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求其次

退而求其次 

當距離與為自己所定的目標有明顯落差的時候,自然會感到失落,更甚者可能會失去自信,繼而想到要放棄目標,此情此景也曾發生在許多人身上。倘若你遇到上述情況,你會如何面對?有否想過將當初定下的目標降低,給自己保留動力去繼續為新的目標進發?「留得青山在,那怕無柴燒」,達到了新的目標以後,也許還有機會重新訂立之前的目標蓄勢待發。 

若將目標或期望放在別人身上的話,當別人達不到自己心目中所期望,結果與自己的期望有落差時,除了心中感到不快之外,更有可能找機會埋怨對方,抱怨對方令自己太失望。縱然沒有說出口,心中也好像有一條刺,老是想著對方的不濟,心中的鬱結始終無法解開,除非有奇蹟出現! 

若上述情況持續下去,會導致什麼後果呢?當然雙方的關係會變得愈來愈差,甚至出現更多的埋怨和爭拗,於事無補。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可考慮是否應該將自己的期望降低,包容對方的不足,體諒對方在某方面的軟弱,以保持良好的關係為優先考慮的因素,這樣不但可以營造雙贏的局面,自己也不會常為到此事感到悶悶不樂。保羅書信中也有鼓勵信徒要體恤和幫助比我們軟弱的肢體:「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羅15:1)「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帖前5:14) 

降低對別人的要求或期望,其實可應用在任何不同的場合:教會、家庭、學校、職場、朋輩或摯親之間,將心目中要求的門檻降低,有助保持良好的關係。以下是一些人際關係中可作為參考的例子。 

一位我所認識的姊妹,以前曾在同一教會聚會和事奉,某幾次她曾在散會後向我分享過她和母親相處的難處,最近她在《天倫樂》一篇文章裡述及她的經歷,實可給我們上有高堂的借鏡和學習,茲摘錄如下: 

「四年前,旅居美國的媽媽考慮到年紀老邁,身體機能退化,於是決定回港生活。身為女兒的我,除了義無反顧肩負起全職照顧的責任,也立志要把對亡父的感恩之情,化作孝心加倍報答在媽媽身上,讓她在有生之年,不但生活得開心快樂,而且盡享濃濃的親情。 

媽媽回港後,好些親友都紛紛來探望她。當問及她為何放棄美國舒適的生活、寧願回港蝸居在五方斗室時,她竟笑嘻嘻的回答:『有吃有住是滿足,有愛蝸居也幸福。』的而且確,媽媽在美國的睡房,比我這所房子的面積還要大。既然她願意回來與我們(兩母子)共聚天倫,一定有其值得眷戀的地方吧?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歲月蹉跎,如今走到暮年的老媽,記憶力日漸衰退之餘,聽覺也出現嚴重退化,導致她常常誤會我。有一回,我們倆因雞毛蒜皮的事進行了一場是非對錯的大辯論。可惜無論我如何解釋那件事,她依然絮絮叨叨的罵個不停。眼見她情緒愈來愈激動,我只好含淚安撫她,將委屈留給自己。 

此後,母女之間彷彿有一道彼此不能跨越的圍牆,以致大家不再『打開心窗說亮話』。為此,我流過許多淚,甚至對『護老』這門艱深的功課感到力有不逮。曾經,我信誓旦旦要讓媽媽開心快樂地安享晚年,可又不能接受其垂垂老矣、生理和心理都發生變化的事實。因此,當我的期望與現實出現落差時,便產生了一些不必要的磨擦。 

有次參加護老者聚會,當與會者分享照顧長輩的心得時,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紛紛。

英姐:『我媽愈來愈固執,明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可她喝奶茶咖啡總是無甜不歡。還有,她偏愛吃肥膩食物,嫌我煮的餸沒有色香味,真拿她沒辦法。』

黃太:『我媽經常如廁不沖水,但她從來不承認是自己忘記沖水。』

洪姨:『天不怕,地不怕,最怕老爸半夜打電話。』 

…未曾想到經過數十寒暑風吹雨打的老人,已變得弱不禁風,需要細心照料倍加保護...看過好些關於照顧年長父母的書,而最觸動我心弦的是《照顧父母:59分》這本書。作者…常用神的教導鞭策自己,竭盡所能傾其所愛照顧年老的父母,讓我自愧不如。後來,我視這本書是照顧媽媽的『百科全書』。 

