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的前瞻性(四)

管家的前瞻性(四)【齊家(3)】 

論到天上的家,就是教會──我們屬靈的家。常聽聞一些長輩過時過節都渴望見到一家人齊齊整整團聚吃飯,共敘天倫,不過成年人各有自己的家庭或有不同住處,老一輩想看見一家人齊齊整整也不太容易。原來我們的主也渴望我們這個屬靈的家可以齊齊整整,信徒常聚在一起過教會的生活,就像初期教會「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徒2:46-47)。這正是教會「齊家」的美滿現象!

「環球電台」《沿路有祢─甚麼是教會?》便探討教會對信徒的意義:

「甚麼是教會?它只是一個可讓基督徒聚會敬拜的房屋,還是一群跟隨耶穌的人凝聚在一起?教會的認知與態度會影響你的屬靈生命。

論到『教會』時,我們所指的並不只是間建築物、神職人員、歷史傳統或神學理論。『教會』這個詞是源自希臘文 “ecclesia”,意思是『集會』或者『人的聚集』。基督徒並不是孤立無援,我們屬於耶穌的大家庭,凡是信靠祂的人都在祂裡面合而為一,無時無刻與主交通。

在教會的大家庭裡,聖徒之間也互相關照。初代教會的人遵從使徒的教訓,每天聚會,一同領聖餐,證明他們心靈合一,歸屬於基督的肢體。他們樂意貢獻自己的財務和時間,表現出彼此關愛、照顧和堅固。我們有盡力去服事教會的弟兄姊妹嗎?我們在教會裡活躍嗎?有效法初代教會的信徒那樣致力於主的教導嗎?我們會將當初從弟兄姊妹得到的關懷和愛護,同樣分享給神家的新成員嗎?我們有對尚未得救的人彰顯神的美善嗎?」

耶穌受死前為信徒祈禱的內容中,一直非常強調信徒的合一「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be one’)。…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約17:20-23) 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便提到信徒合一所需要的五個屬靈品格:謙虛、溫柔、忍耐、愛心寬容、和平連結─「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bearing one another in love’),用和平彼此聯絡(‘in the bond of peace’),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keep the unity of the Spirit’)。」(弗4:2-3)

接著保羅便呼籲以弗所信徒靈命要不斷成長,不要再作小孩,向著教會或信徒合一的目標進發:「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in the unity of the faith’),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2-16) 肢體怎可能各自為政,要發揮出其互相協調的功能,才能讓整個身體正常運作,正如保羅在林前12章所強調的。故此我們不能妄想做了基督徒可以獨善其身,脫離與教會肢體聚會的「束縛」。

最近傳道人在青少崇拜中談到「成長」的題目時便引用了弗4:1-16的經文,講道重點如下: 

人一生成長三次是甚麼時候?

  1. 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2. 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
    • 接受失敗
    • 認識自己的限制
    • 認識自己的位置
    • 需要別人
  3. 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

教會是個群體(身體),確實有不同的人,每個人也有不同的能力。教會信徒要合一,但合一非統一,並非人人都要一樣。現實是多元的,合一要與多元共存。面對一群和我不一樣的人,要「謙虛、溫柔、忍耐、愛心、寬容、和平、聯繫」,多點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物。 

一個人成長會有更多自由,但同時也有更多責任。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恩賜和獨特的位置,要認識自己的恩賜、崗位,並隨之而來的責任和權力。也要認識自己的限制,有些事自己做不來的,便要「彼此相助」「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教會是互相影響的群體,信徒對信仰認真時會互相感染,但不認真的話,也會互相傳染。 

教會要「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需要個人成長和群體成長,個人成長是為了群體成長。成長是要付代價的,成長帶來掙扎,掙扎也帶來成長。成長的過程中,絕沒有不付代價的基督徒。 

