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與下山

上山與下山 

這一篇可說是延續上一篇《承諾與淡忘》的文章,繼續涉獵神在我們身上的召命。無論是神學生或平信徒,在靈命成長的路途上,都偶然會聽到神的召命,不一定是全時間事奉,卻要踏出安舒區去進深經歷神,承受新的使命。信徒從得到異象到領受召命,到踏出安舒區去體現及實踐召命,為召命而打拼,不再純粹為生活而打拼,整個過程都可能充滿壓力與挑戰、惶恐與掙扎。 

上一篇開首提到一對準新人經歷重重波折,最終毅然攜手步入神學院報讀全日制神學課程,準備接受三至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艱苦造就後,便要重新投入全時間事奉的行列。所有讀畢神學的神學生,正要話別神學院、踏上新的里程碑之前,都非常懷緬在神學院浸淫時那種屬靈生命得著充沛餵養的感覺。就如平信徒參加培靈退修營或短宣之後,都捨不得那數天屬靈生命被餵養或磨練的甘甜。 

神學生能在神學院這清幽兼感覺特別屬靈的環境裡學習,並且與其他有著同一事奉心志的同學在學術上的交流、討論、上課、研經、合作、相交等,都令其感到置身於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同時,他們對教授們諄諄教誨和毫無保留的傾囊相授印象尤為深刻。在神學院的時間愈長,便愈捨不得離開這清幽的屬靈環境與氛圍,依依不捨自不在話下。然而畢業時心裡也是非常忐忑的,因為現實世界始終與那種全情投入於鑽研聖經與神學的退隱生活有雲泥之別。一方面不能再繼續在那種逍遙自在的學習生活中享受靈命被薰陶的樂趣,另一方面卻要再次面對現實世界的殘酷與屬靈爭戰,因此絕大部份神學畢業生對前面事奉的道路上,心情都是戰戰兢兢的。人說下山容易上山難,他們卻有另一番感受─上山既不容易,下山就更難! 

準新人願意克苦己身去裝備自己,接受嚴謹的靈性造就和聖經真理的培育,為要他日踏進不可預知的禾場,披荊斬棘去得人如得魚,實屬可嘉。接受靈命被栽培和造就永遠是一件好事,表示信徒願意攀上靈程的更高處,隨時準備作出更大的委身和付出。但也有平信徒在教會中參加團契一段時間後,仍舊停留在那種醉人的教會生活裡,沒有想過要在教會中或教會外承擔更大的事奉。又或當他們步出教會回到現實世界中,又好像打回原形的忙個不了,無暇想到什麼崇高的奉獻心志。更糟的是,有些信徒根本從不打算投入屬靈生命被栽培的階段,難怪這等「星期日信徒」對教會沒有什麼歸屬感,遑論談甚麼事奉心志。耶穌登山變像的一幕可給我們現下的靈命作一些對照,並作出深度的反省。 

「登山變像」在馬太、馬可、路加都有記載。當耶穌帶領三個得意門徒(彼得、雅各、約翰)上了一座山之後,自己突然變了臉像:「他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兩個人同耶穌說話;他們在榮光裡顯現,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見耶穌的榮光,並同他站著的那兩個人。二人正要和耶穌分離的時候,彼得對耶穌說:『夫子,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他卻不知道所說的是甚麼。」(路9:29-33) 彼得在迷糊中必然極其享受當中的屬靈氛圍,因此打從心底裡說:「我們在這裡真好!」然而,「說這話的時候,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他們進入雲彩裡就懼怕。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有古卷: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路9:34-35) 神在雲彩中向他們顯現,並向他們三人確認祂與耶穌的父子關係,還千叮萬囑他們要聽從祂兒子的話,顯然神對其子的三個「愛將」有特別要求。之後,「聲音住了,只見耶穌一人在那裡。」(路9:36) 他們四人便下山了。 

經文特別提到神人摩西、先知以利亞和耶穌談論他去世之事,表明耶穌受死的日期愈漸迫近。雖然耶穌偶爾向門徒提及他會被害受苦,門徒一直沒有將這事掛在心上,但神對三人這番親自的囑咐必然在這三個門徒心底裡留下不能磨滅的烙印,直到耶穌離世、復活、升天後,他們也會牢記神親自向他們說話的一幕。年邁的彼得在彼後1:16-18便回憶起這難忘的一幕。

