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默想(三)

母親節默想(三) 

陳琳就讀福建省華南女子學院生活科學系,她家裡五口人,全靠父母種地維生。這貧寒的家庭卻出了兩位大學生。由於學費高昂,每次姊弟倆要交學費時,父母掏空家裡積蓄的同時,還要四處借貸,多年來已使家裡欠下不少外債。陳琳說:「種地本身收入不高,就那麼幾畝地,除去我和弟弟的學費之外,家裡生活常常捉襟見肘。今年父母的勞動能力,已大不如前,父親因腿傷只能在家休養,以後就更不能幹重活了,家中全靠母親一人承擔著家裡的開銷。今年因為天氣的多變,導致莊稼嚴重減產,學費是暑假我們打工掙錢和母親到親戚家借來的……很多時候,看到母親愁苦的臉,我就感到心情沉重,只有更勤奮向上,以祈畢業後幫助家裡脫貧。」【摘自《號角月報》2018年4月版30頁「莊稼收成減 大學負擔重」】 

許多勤奮的學生都是出自貧困的家庭,因而更珍惜父母養育之恩。相反,很多家境較為富裕的學生,都不太感受到親恩的難能可貴。尤其是富二代成長的孩子,他們垂手可得,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此養成只會「攤大手板」、要求父母滿足自己慾望和需求的習性,若然不得要領,便開始鬧情緒、鬧彆扭,他們如何懂得感恩,感謝父母一直以來所付出的一切? 

直至我們成家立室,生下孩兒,才發覺把兒女撫養成人,原來是要付出不少血汗和代價,才明白「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的道理,從而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沒有父母過去的付出,焉能有今日的我!「沒有妳,哪有我?」正是創立《影音使團》的袁文輝先生對思念母愛的情懷。作為《天使心》編委會主席的他,在今期紀念母親節的《天使心》月刊中,罕有地透露他個人的成長背景。原來他也是在飽歷滄桑的環境中長大,很能體會到母親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他透過今期月刊的序言寫給母親一封「家書」,緬懷過去令他至為深刻的軼事: 

「……每到秋冬季節,兒時的我兩邊臉龐上總是出現潰爛發炎的皮膚病,極其痕癢兼流血流膿,甚至發燒發熱!結果塗過了各種治療皮膚病的藥物都沒奏效!後來,不知你從何找來一道土方,要把椰子殼放在火水爐上燒出油來,再把油熱呼呼的塗在我兩邊臉上的傷口,立時劇痛無比都不在話下,塗了油的皮膚還結了痂,兩邊臉上活像燒焦了菠蘿包一樣,上課時同學都帶著怪異目光視我如怪物!所以,每次在塗油時我便很害怕,總會用上洪荒之力掙扎反抗,放聲大哭!而你就每次都費上極大力氣,好不容易才使我堅持這治療,直至結痂地方脫落,皮膚終於變白,臉上頑癣終於消失,我才開始明白你的苦心! 

童年的我體弱多病,但是最難受的,不僅是病著的我且還有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每當我哮喘病發時,坐著臥著都總是呼吸困難,輾轉難眠苦不堪言,媽媽你就眠乾睡濕徹夜伴我至天明! 

有一段時間,哮喘病嚴重至連學也上不了,路亦走不了!你就揹著我四出尋訪良醫,遍尋根治哮喘的偏方,但病仍沒好轉!你和爸爸就節衣縮食,省出錢來誓要把我醫好! 

我不單病痛多,且又不是讀書材料,老師見家長成為你和我的噩夢,但你那份恨鐵不成鋼的心,緊絀的經濟情況下仍不惜為我聘請補習老師,才不致收到滿江紅的成績表! 

好不容易才熬過了一切,到考升中試的日子,我還深刻的記得,就是狂風暴雨的那天,你親自陪我往試場應考的路上,突如其來的一個意外,混亂中我感覺被你推開,被拋往半空中失去了知覺,直到再有意識時,我已躺在馬路的血泊上,我裝著文具的白色膠袋沾滿鮮血,然後很多路人嚷叫著:快救人,的士撞到了人! 

