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故我在(二)

我知故我在(二) 

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麼?」(約11:25-26) 當耶穌問馬大信不信他可以使死人復活,馬大的弟弟拉撒路已病死並埋在墳墓有四天之久(約11:17),正因這緣故,他才有此一問。此前,當馬大聽見耶穌來時,她親自出去迎接他,並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甚麼,神也必賜給你。』耶穌說:『你兄弟必然復活。』馬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約11:21-24) 從馬大的回應,她是相信耶穌在末日可以叫死人復活,卻並未相信耶穌可即時使她的弟弟復活,甚至她對耶穌未有及時出現感到惋惜,她相信無論弟弟如何病危,耶穌總可醫好弟弟的病。 

其實早在拉撒路病入膏肓之際,馬大已打發人告知耶穌關於弟弟病危的消息,請他速速趕來:「她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約11:3-6) 明顯耶穌沒有即時動身趕去伯大尼,還刻意逗留了兩天,拉撒路因延醫失救!兩日後,耶穌對門徒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門徒說:『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耶穌這話是指著他死說的,他們卻以為是說照常睡了。耶穌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拉撒路死了。我沒有在那裡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如今我們可以往他那裡去吧。』」(約11:11-15) 原來耶穌為要在門徒面前彰顯叫人從死裡復活的神蹟!這段經文再一次值得我們反思,拉撒路病危,耶穌知道卻不及時出現,原來有後着─他是為了要等拉撒路死了、埋在墳墓裡才出現,他知道人死了才在!是否很諷刺?我在想:當我們切切祈禱求主施以援手,一直看不見有回應,卻以為主全沒在意,便心灰意冷;然而主清楚知道我們的情況卻沒有出手,並不表示祂不關心我們,祂有祂的時間和計劃,正如神在賽55:8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耶穌刻意推遲探望他的好朋友拉撒路,為要讓身邊的人知道,祂有比醫病更大的能力,就是叫死人復活,為了令他們對主的說話有更堅定的信心。 

另一方面,他人雖不在,他的心卻在,耶穌仍然十分關心馬大和馬利亞的心情。當馬大的妹妹馬利亞出來迎見耶穌時,「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便說:『你們把他安放在哪裡?』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耶穌哭了。」(約11:32-35) 耶穌已準備在墳前彰顯叫死人復活的神蹟,為何他還悲歎、憂愁,還要為拉撒路的死而哭?他哭是因為他看見心愛的馬利亞哭,又看見其他前來哀悼的人表現出哀傷之情,自己也忍不住動容,表示他很能明白他們難過的心情,因他也有人性的一面。有時我們看見朋友或親人為死者痛哭,我們見狀也會忍不住流淚。 

拉撒路從墳墓裡出來,令馬大兩姊妹和來哀悼的親朋戚友篤信不疑,眼前這位叫人從死裡復活的耶穌,誠然是那位能帶給他們永生盼望的彌賽亞救主。餘波未了,拉撒路復活之事被廣泛傳開,甚至驚動了耶路撒冷的祭司長和法利賽人,令他們心慌。(約11:46-48) 此事還有後着,約12章記載,當耶穌再次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之處。有人在那裡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有許多猶太人知道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的緣故,也是要看他從死裡所復活的拉撒路。」(約12:1-2,9) 可見從死裡復活的拉撒路,他的吸引力不在耶穌之下!同時讓我們看到「耶穌在」的震撼性實在非同小可。 

《約翰福音》4章記載,耶穌從猶大回加利利,經過撒瑪利亞的敘加城,吩咐門徒進城買食物,自己卻在烈日當空的正午,坐在雅各井旁休息。他知道一名撒瑪利亞婦人準備從城裡出來打水,特意在井旁等候她,請求她幫忙替他打井水喝,伺機向她傳講「活水」的福音:「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3-14) 

