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復活到復興(一)

從復活到復興(一)

一名經營幾家相機器材店的老闆,各店打烊後親自把大筆款項往彌敦道一個自動櫃員機存款,冷不防背後閃出一名女子,持鐵錘向他後腦狂擊三下,即時頭破血流,逞兇者見他未有暈倒,嚇至棄錘落荒而逃。他痊癒後如夢初醒地說:「醒了,真是被她的當頭棒擊醒了!」猶幸行兇者是女子,換了是男性,他說早已一命嗚呼,令他感到人命很「化學」,今後做人也不會太執著,隨遇而安,反而活得更快樂,以後存款也會交由下屬代勞。 

這位老闆透露,自己雖是東主,但買貨、理貨、會計、存錢,甚至連清潔工作亦「一腳踢」,由朝做到晚,比伙記更辛苦!過往他常有怨氣,伙記對他亦有微言,他承認自己有時非常固執,為一些瑣碎問題爭論不休。他笑說:「凡事留一綫,日後好相見,何必每事都和人吵得面紅耳赤呢!」的確,他已經被當頭棒擊醒了。【摘自《星島》2018.4.1  A12頁】 

很多人也是一樣,順風順水時樣樣事情都很執著、斤斤計較,但遇到一些重大打擊之後,樣樣事都「睇化」了,有如當頭棒喝,從中醒悟過來。同樣,許多人無病無痛時,不會注重身體健康,到有事時聽醫生吩咐才會特別關注要生活作息平衡、有健康的飲食和適量運動等。許多見證告訴我們,人的信主歷程也是這樣,一帆風順時不會想到要信靠耶穌,到落難時才肯放下偏執和成見。歌星彭家麗分享自己被扑頭後才返教會而信主[參《就地取材(才)》一文]。 

九十年代台灣女歌手何方,在《黃國倫的異想世界》的「創視」節目中,分享了一個名為《從憂鬱飛向陽光》的見證,她坦承自己是那種非走到盡頭都不肯低頭的人。當她發覺自己患上憂鬱症時,她在工作上沒有任何異樣,但回到家裡便情緒極不穩定,仿如活在另一個世界似的,有次甚至覺得有一種詭異的力量迫她去跳樓!她直言那一刻是身不由己,她只能爬在地上,因為她若站起來,那種力量便驅使她步往窗前了結生命。那時她便想到打電話給基督徒的姊姊,姊姊旋即過來,她才得以保住性命。她開始返教會,因教會牧師都曾經患過某些病,特別關心她,她慢慢從信仰中經歷神,現在用獨特而美妙的歌喉去唱詩歌頌神。節目主持也能感受到她的悠揚妙韻,是從靈裡發出感恩的迴響。她回想過去曾慣性地去找一位「通靈師傅」解決事情,直到有次通靈師傳都解決不了,連人影也不見。如今她明白魔鬼的技倆是先用各種甜頭去吸引人信任和接近牠,最終的目的卻是要取人的性命! 

也許你仍然享受著復活節假期的歡樂日子,今年的復活節對你來說又有沒有甚麼特殊意義呢?是否又一如既往,歡度了一個集吃喝玩樂於一身、「快活過神仙」的歡樂時光?復活節的崇拜主日,牧師引用了約20章關於抹大拉的馬利亞遇上復活主的一段經文。在空墓前哭得死去活來的馬利亞,看見耶穌時她以為是看守墓園的人,還請求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裡,我便去取他。」(約20:15)。當耶穌呼喚馬利亞的名字時,她才認得出是她朝思暮想的主,竟然復活了!她「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20:16) 復活主囑她去告訴他的門徒,他將要升天見他的父。馬利亞帶著無比雀躍的心情,急步回去告訴彼得和其餘的門徒。幾日來的憂鬱頃刻煙消雲散,彷彿她自己也從死裡復活,至少她的心情是這樣。 

