西門彼得和安得烈兩兄弟時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 可1:17) 耶穌今日同樣呼召我們跟從他去得人如得魚。要撈獲一網大魚,自然要出力把船撐到水深之處,還要冒上風浪的危險!我們是否只停留在海邊「曬網」,享受著自然的海風,而沒有好好利用漁船和漁網去捕魚?正如信徒光參與教會的崇拜和查經聚會,而沒有真正去傳福音和作見證,又如何能得人如得魚?

誰是耶穌的真門徒?耶穌曾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太10:37-38)「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33) 照顧父母和養育兒女是人的天職,但我們不能只照顧家庭而忽略傳天國福音的責任,否則就有違主在大使命中的託付:「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8-19) 宋太苦心經營「喜樂」餐廳,不獨為著自己和女兒的幸福着想,更想到那些「朋友仔」和他們的家長,同樣有她們那樣的需要,因而不惜付上更高昂的代價和努力去幫助他們脫困,為主在社會上作出了一個極佳美的見證和榜樣。

耶穌說:「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被呼召成為信徒的人多,但被選上去背起十架跟從主的門徒卻少,是否恰切反映今日萬千信徒的屬靈光景?耶穌為神的聖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約2:17),而我們今天似乎都患了「焦慮症」,不過我們是為了自身各樣的事情焦慮,沒有為天國的事情焦慮!反映許多時候我們都仍過著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而非以神為中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