耶穌是猶太拉比,要猶太人相信他是他們終日所盼望來臨的彌賽亞救主,已有一定困難,更何況要讓一名與猶太人「河水不犯井水」的撒瑪利亞人相信他是彌賽亞救主,就難上加難,正如撒瑪利亞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沒有來往。」(約4:9) 耶穌如何說服她相信他就是彌賽亞救主?他沒有如自己在猶太人面前一樣施行甚麼醫病趕鬼的神蹟,只是讓她見識到眼前這位謙卑地求她要水喝的猶太人,完全清楚知道她的過去及現在─過著一個如何腐敗和見不得人的生活:「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約4:18)!撒瑪利亞婦人不由得不信,眼前這位是神所差來的先知:「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約4:19) 當兩人談到敬拜神的話題時,這位撒瑪利亞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耶穌直接回答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約4:25-26) 她啞口無言,從她當下的反應便知道她相信自己真的遇上了彌賽亞救主:「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裡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裡去。」(約4:28-30) 這就是後着!原來耶穌不但要讓這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撒瑪利亞婦人相信他是彌賽亞,更要藉著她去向敘加城的撒瑪利亞人作見證,讓他們出來認識一下這位彌賽亞救主。結果,「那城裡有好些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見證說:『他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此事還有後着「於是撒馬利亞人來見耶穌,求他在他們那裡住下,他便在那裡住了兩天。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便對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約4:39-42) 

《馬可福音》5章記載了另一件事,耶穌和門徒渡過加利利海到「格拉森人的地方」,遇上一個從墳塋出來被鬼附的人,附在這人身上的鬼非常多,牠們在耶穌面前自我介紹說:「我名叫『群』,因為我們多的緣故」。這群污鬼求耶穌讓牠們進入附近一群豬身上,耶穌允准,「污鬼就出來,進入豬裡去。於是那群豬闖下山崖,投在海裡淹死了。豬的數目約有二千。放豬的就逃跑了,去告訴城裡和鄉下的人。眾人就來,要看是甚麼事。」這些風聞二千頭豬發狂墮崖的格拉森人,馬上出來看個究竟,但他們的反應與敘加城的人恰恰相反:「他們來到耶穌那裡,看見那被鬼附著的人,就是從前被群鬼所附的,坐著,穿上衣服,心裡明白過來,他們就害怕。看見這事的,便將鬼附之人所遇見的和那群豬的事都告訴了眾人;眾人就央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境界。」耶穌只好和門徒回到船上,打道回府。難道耶穌就單為這被鬼附的人而渡船過來嗎?此事原來還有後着「耶穌上船的時候,那從前被鬼附著的人懇求和耶穌同在。耶穌不許,卻對他說:『你回家去,到你的親屬那裡,將主為你所作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樣憐憫你,都告訴他們。』那人就走了,在低加波利傳揚耶穌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眾人就都希奇。」(可5:1-20) 

上述三個故事都有一個共通點:耶穌知道好朋友拉撒路死了,因此他來;耶穌知道撒瑪利亞婦人出城打水,因此他來;耶穌知道一個格拉森人住在墳塋裡,因此他來。一個是腐屍,一個過著腐敗、不敢見人的生活,一個卻是活死人!他要拯救他們出死入生,改變他們腐朽的生命,成為新造的人。不但如此,他要透過他們以生命影響生命來傳揚福音─將個人所經歷的生命見證,向周圍的人身體力行地展現及述說出來,見證這位全知全能的耶穌基督。他們不是甚麼偉人,只是耶穌令他們的生命由腐朽化神奇,以致別人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彌賽亞的同在,吸引多人來認識並歸向耶穌。他們不但成了新造的人,更是帶著使命為主作見證的新人。我們昔日也過著行屍走肉般渾渾噩噩的生活,自從遇上主之後,成為新造的人。如今有主的同在,也該帶著使命去活出見證主同在的人生,讓其他人也能透過與我們接觸,感受到復活主的同在,並相信祂是一位能改造人生命的主。 

浸神每年8月開始新學年,並以三日兩夜的「屬靈操練營」來預備師生迎接新學年。另外,到了1月的新學季,會以為期一天的「屬靈操練日」作新一季的開始。踏入2018年1月的新學季,屬靈操練日的主題是「走入社區」。該日上午,全院師生在西澳校園聆聽一位老師主講「深耕細作實用手冊」;下午師生們分成七組,分別到九龍五個地區參加社區導賞,了解社區實況,讓師生都有實地體驗,走入社區去認識香港市民。正如曹偉彤院長說:「整全的宣教使命不是單用嘴唇去說服別人信福音,卻同時是一種行動─愛的行動(太22:37-39:「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愛鄰舍是整全宣教使命的實踐。宣教使命是愛的轉化,要叫別人成為門徒,在社會中去榮耀神。教會的目的是透過聖靈的權能,愛鄰舍、愛貧窮人,轉化人生命的各個層面,叫他們在當中經歷耶穌基督的愛。」 

