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識非偶然

相識非偶然 

有沒有想過為何你會生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而非在地球上其他國家?又為何你會生在20或21世紀而非其他世紀?有時我會想,如果我生在非洲會怎樣?如果我生在古時代又會怎樣?好像冥冥中神因著某些原因將我放在這個年代和這個地方。因著我被放在某個年代的地球上的某個角落,因著我的人生際遇,我認識和接觸了一些人,包括我的家人、親戚、朋友、同學、同事、鄰居、教會弟兄姊妹…..我相信這並非偶然。 

聖經告訴我,我既然認識了神和接受了祂的救恩,我便有責任去將神愛世人的救恩信息分享出去。既然神讓我認識了這一班人,我是否更有責任將福音向我所認識的人分享呢?正如神讓祂的獨生兒子耶穌基督生在二千年前的巴勒斯坦地,作為猶太民族的一份子,他自覺有責任先將福音傳給在他身處地方的猶太人,正如他回答迦南婦人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5:24) 他開始傳道的生涯時,也是從他成長的加利利開始,慢慢擴展到其他以色列地。 

神願意將祂的獨生子放在地球上,又要他受盡一切欺凌和苦楚,還要接受當地最痛苦及最羞辱的十架酷刑,為我們贖罪而被釘死,目的為何?就是為了證明神自己有多愛我們,想來真是何其偉大,簡直不可思議!當我將自己代入及扮演神的角色,相比之下,人類的角色就渺小得有如一隻隻螞蟻,若從這個角度來幻想我是神,看著一隻隻螞蟻在地上不停忙碌覓食,令我生發不少聯想。在人類的心目中,螞蟻可謂死不足惜,但我若要讓螞蟻們認識我,讓螞蟻知道我很照顧牠們、愛護牠們,我會用甚麼方法呢?難道要我屈就自己變成一隻螞蟻去與牠們溝通不成?告訴牠們我原本是誰、我有多愛護牠們嗎?縱使我這樣屈就自己,牠們依然不會相信,只看到我表面上和牠們不過同樣是螞蟻罷了,沒有任何分別,甚至懷疑我有神經病!我如何證明我很愛護牠們呢?難道要我為螞蟻犠牲才能令牠們相信我有多愛牠們?神的獨生兒子耶穌基督,正是為我們人類作了這樣不可思議的事! 

我想到《阿凡達》這套瘋魔全球的3D電影,故事發生在某星球上的原住民納美人生活的地區。主角傑克是人類科學家培養出來的納美與人類混合的「阿凡達」,他的工作是要協助一家採礦公司在該殖民地開採一種珍稀礦產。公司希望傑克勸服納美人合作,離開他們所屬的家園。 

隨著傑克與納美人的關係愈漸親密,他回覆公司他們絕不會放棄自己的家園,公司主管決定派保安部隊摧毀他們的家園。傑克為了保護納美人的族群,集結了數以千計的族群戰士,希望藉此擊退人類。但他們不敵保安部隊猛烈的砲火攻擊,傷亡甚重。傑克祈求他們的女神伊娃相助,結果在千鈞一髮之際峰迴路轉,星球上的野生動物群起進攻保安部隊,最後敵人被逐出該星球,而傑克和幾個幫助他的人被准許留下。傑克最後選擇永遠留在那星球上,與納美人一同生活。 

為了保衛納美人和他們的家園,傑克甘願同化成他們的族類,並用盡方法去爭取他們的信任,而非像其他人類一樣要殲滅他們、佔據他們的地方。他為了保護他們的性命,冒死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與自己人對抗,正是這套電影最感人之處。納美人本來勢孤力弱,用弓箭來對抗人類的先進武器,簡直是以卵擊石,幸得他們的女神之助,反敗為勝。在傑克的領導和苦苦哀求女神之下,協助挽救了全族人的性命,光榮地戴上了當地族人領袖的徽章,自己也甘願成為他們的族類,繼續和他們一起生活。 

