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痛苦變成習慣

當痛苦變成習 

國慶日那天晚上,那位患了白血病的弟兄(參看上文「人生苦短」)Whatsapp我,說:「今天是我受浸39周年,祝國慶、中秋節快樂!」我翌晨看見Whatsapp後回應說:「你比我還要早3年受洗!十年人事幾番新,何況三十幾四十年!你仍在醫院嗎?」「已經在家了,前晚和Dora(他太太)的家人食飯慶中秋,昨天返教會崇拜。」我回應說:「一家可以中秋團圓慶祝,值得感恩!」他晚上又Whatsapp我:「明天要覆診,不知白血球指數是否過關,否則可能要做化療。這幾天狀態良好!」翌晨我收到後打趣說:「求天使長批准你放假!」 

(他上次入院時,說曾幫助隔鄰一位病友,藉著抬高小腿讓血液流回身體,消除小腿腫脹,又教他利用牀上的環來鍛鍊臂力和腰力,因病友長期臥牀導致體力衰退。病友照做後成效顯著,並對弟兄說有一法師朋友要求他付28萬來替他作法祈福!弟兄倒建議他怎樣祈禱,試看主耶穌會否令他得平安。翌日病友問他怎樣才算信耶穌,他說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就是了,跟著院牧便在牀前給他做決志祈禱。弟兄跟我說:「要不是調到大房,一方面給眾多癌細胞惡魔包圍,另方面竟安排我成為別人的天使……」我回應他說:「用神的智慧和愛心去幫助和安慰人,醫治病人的身心靈,醫院正需要你這類病人!」) 

到了晚上,他又Whatsapp我說:「從威院剛得出的報告很不理想,原本八月份情況已轉好,至九月中時,白血球指數就如坐過山車一樣,如今已跌至新低1.7(低於2.0的警戒水平),容易受感染,可在兩天內見上帝,明天中秋節要回醫院再抽骨髓,看看它製造白血球的功能,很大機會安排在瑪麗醫院換骨髓,期待可安排治療。」在Whatsapp上他卻加插了一句:「我很喜歡林後4章8節:『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彷彿上帝要給我嚴峻的考驗。」我臨睡前收到這信息後,心情有點沉重,只能為他切切祈禱。 

翌晨,即中秋節那天,我回應他說:「人作最壞的打算也是好的,起碼心理上有了個準備……過去幾年我領悟到兩點:1. 人的安慰是很有限,要靠神去走出陰霾;2. 痛苦原來也可以成為習這一點不容易接受,但現實有時就是如此殘酷,也是要倚靠神才能過活。」他回應說:「神命令我們常常喜樂,神召我們來打美好的仗,是得勝的仗!士兵在戰爭中受傷仍拯救比自己傷得更重的同胞,這叫手足愛,或許這能令院友信主。現在該院友說想返教會了。」 

當痛苦變成習慣(忍受某種痛苦已成為習慣),習慣變成自然,人自會有另一番體會。首先,你大概已經走出當初的困局,不再老是覺得自己活在暗無天日的日子當中。其次,你會懂得珍惜生命,善用餘生;與此同時,你每天都在磨練自己的鬥志,不容易屈服,好比那些天天做劇烈運動的人,他們的意志特別堅強。再進一步,你遇上有同類或近類受病患困苦折磨的人,自會感同身受,甚至觸發你可以設身處地去關心他人,安慰他,鼓勵他,並更容易帶領他走出困局。正如弟兄在醫院臥牀的日子,天天勤讀聖經,默想神的話語,靜心思量神在自己身上究竟有何特別的用意。見到隔鄰病牀的病友,同病相憐之下,一心想幫助他紓緩身體的不適。更重要的,當一個人病久了,看似苦無出路,情緒的困擾會愈來愈大,藥物的療效不大,一般人的安慰也很有限,反而與他情況相若的人,或經歷過類似病患的人,更能安慰鼓勵他,不再倚靠自己而倚靠神。許多生命鬥士也是在痛苦中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他們仍每日要面對身體的缺陷或失去至親的生活,但他們已可從新站起來,憑著堅毅不屈的精神去活出更美好的人生,他們本身就是令人鼓舞的生命見證,有些更當上義工,去扶助遇上同樣困境的人。 

