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關係

改善關 

一位專職輔導情侶及夫婦關係的姊妹分享說:「Jessye和Gary是我當年服侍的小情侶,一個爽快,一個慢活,一個規律,一個隨意……不知陪他們在輔導過程中哭過多少遍,笑過多少遍。還記得在婚禮為他們訓勉時,我送他們一架玩具小轎車,提醒Jessye要安坐Gary身旁,容讓Gary開車,信任他的判斷,容許他調節他的車速,確定他的方向;作為太太,好好欣賞沿路風景就夠了,遲一點早一點到達又有何干?」 

八年之後,她收到Jessye傳來的照片和信息,令她暖在心頭:「......或者你輔導過很多對情侶,又或許有很多仍然關係不太好,但至少有一對(就是我和Gary)真的按你教導我們的方法相處。結婚八年,當然有嬲到爆炸和淚眼汪汪的時候,但事情過後仍然恩愛如初,甚至因為經一事、長一智而愛得更堅定,常在言行上彼此建立。…….」 

姊妹繼續分享說:「喜見他們努力磨合,走過八年,恩愛更勝從前,這豈不是我前進的動力?八年內兩個變四個,一家四口,孩子看著父母相親相愛,偶有不和也會復和,一方鄭重地講句對不起,另一方又認真地原諒,之後再次手牽手繼續向前走,這才是家庭原有真正的圖畫。….當兩人好好走在一起,會有好好婚姻,其後,好好生養,好好家庭。當家是一個安樂窩,人在繁忙工作和勞累後,可以在一個安穩的家得休息,得能力,是何等一件美事,是千萬家財,豪華大宅,華衣錦食不能換取的。但想有美滿婚姻,就要打好個底,這要由根本開始。首先要婚姻觀念正確,學習作一個對的人,才有望遇上對的人,有個好開始。」 

【資料來源:《號角月報》2017年4月版10頁「八年……仍要好好愛下去」】
 

正如一位任室內設計師的弟兄說:「或許大家都易受經濟樓市薰陶,好像能購置在某地段和入住某幢樓房便如擁有一個美好的家;為了這個物業,窮一生光陰,耗所有積蓄去追求夢想。若是人生以這個物業投資為最終目標,我沒意見;但若誤以為這就是『成家立室』唯一指標,我卻不敢苟同。….家是由家人組成,而住宅單位卻是由建材、家具、電器所成。所以家,是沒潮流的,只有建材、家電、家品陳設才有一點趨勢可談。…..若要打造理想的家,先要問自己、家人;緊記『安樂窩』不是單以『想要什麼!』而是『需要什麼?』為大原則。不要本末倒置,被市場商品牽著鼻子走,結果倒模式出來沒個性沒內涵的居所,枉付高昂樓價及裝修工程費後,換來『家不成家』。」【資料來源:同上,26頁「理想的家2017」】 
 

然則甚麼是正確的婚姻觀念呢?《號角》同版又有另一篇牧師為一對新人證婚的文章,值得我們做夫妻的反思自己婚姻的光景。 

牧師證婚時說:「一對新婚夫婦蜜月期平均有多長?大概六個月至一年吧!接下來就再沒有新鮮感和興奮了。在美國,一般的婚姻,平均是撐到第八年,或許這就是『七年之癢』?所以,你們不能只要求一個『一般的婚姻』。」 

「一般婚姻的離婚率平均是百分之五十,這與拋一個硬幣一樣,拋出正面和反面的機率是相等。可是,你們的婚姻不能靠機率,也不僅是靠刻意耕耘,最重要的是,你們的婚姻需要一個神蹟,才能不變為一個『一般的婚姻』。這個婚姻中必須要的神蹟,就是耶穌在世時所行的第一個神蹟。在一個酒用盡的婚宴中,主耶穌將水變成酒,使得新人沒有失去喜樂,沒有丟臉。主耶穌的神蹟,就是將婚中耗的愛,用上帝的愛來填和取代。 

