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的前瞻性(三)

管家的前瞻性(三)【齊家(2)】 

上文談到信徒在地上的家如何「齊家」,本文會補充一下管理地上的家的一些重要信息,包括設立家庭崇拜和夫妻溝通的技巧,有助讀者建立更和諧美好的家庭,至於天上的家則留待下文才開始探討。 

何偉強牧師在創視「婚姻的藍圖─建立家庭崇拜」節目中說,家庭崇拜的價值在於提供一個渠道,讓上帝的話進入家庭成員的生命裡面,令整個家充滿上帝的話,這個家便成為上帝臨在、有上帝在中間的一個家,正如耶穌在太18:20說,「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另外,家庭崇拜的意義在於一家人感謝上帝的臨在,讓家人彼此敞開心懷來分享大家的喜怒哀樂、分擔家人的憂傷、更新家人之間的關係和屬靈生命。 

家庭崇拜的內容有:祈禱(屬靈生命的呼吸)、讀經(領受上帝的靈糧)、唱詩(榮耀歸上帝)、交談(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交流、人與上帝的交流)。崇拜的時間不需要長,重質不重量,最重要是帶領整個家庭到上帝面前領受上帝的話,唱詩讚美祂,禱告上帝,又求上帝祝福我們的生活,將信仰帶到生活中。 

成功的家庭崇拜包括以下各點:

  1. 務求人人都參與。
  2. 輪流領會。其他成員可負責其他事項,例如預備詩歌。這樣,家庭崇拜可促進親子關係。
  3. 考慮每個人的需要,務求在當中增添樂趣,例如用道具給孩子述說聖經故事,或家庭成員扮演不同角色,讓孩子可以融入聖經的世界,這就使交流的形式成為一種具創意的活動。
  4. 父母要做聆聽者,兒女也要學習做聆聽者,聆聽上帝的話。 

怎樣進行討論?

  1. 讀完一段經文即提出一些問題
  2. 鼓勵家人提出各自的問題
  3. 把經文與生活經驗對照
  4. 鼓勵家人實踐公義與和平

總括:提出一些問題,尋求聖經解釋,然後實踐在生活中,去關愛我們身邊的人,將信仰生活化。 

(Don’t)

  1. 時間不可太長
  2. 不要利用這段時間責備孩子
  3. 不要利用內容影射家庭成員
  4. 不做不符合家庭崇拜目的之事

(Do’s)

  1. 給子女多點發言的機會
  2. 讓子女安排內容和形式
  3. 形式多樣化
  4. 讓子女有份參與
  5. 可邀請其他親友或會友一同參與
  6. 內容有敬拜、認罪、感謝、代求
  7. 兼顧不同年齡子女的需要

這就是我之前所說的「家庭祭壇」,每日在家中無形的祭壇獻祭,求神悅納。獻祭意義豐富,包括感恩、萬事以神為首的祈求、認罪、帶領全家親近神。 

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從小便有一個完全順服上帝的心,特別在被父親獻上為祭給神的一剎,以及婚姻大事上,都完全順服父親的安排。創26章記載,當迦南地遇上饑荒時,以撒聽神的吩咐沒有逃往埃及去,而是留在神指示他要去的非利士人之地基拉耳。神在那裡祝福他一家人,在當地成了大富戶。 

令人遺憾的是,以撒在教養孩子方面可以說是完全失敗!他兩個兒子以掃和雅各,都只以自己的利益為上,蓋過兄弟之情。以掃四十歲時還娶了兩個迦南女子為妻,「她們常使以撒和利百加心裡愁煩。」(創26:35) 最後甚至因為被雅各騙了長子名分和父親的祝福,對弟弟恨之入骨而伏下殺機,迫得雅各要亡命奔逃。以掃見父母都不喜歡自己的迦南妻子,他也攜眷一同離開父母家,往以實瑪利去。(創28:8-9) 至於雅各,他聽從父親往舅父拉班那裡去避難,途中在伯特利這地方遇見上帝,才真正認識耶和華是他該聽從和順服的神。可見箴22:6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是何等重要。 

