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與同理心

同情心與同理心

「同情心」(sympathy)與「同理心」(empathy)兩個字詞和意義都十分相近,籠統來說,同情心是看見人可憐的情況,本於人的憐憫心腸而作出適切的援助,正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同理心則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關心對方的需要。我們不應只顧及自己的處境、想法和立場去判斷事物,要多點「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處境和想法去處理事情,便較為容易被對方接納。

(同情心的表現)

日前報章報導一名38歲叫阿龍的「爬地男」,一直隱蔽獨居,其住所疑滲水被鄰居關掉水掣,斷水斷糧至少兩日,凌晨時份,終忍無可忍,赤腳落街買水飲,卻因身體虛脫,失去平衡跌在地上,撞傷手腕,只好負傷在地上緩緩爬行。一位姓曾的男子,早年在澳洲留學,其後回流返港,行經該處,凌晨目睹阿龍爬地掙扎,喃喃自語:「我好想飲水,我兩日冇飲水,無食過嘢喇!」姓曾的見狀便跑到便利店,買來礦泉水及蛋糕麵包給阿龍,阿龍接過水樽,一飲而盡。當時阿龍身體虛弱,出現失禁,又口齒不清,只簡單回應:「媽媽中風,只有自己一人。」曾先生提醒阿龍若然感到不適,可高聲呼救求助,然後他便逕自回家。卻因放心不下,一度折返現場,再給阿龍買來礦泉水。

一小時後,曾先生返抵家中,在社交網站貼出阿龍的事,希望附近街坊可以幫忙,豈料一人一句留言,更令他憂心忡忡,惟恐阿龍爬出馬路被車撞倒,於是再次折返,找來巡警幫忙,攙扶阿龍回家。

同日下午二時,曾先生到阿龍寓所登門探訪,阿龍已漸漸恢復體力,出來應門,甫接過曾先生買來的礦泉水和蛋糕,即坐在地上狼吞虎嚥,其間又出現失禁。曾生見阿龍寓所凌亂不堪,阿龍又疑似精神錯亂,擔心他一個人匿在家中會發生危險,於是代為報警,由救護員將阿龍送院接受治療。他甚至陪阿龍往醫院,並追問醫護人員會否通知社工跟進個案。

原來阿龍身世坎坷,小時候與母親分離,由父親和繼母照顧他和姊姊,本來一家人感情要好,惟六年前,年老的父親疑不堪白內障變盲,精神困擾之下,在住所跳樓自殺身亡,當時阿龍在現場目擊父親壓在一輛貨車上,登時神情呆滯,從此便少說話,也沒有工作。三年前,相依為命的繼母中風致半身不遂,入住老人院後病逝,剩下阿龍一人隱居活下去。兩年前,患有精神病的姊姊亦相繼去世。六年內接連痛失三至親,阿龍不堪連番打擊,終日借酒消愁,致兩年前中風半癱。街坊稱阿龍喪親後性情大變,愈來愈怕人,又沉默寡言,行為怪異。

曾先生與阿龍素未謀面,卻甘願為他奔波大半天,事後對記者表示,這次熱心相助只是因為出於同情心。他見到現場那條街有很多食肆凌晨仍然營業,卻無人向他援手,慨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他相信今次事件如發生在澳洲,會有很多人幫忙。他的說話值得我們反思,比起這位善心人的同情心,我們要反問自己的同情心又有多「少」。

(同理心的表現)

同日的報章又報導,「香港灼傷互助會」副主席張潤衡,早前到台灣探訪粉塵爆炸傷者,惹來非議,回港召開記者會說,由他一手統籌赴台探望粉塵爆炸慘劇的傷者及家屬的行動,招來網民質疑他「做show」,嚴重影響互助會形象,認為自己不再勝任副主席一職,決定三個月後做好交接工作便正式離任,不過會繼續以會員身份服務。他認為自己欠缺統籌經驗,出發前沒有解釋行動的目的和原因,又用私人帳號在社交網站發放消息,令當中出現誤會,有必要辭職反省。

報道說,互助會今次籌得43萬元捐款,會先把部份款項分配給台灣陽光基金會和六位香港傷者,並已成立善款管理委員會,日後評估六位傷者受傷程度及治療需要,再分配餘下捐款。

台灣新北市八仙樂園6月27日晚間舉辦「彩虹派對」,主辦單位為了舞台效果,使用二氧化碳鋼樽,把彩色粉末射向民眾區,營造狂歡氣氛,台下的派對人士(大多是年輕男女)都沉醉在高分貝的搖滾音樂中,氣氛正濃。疑因有人在舞台前吸煙肇禍,令佈滿現場的彩色粉塵在舞台前發生小火,本已漸漸熄滅,惟及後有工作人員誤將二氧化碳的鋼樽當作滅火筒噴向地面,想撲滅地上的小火,沒想到在地上的粉塵又被吹至空中,引發更大的爆炸,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結果造成兩死、500多人被燒傷的慘劇,其中有六名是香港傷者。

一名工作人員事後接受警方傳訊時坦承,當時一片混亂,急著想救人,才會將二氧化碳氣罐誤以為是滅火器而釀禍,對受難者表示非常抱歉。主辦公司負責人事後承認,活動舉行前只請工作人員注意有無參加者吸毒,並未強調火燄和粉塵的危險,也沒有禁止吸煙。台灣當局並指出,提供場地的八仙樂園違規出租及變更遊樂設施用途,將無限期停業。

