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與淡忘

與淡忘 

教會弟兄或姊妹毅然進入神學院修讀全日制神學課程,必然是因為強烈感受到神的呼召而作出相應的回應,目的是為了將來畢業後能全時間投入事奉的行列。卻很少聽到夫婦倆一同全時間報讀神學,而準備籌辦婚禮的憬仁和泳梅竟然先後回應了神的呼召,一同報讀神學,準備全時間事奉神,更是極其罕見。兩人在新一期《浸神院訊》的分享見證實在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去仔細看看。 

憬仁在大學是一名欖球健將,從比賽中拿了不少獎項,卻因兩次在球場上嚴重受傷,欖球員的生涯被迫及時煞停。一年後受浸加入教會,立志遵行神的教導,跟別人分享救恩。曾在青少年及職青團契事奉的他,最後擔任了教會的執事,開始去認真思考如何按聖經真理去施行教導、牧養及關顧的工作。後來在偶然機會下參加了浸神的音樂頌讚會,當晚講員呼召全職事奉,是他始料所不及。 

「那時我內心受感動,眼淚不住流,開始問上帝:『祢在呼召我嗎?』心裡忐忑,在掙扎中突然出現一個意念:『你若不回應,你會後悔!』當刻,我望一望坐在身旁的未婚妻泳梅,她點一點頭後,我便立刻由看台跑到台前,心情緊張極了,猶如急須去表白。」憬仁接著分享說:「講員禱告後,我坐在一旁繼續禱告,心情非常複雜。其後我跟泳梅分享心志,她表示支持卻有所保留,因為她擔心若我日後全職事奉,會影響我們將來的家庭和經濟的需要等。」 

至於他的未婚妻泳梅,在感情路上跌跌撞撞,後來還主動找前度男友復合。但自她受浸歸主後,與未信主的男友在信仰上有很大張力,當她愈親近神,愈為自己與男友的感情掙扎。經過一年多掙扎和不安,她主動提出了分手,並求主在她生命中作王,幫助她更認識祂,也更投入教會的事奉。 

及後五年,她在教會擔任青少年組長,看見許多年青人信主後便漸漸流失,自己不知如何處理,很希望能接受裝備,幫助自己和別人在信仰上扎根。於是她報讀坊間的信徒造就課程,學習當組長、輔導、心靈醫治等。 

14年5月,她跟未婚夫憬仁一同出席浸神的音樂頌讚會,當晚目睹未婚夫領受了神的呼召,計劃在翌年9月入讀神學院,還準備在同一個月舉行婚禮!這個突如其來的計劃使她感到很不安,碰巧當時教會出現了艱難的情況,兩人都感到事奉失衡、靈命枯乾,加上對前面的計劃雙方有很大分歧,所以她們嘗試尋求婚前輔導,但依舊無法找到共識。 

憬仁一直在入境處工作,有固定的收入,接受呼召後有半年時間和未婚妻討論過、爭吵過、禱告過,一直未有共識。直到14年底,他倆帶著枯乾的靈命,重新尋找教會。起初因要適應新教會的生活,也面對信仰上的衝擊,憬仁已將呼召的事暗暗擱在一旁。15年6月,神巧妙地引領他參加另一神學院的聖樂培靈會,聚會正好在去年他被呼召的同一場地舉行!「沒想到在同一個場地,還幾乎在同一個位置,上帝發出了同一個呼召!上帝彷彿帶領我回到去年第一次被呼召的場景,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過去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要面對很多艱難和挑戰,但那一刻,上帝的呼召仍感動著我。我再次落淚,感謝恩主的憐憫,並堅定地回應呼召。今次我改變了做法,沒有主動向未婚妻提及這事,只默默禱告:『上帝啊,若這呼召是真的,請感動我的另一半!』」 

