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的前瞻性(七)

管家的前瞻性(七) [平天下] 

(何謂「平天下」?)

「平天下」就是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當所羅門登基、接續父親大衛作王去掌管以色列國之後,《列王紀上》3章記載,神問所羅門「你願我賜你甚麼?你可以求」,所羅門只求神給他管治的智慧去管理眾多的國民。神見他不為自己求壽、求富,也不求滅絕鄰國仇敵的性命,甚為喜悅,除了賜給他聰明智慧外,連他所沒有求的富足尊榮也賜給他。(王上3:5-14) 

「所羅門」(Solomon)這名字是大衛給自己和拔示巴所生的第二個兒子起的,有「平安」的意思。神又藉先知拿單給所羅門起了另一個名字叫「耶底底亞」,意思是「耶和華至愛」。(撒下12:24-25) 神給所羅門智慧管理國家,不但在他四十年在位的管治下能國泰民安,也使得以色列四境平安,可謂天下太平。 

王上3:3說,「所羅門愛耶和華,遵行他父親大衛的律例,只是還在邱壇獻祭燒香。」那時聖殿還未開始建造,上述神與所羅門的對話,是所羅門王上基遍的邱壇獻燔祭時,神在夜間夢中向他顯現說的。所羅門遵循父親臨終前的教導,謹守神的誡命,因此蒙神喜悅,蒙神揀選有份於代父為神興建聖殿。所羅門建殿後,不但自己守節獻祭,也帶領全國百姓每年到聖殿守節獻各樣的祭,遵守神的誡命。 

馮秉誠牧師在「創視」《信仰科學人生(十二)─「萬物之靈」》的信息中說,「上帝」的觀念在中國文化早已存在,北京天壇祈年殿,是皇帝每年一次或兩次向上帝獻祭的地方,皇帝獻祭時也有禱告。馮牧師看見一本書《上帝給中國人的應許》,作者引了一段在《大明會典》中當時皇帝對上帝的禱告詞,是用古文寫的,作者把那篇古文翻譯過來,說皇帝是這樣禱告的:

「創造宇宙的主宰,我仰望祢,祢所造的穹蒼是何其廣大,我是祢卑微的僕人,以此儀式來敬拜祢。我就像柳條般柔弱,我的心如螞蟻般渺小,可是卻蒙了祢的厚愛,承接祢的旨意成為一國之君。我深深覺得自己無能、愚笨,不配接受這個使命。我深怕辜負了祢的大恩大德,所以一定要遵守祢的旨意。儘管我是微不足道的人,但我願意渴望盡心力來效忠祢。我仰望祢天上的宮宇,祈求祢能乘著天上的寶車來到這個祭壇上。祢的僕人就在祢面前下拜,期待祢的到來,我與隨行的五宮貴族們,都在祢面前歡喜地敬拜。上帝,求祢悅納我們的祭物,看顧我們。我們都敬拜祢,因為祢的恩澤永無止盡。」這是皇帝的禱告詞。

馮牧師說:「人之初,性本善,大衛說他在母腹中就有了罪。神造人是要榮耀祂,反映祂的形象─『凡稱為我名下的人,是我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是我所做成,所造作的。』(賽43:7)。上帝的創造性和自由意志是絕對的,人的創造性和自由意志是相對的。人之所以為人,最大的目的是要與上帝有一個和諧的關係,有一個親密的關係。人的一舉一動能夠把上帝的榮耀彰顯出來,人若用神給我們的自由意志與神作對,結果就會離棄上帝,和祂斷絕關係。自從始祖犯罪,人與上帝的關係就失落了,不知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但永生的概念仍存,所以追求神。」

《聖經》從創世記開始直到啟示錄,都十分強調神看重人與祂建立和諧共處的關係,大前提是要人願意順服造他和愛他的神。起初神派亞當作管家去管理伊甸園裡一切被造之物,結果亞當因為不順服神的吩咐而失去這管家的職分,甚至被逐出伊甸園自食其力,變成一個不稱職的管家。