作者約翰接下來就是記錄復活主三次向門徒顯現,第一次只有十個門徒,多馬不在場;第二次多馬在場了,他在門徒當中是最多疑的一個:「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約20:25) 耶穌第二次的出現,正是為釋去多馬的疑慮而來:「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約20:27) 耶穌很歡迎多馬去摸他被釘和被刺的傷口,多馬再沒有半點懷疑,與其他十個門徒一樣,主升天後全心全意為耶穌復活作見證,不負主所託。 

耶穌在升天前也曾經出現在他的親生兄弟雅各面前,同樣為了釋去他的疑惑。保羅在林前15章對哥林多信徒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末了也顯給我看…」(林前15:3-8)。在耶穌傳道的三年裡,耶穌的弟弟們並沒有接受他,反而處處冷嘲熱諷。當耶穌仍在加利利傳道時,作者約翰回憶說:「當時猶太人的住棚節近了。耶穌的弟兄就對他說:『你離開這裡上猶太去吧,叫你的門徒也看見你所行的事。人要顯揚名聲,沒有在暗處行事的;你如果行這些事,就當將自己顯明給世人看。』因為連他的弟兄說這話,是因為不信他。」(約7:2-5) 

這位雅各是初期教會的領袖。徒12章記載彼得第三次被囚禁時,天使救了他出來,彼得回去告訴門徒「主怎樣領他出監;又說:『你們把這事告訴雅各和眾弟兄。』」(徒12:17) 另外,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宣教旅程結束回耶路撒冷,「述說神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事。惟有幾個信徒、是法利賽教門的人,起來說:『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吩咐他們遵守摩西的律法。』使徒和長老聚會商議這事」(徒15:4-6),引發了第一次全教會辯論大會,然後彼得表達他認同保羅的做法,雅各跟著聲援說:「諸位弟兄,請聽我的話。方才西門述說神當初怎樣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於自己的名下;眾先知的話也與這意思相合。….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徒15:13-15,19-20) 事件就這樣平息了。保羅在加2:9也提到,「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磯法、約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叫我們往外邦人那裡去,他們往受割禮的人那裡去。」 

為何保羅特別提到復活主曾顯現給雅各看?原因就是雅各是教會三大柱石之一!而保羅上述的話正是回應哥林多教會中有人訛傳耶穌沒有復活:「既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林前15:12) 耶穌的親兄弟對耶穌的生平瞭如指掌,雅各曾一度懷疑自己哥哥自稱上帝兒子的妄言,然而他親眼看見哥哥復活,不由他不信,他更大發熱心積極傳耶穌復活的福音,成為教會領袖。 

跟隨耶穌的十二個門徒都是膽小如鼠之輩,除出賣夫子的猶大之外,其餘的門徒在耶穌被捕時各散東西。空墓令很多人猜測誰把耶穌的屍體抬走,包括他的十一個門徒,門徒更為事件免受到牽連而匿藏屋中不敢露面。保羅列出有多少人親眼見過復活的耶穌,除了這些第一身見證外,他們熱心傳福音的程度表現出他們的行為有180度轉變,包括最現實、憑眼見的多馬和與耶穌一起成長的親兄弟雅各。若耶穌復活只是使徒虛構出來的謊言,他們斷不會全體都為堅持宣揚這謊言而冒上生命危險,直到殉道的一刻,這從心理的角度上是說不通的。然而從他們各人行為轉變的差異,足以證明耶穌復活是鐵一般的事實。 

不過耶穌還未升天前,縱使十一個門徒已見過復活主兩次,彼得和多馬等共七個門徒竟然想到重操故業去打魚!約21章告訴我們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向門徒第三次顯現:「這些事以後,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向門徒顯現,這是第三次。」(約21:1,14) 耶穌這次出現的目的,並非如先前兩次要證明自己復活,而是再度呼召領首的西門彼得放棄打魚為生的念頭,他三次呼籲彼得「你牧養我的羊」,並說:「你跟從我吧!」(約21:16,19) 到耶穌向十一個門徒頒布大使命,臨升天前囑門徒留在耶路撒冷聚集、等候聖靈的降臨和差遣,期間十一個門徒「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徒1:14)。到門徒在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才開始建立教會,謹守主的大使命傳揚福音,教導信眾遵行主在地上的教誨。 