話說泳梅在新的教會裡每天晨禱聚會,常有機會與弟兄姊妹和牧師一面吃早餐,一面深入探討信仰,幫助她在聖經真理與禱告上成長和更新。15年8月,她參加了一個短宣隊到內地探訪教會,並為當地學生籌備一個三日兩夜的夏令營。在整個短宣旅程中,每當聽到弟兄姊妹不同的經歷和見證,心裡就深受感動,很渴望跟他們一同事奉主。「那幾天掙扎得很厲害,因為我明白上帝要我放手─放開手中抓緊的東西,支持憬仁報讀神學。眼淚不停地淌下,我被一個又一個見證人的生命所觸動,也為自己的掙扎而流淚。沒想到營會最後一晚的聚會,竟以『放手』為主題!到呼召那一刻,我終於回應上帝,說我放手了。」 

「經過百般掙扎,我終於放手了,願意支持憬仁報讀神學,立時如釋重負,心裡充滿喜樂。更意想不到的是,在講員接續作全職事奉的呼召時,我的心跳得很厲害,淚水再一次滾下。這份催迫和感動叫我當夜戰戰兢兢地行出去,回應了上帝的呼召。」 

回港以後,因要忙於籌備9月即將舉行的婚禮,泳梅的心情像返回現實,旅程上的感動亦漸漸減退。「我再三叫自己不要太衝動,回應呼召不須急於一時,可以選擇婚後先由丈夫報讀神學,自己幾年後再作打算,這樣不論在經濟上、心理上也較為穩妥。」 

婚後一個月,泳梅收到短宣隊一個短訊,知道一個早前在營會認識的年輕人輕生離世。「我非常痛心,回想起短宣旅程上的呼召,醒悟到必須把握時間,不能再耽延。我很想再次尋找那來自上帝的召命,恰巧另一神學院在11月舉辦獻身營,在上帝奇妙的帶領下,我們夫婦有機會一同參加。在營會裡我深受感動,上帝幫助我解開心結,也再次調校我看事物的角度─不從人的角度看,只從上帝的角度看。於是,我跟丈夫決定一同讀神學,盼能全時間接受裝備。」 

憬仁為報讀神學,辭掉入境處的工作,和妻子在預備申請入學的階段,兩人不單常常得到牧者的關懷,也獲得執事會的支持,同樣重要的,還得到雙方家人的支持!憬仁最後分享道:「我祈求上帝陶造我,幫助我成為一個忠心宣講和按真理牧養的僕人。雖然放棄了穩定的工作,未知前路如何,也自覺能力不足,生命中有許多軟弱,或許日後還要面對經濟困難,但深信上帝的恩典必定足夠,正如太6:33所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一切都要加給你們了。』(新漢語譯本)」泳梅最後也分享道:「感謝上帝讓我經歷祂的信實,叫我的心受激勵。縱然前面的學習和事奉將有困難和挑戰,相信只要仰望上帝的恩典,總能克服路上的艱難險阻─因為祂知道我們的需要,在我們祈求以先,祂早已為我們預備了。」 

【資料來源:《浸神院訊》2017年1月號4-6頁「同一場地的同一呼召」、「明白祢要我放手」】
 

這對新婚夫婦婚後旋即一同報讀神學,實屬難得,真可謂「夫妻同心,其利斷金」!但我想要強調的是,兩人都曾經先後回應過神的呼召,同時又因為種種原因而擱置了他們對神的委身,將當初那種熱情如火的事奉心志逐漸淡忘,直到神再次巧妙地分別安排他們回憶起當初全時間事奉的心志,並再次印證神對他們清晰的召命,反映神暗地裡催促他們及早兌現他們的承諾。

在日常生活上,我們可能對神、對人或自己作出一些承諾,卻因著環境的因素而忘記要兌現。去年底因患肺炎要看醫生服藥,經過幾個星期的折騰,於是我在新年承諾自己要好好保重身體,為了避免下次患肺炎入院(醫生的忠告),並要儘量暫時避免與家人聚首共進晚膳,以防勝不過食物美味的誘惑。