亞當不順服神的吩咐而破壞了神與人本該有的美好和諧關係,正正代表著人類擁有自由意志就傾向不願意順服神的率性。神甘願透過聖子道成肉身的順服和犠牲,呼籲人與祂復和,重新建立當初神與人在伊甸園和諧共處的美好關係。

我開始談「修身」時便引用了神在箴23:26的話,「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表示人先要順服祂,與祂維持和諧美好的關係,神才放心讓我們可與祂合作無間地去管理祂想我們去管理的人和事。

談到「齊家」時強調我們當如何致力改善與家庭各成員的關係,達致一個和諧美滿的婚姻家庭。「齊家」的概念也延伸至我們的教會,教會既是我們屬靈的家、基督的身體,信徒就更應與弟兄姊妹維持和諧共融的肢體關係,展現我們在基督裡合一的完美狀況,正如耶穌在約17章為信他的人向天父所作的祈禱─「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約17:20-21) 

「治國」是探討關於牧養信徒和管理教會的範疇,基於天國的國民是一群願意降服在神主權管治下的人,他們需要一些有牧養和管理恩賜的牧者和教會領袖、按著聖經真理去管治他們,正如主在升天前再三吩咐彼得說:「你牧養我的羊。」

「平天下」的概念包含在主升天前給每一個信徒的大使命裡─「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是凡受造的)聽。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5-16) 就是呼籲人與神復和,回歸天父的懷抱。正如路15章浪子的比喻中,描述父親在屋外一直期盼和耐心地等待不肖子回歸,反映天父等候罪人回轉的心情。

《啟示錄》21章告訴我們,世界的終結就是信主的人都擁有天國子民的身分,在新天新地裡永遠與神同住─「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21:3) 正是回到起初神造人時在伊甸園裡和諧共處的美好時光。啟22章告訴我們,新耶路撒冷城中有一道生命河的水,兩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啟22:2下) 啟2:7也有提到生命樹─「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生命樹是預表一種生命的連結。創2:9告訴我們,伊甸園當中有兩種樹:分別善惡樹和生命樹。神只吩咐亞當不要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因為他吃的日子「必定死」。神沒有阻止亞當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而是給他選擇吃與不吃的自由,不過事先警告他將要承擔的後果,讓他自己去衡量得失。如今處於啟示錄所說的末世時期,神同樣給人選擇權接受不接受祂為人類所定下的救贖方法,一方面是尊重祂所賦予人的自由意志去運用自己的選擇權,另一方面是要求人對祂有絕對的信任,相信祂給他們的安排和忠告是為他們的好處著想。倘若他們一意孤行,寧願聽從撒旦誘惑人不去聽從神、只按個人喜好而行的謊言,也不願聽從神的諄諄告誡,最後作出一個錯誤的選擇,便要自己承擔後果,而後果也是一樣─「必定死」,就是啟21:8警告的「第二次的死」!而能夠進入天國享受與神同在的福樂,就是那些對神採取絕對信任而選擇認罪悔改、並相信和跟隨主耶穌吩咐而行的人。

鄺健雄牧師在《傳講苦中帶甜的福音》(《啟示錄》講壇信息系列之一) 的信息中說,《啟示錄》不只是告訴我們在末代的時候有多麼大的天災人禍或者痛苦,這都是真的,但是上帝要告訴我們祂的心,是希望祂能夠潔淨這個世界,把這個世界轉回到當祂創造世界的時候,希望看到世界裡面所有的喜樂、平安和上帝的目標或心意。上帝的心意是要準備祂的子民在末代裡成為祂末代的軍隊,能夠跟上帝一起建立新的國度。神給七個教會的信息就是要改造這七個教會,使它們能成為上帝所使用的工具和器皿,一起跟上帝打最後一場仗。 