整卷《使徒行傳》都不停印證聖靈在門徒心中積極的參與,成為他們不遺餘力地傳福音、建立教會、培訓門徒的推動力(“energizer”),正如主在升天前的一刻,門徒問:「『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說了這話,他們正看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見他了。」(徒1:6-9) 回想我們信主的歷程中,由懷疑到初信、由初信到成長,都是要不斷經過祈禱和對聖經真理的渴慕與追求,然後滿腔熱誠地傳福音、在教會和社區事奉,背後都有內住的聖靈一直在感動和推動我們將愛主的心化作實際的行動。信徒個人以及教會的復興,離不開聖靈的參與,問題是我們有多少時候願意順服聖靈的感動和推動,叫我們復興呢? 

數年前閱讀《腓立比書》時,讀到腓3:7-8的經文,將我的默想記錄下來,回看這段默想依然對自己有很深刻的反省和提醒(參「默想經卷」─《腓立比書》─「腓3章1-11節」),其中一段這樣說: 

「按使徒行傳記載,他(保羅)在大馬色的路上被主的榮光照耀,瞎眼三天三夜才得以重見光明。(徒9:9) 這三天三夜他在想什麼,作者路加沒有交代。然而三天過後,他不但認識了耶穌是拯救以色列人的彌賽亞,還悟出一個人生道理:先前與他有益的 (gain),現在因基督都看成有損的 (loss),甚至可以『丟棄萬事 (‘count all things but loss’, 視一切為損失),看作糞土,為要得著 (win)基督。』(8節) 保羅三天三夜可以釜底抽薪,完全徹底地扭轉他的人生。我們信主後需要多久的時間,才可徹底地扭轉我們糊裡糊塗的人生,視萬事如糞土,以認識基督為至寶呢?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人生有幾個十年(給你花呢)?總不願到人生的終點才恍然大悟吧!」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這句出自無綫09年的電視劇《巾幗梟雄》中、飾演柴九的黎耀祥的一句說話,成為街知巷聞的城中金句,至今仍然不絕於耳。黎耀祥也憑該劇成為TVB首名「三料視帝」─「我最喜愛的電視男角色」、「最佳男主角」、「tvb.com 人氣大獎」。《時代論壇》一篇文章報道一位傳媒機構的主席在自己的網站節目中訪問黎耀祥時分享說,「他說了兩點,很值得分享:一是劇集的對白能流行起來,必然是道出了人民的心聲;二是一個好演員是要將生命奉獻出來,不抱著在這行能得到甚麼為目的。」 

這位訪問黎耀祥的「想飛傳播」主席劉倩怡續說,「十年過去了,腦內曾掠過:假如我十年前不離開TVB,現在揹著藝人身分,偶然說說見證,做些慈善工作,日子會否容易一點嗎?這十年,我有過孤單得像在曠野上的時分,萬里無人,看不見出路;無形的手像捏著本已薄弱的意志擠完又磨;然後你還要問自己,還繼續嗎?過了十年,對於商業市場,我作為一位不算紅的藝人,價值已經回到零;對於教會,我也只是一個不算紅的前藝人,價值也是差不多。……早前,我才真的驚覺自己不知不覺地已走了十年的路,最感動的一次發生在幾個月前,我一個人在辦公室,想著、哭著,打個短訊給先生(藝人鄭子誠),他回應:『你就當替我儲天上的錢啦!我負責你在地上的,你負責我在天上的。』人生有幾多個十年?若果所信的一切不是真的,這十年值得嗎?這十年,我看見敵人不是甚麼流行文化,而是人內心的迂腐的真實,就更懂得甚麼要反省、堅持和珍惜。」
【摘自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4254&Pid=1&Version=0&Cid=150】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對於年青人來說,這句話可能影響不大,但對於許多年過半百的人來說,換來的只是不勝感慨!正如摩西在詩90:10慨嘆,「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摩西80歲才蒙召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最終活到120歲,之前有40年時間在米甸的曠野生活,餘下40年也是在曠野漂流,當初跟隨他出埃及的一代已相繼死去。無論這篇詩是哪個時代的作品,他已然看透萬事萬物,整篇詩道出人生無奈的寫照。黎耀祥自言將生命與拍戲結合,我們若能有他那種積極進取的心態,無論人生有幾多個十年,至少對他來說,做演員也好,做其他行業也好,無論做幾多個十年,相信都不枉此生。我們基督徒又能否將生命奉獻出來,讓我們的生命與信仰結合,在各行各業中為主而活呢?今期《中信》有兩個見證都是與十年有關,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 