據目擊事件發生的路人所描述:當時是大雨中有輛的士在下斜坡時來不及煞車,把一對剛過馬路的母子撞倒,母親在出事時用身子護著孩子,自己卻受到重創。我在出事時,因為被你迅速推開而保了命,你卻重傷至不省人事,被送往醫院危在旦夕! 

幼小的我,一直在你愛的蔭庇下成長,我們的生活環境雖然艱難,但總有你和爸為我和弟弟遮風擋雨,經歷著這場橫禍,不單叫我知道所謂人生無常是甚麼意思,更重要是思考甚麼是人生的價值?痛苦的人生怎樣才有意義?我們為何而來,也為何而活,活過了然後又怎樣?萬一醫生救不了你,你會去了哪裡?我會永遠失去你嗎?我怎樣能再見我媽媽呢? 

於是我作出了人生首個禱告:『天父呀,求你讓我媽媽渡過危險期,不要死,如果你能救回她的命,我以後會相信你的!』這次真是一種出於很單純對上天的呼求,天父是誰其實也還沒弄清楚,就自言自語說出來!讀書時,因為填鴨式教育,所有科目對我來說都是苦差,惟有宗教科的《聖經》故事,至少讓我知道我們在天上有一位父親,就是掌管生死的那一位! 

之後,媽媽你在手術後慢慢康復過來,你能夠出院回家那天,對我們來說就是重獲『完整的家』,那種喜悅實在難以形容!…… 

媽媽,你是我最愛的媽媽,

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母親,

我感謝天父給我生命中有你這天使,

教導我,照顧我,保護我!

母愛,這份犠牲的愛,

讓我明白天父的愛更深!

求主垂憐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昔日,媽媽教我認識這世界,給我一個溫暖的家!今天,主耶穌教我認識生命盡頭有屬祂永遠生命,為我們預備永遠的家!在這母親節,切切懇求天父應允我的禱告,我的祈求: 

主耶穌基督的救恩和永遠的福氣

臨到我摯親摯愛的媽媽生命之中!

讓媽媽願意信主成為天父的女兒!

也祝願普天下的母愛能夠延伸天父的大愛!」 

【資料來源:《天使心》144期2018年5月刊2-3頁「『垂憐寸草心』給摯愛媽媽的祝福」】

一篇很感人的見證,鼓勵我們在母親節臨近的當下,同樣可以緬懷一下過去成長片段中、一些母親如何含辛茹苦養育我們的往事,藉此加深我們對母愛的景仰,想辦法答謝親恩,並祈求主幫助我們一步一步帶領未信主的媽媽認識救恩,得著永生的福氣。 

如果我們要數算及細訴母愛令我們難忘的點滴回憶,相信我們也需要很多篇幅才寫得完!剛從創視中得悉一個在母親節期間準備推出的節目,由總監葉家寶專訪一些演藝人如李司棋、薜家燕、周家蔚等,她們將會分享與母親的關係,也會分享自己為人母的角色,大家不妨藉此機會聆聽一下她們的心聲。 

弗6:2說,「『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保羅引用摩西十誡中的第五誡來勸喻信徒「要在主裡聽從父母」(弗6:1)。為何神要將此誡命放在以人為本的六誡中首要的誡命?正因為父母的愛某程度上能夠反映天父對其兒女無微不至的愛。孝順父母不但可以得著神所賜的福氣,還可以在世活得長久,這是神的應許。長壽若沒有神所賜的福,甚至痛苦地過日子,那就寧可早點離開世界!能得著神眾多的福氣,再加上延年益壽的福,是雙重的祝福! 