個人成長的路上或有失腳─無能為力、麻木、放縱情慾、不再掙扎、自甘墮落,卻要從「犯罪是常態、聖潔是偶然」,轉到「聖潔是常態、犯罪是偶然」。在群體成長中,教會處身在邪惡掌權的世代,堅持信仰價值就需要有抵受痛苦的能耐。

相信很多信徒都會認同,疫情除了影響我們的家庭生活,更大大影響我們的教會生活。視像崇拜以及各類視像小組聚會、主日學、查經班、專題講座等如雨後春筍地應運而生,但都遠不及實體崇拜和實體聚會來得更互動和親切。再加上人的惰性,容易因各種因素和藉口而欠缺崇拜及聚會的動力,甚至已到了視之為可有可無的危機!有見及此,來10:25的勸喻便顯得更為重要─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我們主內肢體要堅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否則更容易給魔鬼乘虛而入,逐個擊破,教我們獨力難支。魔鬼更喜見神的教會變成一盤散沙,就像門徒在耶穌被捉拿的瞬間雞飛狗走的樣子!尤其在疫情中,我們主內肢體更要保持聯繫,彼此關心、代禱、鼓勵和支持,因我們的主曾說過:「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路22:31)

當我們探究約伯的苦難時,我們一向只關注敬虔的約伯為何會承受如此大的痛苦,再將約伯的慘況投射在自己當前的困境之中,很自然地問神:「為何偏偏選中我?」約伯自己也是將苦難的焦點放在神身上,質問神為何祂要這樣嚴厲地苦待他這樣一個敬虔的人,究竟他得罪了祂甚麼?我們研讀《約伯記》時,也會探討幾個來安慰他的朋友所說的是否合情合理,但我們卻忽略了撒但在約伯的苦難中所扮演向神挑釁的詭異角色。《約伯記》開首便告訴我們,撒但首先攻擊的是約伯的家產和僕人,繼而是他的眾兒女,然後才攻擊約伯的身體,接著便是妻子的挑撥離間。

再從約伯與幾位朋友的對話中,透露了朋友的安撫(辯論多於安慰)令約伯極度反感,因他們一致認定他得罪了神,需要從速向神認罪悔改。甚至約伯自己在對話中也有透露親戚鄰舍遠離他,原本社會上非常尊敬他的人也都鄙視他,同樣視他為十惡不赦的人,才招致這樣大的禍患。對約伯來說,這些心理和精神上的打擊可能更痛苦!正如耶穌釘十架前,撒但先攻擊他身邊的門徒,繼而利用社會權貴對耶穌的嫉妒,捉拿他去審判,質疑他抬舉自己到與神同等的地位,是犯了嚴重的褻瀆罪。又煽動曾一度景仰他的普羅大眾向彼拉多施壓,把耶穌釘死。

看見了嗎?撒但最喜歡在我們身邊所接觸的人當中興風作浪!無論我們如何愛主,撒但不但就我們的弱點攻擊我們,還隨時可以攻擊我們身邊比我們更軟弱的人,包括我們的家人、親戚、朋友、教會肢體…去觸動我們的神經,叫我們質疑神對我們的愛。

《士師記》2章10-12告訴我們,「那世代的人也都歸了自己的列祖。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離棄了領他們出埃及地的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去叩拜別神,就是四圍列國的神,惹耶和華發怒。」這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除了關注我們自身的靈命之外,也要關注我們教會肢體的屬靈生命,甚至教會中傳承信仰的下一代,否則教會便會逐漸變質,像歐洲教會的屬靈景況一樣!