上一篇談到夫妻間溝通的問題,現在再談談這個重要課題,因為夫妻相處是一生一世,夫妻要維持和諧共處,避免激發衝突,貴乎善於掌握溝通的技巧。何偉強牧師在「婚姻的藍圖─夫妻溝通之道」的創視節目中,分享了如下的信息。

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層次與信息傳遞有五種:

  1. 寒暄客套
  2. 報道事實
  3. 意見交流
  4. 分享感受
  5. 剖白內心 

另外有五種溝通模式:

     1.  討好型
     2.  指責型
     3.  電腦型
  • 即超理智型,忽略自我及他人,很固執,有原則,客觀,很強迫性,甚麼都訴諸權威、數據、業績報告等
  • 只關心事情,情感上是頑固、疏離,堅持他的看法,很冷靜,好像表達得很不慌張,其實心裡覺得自己是個專家
  • 行為上很頑固,不肯變通,務求每件事都要合理化
  • 內心會覺得空虛,與人隔絕,不想人知道他內心的感受
  • 有一種強迫心理,社交上有退縮的表達
     4.  打岔型
     5.  一致型
  • 言語和身體姿態配合整體內在感受
  • 情感和講話一致,講話的語態、內心、情感全部一致
  • 行為活潑、有創意、獨特,很能幹
  • 內在經歷很和諧、平衡
  • 心理反應很健康,身體好 

了解完上述五種溝通層次和溝通模式之後,何偉強牧師便談到「婚姻的衝突處理」。他說,在婚姻中,衝突是一種挑戰,它有積極的一面、建設性的一面,因為通過衝突處理,能夠增進夫婦關係的彼此了解。如果夫婦懂得處理衝突時,不但能夠拉近彼此間的親密關係,同時能夠增進彼此的認識,一齊在婚姻裡面成長。所以夫婦處理衝突所帶來的成果,完全取決於你持的是甚麼態度,重要的不是衝突本身,而是處理的方式。衝突可以成為一個平台,拉近夫婦的親密關係,所以我們要學習處理衝突。 

夫妻怎樣處理衝突?何牧師說,衝突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求神給我們有智慧、有溫柔、懂得怎樣處理。究竟我們是逃避、妥協、退縮、爭勝,還是積極去解決、將問題轉化成祝福呢? 

我們的習性、性格、價值觀、信仰,這些都是導致我們發生衝突的一些原因。能夠說出一些造就配偶的話,需要我們與神建立好的關係,也給我們有智慧來處理衝突。大家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成長背景,性格、嗜好、興趣、處事方式都各有不同,很容易會產生夫妻間的衝突。人與上帝關係的建立,是帶來人與人關係的建立,例如在十架下的饒恕。與上帝關係好,我們就有能力說一些造就配偶的話;與上帝關係不好時,不想說的那句話也會衝口而出,傷害了自己最愛的人的心靈。 

何牧師說,夫妻除了不要翻舊帳之外,也不要將事情「類化」,例如太太看到丈夫在沙發上看報紙,不幫忙做家務,便說:你為何像你爸爸那樣?這個類化會令丈夫不開心。一件事歸一件事,我們該針對那件事來處理,不應將它類化成像他家裡面的人。我們需要留意說話裡的敏感度。 

另一方面,我們發現雙方處理衝突時,很多時候核心的問題就是自我中心。我們需要放下自我中心的思維去高舉基督、倚靠神,夫婦二人就能夠同心同行。衝突往往是關係的一個問題,甚麼是關係呢?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我們需要學習在言語上肯定對方、讚賞對方,甚至彼此在愛的五種語言裡面,需要時常操練三種語言:

  • Appreciation 擁抱(身體語言的接觸)
  • Affirmation 肯定
  • Affection 讚美(欣賞)