網上一篇報章的社論談到《阿凡達》這套賣座電影說:剛剛創下史上最賣座電影的《阿凡達》,在網上引發種族爭議。以《阿凡達》拿下金球獎最佳導演的卡麥隆,在得獎致詞時引用電影裡的台詞說:「I see you.」,這句簡單的話其實是貫穿全片精神的「阿凡達密碼」。「I see you.」在電影裡的中文翻譯是「我感受到你」,它的意涵其實更豐富。"See" 有「看到」、「了解」的意思,這是感性、理性兼具的動詞。女主角初見男主角時,譴責地球人「看不到」,意思是若眼睛看到、心靈不能了解,等於「看不到」。 

白人在這部電影裡,除了男主角及幾位科學家外,整體被塑造成貪婪、弱智、殘暴。《阿凡達》計畫卻讓這個白人有了全新的身心,他不僅救贖自己,也阻擋白人霸權再次為了掠奪資源在另一顆星球種族屠殺。《阿凡達》用彼世的美麗讓你看到此世的醜惡。「I see you.」,如果你真的看到了,就能超越族群,超越國界,超越一切人文障礙;《阿凡達》給了所有出現相處難題的人間一帖解藥,只要真能用心靈「看到對方」,就有理解與慈悲,就有希望與和平。 

【資料來源: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0295】

正如耶穌在太13:14-15說:「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他何等渴望人能夠感受到他來世間的善意─為人類帶來真正的希望與和平! 

就如《阿凡達》的主角,神的兒子正是將自己同化成人類,拯救人類脫離撒但的魔爪,甚至讓他們擺脫死亡的宿命。渺小的人類如何能與魔鬼對抗?神的兒子自己降格為人,受困於人的種種限制之下,仍奮力與魔鬼周旋到底。從耶穌出生開始,撒但便想假手嫉妒和殘暴的希律王置他於死地。到耶穌長大成人,準備出來傳道,他便要接受魔鬼的試探,結果證明他有能力一一勝過,不賣牠的賬。最後猶大出賣耶穌、以色列上下呼喊判耶穌死罪、巡撫彼拉多順從民意下令將耶穌行刑、釘在十字架上,全都是撒但借刀殺人的手段,卻證明了耶穌堅持不與撒但妥協,沒有屈服於強權暴力之下,熬過在地上最艱難的試煉。 

不過耶穌比《阿凡達》的主角更無助,他是被自己人出賣,而自己用愛心服侍的平民百姓卻受人唆擺,沒有與他站在同一陣線對抗敵人,他們可謂與魔鬼携手合作置耶穌於死地,而耶穌是孤軍作戰而死,連天父上帝也掩面不顧!不過天父上帝最後運用祂使人復活的大能,愛子耶穌得以從死裡復活,勝過撒但和死亡的權勢,成為當代以及後世人類的救主,人類才醒覺甚麼是神為人類精心策劃的救贖洪恩! 

當我們思想到神的兒子委屈自己、為我們受了這麼多的苦,我們要認真想想,過去我們又為主吃了多少苦?「創世電視」節目中一位牧師在談到「預苦期」時說,苦有兩種苦,一種是自討苦吃的苦,是自己找來的,只會浪費人生。但如果是上帝安排的苦,是否蘊含祂的使命,若然的話,我們便要繼續堅持吃苦。牧師問:如果你知道教會機構有需要,你是否願意在復活假期花少一點吃喝玩樂,將省下的錢用來奉獻?他更提醒我們,家人福音的債,是要我們有受苦犠牲、付出吃苦的心志去還的,這樣的心志上帝會樂意使用。 

好比先知約拿,神叫他向尼尼微人傳道,他不聽神的話,不順服神的旨意,才在大魚肚腹受了三日三夜之苦,這種是自討苦吃之苦。神的使命來到之時,我們不要說苦路有多苦,要學習放下我們的享受、物慾、不捨得的東西、世界的價值觀,專心跟從主的帶領,寧犠牲自己暫時的歡樂,為了回報主深厚的大恩。 