(見證一)

「由未信主至信主,我經歷了十多年掙扎。爸爸、媽媽、三名姊姊都是基督徒,高中開始,家人已不斷向我傳福音,邀請我參加大大小小的佈道會。聽這福音十多年了,我傾向相信有一位造物主,但不等於要跟隨祂。大概因為我高傲的性格,認為我的生命只需靠自己,信仰只是給弱者的寄託。 

2000年開始,家裡經歷了大大小小的風浪,那年父親生意失敗,住所給銀行收樓,一家人要分住各處避債,過著十多年不穩定的生活。父母因為生意失敗才信主,雖然生活動盪,卻滿有平安。母親於07年患癌,翌年復發,一家人卻充滿正能量面對種種不幸,我看在眼裡,非常反感,不禁想:如果真有上帝存在,祂不正是製造這些苦難出來,設局叫人跟隨祂嗎? 

2011年,我確診二期乳癌,坦白說我不感意外,因為我確信上帝設局要我患病,無非是要我成為信徒。我覺得祂的手法很卑鄙、低劣,堅決不想跟隨祂。患病後,人生觀的確改變很多,例如:學會活在當下、深深體會生命、光陰寶貴而做事不馬虎、更懂得珍惜家人和朋友……就是這些『自我感覺良好』,令我沒有再思考信仰問題。 

2016年,癌症復發,且擴散嚴重,身體裡有25個腫瘤,影響頸椎,隨時會癱瘓。我心想必死無疑,心中不禁自問:『我還捱得住嗎?我會痊癒嗎?我還有明天嗎?….』那一刻,一道陽光射來,有聲音對我說:『別擔心,我會陪著你。』」 

我原是時裝設計師,在這行業超過十年了,得悉復發時剛獲公司擢升為首席設計師,心情大起大落。我向同事哭問:『為何這世界如此諷刺,得到擢升卻又患病,要停止工作?』同事還未及安慰,我第二次聽到有聲音對我說:『或許這是你辭職的最好時機了。』因從網上得知時裝業原來是世界第二大污染來源,而我工作上常被客人追新款,頓覺反感,因此我患病前已有轉行的念頭,想做一些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 

那一刻,我頓感這位親自在我心中說話的上帝如何了解我,我性格執著,不輕言放棄。然而上帝絕對知道,要我白白放棄經營了十年的事業是沒可能的,所以安排我擢升。我彷彿明白祂的意思:『你已證明自己的能力,放手吧!』我突然感到祂是如何明白我、了解我、愛我,一直默默等待我信主。恰巧這時,大姊傳了一段短訊給我,內容為接受耶穌的禱文。數天後,我在她的帶領下,祈禱信主。 

從前我懷疑基督教只是給弱者的寄託,我從聖經找到答案:『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 對,基督教是給弱者的,但誰不是弱者呢?誰膽敢說自己一生沒經歷過低谷挫折呢?原來從前我沒有開放自己,沒留心細聽福音,只堅持己見而誤會了上帝的美意。我明白到這些苦難和挫折並不是上帝裝設的陷阱,而是祝福! 

美國作家Philip Yancey在 “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 一書中提到痛楚是上帝的擴音器,形容得真貼切,上帝彷彿用病患作擴音器向我大聲呼喊:『我在這裡!萬大事有我幫你搞定!來跟從我!』我深信這十多年的經歷有上帝的美意,祂揀選了我為祂作見證,感動更多人信主。我確信這些經歷是上帝給我的功課,是我活出祂旨意的裝備。如果我一生也在安舒的環境下,怎能學會如此重要的功課? 