有危就有機,視像聚會也有它的好處,在疫情之下我們可以多加利用。最近我便聯絡了在美國留學時在三藩市受洗及成長的教會,透過視像先與師母對話(牧師已返天家),並聯絡上幾位當年曾經一起事奉的弟兄姊妹,分享了當年拍下的珍貴照片(包括在詩班一起唱詩),大家都非常珍惜當年肢體相交的情誼。除師母以外,我與這些弟兄姊妹至少二十多年沒有聯絡。

其中一位在教會一起事奉、與我年紀相若的弟兄,與我先後在同一所大學畢業,他畢業後在微軟工作了一段長時間,幾年前才退休。他太太也是當時在詩班一起唱詩的姊妹,畢業後一同在微軟工作。在微軟工作的同時,那位弟兄已經開始帶職事奉,先後在幾所不同州份的教會義務傳道及牧會達二十多年,現和家人安居於美國東岸。這位牧師就是我在前幾篇文章提到的一位華人牧師,我非常敬佩他熱衷傳道和牧會的心志。

另一位當年才是中學生的姊妹,是那位牧師太太的妹妹,當時已很有追求和很積極地參與不少教會事奉。這位姊妹後來還協助牧師(她姐夫)在聖荷西一所教會牧會,現已和她丈夫在那教會一同作牧師,同心攜手接掌該教會的英文部牧會聖職,感謝讚美主!這位姊妹在我當時服侍青年團契時已是我的得力助手,當我首次和她視像對話時,她掩不住眼中的淚水!我很明白她屬靈生命的追求,某程度上我影響了她不少。我當下給了她一點鼓勵:為你今日在教會全職事奉的成就感恩,要將你的淚水化為力量,栽培更多小羊,像你一樣有渴慕事奉主的心,為自己創造更多美好的回憶。

另一位當年參加青年團契的中學生弟兄是電腦專才,大學畢業幾年後卻毅然往東南亞某個地方帶職宣教至今,職業是當地的英文老師,路經香港時便在我家留宿。

我甚至有機會聯絡上曾經一度作我們團契導師、較年長的兩位姊妹,那時她們是初到美國進修神學的印尼華僑。兩人被神學院差派到我們教會作實習神學生,我們在短短兩年間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她們突然接到我多年後的輾轉聯絡,自然有受寵若驚的感覺。我反驚訝的是,其中一位原來已身在香港達十多年,成為服事印傭的宣教士,我聽罷更喜出望外,希望能在她的宣教事工上給她一點支持。羅10:15說,「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實在要為這些弟兄姊妹願意回應馬其頓的呼聲和長期在事奉上擺上自己感恩。

雖然那些仍住在美國的弟兄姊妹已散居於美國不同角落,但視像對話就像再次將我們拉近在一起。我正積極籌備透過視像對話,將這一小群屬靈肢體連繫在一起,透過定期聚會以了解彼此近況,彼此分享一些屬靈心得、感恩見證和代禱事項,這樣就可以在主愛中彼此關心互勉。 

另外,在偶然的機會下,最近太太又聯絡了一位姊妹,她是我們一家人十多年前曾經參與的教會傳道助理,我也曾在那裡參與文字事工。我們有數次參與了教會的伉儷團契視像查經聚會,分享在疫情中的生活點滴之餘,更要緊的,是從聖經話語的討論和反思中彼此激勵。

在疫情肆虐之下,網上小組視像聚會彷彿變成無牆教會的小組聚會,大家可露面和對話而不怕交叉傳染,身子雖隔離,但仍可作出心連心的即時互動。

詩人這樣說:「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連絡整齊的一座城。眾支派,就是耶和華的支派,上那裡去,按以色列的常例稱讚耶和華的名。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愛你的人必然興旺!願你城中平安!願你宮內興旺!因我弟兄和同伴的緣故,我要說:願平安在你中間!因耶和華我們神殿的緣故,我要為你求福!」(詩122:3-9) 耶路撒冷就代表新約的教會,神在當中作王。「願平安在你中間!」重要的不是城,而是居住在城內那些愛神的人。我們都是同坐一條船,在任何環境下都要堅持維繫這屬靈的家,互相守望,不讓敵人乘虛而入,拆散我們這個屬靈的大家庭!