提起福音的債,耶穌用他的性命來還清我們的罪債,我們有否想過要為他的緣故還傳福音的債,成全他為尚未得救的人償還罪債的心願呢?約19:30記載,「耶穌嘗(原文是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成了!」固然就是耶穌在地上生命終結的一刻,暗示最終完成為世人捨身救贖的大工,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原來它原本有一個特別的意思,據一些學者的解釋,「成了」本來用於商務會計的專用詞,意思是所欠債務已經全部還清。際此我想起一首傳統詩歌《罪債全還清》中,副歌歌詞說:「祂替我捨身,罪債都還清,無數罪孽污穢心,祂洗我白如雪。」保羅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說:「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裡去,要在你們中間得些果子,如同在其餘的外邦人中一樣;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羅1:13-15) 也許我們未有向人借過一分錢,但碌信用卡其實就是向銀行借錢付費,到期前必需要還清,否則要另付額外高息。倘若過了期連最低還款額都沒有還,某些銀行會即時在短訊中提醒卡主立即還款,那時才醒覺自己忘記按時還卡數,心便會有點慌起來。保羅就像欠債的人一樣,心裡常想到有債要還,不還清總是不安樂。保羅就是存著這樣的心志作為推動力,到處積極去還福音的債。 

福音的債是一種負擔,也是從主而來的一種付托,我們身邊所認識的人還未信主,我們有這樣的負擔為他們的得救祈禱嗎?我們有負擔向他們傳福音、分享見證嗎?某主日,教會一位女傳道講道時,用powerpoint分享她家族的家譜圖中有多少親戚信了主、有多少親戚還未信主。她就常為那些未信主的親戚祈禱,直到有機會時向他們傳福音,反映出她很認真地記掛著向家人和親戚傳福音的心。如果我將我家族的家譜圖畫出來,記錄一下誰信了主、誰還未信,我心中驚訝原來有八至九成都未信主,他們分散在中港澳三地;我太太那邊也有九成未信主,分散在香港、國內和美國。於是我開始多些在祈禱中為我和太太的親戚得救的事祈禱。 

對於年長的親戚,有些子女已信主的,我祈求他們的子女有機會帶領身邊的父母信主。那些全家都未信的又如何呢?祈求神差派一些「使者」去向他們傳福音,夠嗎?還是自己有機會接觸他們時向他們傳福音,機會更大呢?再引申到我歷來所認識的朋友、鄰居,特別是我經常接觸、Whatsapp或間中聯絡見面的人,若我不主動向他們傳福音,誰會來向他們傳呢?誰會比我更關心他們得救的事呢?那些不認識他們的弟兄姊妹會比我更容易接觸他們、向他們傳福音嗎? 

回到我當初問的問題,神將我放在這地方,讓我在人生中能認識到他們,又經常與他們接觸,我是否責無旁貸要向他們還福音的債呢?難道神沒有祂的心意在當中、寄望我去向他們分享救恩嗎?當有一天我回到主面前,倘若主問起我為何不向你所認識的人分享救恩、為我作見證,我如何回答呢?只可惜這四年多因著身體各種毛病,很少機會與親朋戚友見面,縱使見面也難以溝通暢談,期望各方面逐步有好轉,還要看看天父如何帶領我走這條漫漫長路。上星期,一位長期在青海服侍的弟兄回港,在我家暫住幾天後,日前已回美探望家人。他在機場臨登機前Whatsapp我說:“Stay healthy, stay strong. Many people look up to you to witness Father’s providence and abundant grace, including me….” 我收到後回覆他:“if Father doesn’t let me down, I won’t let Him down.” 未知他是否猜得到我心中在想甚麼。 

聖經中不乏帶領家人和認識的人信主的見證,其中一個記載在《使徒行傳》第10章,一個名叫哥尼流的羅馬百夫長,他駐守該撒利亞城,得到一個異象,便差人往約帕請使徒彼得過來,經文續說:「他們進入該撒利亞,哥尼流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徒10:24) 彼得便開口向這班外邦人傳講復活的耶穌,「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徒10:44-46) 彼得大開眼界之餘,也為這班外邦人施洗。另外,《約翰福音》第1章裡,安得烈邀請哥哥西門見彌賽亞耶穌,腓力則邀請好友拿但業見耶穌。還有在第4章裡,打井水的撒瑪利亞婦人回到城裡向人分享她遇見彌賽亞的奇妙經歷,引來他們蜂擁出城求證,結果很多撒瑪利亞人相信了耶穌。 