神學生在社區導賞之前,聆聽上午的講解,讓他們先有一些基本概念,知道要看些甚麼,體驗些甚麼,不致失去焦點,白走一趟。然後在下午,師生百多人分成七組,去到五個社區參加社區導賞,包括油麻地、土瓜灣、大角咀、石硤尾、深水埗。以下是七組同學的代表在操練日結束後的分享: 

(第一組)

我們第一組到訪的社區是油麻地。導賞員帶著同學們走進油麻地的大街小巷,讓我們認識這個面臨重建的舊社區。導賞員指出,香港旅遊業的發展導致不少舊式小店結業,人脈隨著小店的結業逐漸疏離,舊日社區濃厚的人情味已不復見。 

我們在德昌里看到一所咖啡店,近路旁處放置了一個雪櫃,雪櫃門是面向外的,並且寫著「與坊眾分享」。這雪櫃本身既提供幫助給有需要的人,也成了一個開放的小平台,讓其他有心人捐獻食物飲料。來到咸美頓街的「生命工場」,其中的工藝品有新的,有舊的。原來,大部分的工藝品都是來自結業的小店,這裡提供寄售的場地。 

這次社區導賞,讓我重新思考社區的福音工作。大環境在轉變,社會人心愈趨功利、冷漠,教會在社區的關顧事工上,有沒有改變呢?從那咖啡店雪櫃的擺放設計,可以看到原來一個小動作,就能將人與人的距離拉近。這不禁令我反思,教會要廣傳福音,遍達社群,並非想像般困難,或許這只視乎我們有多願意「深耕」和「細作」。 

(第二組)

我們往土瓜灣進行社區勘察,社區導賞員帶領我們來到「土家」(土瓜灣故事館)。這裡提供了一個地方,支援社區的居民,把街坊凝聚起來,並且透過簡單的家居維修,建立互助的關係網絡。 

社區導賞期間,導賞員(教會傳道人)不時問同學:「如果你的教會搬遷,周圍的人或商店會否發覺你們離開了?他們會否因為你或教會的離開,感到捨不得或可惜?」細心思考,教會若不認識處身的社區,不明白身邊眾人的需要和處境,又如何與他者建立關係?怎樣與別人談論信仰或傳福音?更談不上幫助他人吧! 

(第三組)

「土家」導賞員領我們一行二十人完成了在土瓜灣舊區的導賞後,給我們一個額外的行程,就是參觀一個殘舊的天台,這天台在區內一棟唐樓的屋頂。這天台給我感受極深,它彷彿就是這一區的寫照。舊區要重建,這處唯一的價值除了供發展商收購、讓業主得到賠償以外,似乎已經沒有其他用途和價值了。幸好有「土家」察覺到當中受影響之居民的需要,並透過電器維修及不同活動,關懷這個社區。 

看見連維修費用也付不起的居民、因父母為生計勞碌而被忽略的小孩,我看見的是一個個有待拯救的靈魂。現今世代,面對關係決裂,大多數人都傾向「不見、不修、不了了之」。我們作為信徒,看見人神關係破裂,人與人關係不和,又能否尊基督為主,懷著祂的心腸,在日常生活中看見這些失喪的人群,並起來修復破裂、扭曲了的人際關係,且領他們進入神給人的豐盛生命裡去呢? 

(第四組)

是次屬靈操練日讓我有機會參與大角咀新福事工協會舉辦的社區導賞。導賞員指出,很多教會只意識到坊眾靈魂得救的需要,但往往未能顧及其現實生活的需要。關顧區內貧窮人時,稱他們為「街坊」,就是以同區鄰里的身分去接觸他們。要作一個鄰里,首要是認識及掌握社區的特色和文化,從而了解對象的所需。不然,「幫忙」隨時變成「幫倒忙」。 

猶記得當天導賞員帶我們參觀露宿者的住處時,指出在港露宿是合法的,但是「阻街」是非法的。政府人員往往就是以阻街為理由清理露宿者的帳篷。他們這樣做的時候,被清理的是阻街的物品,還是露宿街頭的人呢? 