難得的是,弟兄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日子,前路仍是一片迷茫,生命能否延續也是未知之數,但他沒有讓自己繼續情緒低落、意志消沉,而是更懂得去親近神,每日讀經默想。那段在醫院難捱的日子,反而叫他能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甚至從主的話語裡得著新的力量,一方面積極去面對癌病的挑戰,同時也趁機去扶助身邊的病友,一起共渡時艱,甚至透過主的愛將救恩傳送給他。這段活在醫院的艱難歲月,豈不就是那些生命鬥士的縮影嗎? 

弟兄還向我分享,當院牧為隔鄰的病友做決志祈禱後,他向我分享這件喜樂事情的那一天,病友的一位好朋友來探望他時,還有機會與弟兄傾談生意,弟兄感到「上帝的作為奇妙!有捨才有得!」又說:「我學會不要太小看自己的所有,要知道人的視角和上帝的視角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跟別人比較。」他還分享了一件事:「最令我詫異又印象深刻的,是主診顧問醫生連續幾天清晨六點多,來談論《出埃及記》及《箴言》,不知道是不是考考我?兩卷書我領會都是培訓領袖的,我想我像一個甚麼都向神say no的摩西一樣。」 

自十一國慶假期開始,恆指升破28000點,這星期陸續有上升的趨勢,在一個以金融體系為經濟核心的社會,這對大部份人來說是一件喜事,但我卻想到,人愈是處於順境,便愈容易掉以輕心,更容易利慾薰心,正如一個愈是健康、生活寫意的人,愈不會想到要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但當生命飽受威脅時,才會醒覺要為餘生添加一點生命的意義。 

最近先後聽到兩個與我情況相若的人,她們的情況比我更糟糕,我實在感同身受,除了為她們祈禱之外,內心也感到滿不是味兒。一位是以前教會姊妹的妹妹,因為患上鼻咽癌而要開腦做手術,結果弄致她不但不能用口進食,要靠胃喉飲營養品,眼睛甚至幾乎失明,情緒極度低落,問姐姐她生存還有甚麼意義,連她丈夫也因為照顧她而患上抑鬱。另一位是我的近親長輩,兩年前她因為後頸的良性瘤壓住舌頭的神經,令她不能說話,我介紹她去看曾醫治我的針灸醫師,也請醫師幫忙勸她祈禱倚靠耶穌。她做了針灸半年,瘤雖縮小了一些,但仍不能說話,於是她放棄了。後來又介紹她現在仍醫治我的一位手療師(她的自稱,與推拿師相若),醫師看後也覺得她的病需要很長時間的治療,也不一定能醫得好,但若不治療的話,情況會愈來愈差,甚至生命會受到威脅。那時她還勉強能進食。醫師給她做了多次治療,她覺得療效不大,又放棄了。後來她因為患了輕度肺炎入院,也是因為「落錯格」的問題,她女婿是一向醫治我肺炎的醫生,也因為同樣理由而囑她需要插胃喉進食,這是今年初發生的事。後來聽聞她信了主,我喜出望外,原來她跟女兒返教會一段日子,最後決志信主。數月前我約了母親和幾兄妹一同往她家探望她,只見她日漸消瘦,我倆說話都有問題,只能在紙筆上溝通。中秋節那天,太太Whatsapp問候她,她說後頸的瘤壓住她的頸部,甚至不能抬頭,行路也要低下頭,她說很辛苦,我聽後也只能默默為她祈禱。要習慣於這種痛苦的煎熬下生活殊不容易,期望她們能靠主去克服這段艱難的日子。  