夫婦關係好比一盆小盆栽,每天都要澆灌、悉心料理、修剪,這棵盆栽就能夠茁壯和美麗。很多時我們缺少操練這三個A,這三個A就代表我們的澆灌。 

有些管理學大師說:夫婦關係好比一個銀行戶口,每天夫婦都要將存款放進戶口裡,才會關係良好。每次衝突就好比從戶口中提款,例如一個小衝突可能代表10元、中的衝突可能是50元、大的可能是500元。當夫婦因衝突而提款太多導致破產,就會走向離婚的處境。 

在上帝裡面,我們不可提離婚,但我們靠甚麼來維繫夫婦關係呢?就是要彼此存款、彼此肯定、彼此欣賞、彼此服侍。我們要學習處理衝突,不要只讓衝突發生,而忘記了每天澆灌、每天存款、每天栽種的那個關係。所以關係良好時,我們需要保持和增進。 

衝突就好比我們的情緒,有時候失控、爭執、激動,甚至去到僵化、非常氣憤、避而不見、背道而馳,這就是裂痕的發生。但若夫婦雙方懂得處理衝突時,就好比他們的溝通已經進展了、成長了、修好了、和睦了,與上帝的關係就很好了。 

所以夫婦有衝突時,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主的眼睛來看對方,同時去到上帝面前,靠著主來面對衝突。當我們發覺自己做不到時,便需要尋求幫助,尋求教會的牧者、坊間的輔導員,或信徒領袖、屬靈長者,幫助我們在衝突裡反敗為勝。 

構成無法溝通的三個元素,就是害怕、否認和喜歡衝突。我們需要提醒自己,不要跌進這個陷阱中。沒有溝通,加上缺乏澄清,等於混亂,也等於衝突。但當我們在衝突中有溝通、有澄清、有委身,委身在這親密的婚姻關係裡,就等於成長。 

處理衝突的幾個模式:

  1. 逃避。是一個不懂處理的選擇。

  2. 忍讓。也是一個不懂處理的做法,是一個負面、消極的忍,忍到某個時候就決定離婚,這種不是健康的忍讓。我們需要學習一些正面的處理方式,如妥協(一人讓一步)。

  3. 喜歡衝突。要壓倒對方,每次都要贏,這種就是以勝利者自居,不喜歡輸。聖經教導我們,在上帝裡面沒有贏家,也沒有輸家。第一個向對方說「對不起」的就是贏家!願意謙卑下來,用主的眼去看對方,放大他(她)的優點去縮小他(她)的缺點,這需要學習操練。

  4. 解決問題。在上帝面前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承認自己的不是,衝突便自然消失。有些人要爭勝,將自己的方案加在別人身上。有些人是忍讓,降下自己的期望,寧願自己有損失。有些人選擇退縮,離開現場。有些人是妥協去接受自己和自己的配偶。有些人要解決,這是最好的方式,尋求滿足雙方需要的方案,讓衝突被上帝轉化成為一個建立夫婦關係的平台。 

十點處理衝突的方法:

  1. 不要離開上帝
  2. 思念(放大)對方的長處
  3. 忌用不當的字眼
  4. 只針對一個問題來處理
  5. 對事不對人
  6. 不要提離婚
  7. 沒有輸家贏家,謙卑俯就身邊的人
  8. 若不夠時間處理,便約另一個機會和時間再處理
  9. 認罪禱告
  10. 向對方說「對不起」、「原諒我」、「我愛你」,經常在上帝面前操練這些三字訣 

若兩夫妻都是信主的,會比較少因信仰上的不同而產生磨擦,也比較容易處理衝突。相對來說,若其中一位還未信主,處理和化解衝突就更不容易了。一位姊妹問基督徒輔導員:「丈夫不信主,如何營造基督化的家庭?」那位姊妹成長於基督教家庭,雖然丈夫未信主,很少去教會,但姊妹對營造一個基督化家庭的意念,隨著小朋友步入上學的階段日益加強。丈夫雖不反對讓孩子報讀基督教學校,但當太太在家庭生活中,凡事都以基督信仰作出發點時,他漸心生不滿。夫妻倆因此天天爭吵不休,姊妹甚至陷入了抑鬱! 