導賞員希望藉著社區導賞,讓人明白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去幫助別人,而要從受助者的角度去幫助他們。真的,我想到在事奉上,很多時候都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服侍的對象。然而,自己所盡的努力原來可以不是對象所需要的。在貫徹愛的服侍上,不應該止於盡己力,更須要認識對象的背景,按其需要幫助他們。 

耶穌來,不單叫人靈魂得救,也同時要恢復人自己的「人的身分」。所以,我們要關顧人的整個生命。既要復和人神的關係,也要顧及他們的物質需要、靈性需要、個人尊嚴,好讓人的整個生命都經歷耶穌的更新轉化。 

(第五組)

這次屬靈操練日,我們這組人來到石硤尾認識社區,去了大坑西新邨、深水埗社區協會、聖方濟各堂等地方。我熟悉大坑西邨,教會舉辦營會,很多時候都以大坑西邨為野外定向其中一個檢查點,因為這裡地方大,居民卻不多,大部分都是老人家,也沒有管理員干預我們,是玩集體遊戲的好地點。這區有重建的計劃,所以教會期望大坑西邨重建以後,可以服侍那裡的居民。可是,在今次社區考察,導賞員把社區發展的故事告訴我們,完全扭轉了我對服侍這社區的想法。 

導賞員指出,重建大坑西邨,就要把許多居民遷移到新建成的大廈。但是,邨內有許多行動不便的長者及隱蔽的長者,他們的需要被重建的議題掩蓋了。教會想服侍重建後居住在這裡的人,卻對重建前原居民此處的人不以為意。這讓我想到,其實有需要的人就在眼前,我們卻看不見,還以為自己在關心社區的需要。 

是次社區勘察使我反思,要服侍社區,先要放下既有的看法,超越我們既有的視界,讓自己重新認識社區的故事及需要。 

(第六組)

是次社區導賞活動,由位於深水埗區的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帶領。這個機構服侍的「無家者」包括露宿者、面臨無家可歸的人,以及住在惡劣居所的人士。我們的導賞員是這個協會的受助者。 

導賞員以往的居所不但極度狹窄,而且環境嚴重惡劣,每晚都被牀蝨咬,聞著臭味,卻要付出比豪宅更昂貴的租金。由於生活環境太惡劣,所以他要到麥當奴及網吧休息。雖然今次社區導賞只是短短數小時,卻看見了這機構為無家者帶來了明顯的轉變及改善。現在,這位導賞員不單有房屋居住,有協會為家,更有耶穌為他個人的救主。這見證了關懷無家者協會如何成為深水埗街坊的鄰舍,成為美好的見證。 

整個行程中,導賞員不斷重複這句話:「我不是想要甚麼物質,只是想要別人關心。」這使我想起「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路10:25-37)。藉著這故事,耶穌教導我們要作一個真正愛上帝的門徒,遵行主耶穌的教導,懷著憐憫之心去愛鄰舍。神再次挑戰我的生命,祂不但要求我們關注身邊的人的物質需要,還要我們切實回應他們的傷痛和心靈的渴求。 

(第七組)

我們第七組去了深水埗。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帶領我們導賞該社區。當導賞行程接近尾聲,導賞員分享了他個人的經歷。原來導賞員從前也是個露宿者,他在街頭露宿達十年之久,直到關懷無家者協會的同工接觸他,鍥而不捨探訪他,他才漸漸開放自己,跟別人溝通,重新過正常人的生活。現在,他甚至決志成為了基督徒,還希望用過來人的身分幫助其他露宿者。 

我完成了這趟旅程,覺得自己對於如何幫助別人有了新的看法。當我們看到別人的需要,不要只想著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或者對他們的人生「說三道四」;我們更須要與他們同行,讓他們自己看見自己當走的路;我們要在身邊陪伴,作出適切的提醒,讓他們在我們身上看見耶穌。 

【資料來源:《浸神院訊》2018年4月刊5-11頁「走入社區 深耕細作」】

綜合上述七位同學的社區觀察和反思,我看到至少下列幾點值得我們關注:

  1. 多點留意我們身處的社區,了解一下社區的特色和文化,尤其關注低下階層、長者和長期病患者的需要。

  2. 不但關注他們物質上的缺乏,更要關注他們心靈上的缺乏;有些人可能感到孤獨、無助,希望有人多點陪伴傾談,剖白自己失落的心情。

  3. 有些人可能受歧視或有自卑感,需要別人理解和體諒,與他們同行,協助他們回復自信和尊嚴。

  4. 適當時候便引導他們藉著信靠耶穌找到生活上的出路,更重要當然是有靈魂得救的盼望和知道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太9:35-38記載,「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我們有沒有看見眼前的社區,正充滿著一個個有待我們拯救的靈魂?還是我們路過時只顧低著頭看手機短訊或聽歌,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有否看見這大片福音禾場,正是有待我們去收取的莊稼? 