鄺牧師說,就算上帝要給大災難,要審判世界,使世界能夠被糾正過來,祂的災難都是因為眾聖徒的禱告,成為好像壇上的煙、火和香,放在七碗裡面,然後掉在地上。祂的旨意就因為我們的禱告而成就在地上,如同成就在天上。上帝能夠潔淨這個世界,是因為你和我都願意委身,甚至殉道,用我們的生命來見證上帝的能力,就是啟示錄所形容的「得勝的」聖徒。 

《啟示錄》不是要讓我們很好奇地知道末世有甚麼大災難發生,而是要裝備我們在這個大災難中可以成為萬國的祝福。啟10章是上帝給使徒約翰領受一個苦中帶甜的信息,一個特別的福音,一個苦中帶甜、甜中帶苦的福音─「你去,把那踏海踏地之天使手中展開的小書卷取過來。」「你拿著吃盡了,便叫你肚子發苦,然而在你口中要甜如蜜。」(啟10:8-9)。上帝要他在末世裡傳揚這個信息,而他要帶著一種迫切的態度,縱使別人不接受,他也要有膽量、有勇氣、有負擔去傳揚這個信息。甜,就是裡面有上帝的祝福,人應該怎樣在罪裡悔改;苦,因為這個信息是關乎上帝的審判和世界的大災難。約翰所面對的處境和心情,就如舊約先知要向以色列民傳講以色列將要亡國和百姓被擄的預言一樣。 

上帝給使徒約翰這個使命的同時,也是要我們每個聖徒在這個末代裡傳揚這個又甜又苦的好消息。只有這樣一個信息才能醫治萬國、救贖那些沉淪的人,才能使人在驕傲和自我當中謙卑悔改,讓人能經歷到上帝的祝福而改變這個世界的命運。上帝要整理全地球,不然的話,地球會變得愈來愈糟,直到沒有回頭的機會。在潔淨的過程中,上帝要把那些邪惡的東西除掉,過程中有很多人會受很多苦,但是祂背後是不願意一人沉淪,而是要萬人能夠成為祂的兒女。鄺牧師說。

(和平之子)

耶穌當初道成肉身來到世間,就是以「和平之君」(‘The Prince of Peace’) 的身分出現,他的任務就是作一個復和的使者,叫人回轉歸正,與上帝復和。

在20世紀60年代,有宣教士夫婦到巴布亞新畿內亞的蠻荒部落傳福音,那邊的土人都是你搶我奪、欺騙殺害的。宣教士夫婦傳耶穌的福音,說耶穌被門徒猶大出賣,上十字架。土人哈哈大笑,因為他們的文化裡,就是誰把誰騙倒了、害死了,這樣的人才是最高明、最厲害的。他們相信欺騙手段是最高明,是英雄。耶穌既被門徒出賣,認為這個耶穌不值得信。

後來宣教士不灰心,他發現一個部落跟另一個部落打仗,互相廝殺,他就去跟部落酋長說:「這個戰爭一定要停止,這樣殺人流血下去不行。不停戰的話,我們便要走了。」雖然土人不接受福音,但他們很看重宣教士帶來的鐵釘(現代化的工具),還有醫療藥物,他們很需要這對宣教士夫婦。土人酋長說:「好吧,你們千萬不要離開,我們願意跟他們停戰。」

問題來了,在這個爾虞我詐的文化裡,對方部落的酋長怎會相信另一方真的要停戰呢?他們想到一個奇妙的方法,叫 ‘peace child’ (和平之子)。如果你要求停戰講和,為了保證你不是故意埋伏,做下一波攻擊,停戰講和的人必須把他部落裡自己的親生兒子交出來(尤其交出嬰孩)作為人質,才能恢復和平。而且人質一直要留在那個部落,不能再回來。最後酋長將兒子交出去,等於說捨了他的兒子換來和平。

這時候宣教士就說:「你們看,當初我傳耶穌,你們不信,以為他很愚昧,被猶大欺騙。但正是因為上帝為了要拯救我們,把祂兒子為我們交出來。耶穌就是和平之子,祂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不然怎麼相信上帝真的愛你,想與你復和呢?」土人終於恍然大悟,原來耶穌釘十字架,不是愚昧地被猶大出賣,乃是甘心樂意作為和平之子的保證(中保),因為上帝要與我們和好。每當我們注目仰望十字架,就知道上帝真的愛我們,要不然祂為何把最愛的獨生子為我們交出來呢?