其實,年長父母就像一面鏡子,多少反映著我們的未來。當我們年華老去,不再年輕…這些事情卻非我們可以掌控的。…但願我們按照聖經教導孝順父母,亦趁著我們年老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好好善待家中那面光澤明亮的鏡子,讓它映照出美麗純潔的心靈。 

【資料來源:《天倫樂》2017年2月刊22-23頁「照顧父母拿幾分?」】
 

今年《天倫樂》2月刊的主題其實是談及「性教育」的問題,相關文章包括「聖經中的兩性觀」、「家庭性教育」、「性別認同知多點」、「性教育常見問答」。其中一頁關於「跨性別兒童」的建議,我覺得比較有趣和與本文的主題有些關連,現摘錄如下: 

「跨性別」是指一個人的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或性別行為、角色不符合。較嚴重的一種情況稱為「性別認同障礙」,是指一個人無法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相信自己應屬於另一性別。 

(作者的建議)

  1. 將目標放在改善子女與家人、與朋輩的關係上。請緊記,跨性別認同不是孩童刻意的選擇,是心性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其中一個適應狀況,責備只會引致彼此關係惡化,也可能令孩子的情緒和精神問題進一步惡化。 

  2. 不宜將問題歸咎於孩童本身,父母可以改善與孩子的關係,以肯定和正面的鼓勵,建立孩子與同性的性別認同。 

  3. 即使孩子的性別認同沒有相應改變,父母為增進與孩子的親密關係而付出的努力,斷不會白費。成功與失敗的定義,不應局限於性別認同的改變與否,應以孩子整全的人格成長發展和親子相愛關係的進深為最大目標。 

  4. 父母要隨時準備接納、包容,甚至擁抱孩子的跨性別身分和行為,學習求同存異,不論孩子的性別,永遠愛護和支持孩子。 

【資料來源:《天倫樂》2017年2月刊14頁「家有跨性別兒童怎麼辦?」】
 

職場方面,想分享一位弟兄如何改變自己的心態去服侍低下階層的人。 

「我曾…在黃大仙政務處擔任橫頭磡區聯絡主任,負責處理居民投訴、籌辦街坊活動、成立互助委員會等,作政府和居民的溝通橋樑。 

八十年代香港只有兩間大學,大學生吃香,但我須放下身段,事事親力親為:週末或平日晚上要上班不在話下,晚上有時要與社區幹事替街上宣傳箱子換區議會海報;活動結束後要自己搬鐵馬;晚上在徙置區巡察,鼠輩橫行;幫老街坊解讀英文信件,替他們填寫各種服務的申請表格等。另外,當時橫頭磡區品流複雜,偶爾要與黑道人物打交道,對出自中產家庭的我,頗難適應。我亦感楚才晉用,學非所用,令我這位自命知識分子,絕不好受,有虎落平陽之慨。我不大喜歡這份工作,所以起初仍有求職,盼早日脫苦海。 

但耶穌給我特別經歷,像上課一樣,使我對這份工作漸漸改觀。當時橫頭磡獅子山木屋區還未清拆,居住、衛生環境惡劣。在一個下著細雨的下午,獨自入村巡察,途中雨勢愈下愈大,傘子也擋不住橫風橫雨,全身濕透了。正步上一道樓梯,大概因水渠淤塞,雨水泛濫,洪水從樓梯湧流下來,宛如瀑布,場面狀觀,但我卻狼狽不堪!突然猛醒過來:『這不就是今早在辦公室讀到的投訴信內容?我豈不是親身經歷居民的苦況?』我立即禱告:『耶穌啊,祢是否想我留下來,服務這些居民?』我又想起聖經記載耶穌謙卑地替門徒洗腳,難道祂想我學習如何做公僕?

自此我對這份工作多了一份使命感,雖然所做的表面上仍是『低層次,無難度』,但心態已不同。我學習謙卑:大學生非高人一等,而是應運用學識服侍有需要的勞苦大眾。是耶穌親自調校我當公僕的態度。…自此我對木屋區居民感動更深,負擔更重,親民更甚,與他們打成一片,希望為他們多做點好事。我明白應為誰辛苦為誰忙! 

另外,我還曾經歷許多神助。籌備多時的中秋嘉年華會,在橫頭磡村廣場舉行,開始前忽然下起雨來,正慨嘆功敗垂成,心感沮喪;惟神聽禱告,很快雨停下來,那晚嘉年華會十分成功,與民同樂。…我做不到的,耶穌幫我做到了!」 

【資料來源:《中信月刊》2017年3月刊10-11頁「我與耶穌一同上班」】
 

我正是經歷過香港只有兩間大學的八十年代,深明考入本地大學是何其艱難,才選擇出國留學。上述弟兄能放低自己大學生的身份和尊嚴,願意留低做一份與理想有重大落差的工作,無他,因一些特別的經歷改變了他的心態,對所服侍的低下階層產生了強烈的同情感,以體恤民情的心來擔負起主託付給他的使命,做一個為民請命的良好公僕,是我們信徒的好榜樣。正如耶穌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6-28) 心態的改變,正是我們需要隨時隨地學習的功課! 