幾年前我妹妹邀請母親和她姐姐一家於母親節早上往她上水的教會崇拜,然後午間一起飲茶,現已成為每年的慣例。我去年因為肺炎出院不久,故沒有與她們一起飲茶,且自己根本就不能用口進食。今年開始只「品嚐」美食,故此又可以和她們一起慶祝母親節,晚上又可與母親和另一位妹妹一家共同晚膳,這本是我們星期日晚的慣例。和母親一起用膳,我總會坐在她旁邊,有時我幫她夾菜,有時她幫我。除此之外,她行路時總喜歡搭在我的手臂上,我們就這樣一同踱步,並非她需要我攙扶,而是她喜歡我在她身旁,我也特別感到溫馨親切。由於我不能進食,較少出外,只能透過這些機會與她有互動,因此我非常珍惜這些與她一起的短暫時光。 

今年初七人日,約20名來自百佳的義工,一早在深水埗「惜食堂社區中心」為一眾基層長者製作熱飯餐。當眾長者準備入座時,一名神秘「義工」突然現身,笑口盈盈向長者恭賀:「大家身體健康,萬事順心如意!」長者們既詫異又興奮,原來這神秘義工正是香港無人不識的李家誠。他坐在長者當中,一同享受飯餐,材料都是來自各區市場、超市、凍肉公司的剩食。他笑稱過去數餐也只吃麥皮,今天有三餸一飯,能夠和長者一起吃十分愉快,也笑指自己快將成為「90後」。這位大慈善家不單帶來水果和白米,讓長者帶回家享用,並派發千元大利是給義工,鼓勵他們繼續服務社會,又即席捐出1000萬港元予惜食堂,以便擴展社區服務。文章作者賴子通認為李家誠深諳割捨的哲學,在人日當天的聚餐中,他展現出財富、身分、人情、美食的割捨。我心想:倘若李家誠信了主,為福音機構諸如「影音使團」慷慨解囊去拯救更多失喪的靈魂,那就再好不過!

不過我想強調文章中帶出「捨與得」的理念,作者說:「耶穌上十架被釘死,祂受苦是『捨』己,卻使我等罪人稱義(罪得寬恕,被宣稱無罪),『得』著新的生命。福音正是充滿著『捨與得』這種弔詭的張力。耶穌引領我們以嶄新的視野來看捨與得:『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耶穌正是落在地裡死了的一粒麥子,為此使千萬人得著新生命。捨執迷,得永生;捨名利,得自在;捨榮辱,得江山。可見捨棄並不是失,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資料來源:《號角月報》2018年4月版06頁「有捨才有得」】

聰明和智慧的分別在哪裡?有人說,聰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聰明的人常常自鳴得意,為要顯出自己勝人一籌,往往得失心重,許勝不許敗,要得不要失!然而現實中有時看到不等如看見、看見亦不等如看清、看清不代表看懂、看懂亦不代表看透、看透並不是看開。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因為他們對事物看得更通更透,能聽到心聲、透視心靈,因此更能放得開,不會太執著。耶穌曾對誤解他的人說:「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約翰來了,也不喫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來了,也喫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有古卷:但智慧在行為上就顯為是─ASV ‘wisdom is justified by her works’)。」(太11:16-19) 耶穌慨嘆他們沒有從他各種行為表現上看清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反用極其負面的眼光去質疑他一些衝擊當時猶太文化的舉止,認為與其拉比的身分是極不協調,因而拒絕接受他,甚至排斥他。 

聖經對真正聰明和智慧的定義其實沒有分別,箴9:10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另外,詩111:10也提到,「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聰明人。」真正對神認識的人,是樂意遵行祂命令的人,這些才是神眼中的聰明和智慧人。 

將於5月24日在香港上映的一齣電影《想更認識你》,影音使團蒙電影發行商邀請成為基督教策動團體,正密鑼緊鼓安排一連串首映禮及公開佈道場。使團除在創視不停推廣外,今期出版的《電影心》月刊亦為這套電影作出介紹和解讀。電影改編自美國福音樂隊Mercy Me的主唱人Bart Millard的生命故事,他創作了曾在美國榮獲雙白金暢銷熱播的英名歌 “I Can Only Imagine”,歌詞內容述及他只能想像在天堂遇見神的一剎會有何反應─歌頌?靜默?站立?跪下? 