(復和使者)

關係復和是作為神的兒女的一個重要使命,正如耶穌在八福中說:「使人和睦的人(‘peacemakers’)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5:9) 我們要使人與神的關係復和,並期望人預備好接受福音,自己也要先預備好去作復和的使者。於此,我們需要有一種親和力去建立別人可信賴的人際關係,也需要體諒每個人的個性、狀態、思維等,才能有效溝通、接近、談心事,從耶穌與法利賽人尼哥底母、撒馬利亞婦人、稅吏長該撒的對話可見一斑。在我們的社交圈子裡能建立更密切的互信關係,便更容易逐步帶領人信主。

要擁有像夫子耶穌那種「柔和謙卑」的親和力,自然要裝備自己有美好的靈性,因此要常常操練自己多些結聖靈的果子。聖靈的果子之一就是「和平」(即和睦),要先從我們自身和我們的家庭中好好操練。例如我們與別人結怨,極需要靠聖靈的感動和能力去放下自己(包括自己的面子、偏見、想法等),以主饒恕人的愛勇敢和主動地去與人復和,務求能化解彼此間的私人恩怨。即使對方不領情,只要自己能積極、果斷地踏出這信心的一步,便立時經歷到如釋重負的感覺,放下了抑壓著內心的重擔。正如耶穌在太11:29所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饒恕]

我們要常常默想耶穌以十架的愛去饒恕我們一切的過犯,便有力量以他十架的愛去饒恕得罪我們的人。他已用他的生命向我們證明,只有愛才可融化一切仇恨,只有愛才能打破所有隔閡、嫌隙,拉近彼此疏離的關係。爭執、冷戰、報復都只有增加仇恨,對自己毫無助益。

倘若與教會肢體有嫌隙,我們更需及早放下成見,握手言和。周曉暉牧師在主日崇拜「和好如初,心思一致」的講題中,引用林前1:10-17(分門結黨的情況)說:「縱使大家意見不合,各執一持,關係撕裂不能即時化解,但經文給我們一個指引或導向,提供一個轉向。正如行分叉路行得愈遠,相距愈大,一時間很難拉近,但如有一個輕微的轉向,便會彼此拉近關係。意見不合,雖未能一下子達共識,但緩和關係也可以由一方主動作出妥協,給對方留些面子,或表達尊重對方的想法,避免雙方堅持自己的立場。」

如果你持續惱恨一個人,你只會看見他的缺點,永遠看不見他的優點。有時朋友得罪我們,便將其罪狀放大數倍,掩蓋了對方過去一切的恩情。正如耶穌在太7:3說,「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只有從自我檢討中承認自己也是一個滿有缺點的罪人,才能用一個寬容的角度去看待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太18:21-22記載,「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麼?』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在耶穌的回答中,完全沒有理會「得罪」的是甚麼事,也管它得罪的事件有多嚴重。接著他便以一個欠債的比喻來說明饒恕的教導,用欠一千萬両銀子和欠十両銀子的僕人來作一個強烈的對比。耶穌最後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太18:35) 這話提醒我們每一個信徒,即使你認為對方的錯不值得你原諒,對自己說「我無法原諒他」,然而在基督十架的愛之下,你依然有愛的力量去放下自己的仇恨,原諒對方。假若對方不認為自己有錯,你仍可主動釋出你的善意,只需要明白到,原諒不是認同,不是和解,而是不怨恨。正如蘇景星牧師在「創視」《屬靈教室─和諧人生》中說:跟世界和諧,跟宇宙、人生、我們自己的情緒、身體、理性和諧。