現實狀況沒有隨自己的心意改變之時,便要考慮從自己的心態改變着手,這是我近來從太太身上自己親身體會到的。太太因為養育孩子的緣故,做了十數年全職媽媽。這兩年太太在偶然的機會下,開展了自己的個人事業,而且拼勁十足,愈做愈開心,愈做愈起勁,因為這份工作正正發揮了她善於交際的潛能。 

無奈她過於投入這份工作,不再像以前那般「痴家」,使得我這個從職場退下來的老伴常獨留在家,有孤伶伶、冷清清的感覺。過往我們在家有傾有講,時而一齊看外語劇集,一齊去街市買餸,一齊到樓下公園散步閒聊…..現在變成一支公孤芳自賞,真有如「風水輪流轉」,終於讓我體驗到做全職媽媽孤獨的一面。 

由於她的工作時間很有彈性,一星期至少有一兩天留在家中,然而她卻機不離手,也不離口,透過手機或手提電腦做生意,忙個不亦樂乎。而我,只能埋頭自己的手提電腦去寫作,或找些什麼去閱讀,或獨個兒往公園散心、往超市買日常用品等。我也曾數度為此向她表達心中不快的感受,生怕感情會逐漸走下坡。我從沒有反對她開展自己的個人事業,只是要求她將事業與家庭分配的時間要儘量平衡。無奈事與願違,情況始終沒有改善。 

有時我會鬧情緒,與她冷戰,可她無動於衷,我也無可奈何,惟有「各自各精彩」。我想深一層,與其弄致雙方關係轉差,倒不如真的考慮一下退而求其次,接受一個「事業型」的太太,再在禱告上下些功夫,希望時間可幫助大家磨合。 

剛在報章上看到一則小報道,標題為「幸福指數5.8分 港女性事業最重要」。報道內容說:後天便是三八婦女節,有調查發現本港女性幸福指數連續兩年下跌,今年只有5.8分,僅僅及格,而受訪者定義幸福條件時,「事業」擊敗「婚姻」首次躋身三甲。初時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再看下去時,原來是指近年不少女性選擇單身,不受「女人要嫁人」的傳統框框限制,反而更重視獨立經濟能力。而受訪的1300名15歲以上女性中,她們排列幸福條件時,首三位分別是「財富」、「愛情」和「事業」,去年是「婚姻」排第三位。有社工分析指,不少女性需兼顧家庭和事業,壓力頗大,易生不幸福感;而現今女性不再受傳統婚姻觀念限制,重視經濟獨立,傾向增強財富抗衡經濟不穩等因素。

報道最後舉出一個例子:年近30歲的Elsa與丈夫育有一名兩歲兒子,她自評幸福指數達9分。曾任職日校教師的她為照顧家庭而辭職,擔當全職媽媽一年,現時自行開辦教學中心,認為當日決定是「值得」。看完這個例子,我便明白太太當了十幾年全職媽媽,雖然期間她不見得很不開心,幸福指數也絕不會低到僅僅及格,但現在能正式抽身脫離全職媽媽的框框,開展個人事業,大展拳腳,無怪乎拼勁十足,愈做愈開心,愈做愈起勁。我卻萬料不到會有此一着,退休後的我換來進入職場的太太!原來人到中年,仍可以有一些個人抱負或理念想去實踐,因而影響了原先未有巨大轉變時的那種令人留戀的夫妻關係。 

也許是晚禱時聖靈給我的提點,我留給自己的安慰話是:當事情的發展與自己心中期望有落差時,為保持心境愉快及良好的關係,退而求其次,不失為一個「以退為進」的良策,總好過老是執著於原先定下的期望而又難以在短時間內兌現的僵持局面。以跑馬拉松為例,當你發覺總不能達到原先為自己定下的十公里賽道時,便嘗試退而求其次,先以五公里作為目標,達標後再以十公里的目標去進發,這樣便較為實際,無需要勉強自己一開始便要完成十公里的賽事。事實上,以我現在的健康質素和體質,五公里也難以達標,能跑畢一公里我已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