電影內容則述及自小熱愛音樂的Bart(巴特)在母親的支持下尋夢,卻在充滿家暴的家庭中成長。他後來雖信了主,卻不能原諒自小虐待他的父親,始終無法解開對父親的仇恨,甚至其後信了主的父親求他原諒時,他這樣回應:「神原諒你,但我不原諒你!」解讀文章其中一段有這樣的反思:「也許我們能在 ForGET (忘記) 跟 ForGIVE (寬恕) 這兩個英文單字找到提醒,當中包含了兩個有趣的單字:GET (得到) 跟 GIVE (給予)。『得到』往往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當我們心靈因各種『得不到』的滿足而受傷,進而『選擇』逃避,口中則以遺忘為由自欺欺人。相反,『給予』則以為對方付出作出發點,易地而處、體諒對方的難處,沒有忘記傷痛但容許對方有機會改過,彼此溝通重建關係。真正的寬恕,往往是先願意真誠地為對方付出時間、心力的『選擇』開始。」【摘自《電影心》2018年5月刊4-7頁】 

巴特心靈中的困擾、糾結與綑綁得不到釋放,令自己活在不愉快的漩渦之中,以為寄情於音樂可以令他忘掉一切愁煩,走出黑暗。直到他和父親都信了主,大家願意鼓起勇氣,選擇為對方付出,彼此都得到接納,甚至跟父親猶如弟兄般,彼此重新認識對方的美善,終於恢復和諧美好的生活。無奈好景只能維持短暫,此時父親卻被接返天家,巴特忍不住問上帝為何如此不公。最後他找到治癒喪親之痛的方法─創作的恩賜。他掛念並開始想像父親在天堂裡生活的模樣:「想像父親在天堂的生活,可以令我忘記他已離開人世的事實。」因此巴特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詩歌 “I Can Only Imagine”《我只能想像》,從心底唱出撼動心弦的樂曲,透過當中的旋律安慰了萬千聽眾的心靈。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父母未有如上帝般疼愛孩子,而孩子亦沒有如聖經教導般孝敬父母,反之因各種恩怨、誤解、壓力而引起言語上、肢體上的衝突,將親情的愛不斷扭曲和抹煞,最後傷人及傷己,造成難以修補的裂縫。正視心靈傷口,跟傷害自己的人復和,絕對需要極大的勇氣。主動去放下成見、付出代價,靠自己很難做到,甚至難以啟齒,要靠賴神的恩典和大愛,才是終止傷痛的良藥。無論我們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如何惡劣,讓我們在即將來臨的母親節去反思天父不離不棄的大愛,從而靠著上帝的鼓勵、主的話語、聖靈的感動,鼓起勇氣行出釋放自己心靈的第一步,以神廣闊的胸襟來使決裂的關係復和。 

最近我在公園散步時,抬頭望著蔚藍的天空,不期然感受到創造主的偉大,祂不但創造大地,還每天按著大自然的律去管治大地。雖然意識上知道神與我們同在,但望著浩瀚無邊的天際,又感覺這位阿爸父上帝遙不可及,恍如「這麼近,那麼遠」的感覺,心靈深處更泛起一絲絲渴望接近這位高深莫測的上帝的心。 

我連日來都受到這種思潮所影響,每天都渴望接近神一點點。我不停反思,當我們愈接近神的時候,我們便愈發覺到神的聖潔與自己的不潔,感到自己的不配,正如摩西看見荊棘在火焰中的異象時,「耶和華神見他過去要看,就從荊棘裡呼叫說:『摩西!摩西!』他說:『我在這裡。』神說:『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出3:4-5) 又如以賽亞在異象中看見神坐在高高的寶座上時一臉惶恐地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賽6:5) 又如使徒約翰在拔摩島看見榮耀的主在眼前出現時的戰慄反應:「我一看見,就仆倒在他腳前,像死了一樣。」(啟1:17) 

