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默想(二)

母親節默想(二)

摩西出生時,正值埃及法老下令埃及人把希伯來婦人所生的男孩子丟到尼羅河去,女孩子可以存留性命。摩西的母親把他藏在家裡三個月(徒7:20),後來不能再藏,便索性把他放進一個蒲草箱,藏在河邊的蘆荻中,聽天由命。湊巧埃及王的女兒前來河邊洗澡,無意中發現那箱子,打發使女把箱子拿過來。「她打開箱子,看見那孩子。孩子哭了,她就可憐他,說:『這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摩西年紀尚幼的姊姊一直在暗中視察,此時馬上走出來,對法老的女兒說:「『我去在希伯來婦人中叫一個奶媽來,為你奶這孩子,可以不可以?』法老的女兒說:『可以。』童女就去叫了孩子的母親來。法老的女兒對她說:『你把這孩子抱去,為我奶他,我必給你工價。』婦人就抱了孩子去奶他。孩子漸長,婦人把他帶到法老的女兒那裡,就作了她的兒子。她給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說:『因我把他從水裡拉出來。』」(出2:1-10) 這樣,摩西就成為埃及公主的養子(adopted child)。

神保存摩西的性命,用的方法實在太奇妙!一個埃及公主,竟然會「可憐」一個希伯來嬰孩!還要冒著違背父親所發出的皇令,保存希伯來男孩的性命,可說是以自己公主的身份作人身擔保,叫奶媽即管把孩子抱去餵養。最後公主還把斷奶的孩子收養為自己親生兒子,撫養他成人。我真難以想像她如何向法老解釋她為何要收養一個希伯來的男孩子,而這正是法老所極其恨惡的人。

徒7:22說,「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無庸置疑,埃及公主傾盡心力把摩西栽培成為可造之材,希望他能對國家有所貢獻。可惜事與願違,摩西因為打死一個埃及人而要逃出埃及。這還不算什麼,恐怕最傷透她的心的是,「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來11:24) 摩西離開埃及王宮時已年屆四十(徒7:23),換句話說,埃及公主撫育這養子至少三十個年頭!摩西竟然不肯認自己是埃及公主的兒子,還一聲不響便捨她而去,難以想像她會有多難受!畢竟她對摩西有養育之恩,摩西與她的感情有多深厚,實在無從稽考。

是摩西不孝嗎?摩西明明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孩子,也難怪他拒絕承認自己是一個埃及女子的兒子。站在摩西的角度來看,一方面他心繫於自己血緣的根─希伯來祖籍;另一方面,正因這緣故,埃及人對自己族人的歧視和苛待,他實在看不過眼,他的心情就有如馬丁路德金的心情一樣,矢志要廢除種族歧視。對他來說,他寧可忠於自己的民族,與他們同甘共苦,也不願留在法老皇宮做孝子,當他威風凜凜的埃及王子,可謂忠孝兩難全。

再回想埃及公主當初的選擇,為何她要收養一個希伯來孩子呢?經文解釋她「可憐」('had compassion') 這遭人遺棄的孩子,相信她十分明白背後的原因,甚至可能不忿法老對希伯來男孩格殺勿論的皇令。孩子哭聲不絕,她不期然為這孤雛動了一份說不出的情,誓要保存他的性命,還決意把他收養下來。說真的,她若然在皇宮裡感到孤單寂寞,可以找很多事情來做,偏要把所有的心力放在一個希伯來孩子身上,在今日慶祝母親節的日子看到這種情景,不由得令我想起藝人張慧儀(Angie)收養兒子一事。

Angie 在03年被未婚夫毆打而退出娛樂圈,之後一直在內地經營健康食品生意,去年才回港復出拍劇。07年她在北京探訪一個慈善團體時,遇上一個兩歲的小孩,他是一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孤兒。那一刻,她的心靈無故被觸動,想收養這孤兒,就像法老女兒看見蒲草箱裡一個被遺棄的孤兒一樣。最後幾經波折,她終於得償所願,領養了他回港,給他改名為Hanson。

Angie家人住在馬來西亞,自己要獨力照顧體弱多病的Hanson,她事事親力親為,因她不放心聘請家務助理。她說:「如果遇上一些沒責任感的人,譬如煮飯時對著菜打噴嚏,然後給我的兒子吃,我想到就很害怕。兒子的學校沒有餐廳,作為一個媽媽,我不忍心我的兒子每天吃外賣。所以我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煮飯,做早餐給他帶飯,送他上學。」雖然感到困倦,但Angie真情流露地說:「只要你內心快樂,體力勞動就不算什麼了。我對兒子說,你媽媽煮的飯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是真正的愛心飯盒。…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有時候我覺得,我們更勝有血緣關係的母子。」[1] 這豈非道出埃及公主的心聲嗎?