問題的關鍵出自夫婦在價值觀不一時,生活上怎樣協調和取捨。要成功經營婚姻與家庭,便需要有共同宗旨、異中求同,這包括不同價值觀,包括金錢、時間、幸福、信仰等。男女在婚前要清楚了解又接納男女大不同,明白雙方價值觀的異同、性格的差別,才踏進山盟海誓的婚諾。婚姻關係乃一生一世,兩人要在婚前明白雙方在多方面的異同而協調,達成協議,又學到在意見不同、習慣有別及價值觀不一時,曉得如何化解衝突而達成共識。當然這是在真心相愛、彼此謙讓的大前提之下才能成就。 

對基督徒而言,信仰並不單單是一個宗教的認同或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生活整體的大原則。愈重視堅持信仰,便自然在大原則所涉及的範圍中愈難妥協。面對上述的處境,姊妹需要耐心地讓丈夫明白自己信仰立場的原因,並用愛心的行為與生命感化丈夫,如彼前3:1-2所說,「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這樣,若有不信從道理的丈夫,他們雖然不聽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過來;這正是因看見你們有貞潔的品行和敬畏的心。」姊妹與丈夫都是相愛和愛惜家庭的,她需要的是耐心地在一些大原則上堅持的同時,亦需要一些生活的小節上放鬆,以維持和睦的家庭氣氛,相互邁向共融及和睦共處。

【資料來源:《信報》2021.5.5 版A11「婚姻靈性操練─鶼鰈情深?」】

最後,我選擇了《天使心》一對夫婦的見證文章作為本文的總結。 

Kenny和Dora就讀同一間中學,因為Kenny留級而認識對方。「畢業後,我們各有各玩伴,後來有朋友把我們聯絡出來見面,之後就開始拍拖。」 

Kenny眼中的Dora沒有安全感,時常需要別人關心。Dora也自認是個自卑的人:「我很想要被愛,是個憂愁的小女孩。」她眼中的Kenny又如何?「年輕時的Kenny很懶惰,只顧自己,又愛由早到晚打機、看電影,不喜歡工作。」 

二人都在破碎、不健康的家庭中長大,而且性格極端差異,拍拖後很快便同居,但Dora形容兩人只是「同屋主」而已。「最初他不工作,又不幫忙做家務,只有我自己去賺錢。我是看重自理的人,放工後已經很累,但回家後仍要做家務,我對他是很不滿意的。」 

只有中學學歷的Dora收入不多,因此常陷入經濟難關,月底時會向朋友借錢過最後幾日,直至月初發薪時再還給對方。「我的內心很壓抑,但跟Kenny表達情緒時,他卻愛理不理,後來更不會聽我的感覺,或不明白我的感覺,讓我感覺到自己被嫌棄。」「跟Kenny的這段關係中,我沒有得到滿足感,也沒有解決到情緒問題,現實讓我變得扭曲、負面及憤世嫉俗。我終日想死,沒有生存的念頭。」 

Kenny對Dora愛理不理的原因,原來是因為他心中有一根刺。「剛開始拍拖時,發現Dora有第三者。雖然她說不是認真的,只因我不看重她,她才去找別人。沒想到她的行為成了我很深的一根刺,一直扎在心頭。」他說自己不是沒感覺,可能只是反應慢一點。「我是個大事化小的人,常常想自己再多一點忍讓就好,反正反駁沒意思,你要說我給你說,但就不作聲。」 

「她跟我說出感受時,我很想跟她說道理,可是她根本不會接受。慢慢地,我們越來越不滿對方,當她想再次表達時,我的心已經關上門。後來她說甚麼都沒用,我就是不聽。」兩人原本在相處上就不好,關係也日漸變差。 

後來兩人關係逐漸冰封,Dora更患上抑鬱症,且想自殺,令Kenny手足無措。Kenny信主的母親說只有耶穌才能幫到Dora,他們便乖乖走入教會,看看能否找到出路。Dora信主後,小組長要Dora明白真理,不能再同居,於是她問Kenny是否是時候結婚了。Kenny憶述:「我覺得也是差不多時間可以結婚,就盡量配合太太。」 