我的故事又有戲劇性發展,我和未婚夫Mike於結婚前一個月,檢查報告確診癌症再度復發。深知病情到此地步,很難再樂觀下去,但面對這一而再、再而三的壞消息,我並沒有遷怒上帝,反而有滿滿的平安臨到我身上。身體雖然衰殘,但耶穌應許所有信祂的人有永生盼望。不但如此,我更深深感恩,雖然身在死蔭幽谷,但天父為我預備了強大後盾:疼愛我的家人和對我不離不棄的伴侶。無論前路如何,我也不懼怕。 

我最喜歡的經文是傳3:11─『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上帝的創造有其日程,只要我們順應祂的帶領,祂的大能可將萬物轉成美好,即使醜惡如癌症或死亡也可以!耶穌便是最好的例子,祂雖被出賣誣陷受死,但上帝卻用此化作救恩,用寶血洗淨我們的罪,死亡也可轉成極寶貴的恩典!」 

【資料來源:《中信》2018年4月刊1-4頁「苦難非陷阱」】

(見證二)

「我是電影《十年》的監製,在基督教家庭長大,自小已信主。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走到今天,我在許多艱難處境看見上帝,在此分享製作《十年》的心路歷程及我的生命故事。 

逾二十年前,我在美國一間基督教大學念碩士,修讀電影,校徽旁有句話:Christian leadership to change the world (基督徒領袖改變世界)。該校希望訓練學生帶著專業服侍社會,為社會帶來改變。過去二十年,上帝將這句話放在我心。大學時期我已決定將生命交給主,甚至想為祂做一些事,但上帝有祂的時間。讀完電影回港工作,沒加入電影業,反而踏進資訊科技界,一做便十年。當時互聯網剛剛興起,獲高薪厚職,又有機會到美國矽谷工作,以為很風光,事業有成。 

十三年前,因甲狀腺和荷爾蒙有問題,進一步檢查發現腦裡有個腫瘤,壓住視覺神經,影響左眼視力。我向上帝祈禱:『我將生命交給你,無論這病怎樣,請你帶領我。』 

完成長達八九小時的手術,醫生竟說腫瘤未清,需多做一次手術。雖然我非常震驚,但想起爸爸在我進入手術室前送我的經文:『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進入他的院。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MSG “Enter with the password: ‘Thank you!’ Make yourselves at home, talking praise. Thank him. Worship him.”) 沒想過原來入手術室的密碼是存感恩的心!上帝透過這節經文安慰我。教會牧師為我祈禱,送我一節經文:『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29:11) 我帶著平安感恩的心做第二次手術,歷時七小時。醫生指,手術中途腫瘤好像萎縮了,很易移除。 

休養康復期間,前後做了二十多次電療,我感到上帝要我放下工作,為祂做一些事,於是決定康復後便辭職,修讀神學,裝備自己。08年四川大地震,上帝帶領我去四川接觸受災學生。地震當天,一位學生沒有上學,後來發現全班同學都死了。我們每月探訪,與他同行,看到他由一個鬱鬱不歡的年輕人,變成面帶笑容。上帝在我沒有想過的時間,帶我進入別人的痛苦。生命故事的頭半段,是上帝要預備我。 

這幾年有機會做回老本行,開始多拍電影和接觸媒體。《十年》是關於香港未來想像的電影,2015年12月上映,探討香港未來十年會變成怎樣,是低成本製作,沒想過帶來極大迴響,而且能在戲院正式上映。《十年》在戲院上映期間,場場滿座,其後更進入社區(包括大學、中學、教會、神學院等)放映,接觸了很多人。電影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 

上帝為我們開了很多道路,不論教會內外,這電影都引發很多討論,並在海外電影節上映,受到不同地區的關注。現正籌備《十年》國際版,拍攝不同地區的《十年》。凡此種種,都是我料想不到的。 