要向所認識的人傳福音,先禱告,後行動,這是不二法門,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像欠債一樣那種負擔。我曾經在《為何禱告要恆切?》這篇文章裡分享我曾經去保健中心「坐機」的體驗,提到很多有各種病患的街坊都冒名去試試「坐機」,不是一兩次,而是日日去坐機。有恆心者經過了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坐機之後,逐漸發覺身體某些積累已久的毛病有顯著改善,更增添了他們對坐機的信心。坐機的過程中,負責人有時會在螢幕上播放一些康復者親自見證的片段,他們都是因為自己難治的病因為坐機而痊癒,透過親身口述的方式,以過來人身份分享坐機對他們的幫助,從中鼓勵那些正在坐機的人士要有恆心,也表達對免費提供坐機服務的保健中心無限的感激;他們的臉容告訴我,他們的內心有多喜悅。同樣道理,我們向人分享從神領受赦罪恩典的奇妙經歷,一來是感激上主的洪恩,二來是希望其他人像我們一樣,能領受到這份賜人平安喜樂的恩典,親身體驗信主的好處,正如詩34:8說,「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 

幾乎所有坐機後身體得到改善的人,他們都會向所認識的親友或街坊鄰里提及坐機的好處,特別是那些身體有毛病的親友,都會鼓勵他們去試一試。同樣,我們既然白白得著主為我們犠牲的救贖洪恩,我們都想我們所認識的親友得著這份救恩,特別是那些正在患難困苦中的人,他們更需要上主所賜的喜樂與平安。正如我那篇文章所說,我們要恆切為自己所關心的人祈禱,一來是盼望神能及早安排給予他們更多聽聞福音的機會,神可以透過其他人,特別是他們信主的家人或親友向他們傳福音;二來是為培養自己一份預備的心,有機會時可以主動聯絡他們,與他們接觸,向他們傳福音。傳福音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口述傳達福音的信息,又或送贈一些福音刊物,介紹一些福音網站或收看創世電視台,邀請他們返教會或小組、參加教會戶外活動、參加佈道會,諸如此類。但最要緊還是先接觸他們,表達對他們的關心,建立更深的互信關係,便能事半功倍。若信主的家人或親友不關心他們靈魂得救的需要,誰還會更關心他們的靈魂? 

上星期我帶太太去診所看醫生,有位羽毛球友屋苑在診所附近,她想將一些東西交給我太太,聽說我正陪太太往那診所看病,便立即致電給我。當時我在車上等候,接到她的來電,便往她屋苑樓下與她見面。由於我視力重影問題,已很久沒有與她打波和見面,我猛然想起隨身帶備的《中信月刊》,與球友告別前便將月刊遞給她,囑她記得看。希望她真的會看並有所領受,心想這些傳福音的機會並不是偶然,而是在自己有準備之時,神便為我締造了這個難得的機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以斯帖記》最為人熟悉的一句經文,莫過於斯4:14「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全書卷有很多似是偶然卻絕非偶然的事件發生,都是上帝無形之手在背後部署和策動的(參「默想經卷」“Ruth & Esther”─“Esther”)。神安排以斯帖成為波斯皇后,最終挽救了全城猶太人免被奸人滅絕,甚至提升了他們二等公民的身份和地位,凌駕於波斯人之上。直到如今,猶太年曆仍然保存著「普珥節」作為慶祝的節日(「普珥」的意思是「搖籤」,哈曼用搖籤的方式定下滅絕猶太人的日子─斯9:24),正是照著《以斯帖記》上的吩咐遵守的:「照著普珥的名字,猶大人就稱這兩日為『普珥日』。…每年按時必守這兩日,永遠不廢。各省各城、家家戶戶、世世代代紀念遵守這兩日,使這『普珥日』在猶大人中不可廢掉,在他們後裔中也不可忘記。」(斯9:26-28) 當中以色列人會進行一項重要的宗教儀式,就是在猶太會堂內由拉比朗誦《以斯帖記》給會堂內的人聆聽。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準備即是有心─有心去完成某些事,但有心也要有行動。當神給我們機會去向我們所認識的人傳福音或分享見證時,我們便要將愛靈魂的心化作行動。而祈禱是神給我們行動前的準備功夫,到有合適的機會或時間時,神自然會感動和引領我們去付諸行動。 