若我們對守護自己家庭所作出的貢獻視為一種家庭成員應有的責任,好讓我們每日生活作息的棲身之所更和諧美滿,那我們有否將同樣的想法放在我們這個建立和造就我們屬靈生命的大家庭裡? 

要達到初期教會那種合一的美好見證和現象,需要神家裡每一個成員都擁有追求靈命成長的活力。劉彤牧師在主日講壇上談到「效法初代教會的模樣」的題目時,就引用了徒2:41-47這段經文,並說:教會初期,猶太教才是主流文化,而基督教反而受逼迫,卻能快速成長。因此我們基督教受排斥時不需悲嘆,我們反要思考效法初代教會的榜樣,如何在那種惡劣環境下帶來翻天覆地的力量,以活出基督的樣式來影響時代。

初代教會給我們四個榜樣:

  1. 他們有話語的權柄─傳講神的話帶著權柄和能力。後現代的人不是不喜歡真理,而是厭倦說教式的真理。人們希望得到的是一個「經歷得到的真實」的真理。如何能得著話語的權柄?

    • 要熟悉神的話。就是先回到神的話,否則別人問到信仰,你答不出來,如何影響世代?要每天讀神的話,因聖靈的工作離不開神的話。當聖靈感動你時,如果你心裡有很多神的話,聖靈很容易回應你,你便知道神的心意。聖靈又會向你說話提醒你,讓你想起神在經上的話。你裡面神的話愈多,就愈容易明白聖靈引導,你愈能夠經歷到上帝的真實和能力。

    • 要倚靠聖靈的大能。保羅帶著權柄和能力傳揚神的話,原因是他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大能的明證(林前2:4),因此今日教會不能停留在說教的層面。當代文士和法利賽人雖熟讀聖經,卻只是說教,告訴別人可做甚麼、不可做甚麼。他們把神的話當作律法來傳講,反而帶給人心極大的捆綁。事實上,神的話不是律法,而是叫人心靈得自由。神注重的是關係,你想達到某種關係,便很自然知道應該怎樣做。神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生命是帶給人生命力。我們需要求聖靈的恩膏降臨在我們中間,聖靈的大能降臨和彰顯之時,我們便看見神顯明祂的權柄與能力。聖靈打開人的眼睛,人才認識自己的黑暗,斷開一切黑暗的權勢,為罪、為義、為審判責備自己。

  2. 他們有神蹟的見證。徒2:43說,「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眾人「懼怕」,實是敬畏,敬畏甚麼?敬畏使徒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他們用神蹟證實所傳的道(可16:20)。彼得向乞丐說:奉主的名叫你起來行走(徒3:6),就此證明(或印證)所傳的道是活的、是有功效的。耶穌在約14:12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信耶穌的人也要作,就是傳神的道、為病人得醫治禱告。當代發生的,今日仍然可發生!今天就是一個需要醫治的世代─身體的醫治,更是心靈的醫治。這個世代有悖逆、有抵擋,但不需要哀嘆。最怕的是沒有行動,令聖靈醫治的恩膏不能湧流。 

  3. 他們有生活的榜樣。要影響世代,除上帝的話和神蹟的見證之外,人們便需要看見我們生活的榜樣。「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徒2:41-42),這些都是跟從上帝的人,他們的生活是有見證的。基督徒在安提阿被稱為基督徒,是因外邦人看見他們說話像耶穌、走路像耶穌、生活像耶穌。他們不是自稱基督徒,是別人看他們像耶穌。我們剛好相反,自認基督徒,人們卻怎樣看也看不出來!今日教會最擔心的不是外面的逼迫,而是我們失去初代教會生命的見證和生活的榜樣。最大的挑戰是不能活得出我們的信仰,這一定要從每天的生活開始。每天要察驗我們所說、所做、所求、所想,是否合乎神的心意,才能影響這世代。 