婚禮中的新人相愛程度絕對是無法想像!不過,不久之後配偶就會埋怨對方:沒耐性、好揶揄、自大、粗俗、不友善,甚至冷酷、可惡等等。主耶穌賜給我們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當人的愛開始消退,我們只會看到另一半的自私、固執、情緒化、懷怨和記恨。上帝填補取代的愛是: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當你們的溝通變成爭論、爭吵或報復時,請記得:我們需要上帝的愛─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若沒有上帝的愛,夫妻就會彼此批評、刺激對方、悲觀、懷疑和失望。可是,上帝的愛能幫助我們: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我要為你們禱告,求上帝幫助你們學習上帝所賜的那個永不止息的愛。」證婚牧師一口氣說完。 

牧師轉向新郎:「現在讓我考你一個重要問題。對丈夫而言,婚姻裡最重要的是什麼?」新郎雙手握著新娘的手,轉身貼近牧師的左耳回答。然後牧師說:「你的答案是每一個丈夫的標準答案,但是《聖經》告訴我們,婚姻中最重要的是妻子要順服丈夫,丈夫要為妻子犠牲,如同耶穌和教會的關係。當然,當夫妻間有順服、有甘心捨己時,也會得到我們男人認為最重要的。」牧師的解釋引起哄堂大笑。 

【資料來源:同上,10頁「丟硬幣的證婚」】
 

正如牧師所言,婚姻的蜜月期過了以後,雙方便逐漸原形畢露,遇有磨擦或爭拗時,醜相盡出。兩人本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結合後卻要在同一屋簷下共度婚姻的生活,當然需要時間去調適與磨合。然而,雙方若隨著年月關係變得愈來愈差,便要重新檢視自己的缺點,在哪方面需要認真去改善和處理。作為基督徒夫婦,我們更要從聖經的話語入手,要認真看看聖經所說的愛是怎樣的愛,並朝著這個方向去改善,務求將疏離了的關係拉近。不可忽略的是,要考慮兩人信主的年月和靈命成熟的程度。 

耶穌在約17章為信他的人祈求天父:「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約17:22)「合而為一」單在這一章耶穌的禱告內容中便出現了四次之多,可見主是何等看重我們能有合一的心。使徒也有這方面的教導: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弗4:2-3)

「但願賜忍耐安慰的神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羅15:5)

「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15:7)

「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神必常與你們同在。」(林後13:11)

「總而言之,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彼前3:8) 

當然,要達到上述的屬靈境界絕非易事,但至少雙方都要以此為目標,不能只靠其中一方的努力。然而某一方為了避免關係日益惡化,可以及早作出主動,努力去改善關係,修補裂縫,尤其是自認為靈命較為成熟的一方。畢竟我們要體貼那些比我們軟弱的肢體,尤其我們的配偶。以下是一些保羅關於體貼方面的教導: 

「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如經上所記:『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羅15:-1-3)

「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他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總要肢體彼此相顧。」(林前12:22-25)

「扶助軟弱的人」(帖前5:14)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羅12:16) 這句話除了應用在社會上地位低微的人之外,也可應用在屬靈的程度上。
 

一位從事輔導員的姊妹分享她與情侶之間的磨合,可作為我們的參考: 

「剛走進一段感情關係,作為一個具經驗的輔導員,我對於健康的關係互動、建立親密等,都早已有一定看法,但現實的戀愛體會中,卻不容易將所學的,一下子實踐。 

在學院訓練中,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事情;在實務經驗中,知道關係中死穴的所在,以及成長的進路。比如我曾寫過有關理想的衝突處理模式,但當發現對方並不能如此處理時,就難免有些懊惱,很希望對方可以糾正過來,讓雙方都明白大家立場。 

又比如說,輔導員經常鼓勵愛侶聽聽關係成長講座、看看相關的書籍,甚或做一些性格測驗去彼此了解,找屬靈長輩傾談等,以令關係更為鞏固。但無奈對方還未預備好自己,心裡也只有暫且放下。坦白說,我的確有很大的衝動,將我所知的加在對方身上;換句話說,我有一股很大的衝動,想將對方變成『受助者』身份。 