「創世電視」播放明道社主辦的一個講座,由播道神學院院長郭文池牧師主講,講題是「祈禱能否改變神的計劃?」。郭牧師引用了《以西結書》36:37-38的經文,列出「祈禱四部曲」來回答上述的問題:

「主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加增以色列家的人數,多如羊群。」

(一)  神先有祂的心意和計劃,祂的計劃是必然要實行,不能改變,也不需要與人討論,反映了祂有絕對主權去實行
        自己的旨意。

「他們必為這事向我求問,」

(二)  神會感動地上的人,被祂選中的人會為祂計劃好的事、照祂的心意祈禱。

「我要給他們成就。」

(三)  神會聽人按照祂心意所作的祈禱去成就祂的計劃。

「耶路撒冷在守節作祭物所獻的羊群怎樣多,照樣,荒涼的城邑必被人群充滿。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四)  當神成就祂的計劃後,人必將祂所當得的榮耀歸給祂。 

先知以西結是繼但以理之後第二批從耶路撒冷被擄去巴比倫的以色列人,那時猶大國尚未覆亡,猶大國覆亡是在主前586年。按釋經學者的說法,《以西結書》33至48章,是以西結在主前586年之後的事奉,意即上述這段經文是猶大國覆亡之後神向以西結作出的預言,而這被擄回歸的預言在巴比倫帝國傾覆後,於波斯王古列元年(主前538年)開始實現(拉1章)。 

郭牧師說,祈禱是讓人順服神的旨意,如果我們不為神預先定好的計劃祈禱,上帝會一直等待,直到有人受感動祈禱時,才成就祂旨意中的計劃,因此郭牧師說,神的旨意和我們的祈求是可以共存,沒有矛盾。換句話說,祈禱有它的重要價值,就是神讓人有機會參與祂將要成就的旨意或計劃。 

不過,在我們的禱告祈求當中,一個矛盾的現象是:我們常常喜歡的是聽人話的神,而不喜歡作聽神話的人!我們就是常常掉亂了為誰祈禱的優先次序,我們祈禱的優先次序應該是:神、別人、自己─以神的心意為先,其次是別人的需要,最後才想及自己的需要。倘若我們想到神在我們的生命中究竟有甚麼旨意,那我們不能否認,神給我們在地上有生命,又在祂救贖的計劃中得以認識祂,並接受了祂的救恩,祂當然希望我們將這好消息告訴別人,分享我們得救的見證,尤其是在我們生命當中所遇到和認識的人。因此我們要在有生之年把握神給我們的機遇,也要把握神給我們的時間,採取積極的態度和相應的行動,在我們所認識的人當中履行主的大使命,成就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 

耶和華在結33章對先知以西結說:「人子啊,我照樣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我對惡人說:『惡人哪,你必要死!』你以西結若不開口警戒惡人,使他離開所行的道,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原文是血)。倘若你警戒惡人轉離所行的道,他仍不轉離,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你對他們說,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們轉回,轉回吧!離開惡道,何必死亡呢?」(結33:7-9,11) 這就是神向我們這被揀選的人中所定的問責制!正如保羅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我若甘心作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9:16-17) 有時我會發現到,我們會向陌生人熱心傳福音,而對自己所認識的人反而更麻木!倘若我們真的關心我們所認識之人的靈魂,應該多為他們得救的事上祈禱,並在適當的時候,在聖靈的感動下引導他們悔改歸主,免得將來神問起我們為何從沒有關心他們的靈魂,我們便啞口無言。而對於那些我們經常接觸及交往、有更密切關係的人,是否更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