仇恨是魔鬼用來捉住你的心讓你和上帝分開。魔鬼可以用我過去不快的遭遇和歷史的包袱,讓我們情緒跌入低谷、精神陷於崩潰、身體受摧殘,但只要我們的靈魂仍然清醒,仍然可以更新我們的價值觀,並推動身體去作榮神益人的工作。

[服事]

另外,我們看見耶穌常常透過服事人去產生一種親和力,關係就更容易建立和拉近。例如我們在家庭中若能多點屈就去服侍我們的家人,自然與家庭成員有良好的關係。再將服事的領域擴展至社群,目標是帶領人與神的關係復和,這就是作為復和使者的角色。而服侍的人除了需要有技巧去服侍外,在服侍的過程中更加需要發揮出聖靈的果子,用愛心去服侍人,方能令人心暢快。

上文也提過,要常常操練自己去結出聖靈的果子,才能做好和平之子或復和使者的角色,成為基督的精兵。任何特種部隊每天都要接受嚴格的訓練,隨時隨地要準備好進入作戰狀態。無論機場特警、飛虎隊,甚至特工,都要比一般維持治安的警務人員有更嚴格和密集的操練,方能為緊急突發的事件作出快速和適切的應變能力。正如約8章記載,一個淫婦突被文士和法利賽人拉到耶穌面前,那時耶穌正在聖殿裡向百姓講道。大家都知道,按摩西律法,那淫婦該被石頭打死,耶穌卻不停地被試探他的人追問他會如何處置那淫婦。然而他沒有片刻驚惶失措,仍然可以不動聲色在地上畫字,然後冷靜和有智慧地回答他們,結果不但保住淫婦的性命,同時也化解了自身的危機。

「平天下」就是到處宣揚和平的福音,不過,這需要我們走出教會四面牆,走出我們的安舒區。只停留在教會裡,靈命成長是有限度,會停留在某個階段,變成因循苟且、得過且過。靈命要有突破性的成長,必須出去走到人群當中服侍,便會經歷到神如何使用我們的恩賜去造福他人,正如耶穌差遣門徒到各城各鄉醫病趕鬼、傳天國的福音。當我們願意走入社區時,你可以經歷到,原來上帝真的可以使用你去幫助別人,影響別人的生命。因此個人親身的經歷和體驗是很實在和重要的。

不要想到「平天下」是一項宏大的工程,需要像所羅門一樣的地位和智慧才能成就,上帝就是用我們這些小角色去做平天下的和平之子。「環球電台」《沿路有你》─「三棵樹的事奉喻意」如此說:

『有三棵大樹在互訴彼此的理想,第一棵樹說:「我要為主作貴重的器皿,要做一個大珠寶箱,能收藏一切寶物。」第二棵樹說:「我要作一隻大船,為主乘風破浪,最好能載神的僕人往遠方去。」第三棵樹說:「我希望能越長越高,高聳入雲,讓人見我高到天上,就會使人思念天上的主。」這三棵樹對事奉主都有宏大的抱負,能否如願呢?

人生的結局往往出人意表。第一棵樹後來真的作了一個器皿,但不是貴重的,而是卑賤的。它作了一個載動物飼料的木盆。第二棵樹作不成一隻大船,只可以作一隻破破爛爛、經不起風浪的小船。第三棵樹就更慘,原本想越長越高,怎知給人砍下,放在一旁,無人理會,路過的也不屑一眼。

沒想到這三棵樹到最後都能派上用場。第一棵樹作不成珠寶箱,只作了一個飼料箱,如何能為神所用?誰知道當主耶穌出生之時,它就給人拿來放著嬰孩耶穌。它所載的比珠寶更貴重,服侍的是主耶穌自己。第二棵樹只成為一隻殘舊的小船,在小小風浪下都隨時會入水沒頂。沒想到主耶穌就是在這艘小船上止住風和浪,彰顯了祂征服大自然的榮耀。第三棵樹又怎樣呢?它最後竟給人在路邊拾起來作成十字架!主耶穌就是在這十字架上成就了救恩,以後世人都以這十字架來記念主的犠牲和神的救恩。