  4. 他們有愛心的行動。要顧念苦難人的需要。「道成肉身」,就是道在我們肉身裡顯明,這不僅在言語,也有相應的行動─「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2:44-45) 他們在一處,失去工作就凡物公用,顧念有需要的人。保羅在徒20:35引用主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去鼓勵信徒扶助軟弱的人,這是教會的職責。教會有時花很多時間關心靈魂,辦佈道會叫人來教會,卻忽略人的需要。耶穌永遠走向需要的人群當中,用實際的愛來證明上帝的存在。要用愛的行動來解決世代苦難的需求,才能影響這世代。影響世代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上帝託付教會的職責和使命。

讀經、祈禱、生活見證、愛心關懷等雖是老生常談,卻是每個信徒都必須要做的事。讀經祈禱是與上帝的交流,而生活見證和愛心關懷是關乎實際的行動和表現,對象是人。大家有著同一個心思意念一起去追求和實踐真理,過程中互相鼓勵扶持,教會才能在世界中發揮光和鹽的作用,在各自所屬的社區中成為一盞明亮的金燈臺。這正是天父樂見祂兒女所做的事。

讀經方面,我們的思想每日都需要以神的話來代替滿腦子的雜念。撒但常常先把一個壞的念頭放在我們的思想裡,歪念停留久了便成了「胎兒」,再配合我們的私慾,變成難以抗拒的試探。好比媒體廣告重複出現在我們眼前,不停去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務求令我們不斷產生更多興趣去了解當中所推廣的產品或服務。就像夏娃一樣,凝望著樹上「悅人眼目」的果子便愈看愈想吃,結果被慾念箝制之下吃了禁果。雅1:15說,「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不要讓私慾懷胎,否則心裡已犯罪,懷胎也要「打掉」,即懸崖勒馬,認罪悔改,不要化作行動!

禱告方面,劉彤牧師特別強調祈求聖靈的恩膏降臨在我們身上,像當初降臨在門徒身上一樣,因我們實在需要倚靠聖靈的大能才能成事─「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

王一平牧師在「創視」《一言道破》信息系列中問:「屬靈」是甚麼?基督徒「不是熱心,不是忙碌,不是獻金,不是禁食,不是靈修,不是聚會,不是信仰純正,不是教會職分地位,不是全職半職,不是神學證書,不是講道流暢、唱詩美妙動聽…就等於屬靈,通通不是!」他引用《雅歌》1:4「願你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你」來強調佳偶和良人的關係,並解釋說:「屬靈是和上帝產生愛情,產生那種無比甜蜜關係的流露。『體貼聖靈』就是『知道明白,接受同意,愛心順服化諸行動,討得喜悅。』這種渴慕的擺上也是出自神的恩典。屬靈是生活表現的流露。」最後王牧師以他從畢德生牧師課堂上關於 “spirituality” 的課題所學到的,濃縮為一個字去形容何謂「屬靈」─“integrity” (「真誠」或「融合」),意思是「裡外都融合成為真,內外一致。」「畢博士所說的 “subversive spirituality” (顛覆性的屬靈),就是在任何環境之下,你都能夠滲透,用你的屬靈來產生顛覆性的改變。」王牧師說。

事實上,與神的關係進深,比屬靈知識更重要。屬靈知識可以叫人自高自大,相反,與神關係進深叫人更謙卑。我們越是親近神,越應該覺得自己不聖潔、不公義、不慈愛、不包容……。然而很多人卻在比較裡尋找自我價值─我比你學歷高、身家厚、經驗多…..甚至比你擁有更多的屬靈知識,就是要炫耀自己,抬高身價。永遠比上去的話,永遠不感到滿足。故此,自以為有豐富屬靈知識的人愈要小心,正如保羅在林前10:12說:「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 

藝人王君馨起初踏入娛樂圈時擔任飲食節目,卻因負評如潮而令她事業跌至谷底,更令她不敢外出用膳。她本來就愛吃,但藝人要顧及外表,不能多吃,美食也令她愛恨交纏。原來這時她已患上了暴食症,而且也很討厭自己。