當物質愈豐富,人的心離上帝便愈遠。我看見身邊許多親朋物質確實愈來愈豐富,他們卻貪得無厭,愈要追求更多,我心想:恐怕更難引導他們信主。連信主的也不例外!感到他們與神的關係愈漸疏離,為追求擁有更多物質而忙這忙那,缺乏投資永恆的意欲,恐怕他們早已將主在太6:19-21的話拋諸腦後:「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我為他們的靈命狀況感到惋惜,惟有在禱告中默默記念。 

物質缺乏的又如何?有的會為生活拼搏,為追求從物質中找到安全感。但有的就如關懷無家者協會導賞員所說:「我不是想要甚麼物質,只是想要別人關心。」這讓我們看到他們心靈上的需要,因而更容易接納耶穌的愛。我們是否願意為他們成為主所打發的工人,伸出援手去關懷他們,引導他們從我們的信仰中遇見彌賽亞?我鼓勵信徒參加教會一些關懷社區的活動去回應他們心靈和信仰上的需要,表達對他們實際的關懷,讓他們感受到主的愛與同在,這才是不離地的信仰。 

梁永善牧師在今期《天使心》專欄分享他個多月前,往中美洲委內瑞拉的侍奉: 

「因環境惡劣、殺人搶劫不時發生,故有不少人勸阻,但深深體會是神的呼召及要信守承諾,不能因懼怕安危而退縮,故便展開『委國之旅』。 

資源緊絀:一位委國姊妹寄來訊息,她被車撞傷但竟買不到止血藥水膠布,請我代買,可見物資何等短缺。通脹厲害,民間兌換價是1美元換23萬委幣,一紙包奶賣16萬委元,杯麵賣31萬委元,而基層平均工資是每月3.5美元,由此可見他們的痛苦。 

災後逃生:因常有打劫、殺人、綁架,生意愈來愈難做,且政府隨時勒令華人超市要用很平的價錢將部份物品售予市民,他們隨時血本無歸。因此不少人結束其生意而逃走他方再尋找生計,這也大大影響教會的發展。 

危中有機:十架港的華人教會在兩年前用了28,000美元買了一塊240平方米的地,再用118,000美元起了一座四層高的教堂。但一切支出均要現金支付,他們舉辦賣物會也籌了一筆資金。 

一間韓國教會向當地人傳福音,舉辦四天免費福音營,每天有四餐膳食,因為市民平日也缺乏糧食,故吸引百多人參加,或許是因吃得飽才參加,但也有不少人因此真的信主。 

委國需求:委國教會因沒有牧師、傳道人牧養他們,故困難頗大,但並不是絕望,因新一代的年青人很有追求的心、拼勁,而且部份教會已不單向中國同胞傳福音,本土市民也是重點。筆者亦接觸到不少委國青年人,他們活在動盪困難環境中較易接受福音。」 

【資料來源:《天使心》2018年4月刊78頁「萎國之旅」】

梁牧師看見遠在委國這福音禾場的需要,不理會身邊人的勸阻,只忠於神的呼召和對教會的承諾,堅持這趟委國之旅,令他對委國人民的苦情了解得更透徹。他以行動去回應委國人民的需求,令我想到使徒保羅火速回應馬其頓的異象。保羅在第二次佈道旅程中,在小亞細亞的特羅亞看見馬其頓的異象:「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裡的人聽。」(徒16:9-10) 因著回應馬其頓的異象,保羅首次踏足歐洲,擴展了他傳福音的領域。