我們有必要被帶「上山」去目睹主威嚴的榮光,更深入的認識主的身份和使命,並且在過程中要思量一下對我們個人究竟有什麼特殊意義。好比一個尚未認識神的人,突然在某種環境底下,想到自己一些生存意義的問題,例如「我是誰?我生存在世為了什麼?我死後會到哪裡去?」這等懸疑性的問題。我在中學時就曾在房間向夜空望著零散的閃星,在沉思之間忽然這些人生哲理的問題便湧上心頭,我甚至想到「我未出生時在哪裡?我為何會來到世間?」從那時開始便積極點去認識基督教信仰。信徒在針對自己所信的,也要思想一下類似的問題,例如「我為何做基督徒?就是為了得救嗎?神在我生命中究竟有什麼特別的召命?」更重要的,是要感受到神透過親自向我們說話來傳達祂給我們個人的召命。這是每一個不斷追求的信徒都該有的特殊經歷,這經歷就是要「上山」(接受靈命造就)才能感受得到,而且可能不只上一次! 

我們在山上愈親近主,愈能瞥見祂的榮光是何其耀眼─「臉面明亮如日頭」(太17:2);祂的神聖是何其潔白─「衣裳潔白如光」(太17:2),「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可9:3)。愈在山上停留久了,神自然會親自向我們說話,使命感便愈來愈強,驅使我們去為祂的愛子踏出安舒區,作出委身。以下是今期《浸神院訊》另一個踏上宣教路的見證,見證的那位姊妹就是上了幾次山又經過幾輪掙扎後,作出了義無反顧的宣教委身,她的見證和經歷值得我們去細味,並反思自己的靈程在哪個位置─在山腳、山腰,還是山頂上? 

『初信主的我常渴慕經歷神,但信仰根基並不穩固。到大學階段,因著報讀了學園傳道會的門徒訓練課程,我才知道神不單要我們信靠祂,更呼召我們成為祂的門徒,把生命主權交給祂。同時,我也認識到大使命是主給每個門徒的命令。這份覺醒使我開始學習作主的門徒,也學習傳福音及造就門徒。後來在一個營會裡,我第一次聽到這個信息─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從未聽過耶穌的名字!這信息像一個在耳邊響起的警號,我為許多人未有機會聽聞福音而扎心。 

大學畢業後,我參加了教會的短宣隊,在一個少數民族中生活和服侍了兩個月,初次體驗跨文化的宣教工作。我嚐到在異地見證主是何等喜樂、何等滿足。 

我在大學修讀護理學,畢業後開始在醫院當護士。一些知道我渴望參與差傳服侍的同事跟我說:「當護士也可見證神,你不一定要全職事奉啊!」可是,我卻感到這不是我心裡的領受。還記得在一個音樂會上,我曾被一段默劇所展現的末世情景所觸動。那一刻我向主說:「主啊,我不希望在末世來臨時,自己還在繼續打針和派藥!」我明白醫護人員可以在工作崗位上有美好的見證,但我卻一直渴望更多服侍主,讓更多人認識救恩。另一件叫我震撼的事,是我一位鄰居在醫院信了主,卻在出院後第二天跳樓自殺。她的死使我再次看見福音工作的重要,我體會信主的人必須真正認識耶穌,才能得著新生命。 

2010年我到印度旅行時,曾穿梭於不同的街道,那些討飯的人群和他們無望的眼神就如烙印刻在我心。他們使我想起耶穌昔日走遍各城各鄉,看見人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那一刻我聽見神說:「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路15:6) 我領會到神願意與我同工,跟我分享祂尋回迷羊的喜樂! 

神一步一步帶領我在教會參與差傳的服侍,並學習與宣教士同行。雖然尚未清楚神的呼召,我卻不知不覺地思想自己對哪個民族或國家有負擔、自己可用甚麼方式服侍神。不過,在渴慕服侍神和等候祂指引前路的同時,我卻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自己沒有甚麼才幹和恩賜。我沒有信心踏上宣教路,也未能確定神的心意。 

直到2010年11月,在教會舉辦了差傳年會之後數天,神三次透過彼得「行在水面上」的經文(太14:22-33)回應我。雖然我像彼得一樣懷疑自己的能力,但耶穌以回應彼得的話回應了我:“Come!” 我感到耶穌同樣呼喚我到祂那裡去,我也領會踏上宣教路正是「到耶穌那裡去」。 

2011年6月,在一個跨文化宣教實習訓練營中,神藉著「舉目向田觀看」(約4:31-42)向我呼喚,我感到祂要我往前走,張開眼睛觀看禾場的需要。我回應了主的呼喚,在翌年12月得到母會和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的差派,前往泰國清邁投入接近三年的短宣體驗。這次體驗讓我更深明白道成肉身的重要,我看見只有長時間生活在未信主的民族當中,與他們相處及建立關係,才能向他們傳達基督的愛和真理。 