唯一聽到的好消息是,剛過去的星期日,有一位親戚長輩在自己的教會受浸,有些親戚也到場觀禮祝賀。再看看傳來的集體照,當中有一半親戚都已經信了主,都是比較年輕的一輩,期待他們有機會帶長輩們返教會。今年我母親也漸漸接受我哥哥的邀請,星期日偶爾帶她返她附近的教會參加崇拜,然後在附近酒樓飲茶。雖然她向我透露,她仍然聽不出耳油,我也明白她只是珍惜與兒子相聚的時間,仍鼓勵她繼續參加,反正閒來無事。我看見神默默地在她心裡動工,相信總有一天也會像那位親戚一樣接受主。 

最後,我覺得有一句聖經金句對我非常有幫助,就是主在太6:34給我們的格言:「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我只要應付好今日我要面對及處理的事情,明日的事情就留待明日再算。換句話說,我今日只要肩負應付今日事情的擔子,人自然會感到輕省得多。事實上,人本來就每天只能肩負一天的擔子,何必再想到肩負明天、後天的擔子,想得太多便有更大的心理壓力,被無形的枷鎖困擾自己,那豈不是自討苦吃?在得悉弟兄住院初期,我給弟兄的勉勵是:「患難背後必有更深層次的體會,並更大的祝福,只要憑信心跨過。記住,一天難處一天當就夠了。」無巧不成書,在中秋節前一天早上,我在報章上閱到一則題為「不要為明天憂慮」的文章,覺得寫得很好,便隨即Whatsapp給弟兄,晚上他便收到醫院通知他白血球指數不理想的報告,囑他翌日中秋節回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現節錄文章的內容如下,以饗讀者: 

「美國心理學家奧拔蘭指出,人類雖然是萬物之靈,但在心態上有些地方卻比不上貓和狗,牠們多數能無憂無慮地過日子,牠們不會後悔昨天、憂慮明天,只會享受今天。從這點來看,貓狗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細心想一想,緬懷昨天、憂慮明天,都在浪費你目前的時光,使你今天不能積極向前。 

現代某些人有此通病,好像是染上一種『憂慮症』,一旦遇上一些事情或責任,首先便會啟動自己的憂慮神經系統,為事情的過程和結果不斷地憂慮,於是活得非常不快樂。憂慮是我們生活上一種常見的、負面的情緒,若然我們不能破『憂慮』的困局,它會消耗我們的精力,使我們的潛力得不到發揮,讓事情愈弄愈糟;事情愈糟也就愈憂慮,於是憂慮程度不斷升級,弄至令人崩潰的地步。 

耶穌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4) 這句話對我來說真是受用不盡,當中有兩個有力理由。一方面,因為明天如何我們不能掌握。另一方面,因為今天的難處今天當就夠,如果我們今天憂慮明天,明天憂慮後天,今年憂慮明年,那麼憂慮累積起來實在太重了。其實,上帝每年給我365封信,每封都有一個信息:『為我辦這件事。』我只需每天打開一封,昨天的信已開啟,我懷著平靜的心把它放開,因為昨天的重擔已放下;明天的信則放在桌上,暫不用把它打開。 

曾有位憂慮愛好者說:『憂慮是好的,因我憂慮會失去健康,我才會小心飲食;我憂慮會死,我才會小心過馬路。』我認為這種算不得是主耶穌所言的『憂慮』,耶穌所講的不要『憂慮』,是不為明天的、未來的事情憂慮,因為那些憂慮可能是永遠不會發生的。事實上,那憂慮愛好者所言,不算為『憂慮』,而是『考慮』。他是考慮健康而小心飲食,考慮安全而小心過馬路,是具積極意義的。 

切勿讓『憂慮』這種社會通病成為習慣,今日許多現代人已被它俘虜了。」【摘自《星島》2017.10.3 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