一位同行的配偶分享他們的戀愛經歷,她說:『在關係的初期,我感到很大的壓力,因為輔導工作者可說是十分敏感,和他相處,我的感覺就好像一個案主(受助者)般,很多事情都好像被放大了,其實在我而言只是生活中的小事,我寧願(大家)放鬆一點。』 

在旁的同行跟我報以一個會心微笑,或許這就是我們平日沒留意的『職業病』,他的太太提醒我,我實在不需要勉強我所愛的人,戴上我職業上的眼鏡去看世界,他也有他的人生經歷和常識。我們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但必須等大家都預備好轉變時,才是最好的時機呢! 

資訊發達,人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要知道怎樣維持關係並不困難,但當所愛的人,未有準備去接受這些資訊時,已知者如果只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要求對方改變,效果只會適得其反。與愛侶相處,我正學習尊重對方,表達自己,並靜待合適的時機。」 

【資料來源:同上,11頁「輔導員戀愛記」】
 

同樣道理,一個對聖經真理認識比較深、靈命比較成熟的基督徒,也不能一味將聖經的教導強加於對方身上,期望對方能達到自己的要求,要多體貼和遷就較為軟弱的一方,絕不要逞強好勝,硬要對方接受自己的一套,這才是基督徒成熟的表現。當然對方也得盡上自己的責任和努力去作出改善,切勿原地踏步,否則只會呈現膠著狀態,結果當配偶開始感到心灰意冷時,隨時又會關係疏遠,甚至比前扯得更遠。 

我和太太也間中有爭拗和衝突,但若然在短時間內沒有改善,我會在晚禱中將心裡的鬱悶向主吐露出來,在寧靜的禱告過程中,聖靈自會引導我作出一些自我反省和檢討,看看自己有甚麼不足或不對的地方,而非將所有責任推卸在太太身上,並順服聖靈的感動,主動去作出一些改善關係的行動,向太太表達善意,務求儘早將關係再次拉近。 

上述羅15:1-3提醒了我,「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如經上所記:『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我不能要求我太太像我一樣常常靈修讀經、思考神的話語,因體諒到她常要為許多事情忙碌,尤其是發展她個人的事業。我只能為她靈命成長的追求多點祈禱,期望聖靈可以透過某些渠道提醒她,比如崇拜講道。有時我會擔心我們之間的靈命程度的差異會越來越大,容易惹來更多不愉快的爭執,那聖經上的教導就更要作為我的提醒。 

假如我甚麼都不作,遇上有磨擦的時候,任由關係繼續惡化,對方不開心,我也不會開心。倒不如我先令對方開心,當我能令對方開心的時,我自會覺得開心,人便會豁然開朗起來。常言道:不要「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讓別人痛苦,自己快樂),我卻這樣想:為了改善關係,可能我要更加忍讓,甚或讓自己痛苦,別人快樂,這是阿Q精神嗎?耶穌曾教導門徒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太5:39) 難道這又是阿Q精神嗎?當然不是,而是要用神的愛去感動對方作出正面的回應。上述羅15:1-3正是很好的提醒,提醒我們當效法基督忍辱負重的榜樣,為要叫人得益處。 

話說回來,我們願意主動向對方表達善意,當然期望對方會作出正面的回應,但也不一定要在對方身上有太大期望。假使對方沒有如理想般的回應,寄望越大,反而失望便越大,會令自己更加洩氣而選擇放棄改善關係。應該給自己一個心理準備,就算對方不領情,至少自己已盡了一己應盡的責任,問心無愧,期望下一次作出善意的行動時,可以打動對方,改變對方的成見。 

其實人與人的關係也是一樣,不論是夫妻、熱戀中的情侶、婆媳、父母和子女間、同儕、教會肢體等等,都需要不時從聖經的角度去審視自己和別人疏離了的關係,如何可作出改善和補救,而非任由關係繼續惡化下去,距離越拉越遠。能夠令你身邊的人快樂,自己自然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