後來她有機會參加了MC Jin(歐陽靖,美國華裔饒舌歌手)的見證分享會,她邊聽邊哭,深深感受到當藝人的辛酸。未幾,她突然聽到神的聲音:「君馨,你不用當偶像,我想你當一個榜樣!」聽罷她感到壓在身上多時的沉重石頭突然消失,整個人頓然輕鬆下來,令她感動得要立即決志信主。事業上也漸獲公司重用。【摘自《號角月報》2020年6月版26頁】

頭腦上的屬靈知識必需要化作順服聖靈的實際行動,否則屬靈生命的「機能」就不協調,正如大腦有意識去作出某些回應,便傳達信息給相關的肢體,肢體便立時作出反應,如沒有反應(或作出有違大腦信息的反應)便是出了問題。曾經有俄羅斯反對派領袖遇害,懷疑吸入神經毒劑,它的作用就是阻止人的腦部傳達信息。

聖靈是我們的啟蒙老師,好比耶穌是十二門徒的夫子。我們要感謝天父賜下聖靈作我們的啟蒙老師,令我們蒙蔽的心可以開竅、剛硬的心可以軟化、悖逆的靈可以順服、軟弱的靈可以剛強、小信的人可以成為滿有信心的人、咒詛的嘴唇變為祝福、挑剔變為欣賞、暴躁的脾氣變成溫柔、冷漠變成體貼、無情變為豪情、短淺的眼光變成遠大、怕事的變為有大志的人。

讀經可讓我們的心思意念被更新,每天過得勝的生活,好比我們每天清早刷牙、梳洗和沐浴,將牙齒內的牙垢、面部和身體上的污漬一一刷掉和清除,使我們精神飽滿去過一天的生活。禱告猶如我們的手機上線後接收最新的資訊,讓我們可隨時接收聖靈的啟示,即時作出相應的行動,免得我們的思想每天不停被排山倒海的資訊干擾,滿腦子都充斥著各種雜亂無章的俗世思想和意念。

美國Joyce Meyer牧師在主日講壇上說,「我們要的不是資訊而是啟示,太多信徒要人餵食神的話了,只曉得舒服地坐著聽人講道。你聽到有用的信息,要用筆記下,不斷重溫,否則你的心永遠被綑綁。你不盡你本分,無人可以幫你。」

生活見證、愛心關懷等都是造就人的行動,正如保羅在林前8:1說,「惟有愛心能造就人」對教會來說,人比事工更重要。劉彤牧師在「主動投入服侍行列」的講道主題中,引用彼前4:10的經文─「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並分享了如下信息: 

在屬靈的大家庭裡,我們是一同成長,一同前進。上帝使我們在這大家庭裡合而為一,成為一個基督的身體。在這大家庭裡,我們不但互為家人,彼此相愛,我們更是互為管家,彼此服事。一般人的直覺是,想到教會的管家就是想到牧師,彼前4:10卻說,各人要按照所得的恩賜,做百般恩賜的好管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家人,也都是管家,彼此相愛,也要彼此服侍。在上帝的家中,每個人都不一樣,要彼此服侍。各人盡自己的力量,一起來付出擺上,就像我們各人的家一樣,家庭就被建立起來。所以我們一定要主動積極投身在教會事奉行列當中,如何投身?三方面:

  1. 要建立一個正確的服事觀。不要以為服事只是一件苦差,否則你絕對不會享受服事的喜樂,也不會看見服事的果效。一個正確的服事觀包含三個元素:

    • 要明白服事是主的呼召。(可10:45) 人子來是服事人,這是主來到世上的使命。我們既然是基督的身體,祂是頭,身體的使命就是順服頭,所以我們的使命也是服事人,不是受人服事。我們是新約時代的祭司,上帝呼召我們要站在上帝與人中間去服事人,把人帶到上帝面前,也把上帝的恩典帶給人。