這個故事其實有甚麼喻意呢?它讓我們知道,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按自己的意思、抱負、理想或感覺來事奉神,但是神的心意往往並不如此。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我們在尋求神在我們人生的呼召的過程中,要隨時緊貼並順服神的心意和帶領。』 

羅14:17說,「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可見「和平」在神的國中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席位。神可以自己引領人去認識十架的救恩,但神邀請我們去接觸人,介紹福音給人,神就透過聖靈去造就機會給我們,並去感動他人。神可啟示自己和彰顯大能的神蹟給人,但神卻透過我們生命的改變去感動人。神本可感動人自己為罪、為撕裂的關係內疚,尋求復和,但神卻邀請我們作復和使者,充當調解員的角色,作為神與人復和的中介人。所羅門求智慧管理國家,期望國泰民安。我們缺少智慧的,可求一種親和力,作復和使者、關懷大使,建立人際關係,領人信主,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總結)

現在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系列的文章作一個總結。 

「環球電台」《沿路有你》─「何謂做神的管家?」中說:

何謂做神的管家?答案是:基督徒只是世上的客旅,並不真正擁有一切,也不屬於這世界。我們所享有的都是神的賦予,總有一天我們需要向神交賬。

世人對管家的期許是好好照管財產土地,就算他從來就不曾擁有其中的任何部分,但是還是被賦予責任。基督徒也是處於同樣的地位,我們的天賦、技能、財產、時間、所呼吸的空氣都是屬於神,而我們也只是祂的管家。怎麼去照管神所造的一切?神要基督徒管理甚麼呢?如何持守這真理來過每一天?神賜生命、天賦和機會,每個人所得的不盡相同,所以能夠以不同的方式來事奉祂。

論到管家,聖經提到有三個部分,分別是天賦、時間和金錢。成為明智管家的五個重要步驟

  1. 為神永恆旨意的緣故投資我們的人生。
  2. 善用時間。
  3. 順服神,無論何時都要對祂信實。
  4. 期待為神多結果子。
  5. 預備好為自己的行為向神交賬。」 

彼前4:10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本系列文章的屬靈概念,是喻意我們無論在自己身體也好,家庭也好,教會也好,社會也好,都要做好我們管家的角色,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先管理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的身心靈)和家庭(與家人建立和諧的關係),才能有效將這管治的恩賜應用在教會及社區的人際關係中。 

耶穌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約12:26) 作為跟隨主的門徒,我們要有宏觀的視野去擔當好管家的角色。要不停enrich我們的靈命,邁向更高的層次,包括接受培訓和投入事奉,透過各人不同的領受和召命,逐步去擴展神的國度。 

神給人管治大地的智慧,又提供藏在地裡的各種資源給人去發掘和運用,如鐵使鐵路網分佈全世界、煤用作燃料等,還有禾田和果園給人飽腹,這就是神為人創造的大自然和預備的各樣物資。同樣,神賜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給祂的兒女去發掘和應用,為要叫多人得福,達到榮神益人的效果。當我們有恩賜(熱愛和稱職的事奉),有能力(體魄),再加上機會(時間吻合),就要盡用!

張振華牧師在「創視」《預苦期生命更新─不做懶惰的人》的信息中說,「香港人的生活非常充實,甚至充塞了我們所有的時間,我們不會覺得自己懶惰,因我們不斷地在工作,所以對自己已有所交代!我們勤奮做了很多世界上享樂的事,卻沒有勤奮於上帝給我們的使命。 

我們對上帝交給我們的使命,可能已經很疏懶了。諷刺的是,原來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是『吃喝片時,睡覺片時,玩樂片時,上網片時』。我們很勤奮於自己生命裡想做的事,自己定了使命─來到這個世界就是吃喝玩樂,也很積極、用心地達成這個使命,所以我們認為自己不再懶惰了!