我繼續反思,我們是神按照祂的形像所造(創1:27),換言之,我們或多或少擁有神的一些形像和特性,包括神的慈愛、公義、憐憫、正直、誠實、包容、寬恕……,這些特性都只有神所造的人類才會擁有,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有別於其他動物,人是有靈性的活人。既是如此,我們與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在本質上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正如神第二次在西乃山給摩西十誡的法版之後,「摩西手裡拿著兩塊法版下西乃山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華和他說話就發了光。亞倫和以色列眾人看見摩西的面皮發光就怕挨近他。」(出34:29-30) 出34:28告訴我們,摩西在西乃山逗留了四十晝夜,他曾與神近距離接觸,因此面上也反照出令人刺眼的榮光。 

但我想到我愈接近神時,愈感到自己的形像和神的形像簡直是天與地之間的差距!某日我在早禱時,想到神是如此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神,我還有甚麼資格去埋怨祂、質問祂?想到這裡,眼中的淚水不禁奪眶而出。若我膽敢理直氣壯向神埋怨和質問,我就像約伯一樣顯得愚昧無知、狂妄自大。神在《約伯記》38及39章用一連串的問題砲轟自以為義的約伯,約伯被神反問得啞口無言:「耶和華從旋風中回答約伯說:誰用無知的言語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你要如勇士束腰;我問你,你可以指示我。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你若有聰明,只管說吧!……強辯的豈可與全能者爭論嗎?與神辯駁的可以回答這些吧!於是,約伯回答耶和華說:我是卑賤的!我用甚麼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摀口。我說了一次,再不回答;說了兩次,就不再說。」(伯38:1-4,40:2-5) 

愈是處於困難的境地,或是飽受委屈、有冤無路訴的時候,我只能像聖經中的哈拿一樣將苦情向大能的神傾訴,求神施恩憐憫,而非一味向神發洩自己的不滿!《撒母耳記上》一章記載,哈拿因為不能生育,被丈夫的另一名妻子毘尼拿「大大激動」( ‘provoked her sore’),可謂落井下石。因為毘尼拿有兒女,但丈夫反而特別關愛愁眉不展的哈拿,毘尼拿出於嫉妒,便不時奚落哈拿:「毘尼拿見耶和華不使哈拿生育,就作她的對頭,大大激動她,要使她生氣。」不過,無論丈夫如何安慰哈拿,哈拿總不能釋懷,趁陪著丈夫上示羅敬拜祭祀耶和華時,她選擇在神面前盡訴心中的苦情,求神施恩憐憫她的苦情。「哈拿心裡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禱耶和華,許願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哈拿沒有選擇向神埋怨不使她生育,而選擇「在耶和華面前不住地祈禱」。祭司以利見她「只動嘴唇,不出聲音」「以為她喝醉了」,勸她不應喝酒,她回應說:「『我是心裡愁苦的婦人,清酒濃酒都沒有喝,但在耶和華面前傾心吐意。不要將婢女看作不正經的女子。我因被人激動,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以利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願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他所求的!』哈拿說:『願婢女在你眼前蒙恩。』於是婦人走去吃飯,面上再不帶愁容了。』」結果神顧念哈拿,使她懷孕生了撒母耳,她就向神還願,將撒母耳獻給神,終身服侍祂。(撒上1:1-28) 哈拿藉著向神祈禱,傾心吐意,將心中的苦情交託神,並安心等候回應,結果禱告蒙神悅納,最終得償所願,除去不育的羞恥和被人取笑的羞辱。哈拿的經歷給我們很好的提醒,正如詩62:8說,「你們眾民當時時倚靠他,在他面前傾心吐意;神是我們的避難所。」 