Angie和埃及公主有兩個共通點。一、她們本來都沒有孩子,卻甘願收養一個孤兒為自己的兒子;二、她們都傾盡心力去盡自己做母親的責任,把最好的給兒子。這就是母愛!母愛是沒有保留的,要把最好的給自己的兒女。母愛是天生的,是神賦予夏娃和每一位女性,深深埋藏在她們的心底,直到有一天,她有了孩子,又或像沒有孩子的Angie和埃及公主,遇上了一個可憐的孤兒,便很渴望把埋藏已久的母愛全部傾注在孩子身上。正因為埃及公主「可憐」摩西這孤苦伶仃的孩子,便收養了他,視為己出。正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更何況是偉大的母愛?

我有一個年紀相若的親戚,夫婦倆生活條件只是一般,餐搵餐食。他太太因為不育,又很想要孩子,最後從內地領養了一個小女孩回港。兩人拚命去賺錢,為的是要讓小女兒食得飽,穿得暖,有書讀。我們看著他們的女兒一年年長大,從一個稚童長成一個身材窈窕的中五學生。我心想:作為一個母親,無論要付出多少,總要把藏在心底的母愛傾注在女兒身上,才感到日子過得有意義!

回想過去的某些日子,例如吃團年飯,我和妹妹幾家人難得一同聚集在我母親家裡吃晚飯,兒孫濟濟一堂。母親晨早便到街市買餸,買的不是普通菜式,而是貴價海鮮!還有海味一大堆。晚上親自下廚,忙個不亦樂乎!我們十數人便圍坐一張大餐桌旁,等著家傭端出來一碟碟美味的菜餚,吃得津津有味,再問阿媽幾時可以從廚房出來一起吃飯,她說早已吃了飯!

現在我們兄妹都會在星期天帶母親在外面一同吃晚飯,桌上端來什麼菜,她總是先讓兒孫吃。每每把最好的用筷子端給我們吃,剩下的才留給自己,甚至不夠分的話,她總是說「我夠了,你們吃吧!」母愛就是如此嘛!自己收養的兒女都視他如珠如寶,更何況是自己親生的兒女呢!

耶穌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太7:11) 是的,父母願意毫無保留地付出,把最好的給自己的孩子,縱使明知孩子不一定會說多謝,不一定會心存感激,甚至不一定會給你什麼回報,我們還是很樂意為他們付出,不會計較任何得失。更何況我們的天父!

保羅在弗1章說:「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having predestinated us unto the adoption of children by Jesus Christ to himself’)。」(弗1:4-5) 又在加4章說:「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that we might receive the adoption of sons’)。 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原文是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可見,從此以後,你不是奴僕,乃是兒子了;既是兒子,就靠著神為後嗣。」(加4:4-7)

在神眼中我們原是奴僕的身份,就像在埃及作奴僕的希伯來人,父神藉著愛子耶穌基督拯救我們,使我們得著兒女的名份;換言之,是父神收養(adopt)我們為祂的兒女。為何祂要這樣做?祂已有獨生愛子,難道祂還感到孤寂嗎?為何祂要收納千千萬萬的奴僕作祂的兒女?原因只有一個:「神就是愛」(約一4:8,16)。祂有無窮的父愛藏在心坎裡,祂渴望把所有的愛傾注在我們身上,因此祂毫無保留地把最好的獻上─祂的獨生愛子,為要得著更多兒女,可以把祂無窮無盡的愛傾注出來。

再者,作為父母的,我們一直都用各種方法去表達父母對兒女的愛,只是我們管教兒女時,有時兒女卻不領情,甚至有所埋怨,也許我們用錯了方法,心是真心為他們好,卻不得其法,引致大家反而有不必要的衝突。縱使有時我們用對了方法,兒女仍不願接受或不加理睬,是因為他們有誤解,又或者思想不夠成熟之故。同樣,有時我們也會埋怨天父,為何對我這麼殘忍,為何坐視不理,為何對我冷酷無情,為何如此這般令我難受,為何...心中一遍疑團,忐忑不安。不過,我們應該仔細想一想:難道天父會像我們一樣用錯方法嗎?絕無可能!如希伯來書12章說:「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你們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來12:6-10) 有時我們遭逢不幸、挫折和失敗,使我們氣餒,也許並非涉及神的管教,只是我們不明白,但我們總要對天父的愛有百分百信心,皆因天父的愛比母愛更偉大!

另一方面,當我們擁有天父的愛時,自然很想把這愛傾注給別人,正如母親很想把母愛傾注給孩子一樣。有一首詩歌的歌詞這樣說:

「多一點主的愛在我心,來為這世界加添點溫暖,流動於每個冷漠的街角內,是上帝愛的暖流。…
讓我帶著神賜下的愛,到天邊,到海角,叫愛留在每一方;
讓我帶著神賜下的愛,以喜樂,以安慰,以盼望燃亮每一顆心,求神大愛充滿著我。」

是的,求主讓我們充滿天父的愛,渴望把這愛傾注在我們所認識、所遇見的人身上,不問回報,也會感到很滿足。




[1] 【資料來源:《創世電視》2015年1月刊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