新年才不到一個月,在過去某個星期天下午,特地買了一個蛋糕和家人一同慶祝我的生日。為何我要買蛋糕慶祝?本沒有這個打算,適逢小兒子早前往澳洲讀書,在登上飛機後,他在Whatsapp上透露,為我預備了生日禮物,放在他房間的抽屜裡。我送機回家後打開抽屜,果真發現他悉心為我預備的生日禮物,包括一條刻著“FAITH”的十字架鎖匙扣和三張金句卡,這當然是我萬料不到又極其窩心的禮物,顯出他對信仰有一定程度的投入,可喜可賀。另外還附上一張打滿字的notes,說某一天便是我的生日,知道我過去兩年都沒有為自己慶祝生日的意欲,勸我生日不一定要有蛋糕,「可以買件西餅番黎幫你慶祝,插枝蠟燭,一齊唱生日歌,祈禱許個願然後吹蠟燭。每人食1/4,咁樣睇落你咪唔會覺得係買個蛋糕黎俾我地食,你又可以享受倒果種樂趣,開開心心咁過。」後來我在視像通話中對他說,我生日一定會買個蛋糕和大家一同慶祝!我還盛讚他夠細心,了解及體貼人的感受,懂得安慰鼓勵人,希望他對別人也有這種細心。

我生日當天選擇了在我母親家慶祝,幾家人一同慶祝時,與他視像通話,讓他在遠方也能與我們一同慶祝我的生日。問題是,慶祝完生日後,晚上便陪我家人到附近酒樓吃晚飯,還吃了少量固體食物─太太見是我的生日,放我一馬!結果當天晚上又開始發冷,雖然翌日好轉,以為沒事,卻在年廿九又感不適。卒在年三十中午,我一臉無奈地囑大兒子陪我到醫院門診照肺,事關平時給我看病的專科醫生與家人一同往澳洲避年去了。最後證實患上了輕度肺炎,需留院治療。生平第一次在醫院過農曆新年,可謂百般滋味在心頭!原來承諾與兌現是兩碼子的事,偶爾鬆懈便將承諾束之高閣,換來一星期的住院打針,代價實在不菲。

再重溫一下舊約中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的典故。神先呼召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這為奴之地,並應許將迦南地賜給他們為業,不過需要僕人摩西親自帶領以色列人攻入迦南。後來以色列人懾於高大威猛的亞衲族人,在巴蘭曠野的加低斯不敢闖入迦南境界。十個探子回報說:「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民13:31) 這些探子形容「自己就如蚱蜢一樣」,實在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弄得以色列全體向摩西發怨言,為何要帶他們出埃及,死在迦南人的刀下。百姓甚至彼此說:「我們不如立一個首領回埃及去吧!」(民14:4) 約書亞和迦勒兩個探子無論如何安撫他們也無效,他們堅拒入迦南攻城。最後他們卒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直到上一代都死在曠野,年輕一代成長起來。摩西本接受了神的召命,銳意帶領以色列人進佔迦南,享受那流奶與蜜之地為業,結果未能兌現上帝給他的召命,還要在曠野侍候那些頑梗悖逆、怨天尤人的百姓四十個年頭,最終只能在約旦河外、尼波山上的毘斯迦山頂,俯瞰一下迦南全地的風貌(申34:1-3),抱憾而終。

四十年曠野生涯過去,「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了以後,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說:『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書1:1-3) 以色列新一代在曠野長大,已然習慣了曠野游牧的生活,突然要他們攻入迦南對付強敵,未必人人願意犯險。就像我們在屬靈的安舒區生活慣了,不欲有任何驚天動地的變化,況且踏出安舒區不知要付出多少沉重的代價。此時的約書亞已不像四十年前那年輕小伙子般意氣風發、豪情壯志、鬥志旺盛,恐怕自己也力不從心,神卻要求他「起來」,帶領新一代過約旦河進佔迦南,不要停留在曠野的流浪生涯。祂再次提醒約書亞當年給僕人摩西的召命,要他延續這個召命,接摩西的棒,並鼓勵他說:「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書1:9)