「香港灼傷互助會」為支援塵爆慘劇中傷者的龐大醫療費用,發起募捐行動,希望將籌集的善款,分別捐助本港的傷者及台灣陽光基金會。該會副主席張潤衡,是96年香港八仙嶺山火中嚴重燒傷的倖存者,當年他只有12歲,身上七成皮膚嚴重燒傷,面容被毀,失去部份指頭,聽力及視力均嚴重受損。他對今次塵爆事故感同身受,遂挺身而出,發起此次籌款活動,不料惹來非議。他表示只希望做好自己,希望大家相信他是個好人。

網民的質疑,源於張潤衡的「高調」,他事發後數天之內就趕到台灣探訪,連日來在fb滙報其行動,還在當地醫院內探訪時,接受本港電視台訪問,講述如何協助家屬等。此舉卻惹來大批網民責罵他騷擾家屬,又是「抽水」、偽善云云。

據灼傷互助會的解釋,他們是得到家屬同意才前往探訪和慰問傷者,亦沒有主動帶電視台探訪傷者家屬,電視台的拍攝工作亦得到家屬同意。在網民一片謾罵聲中,傷者家屬反而對張潤衡大表感激,有家屬澄清,當時是他們主動希望張潤衡前往台灣幫忙,因當時各人深感徬徨,並感激張潤衡的支援,協助他們渡過最難過的一關。

《天使心》兩年前曾訪問自小篤信基督教的張潤衡,他劫後重生,雖然被毀容,但堅持靠著禱告和信心不斷向上爬,08年在美國修畢心理學學士,10年在港獲得社會工作碩士,繼而攻讀教育博士,是十大傑青之一。很多人以為他在出事後才認識耶穌,他鄭重聲明:「如果我真的出事後才信,應該死了很久了。」

衡仔在基督教幼稚園時,次次做話劇都要扮耶穌,小學也是讀基督教學校,小四時老師與他談論信仰,並邀請他返教會團契,他12歲時已看完整本聖經一次。當年身陷火場險境,他第一件事就是祈禱。「當年我在仙姑峰跌下山,從六層樓高掉下來。我已經不能爬起來,大火燒我,我祈求耶穌救我。如果我未信,也不會在最危急一剎那叫主救我。」

他回首自己的生命歷程,本來驚破相追不到女孩子,失去手指做事不夠靈活,現在感恩有一位美貌的太太,還有一個可愛的BB。一個飽歷滄桑的父親,看著一臉像自己的嬰孩說:「我看著BB的樣子特別感動,原來神給我的禮物,比我自己爭取的更加好。我只求健健康康看著他發展,已經是大恩典。」他說:「跌倒時很多好朋友陪我,跌倒後也能爬起身繼續學習,所以我好開心,發覺自己其實好幸福。」

【資料來源:《天使心》85期2013年6月刊26-29頁「喜樂爸爸張潤衡 尋回火裡丟失的」】

衡仔自己親身經歷過火場的浩劫和痛苦,感同身受,特別覺得有需要盡一分力,甚至親赴台灣探望傷者,希望安慰他們堅強地渡過難關。無可否認,一個曾經歷過類似災難或疾病的人士探訪,分享他們如何克服艱難痛苦的日子,對傷者或病患者來說會特別容易理解和接受。衡仔用心良苦,相信那些被他探訪過的傷患者及家人會真正感受得到他的誠意。

(耶穌的同情心與同理心)

約翰福音8章記載,一個婦人行淫之時被捉拿,文士和法利賽人把她帶到耶穌面前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當時百姓都圍繞著耶穌和那婦人,人人都等待耶穌判決,看來人人都怒視著那行淫的婦人,認為這種賤人該死,「人人得而誅之」,正待耶穌一聲號令,便即時拿起石頭向婦人用刑。出乎他們意料之外,耶穌卻一聲不響在地上畫字,他們都等得不耐煩,最後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結果沒有人敢肆意拿起石頭攻擊婦人,一個一個離去,只剩下耶穌和那婦人,耶穌對婦人說:「『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婦人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3-11) 當人人都覺得那婦人不值得同情的時候,耶穌卻放過她,不定她的罪,希望她從此痛改前非,不再犯姦淫,突顯了耶穌那份憐憫罪人的同情心,「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4:15)

耶穌在猶太百姓中和其他拉比一樣,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拉比,不過,他是一位與別不同的拉比。據聖經學者說,在當時的猶太社會裡,跟隨拉比是一份光榮,每個家庭都盼望子女能跟隨一位拉比,聽拉比的教訓,學習怎樣把律法融入生活中。不過許多拉比所能做到的,只是執著於律法的字句,死守規條,耶穌卻能解釋律法背後真正的用意,將律法活用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從這位拉比身上看見一份生命的感染力,而不是被一些白紙黑字的條文所規範,因此耶穌的言行吸引著他們。

另一方面,他不像其他傲慢的拉比,他能夠進到人群裡面去接觸人,特別是低下階層和受鄙視的稅吏和「罪人」(暗指妓女)(太9:10)。他明白和了解那些活在困難和痛苦中的人,從病患困苦中和罪中痛苦掙扎的心境裡面,把他們救出來,並主動伸出他慈愛的手去接納他們,帶給他們生命的曙光。

正如上面引述來4:15的話,他「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他確實曾受過魔鬼三次的試探,物慾的誘惑、崇高地位的誘惑、權力和財富榮華的誘惑,他都能一一勝過。他以人的性情去接受這些高難度的試探,藉此體驗一下人肉體和心靈的軟弱程度,因此他是最能了解我們的軟弱,給我們適切的安慰和鼓勵。他正是以同理心去扶助我們脫困,成為我們最佳的榜樣,效法他如何散發生命的感染力。

太9:36形容我們的主耶穌,「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他充滿同情心和同理心,以人的生命去承受罪人在十架上的痛苦,正是把那份關切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保羅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