從二十多年前讀電影,到十多年前患病時決定為主做一些事,上帝一直帶領我,我只是回應祂給我的使命。上帝將我們放在不同崗位,有不同使命。憶起十多年前做手術的片段,祈禱說:『上帝,祢已給我十多年服侍祢,為祢做了一些事,我只有感恩,不知可否再有十多年為祢做事呢?再次將生命交給你,我不想帶著恐懼度日。』我最怕腫瘤壓著視覺神經致失明,我不一定要痊癒,只求經歷上帝的同在。 

《十年》結尾有一句:『時勢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出自《阿摩司書》五章13-14節。在現今社會,我們真的要面對前面難走的路,求善非求惡。最後一幕是『為時已晚』字樣轉為『為時未晚』,我的生命在上帝裡面,一定為時未晚,香港也一樣。 

人生十年又十年,我們要看上帝給我們的生命,都有祂的心意,可能今天你面對的事與我不一樣,但我希望你也能經歷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資料來源:《中信》2018年4月刊12-15頁「十年又十年 為時未晚」】

(註:上述見證者是蔡廉明,蔡元雲醫生的兒子,也是突破機構的影音及數碼媒體經理。他在突破網頁上說:「突破」一直重視媒體創作,近年製作了幾套紀錄片:《趁還有墟》、《移家》和《突破時代》等均探討不同的社會議題,以影像引發年輕人有更多的思考與討論。「突破」更積極鼓勵青年創作,近年舉辦的「U-Action 青年行動錄像節」,以資助拍攝短片的形式,鼓勵青年以紀錄片或劇情片去關心社會,體驗愛與公義,用影像為城市發聲。) 

之前我提到一位患血癌的弟兄再次入院做特級化療,入院前聽他說瑪麗醫院預計在四月中安排他做骨髓移植,話雖如此,再次探望時他說要等有適合的骨髓才能成事,況且他當時的白血球指數低得嚇人。我每天晨禱都記念此事,期望儘快有合適的骨髓為他做骨髓移植的手術,也祈求主至少多給他十年的壽命。昨日剛從他的Whatsapp傳來一個好消息:「瑪麗醫院已找到香港志願捐贈者並完成了配對,叫我四月中旬上QM做身體檢查。」得悉這位年過半百的弟兄很快可以做骨髓移植的手術,我和太太都感到喜出望外。相信他若有多十年二十年的壽命,必然會更把握餘下僅有的光陰努力事奉主。 

有人說,百合花代表復活的基督,它的聖潔、它從腐朽中的新生,都在訴說一種新的生命。一位爸爸將兒子從路邊拾回來的小枝幹,立在天台的大花盆裡,作幾棵火龍果用來攀附的木樁子。一天,兒子緊張地跑過來拉著他的手:「爸爸,快上天台看看,神奇的事發生了!」原來那木樁竟長出兩片小嫩葉,「木頭居然能復活。」爸爸不禁讚歎。數天後,枝幹上的葉子長出形狀,他認出是黃槿,想到古語云:「枯木逢春猶再發」,明白只要枝幹裡仍存留著生命,一旦下到適當的泥土,生命就被喚醒。他從中領略到:復活是神奇,但並不神秘;復活是奇妙,但並不稀奇。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約11:25),復活並不神秘稀奇,只要把生命放在耶穌裡,就有復活的生命。【摘自《中信》2018年4月刊 封底「復活的木頭」】 

「枯木逢春猶再發」,信徒復興也一樣,並不神秘也並不希奇,只要我們順服聖靈的感動、推動和帶領,也可以將腐朽化神奇!正如許冠傑《腐朽化神奇》歌詞中說:「

不要自欺  就有存在趣味
切勿忘記  前路每多生機
只要立心爭氣  你會向高處飛
人生難免多傷悲  何必呼天搶地
人生猶如做緊戲  NG咗Take Two嚟過  就腐朽化神奇」 