先知以西結也看見枯骨平原的異象。《以西結書》37章記載,先知以西結被神的靈帶去一個佈滿枯骨的平原,耶和華對先知說:「『人子啊,這些骸骨能復活嗎?』我說:『主耶和華啊,你是知道的。』他又對我說:『你向這些骸骨發預言說:枯乾的骸骨啊,要聽耶和華的話。主耶和華對這些骸骨如此說:「我必使氣息進入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我必給你們加上筋,使你們長肉,又將皮遮蔽你們,使氣息進入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你們便知道我是耶和華。」』」(結37:3-6)「於是我遵命說預言,氣息就進入骸骨,骸骨便活了,並且站起來,成為極大的軍隊。主對我說:『人子啊,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全家。…你要發預言對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我的民哪,我必開你們的墳墓,使你們從墳墓中出來,領你們進入以色列地。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我將你們安置在本地,你們就知道我耶和華如此說,也如此成就了。這是耶和華說的。」』」(結37:10-14) 原來在神的眼中,我們都是墳墓裡枯乾的骸骨,與埋在墳墓裡的拉撒路、和住在墳塋裡的格拉森人無異!皆因有神的靈放在我們裡面,我們今日才能成為有聖靈的活人!正如神當初用塵土造亞當一樣,「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2:7) 

我們每日看見擠滿街道、商場及地鐵車廂的人群,是否只是擦身而過,看不見當中大部份都是一個個住在墳墓裡、尚未得救的靈魂?有沒有像主一樣,看見他們是困苦流離、沒有牧人的羊,需要求主打發工人去領他們回到教會給牧者餵養。也許在祈求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自己就成為被聖靈感動的工人去為主收取莊稼,焉知這是主賜給我們莫大的福氣? 

當撒瑪利亞婦人準備回到城裡向眾人見證她遇上彌賽亞時,恰巧門徒從城裡買了食物回來,他們希奇耶穌和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說話,只是不敢過問。他們拿出食物來,對耶穌說:「拉比,請吃。」耶穌回答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約4:31-38) 

再回看《約翰福音》第一章,記載安得烈和腓力先後認識了耶穌,安得烈邀請他哥哥西門去見彌賽亞耶穌,而腓力則邀請好友拿但業去見耶穌。當拿但業知道腓力所指的彌賽亞先知是一名拿撒勒人時,他用諷刺的口吻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約1:46) 但他仍沒有婉拒腓力的好意,即管看看拿撒勒耶穌究竟有甚麼了不起。他斷沒料到,耶穌竟然針對他對自己的貶斥,甫見面便讚賞拿但業是一個實話實說、心裡沒有詭詐的真以色列人。拿但業聽後驚訝耶穌為何與他第一次見面,便這樣清楚他的為人:「『你從哪裡知道我呢?』耶穌回答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約1:48) 拿但業驚覺自己真的遇上了彌賽亞:「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約1:49) 就這樣,拿但業死心塌地跟隨了耶穌。這讓我們看到,只要人願意接受我們邀請去教會聽道,便很有機會遇上我們這位彌賽亞耶穌,不是我們有甚麼本事,而是聖靈會在他們心裡動工。甚至我們所邀請的人,可能有一天像彼得一樣成為教會領袖,帶領五千人信主! 

《以賽亞書》6章記載,先知以賽亞在異象中看見耶和華的榮光,他的反應是:「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異象中一位在神寶座周圍侍候神的撒拉弗天使,從祭壇上取炭沾他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以賽亞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他義不容辭地回答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6:5-8)「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們」代表三一神,祂一連提出兩個簡單而直接的問題,許多信徒在不同聚會場合中都聽過這句話,但未知你是否聽得出三一神的心聲?三一神好像在互相對話,口徑一致地向擁有自由意志的信徒,表達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為何沒有人肯去?許多人只滿足於現狀,又或只想到自身的難處,而沒有看見身邊人靈魂得救的需要。又有多少聽過這句話的信徒,願意像以賽亞般即時向神作出委身的回應呢?

西門彼得和拿但業分別在兄弟和朋友的帶領下遇上了耶穌,認識他就是彌賽亞救主;而保羅在大馬色的路上,在主的榮光照射下遇見他所逼迫的彌賽亞耶穌(徒9:5)。你有否想過,時至今日,我們竟然遇上了二千年前的耶穌─彌賽亞救主!我們何等有福氣,正如這位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對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9) 因著這位彌賽亞耶穌,我們的罪才得以赦免,當我們聽見主的呼召或看見類似馬其頓的異象時,我們可否毫不猶疑地在心裡回應說:「我知故我在」,並順服聖靈的感動和差遣,進入我們的社區,去幫助一些向我們招手的人,帶領他們去認識這位彌賽亞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