在泰國短宣期間,我繼續為是否走上全職事奉的路尋問神的心意。神不住將宣教的感動放在我心裡,但我真要離開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以一生的服侍回應主嗎?我心裡仍有點猶疑。到2015年初,我在閱讀《給事奉充充電》時,回想耶穌為我所作的犠牲,感到自己是何等不配領受主的大恩。書裡有一句說話尤其給我提醒:「因著祂付出最大的代價把我們從死亡中救出來,難道不配得我們做出最大的回應?」心裡不斷有聲音問:「你願意嗎?你願意嗎?」是的,主配得我們作出最大的回應,那一刻我回應主:「主啊,我願意!」 

可是,不久我又再懷疑,我感到神已把往普天下傳福音的責任託付了我,只是我還在反覆掙扎。同年4月,我回港參與差會的週年活動,並被安排在一家教會崇拜分享見證。沒想到就在這崇拜中,神再次幫助我立定心志,祂透過《勤作聖工》這首詩歌提醒我,從禾場發出了呼喚。我一面唱著,一面心裡聽見「誰作先鋒?誰願意?誰願意?」的呼喚。那刻我知道神要我不再猶疑,要立定心志回應祂,把自己獻上,到異地當中作宣教士。軟弱的我再次被主的呼喚觸動,我終於堅定地回應:「主啊,我願意!」』 

【資料來源:《浸神院訊》2017年1月號7-8頁「門徒 宣教士」】
 

姊妹在感受宣教使命的經歷上不斷摸索,經過一輪掙扎後才能真正確定神在自己身上的心意,並作出委身。平信徒又如何呢?可曾有過類似的經歷?最重要的,是我們願意作出積極的回應,神自會一步一步帶領我們去接受祂的召命,作出一些突破性的委身,踏出安舒區,接受更多造就,為神作出更大的奉獻。我們不應繼續停留在生活或屬靈的安舒區,感受到神的呼喚時要勇於上山接受造就,使命感自然會愈來愈強烈和清晰,像姊妹的經歷一樣。 

下山就是真正踏入召命的實踐階段,在現實世界中有著不一樣的天空、不一樣的色彩,雖則有可能荊棘滿途,像三個貼身門徒,卻是豐盛而有意義的屬靈體驗,總好過永遠停留在安舒區,不思長進。在實踐階段,神自然會加添我們需用的恩賜和能力去服侍人,為主擺上。 

約書亞重新接摩西的棒之後,帶領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精壯男丁過約旦河,之後過五關斬六將,可謂勢如破竹,震懾迦南地各族各民。在眾多戰事中,約書亞曾一次性打敗五王聯盟(書10:5),甚至對付亞摩利人時顯出大神蹟:「當耶和華將亞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約書亞就禱告耶和華,在以色列人眼前說:日頭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亞雅崙谷。於是日頭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國民向敵人報仇。這事豈不是寫在雅煞珥書上嗎?日頭在天當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約有一日之久。在這日以前,這日以後,耶和華聽人的禱告,沒有像這日的,是因耶和華為以色列爭戰。」(書10:12-14) 

當我們願意為主作出更大的委身,我們會有比以往更不同凡響的人生經歷,為神作事更大膽,禱告更有力,因我們更了解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祂必全力協助我們成就美事。不要忘記耶穌在十二門徒中只揀選了三個貼身門徒上山,去一瞥自己的榮光和經歷神親自臨在和說話。為何他們特別得到耶穌的垂青去委以重任?他們有何與眾不同之處,足以令主對他們刮目相看?這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 

當雲彩散去,神不在他們中間之時,他們只見耶穌一人,那種美好感覺頓時消失於無形,他們清醒過來,回到現實世界,便要坐言起行,下山後照神的吩咐去聽主的話,積極去實踐主的教導和聽主的差遣。同樣,耶穌從復活到升天那四十天的日子裡,門徒不時見到復活的耶穌顯現在他們面前,教導他們聖經真理,開他們的竅,能與復活主一起是何等美好的日子!但當復活主升天後,他們便要再接再厲,秉承主託付的大使命,努力去傳福音、為主作見證、建立教會、栽培下一代門徒去接棒。 

你要做耶穌的貼身門徒嗎?你要有非凡的人生經歷嗎?那就要準備好上山,作更多靈命上的造就了。上山後也要在適當時候懂得下山,去實踐神託付的使命,不要老是停留在山上那種美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