試想想,倘若上一代以色列百姓不作他想,即時配合迦勒和約書亞兩人的號召,眾志成城去攻入迦南,神的應許早已實現,省卻行了數十年冤枉路。假若新一代的以色列人又重蹈覆轍,像上一代人那麼膽怯悖逆的話,便又錯過了一次神兌現承諾的黃金機會。幸而他們作出了正面和積極的回應,決心跟從約書亞及迦勒兩位領袖過約旦河攻入迦南,矢志不渝,才得以進到流奶與蜜之地,承受迦南地為業,不用再過著顛沛流離的曠野生活,繼續淪為迦南境外各群族排斥和鄙視的游牧民族。

我們人生中都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苦難,苦難無疑是一個過程,過程中我們要克服不少困難與挑戰,包括外在環境及內在心理、精神上的壓力。在苦難的過程中我們所要學習的,是如何與苦難共存,欣然面對,相信苦難過後會帶來更大及意想不到的祝福。同樣,在事奉的路途上,從向神作出的承諾─基於回應神的召命或聖靈的感動─到承諾的兌現,也牽涉一個難以預計的過程,過程中我們也可能面對不少困難與挑戰,包括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如果我們在過程中處理得好的話,便可以縮短兌現的時間,相反,如果我們處理不好的話,可能會踫上不少釘子、行了不少冤枉路,一拖再拖,令我們對神的承諾無法兌現,甚至找各種藉口繼續拖延,最後不了了之,從善忘到淡忘,從淡忘到遺忘,承諾可能終究無法兌兌現了的承諾背後必然有更大的祝福,但承諾沒有兌現的話,非但失去了神為我們預備更美的祝福,甚至弄到自己「損手爛腳」也說不定,靈命非但沒有長進,反而倒退過來。

小兒子在澳洲讀書,開學不久已發覺要每科拿到好成績,對他這個英文聽、說、寫均有限的留學生來說,很快已感到有相當壓力,與平時在香港讀書的情況有別。兼且他透露老師在功課上要求他們多著重思考,不像在香港時只需為題目找到答案便行,還要求他們在書寫上要寫得「得體」,使他要花上更多時間去應付艱難的英語寫作。我只能安慰他說,學習是一個過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縱使努力做完功課後,得出來的結果未如理想或強差人意,但從努力的學習中已獲益不淺。若然不需努力而能馬虎地完成功課,只為博得老師一讚,沒有在學習的過程中獲益的話,那根本沒有任何進步。能夠多思考是非常好的事,本來學習便應多點訓練腦筋的思考能力,將來可以臨危不亂地處理人生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

人生的歷程也是一樣,從苦難的過程中我們學會如何從容處理苦難,從兌現承諾的過程中我們也學會如何跨越出各種心理關口,邁向靈命的高峰。倘若永遠停留在安舒區原地踏步,靈命便沒有任何長進,對深一層信仰體現方面唯唯否否、得過且過,存著可有可無的心態,這絕非神的心意。當我們回應了聖靈的感動或神的召命之後,願意積極地兌現我們的承諾,在新的事奉或靈命追求的領域上作出更大的承擔及委身的付出,我們的靈命在歷練的過程中必然獲益良多,在靈程上可攀上更高的水平。正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豈不就是神對約書亞的要求嗎─「現在你要起來」?神深明過約旦河攻入迦南是一件漫長而艱苦的任務,需要打很多場勝仗才能獲取迦南美地,足夠過百萬的以色列人安居樂業。但神不忘即時給約書亞作出肯定的承諾,在背後給予無限量的支持:「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書1:5)

倘若某個時候你得到聖靈的感動,要你在靈程上作出更大的委身,請「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帖前5:19),要勇於回應,並積極地兌現你給神的回應及承諾,不要像曠野的以色列人行了多年冤枉路,結果上一代都已離開世界,仍然不能令神的應許兌現,甚至連累下一代陪他們一起在曠野漂流數十年,這是舊約以色列祖先留給我們一個沉痛的歷史教訓。來12:1-2說:「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現在你要起來」─神四十年後給約書亞重申祂對僕人摩西的召命,也是現今給每一個願意攀登靈程更高處的信徒的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