為何信徒要復興?一首我在年青時在教會或培靈會常唱的詩歌─「願那靈火復興我」,歌詞很能反映基督徒的靈命時高時低:「 

願那復興我的靈火,重新再來一次復興我,
起初的信心何處失落,我願悔改重新再得著。

在明媚的春光裡,在幸福的生活中,
我們陶醉,我們歡樂,早把主恩典忘記。 

願那復興我的靈火,重新再來一次復興我,
起初的希望何處失落,我願悔改重新再得著。

在穩妥的事業裡,在迷人的笑聲中,
我們遊戲,我們沉迷,早把主恩典忘記。 

願那復興我的靈火,重新再來一次復興我,
起初的愛心何處失落,我願悔改重新再得著。

在艱苦的歲月裡,在百般的試煉中,
我們禱告,我們儆醒,毋把主恩典忘記。 

願那復興我的靈火,重新再來一次復興我,
起初的愛心何處失落,我願悔改重新再得著。」

聖樂作曲家楊伯倫先生分享他這首詩歌時,強調復活主升天後,差遣聖靈保衛師來幫助我們,叫信徒不要擔憂,因為聖靈是無所不在的,常居於我們心中,指引我們走當行的路,這才不致跌倒。
【摘自 http://yeungpaklun.blogspot.hk/2007/12/blog-post_28.html】

這首歌令我想到主在《啟示錄》叫使徒約翰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說:「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啟2:4-5) 復活主這一句語重心長的說話,就是呼籲教會信徒要靈裡復興。雖然主在啟2:3稱讚以弗所教會信徒「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但上述的話證明以弗所教會的信徒愛主愛人的心逐漸冷淡,沒有起初信主愛主時那種熱心的程度。他們的屬靈光景已冷淡到一個嚴峻的地步,需要主親自透過使徒約翰去寫信責備他們,提醒他們在某個階段靈性開始墮落,必須從速悔改,否則主不會再理會他們。若然這樣,教會便不能繼續在地上發揮鹽和光的用途,正如主在太5:13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我們的屬靈光景是否也是一樣,「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2:4-5這句屬靈警語,對信徒復興是一個很好的反思,短短兩節的經文已包含了靈命復興的一些重要元素,包括:回想當初如何熱心事奉、愛主愛人,回想在哪個時段、在甚麼情況下跌倒,認罪悔改,再次重拾以前與主那種甜蜜的關係,燃起愛主愛人的靈火,再次熱心事奉,不但在教會內彼此服事,在教會外也要將主的愛彰顯出來。

假若信徒的靈命墮落到像老底嘉教會「不冷不熱」的屬靈景況,那就更糟糕!主怎麼說?祂說:「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啟3:15-16) 為何靈命像冷水比溫水還好?愈冷表示愈遠離教會、遠離神,這些信徒還有機會被「當頭棒喝」,當他們完全醒覺之後,將會比以前更加大發熱心去愛主愛人,爭取更多事奉主的機會,彌補他們的罪疚和過往所虛耗的光陰。更糟糕的屬靈光景,就是像溫水般覺得自己的靈命還不錯,仍然有定期返教會崇拜聽道,每日三次謝飯祈禱,然而他們自覺一邊愛世界,一邊愛教會,還感到相當滿足,「自我感覺良好」,不思長進,這些人更難被推動去復興靈命。就像耶穌浪子的比喻中,浪子分得一大筆家產後到處花天酒地、揮霍無度,「衰到貼地」之後突然腦海中叮的一聲,醒覺回頭,徹底悔悟,寧回父家做家僕,霎時看見父親已在門口默默等待他回家,此時更明白父慈愛憐憫之心。相反大兒子在家中一直覺得自己是孝子一名,反而妒忌父親對小兒子的偏袒關切,耿耿於懷,他看不見自己有任何需要改善的地方,這等人更難勸喻和感到內疚。

不知大家知不知「溫水煮蛙」的含義和教訓,最近我在「創視」聽一位牧師講解聖經時引用這詞彙才稍為明白。他說青蛙是冷血的兩棲動物,只適宜在涼水中游泳,但當青蛙在慢慢煮熱的溫水中暢游時,溫水到達一個沸騰點,便足以令牠死亡。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這著名的「青蛙實驗」,科研人員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同樣是水煮青蛙的實驗,當科研人員把青蛙先放入裝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慢慢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直至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在熱水中被活生生熱死。