上帝交給我們的使命哪裡去了?我們信徒該反省我們為何被稱為義?接受洗禮的意義何在?當初如何得到上帝的恩惠、領受上帝給我們的召命,以至我們憑著信心一直走下去?我們疏懶了這方面,反而於世界勤奮,很用心學效這世界的各種生活模式。

對於使命的投入,其實是看我們心靈裡究竟是很堅強還是軟弱。相對於使命,我們面對很大的掙扎,原因不在於我們的內心,而在於生活環境。環境經常要我們嘗試多享用、多接觸,最終我們發覺原來我們勤奮於物質,而不是上帝交給我們的使命。其實我們要勤力的,是將愛散播開去,要勤於關心身邊人的需要。我們要勤奮於屬靈的事務上,而不是單單將我們的心思意念放在俗世的享樂上。如何看見自己勤力於上帝的工作呢?可以從我們日常的工作日誌反映出來。」

Joyce Meyer牧師也說,神找不到太多人可以付託太多,因為身外物容易轄制人,不可將身外物抬舉在神之上,總要把時間留給神,不可忙於照管身外物,因我們失去祂,就失去一切。失去了祂,就不可能有喜樂。

滿足不應放在身外物,而是使命。「我要賜給你這些東西,但若這些東西變得比我更重要,你就要打回原形。」你是否讓神居首位,在你運用時間和金錢上可看出來。要習慣在時間和金錢上將神居首,純粹是感性消費,卻不是追求平安,就不能好好去幫人解決問題。要向神獻上「首先」之分,神就賜福其他。

正如Meyer牧師說,滿足不應放在身外物,而是主給我們的大使命!遺憾地,這也是我身邊認識的一些基督徒的寫照。他們也像不信主的人一樣,「名成利就」變為他們成功的定義和生活指標。他們富足了,便不斷想到去投資,務求將手上的財富滾大,可以一世無憂。這樣,信徒就很容易墮入貪財的陷阱裡。 

保羅在提前6:10提醒信徒,「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到時候,又有誰會認識到,錢財只是身外物之一,我們只不過是錢財的管家。更重要的是懂得理財之「道」─當如何好好運用神賜給我們手上的這些豐厚財富,才合乎神的心意,最終得到神的稱許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 還有我們所擁有的其他恩賜,有沒有使命感去好好發揮和運用,才合乎神的心意? 

所羅門起初也沒有濫用神賜給他的君王身分和地位,而是第一時間求神給他智慧去管理眾多以色列民。可惜後來他因縱情聲色(王上11:1-3「所羅門王在法老的女兒之外,又寵愛許多外邦女子…這些妃嬪誘惑他的心。」),還為了討好妃嬪而到處設立外邦人的神廟給她們敬拜,自己也隨她們拜祭外邦人的偶像,逐漸離棄先父大衛臨終前的吩咐。(王上11:4「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的順服耶和華他的神。」) 這讓我們看出,智慧與榮華背後,容易導致人因利慾薰心而將神擱置在一旁,更遑論遵守祂的誡命。

神當初給亞伯拉罕的召命和應許是甚麼?「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12:1-2) 神給亞伯拉罕的呼召和要求,與耶穌在太10:37-38給跟隨主的人所要求的一致:「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提醒我們永遠要將主放在第一位,這位置沒有其他人事物可以取代,包括自己的家庭和事業,甚至自己的性命!保羅同樣將主的召命放在第一位,過於自己的性命:「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 我們要擁有像神給亞伯拉罕和使徒保羅那種宏觀的視野和願景,去回應主給我們的大使命。 

唯恐我們步了所羅門的後塵,不自覺地為自己定下世俗的使命,逐漸忘掉神起初給我們的恩召,變成資源錯配,將我們擁有的資源(包括時間、金錢、學識、才幹、技藝、經驗、恩賜等),投放在錯誤的地方。這正是許多信徒所遇到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