    • 服事是靈命成長的途徑。在屬靈生命的過程中,我們是需要受裝備,要花時間禱告追求。但只有當你開始服事的時候,你的生命才可能真正地開始成長。禱告追求是屬靈生命的根基,但不能只停留在根基上,要開始成長,學習去面對你自己,學習去與人同工,讓你的個性、你的生命得以成熟長大。不是等到你裝備好了,操練好了,才出來透過服事人來服事上帝。功夫是一個人可以關起門來練,但生命的成長永遠沒辦法一個人關起來成長,只有透過服事才能經歷到上帝的真實。當你在服事的過程中面對挫折,讓你灰心失望時,你轉眼仰望耶穌,才發現祂的膀臂未曾縮短,祂仍然按照祂的信實眷顧著你。當你憑血氣服事,弄致頭破血流時,才懂得謙卑下來,回轉到上帝面前重新倚靠祂,經歷祂的得勝。

    • 忠心才是上帝所看重的屬靈品格。林前4:2說,「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我們常以為管家最重要的是恩賜和才幹,上帝最看重的,是我們有沒有忠心去做上帝所託付我們的工作。不論你參予的服事有多微小,不要輕看你現在所做的工作,不要說大材小用,要好好忠心去做。倘若你對今日所託付你的不忠心,你怎能期待上帝在以後的日子將大事交托給你?在上帝眼中其實沒有甚麼大事小事,每一件事都很重要。在上帝眼中,只有忠心或不忠心。周神助牧師說,小事是小事,在小事上忠心就是大事。

  2. 要明白神國需要工人的迫切性。耶穌看見禾田,叫門徒祈禱:「求主打發工人」,因為上帝需要工人。那時他心裡是很迫切的,他很需要我們來與他同工,因為傳福音的需要實在太大。正如葡萄園的比喻,不同時段不斷邀請閒站的人進園工作,也是表達出主人的迫切感。我們要體會上帝的迫切性,上帝國需要工人,國度的復興需要很多工人去參予。

  3. 要主動積極參予教會服事。在教會不只要做一個旁觀者,一定要主動參與。旁觀者只會評頭品足,看別人的服事,但從來不願意放開自己的生命去與人一同來分享。這個既是你的家,你就必須對這個家盡上你的責任。在一個家作主人和作客人是很不同,客人看見地毯骯髒會視而不見,主人卻自己動手去清潔乾淨。你在家裡是主人還是客人?教會是我們共同的家,需要我們一同來參與,一同來維護,一同來建造,一同來成長,因此我們要效法主的榜樣─「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可10:45)。你必須決心參與才知道教會的需要,才能跟大家一起同心合意建造上帝榮耀的教會。


(
總結)

最後,我想分享某次網上崇拜講道的一段信息,主題為「紛亂時代的三個堅持(信、望、愛)」:

社會環境的意識─

  1. 帶給人負面的情況
  2. 隔離、不信任、恐懼
  3. 對教會諸多限制
  4. 打擊我們的信心 

但網上連線仍可解決。人是橫向連線,要接受挑戰,挑戰連線的信仰方式。與神縱向天地線,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不限制於教會裡。

堅持聚會,愛心相顧。重要的不是聚會,而是實踐(信望愛被激勵)。使命實踐不可停,縱使有限聚令,要創造更多連結

總括來說,1. 以信持守敬拜  2. 持守不移的盼望  3. 堅持彼此相愛。

教會肢體的關係是基於同一個信念:一主、一信、一洗、一神。縱然不是同一政治理念,也可以在主裡合而為一。「和而不同」,才能彼此相愛,而非彼此相害、彼此敵視,夫妻關係亦如是。正如保羅在林前13:13所言,「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難道我們弟兄姊妹一同帶著仇恨返天家、在天家繼續彼此敵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