「溫水煮蛙」道出了一個人生道理,就是對漸變的適應性和習慣性失去戒備而招災的道理。突如其來的大敵當前,往往讓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禦效果,然而面對安逸滿意的環境,往往會產生不拘小節的鬆懈,也是最致命的鬆懈,到死時還不知何故。

我們的靈命是否像溫水煮蛙一樣仍在沉睡階段,聽不見主溫柔的聲音,多次沒有回應聖靈的感動,需要主用責備甚至警告的語氣來呼喚我們甦醒過來?還有聖靈仍「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羅8:26)。讓我們不要再沉睡迷思,尤其那些信主愈久的信徒,靈命早已復活,成為新造的人,若不斷在屬靈生命上有追求,靈命該可成熟到為主大發熱心,幫助一些慕道朋友去信主,幫助一些初信會友成長,在教會以外將主的愛延伸出去,散發基督韾香之氣,吸引周圍的人去體驗一下我們的信仰,如何靠著主復活的大能得著改變,成為今日的我!人生有幾個十年?若你在教會經年累月,仍活在初信階段,靈命仍在沉睡得像保羅在林前3:1所形容的「在基督裡為嬰孩」,你如何能幫助一些慕道朋友和初信者進入靈命更成熟的階段?在他們面前你不會感到無地自容嗎?正如《希伯來書》作者對一群信主有一段時間的猶太信徒說:「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喫奶,不能喫乾糧的人。」(來5:12) 還是你認為手上握有進入天堂大門的門票已經心滿意足?

別忘記主給我們頒布的大使命:1.「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2.「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28:19-20) 主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甚麼是「道路」?「道路」就是將人帶到父上帝面前,認罪悔改相信主,成為新造的人,有新生的樣式,彷彿從死裡復活一樣。甚麼是「真理」?真理就是主自己!看看主在地上如何行事為人,便明白甚麼是真理,以主為榜樣,從主的身上多所學習。甚麼是「生命」?就是將主的愛活現在生命中,讓人從絕望中看見主是我們生命的主,有主同在便有出路。

對著空墓悲痛欲絕的馬利亞,當主對著她說話時,她仍眼泛淚光,在迷糊中看不清眼前出現的人原來是她深愛的主,更沒想到主會從死裡復活!當主呼喚她的名字,她彷彿從睡夢中甦醒過來,生命再次充滿活力,聽主的吩咐,一生跟隨聖靈的帶領,為主發光發熱。甚麼攔阻我們看不見復活的主、聽不見主溫柔地呼喚我們的名字、聽不見主的吩咐?我們要靠著仍然關心我們靈命的主,竭力將這些攔阻除去,免得我們繼續活在迷糊的狀態中,叫我們的生命失去活力,無法再影響他人的生命。

耶穌在太25章論到「十個童女的比喻」說:「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燈出去迎接新郎。其中有五個是愚拙的,五個是聰明的。愚拙的拿著燈,卻不預備油;聰明的拿著燈,又預備油在器皿裡。新郎遲延的時候,她們都打盹,睡著了。」當新郎快將出現的時候,「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預備好了的,同他進去坐席,門就關了。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他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最後耶穌補充說:「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太25:1-13) 解經家一般將比喻中的「油」指向「聖靈」,愚拙的童女說「我們的燈要滅了」,證明她們手上的燈仍有燈油使燈亮著,不過剛好油盡燈枯之時,新郎快將出現,她們卻沒有另外攜帶一個裝油的器皿作補給,以致買油時錯過了進門享受新郎的婚宴,多麼可惜!我們信主的固然都有聖靈內住我們的生命裡,但惟恐我們的靈命會有「油盡燈枯」之時,因此主鼓勵信徒要保持警醒,要常「預備油在器皿裡」,作聰明的人。不要等到靈命枯竭之時,生命結束的一剎,才說要為主發光發熱,恐怕為時已晚,見主面時雖不至於被主拒諸門外,卻像保羅所形容的難堪光景:「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林前3:15)。趁為時未晚,讓我們趕快向主買「燈油」,追求靈命的復興─「願那復興我的靈火,重新再來一次復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