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腓2:6-7告訴我們,「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他雖降卑成為人子,卻依然擁有神完美的形像,約1:18告訴我們,「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神各種完美的形像,正是透過在世為人的耶穌具體地呈現出來。我們在世為人,本該將神美好的形像展現出來,卻因各種所犯的罪,嚴重扭曲了神完美的形像:「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耶穌基督降世為人,付上贖罪的代價,就是要讓我們在基督裡恢復神完美的形像:「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1-24) 因此我們得著神兒女的名份,作為神的兒女,每天都要學習基督的真理,追求恢復神在我們身上該有的完美形像。 

創造宇宙萬物的神,給我們機會可以簡單直接地在祈禱中與祂對話,想深一層,神是何等恩待我們!這是一件何其玄妙的事,不需要像那些迷信鬼神的人去找一些靈媒,用一些陰森詭異的方式與神秘的靈界接觸。當我們愈接近神、愈能感受到祂是一位大而可畏的神時,便愈有信心去倚靠祂。無論遇上任何大小風浪,我們會第一時間想到祈禱倚靠神。試問世間上除了神以外,有誰可以使風浪平靜?有誰可以叫死人復活?又有誰可以將紅海分開?可以養活超過一百萬人在荒蕪的曠野生活四十年?!我們不倚靠神還可以倚靠誰?有誰比神更靠得住?讓我們遇上風浪時謹記:「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耶和華必賜力量給他的百姓;耶和華必賜平安的福給他的百姓。」(詩29:10-11) 

神又賜予我們一本《聖經》,將祂自己用人所能明白的文字啟示出來,並將人需要知道關於救恩的事,與及神要求人當履行的責任,都清晰無誤地透過主耶穌自己、使徒和先知述說及顯示出來:「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或譯: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 聖經只披露了關於神的一小部份,人只能從聖經中對深不可測的神略知一二,正如讀者從一位作者的自傳中只能了解作者本人生命中的一小部份。要接近這位掌管宇宙萬物及人類歷史的神,便要從禱告、讀經、實踐聖經上的真理中體驗出來。 

我有一個心願,也可以說是一個心志:我樂意為神去付出,甚至願意為神去做任何事,以求能每天接近神多一點。若做一件事可以讓我接近神一點,我樂意去做,那怕是煮飯洗碗、清潔地板等瑣碎事,我都樂意去做。我又想到有兩方面的付出─放下與追求─放下世俗事、追求屬靈事,正如西3:2說,「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地上的事諸如一切憂慮、煩擾、怨恨、雜念等,都要適時放下,並追求聖靈的果子。我渴望每天能接近神一點,直到有日可以與神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啟21章告訴我們,使徒約翰看見一個異象,當新天新地來臨之時,「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約翰又「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21:2-3) 那就是神與祂的子民真正及完美的結合、基督與教會的結合,如同丈夫與妻子結合,是實現了創2:24「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的預表。如保羅所言,「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5:31-32) 

雅4:8告訴我們一個大喜的信息:「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這是神給我們一個極寶貴的應許,但我們切忌濫用,切忌將偉大的神視為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阿拉丁神燈內的精靈,因為「神是輕慢不得的」(加6:7)!我最近常常哼著《祢是王》這首短詩:「神你極偉大,萬有都歸你,主宰一切,你是王,尊貴主,我景仰,屈膝你前,讓我頌讚你。」歌詞雖簡短,一面唱一面道出我的心底話,讓我感到與神的距離拉近。同樣,另一首我很喜歡的詩歌─《讓我親近你》,正正表達我渴望接近神的心: 

「渴望能遇見你,渴望能親近你,寧靜裡我心渴求能遇見主。

放下疑慮並重擔,放下纏累的思緒,求能在這刻清心仰望你。

今天心中渴望聽到你呼喚我,微小的聲音引導著前路,

今天心中渴望感到你圍著我,在你愛內被懷抱。

讓我親近你,讓我親近你,讓身心的每一處都呼叫主;

讓我親近你,讓我親近你,期望滿足心裡的渴望,恩主親近我。」

讓我們在母親節親近我們敬愛的母親,也把握此良機帶領我們未信主的母親去親近我們的上帝,同時也提醒我們每天去親近何等愛我們的阿爸父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