可是Dora覺得Kenny當時沒有和自己表達過想結婚的念頭,認為他不在乎彼此的關係,因此造成隔膜,把不滿及問題帶到婚姻之中。「我眼中的丈夫只顧自己,即使我懷孕也不例外,我要自己去張羅嬰兒用品。某天下班我去IKEA買晾衫竹,用作日後曬晾數量龐大的BB衣服之用。回到家門,我手拿一根長長晾衫竹,開不了門,便按門鈴。丈夫當時在沙發打機,或是看電視。他開了門鎖後,只留一條縫隙便回到座位上,完全不幫忙,也不理會我,有老公好像沒老公,讓我很難過。」Dora紅著眼眶說。 

彼此的傷害沒有處理,二人對戰的戲碼越來越激烈。「我跟老公說話時,他不是沒反應就是大反應。」Kenny也承認他當時愛敵擋太太,甚至只要她說一句就會吵起來,因此引來Dora還擊。Dora說:「我曾經拿起刀跟他攤牌,說:『你殺了我吧!』」 

刀光劍影下的夫妻生活,自然也影響到女兒的情緒。「我的情緒容易失控,加上和丈夫終日對罵,我們傷害到女兒,讓她感到很自卑,沒有安全感,常常感到害怕,沒有自信,更有莫名的憤怒,會對工人姐姐動手。」 

Kenny表示自己很愛Dora,但真的有心無力,於是尋找教會小組長幫忙。「轉捩點是在2017年、我們去教會的夫妻營,聖靈的同在極大,教我們回到初心。」Dora說,二人自18歲拍拖,到今年已經21年,她在營中看到自己也有很多問題,指頭常常對著丈夫,卻看不見對方的付出。 

夫妻營的第三天,大家需要說出一個秘密,當時Dora爆出原來自己曾經有一個很短暫的第三者,但這沒有讓Kenny完全崩潰,因為他在聖靈感動下向太太投出一個「震撼彈」。「婚後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分房睡覺,能夠有女兒可算是神蹟。和太太沒有親密關係的情況下我去嫖妓,也許這樣,讓我們的身心靈關係更為疏離。」 

Dora聽罷完全崩潰,甚至哭不出來,心痛的感覺就像被刀大力割開了似的,又開始有想死的念頭。「出營後我在馬路上會特別走慢一點,看看會否有車輛來撞死我!我立即告訴組長自己的情況,她邀請我老公每天要帶我去晨禱,浸泡在上帝的話語中。當時我開始不想死,能重新起來是因上帝那超自然、不能形容、莫名其妙的力量進到我裡面,亦感謝姊妹們的支持。」 

最終靠著從上帝而來的力量,Dora戰勝了情緒,和Kenny一同學習愛對方。Kenny坦言:「我沒有馬上改變自己及對方,夫妻營後偶爾仍會吵架,甚至有一晚太太又嚷著要離婚。吵架後我很不開心,便去弟弟家留宿。當時我認真思考是否真的要離婚,忘記了翌日就是女兒小一派位放榜的日子。太太WhatsApp我女兒明天放榜,我向上帝禱告,如果女兒進到某間很多人投考的名牌小學(女兒是跨區報考,考上的機會很微),我們便繼續走下去。」 

沒想到女兒順利考上該小學,看到訊息時,Kenny竟哭得淚流滿面。「原來我們的婚姻是上帝在看顧,在祂裡面就有力量。我和太太決定重新再來一次,在上帝看顧下,學習如何維繫婚姻。」 

Dora說,當他們願意被上帝改變婚姻關係時,感覺極不一樣。「上帝創造男人和女人就是不同,大家要互補不足。原來我太相信自己的認知,老公一直用自己的方式來愛我,讓之前的17、18年都是枉過。丈夫原是家中的頭,很多時因為我的強勢讓他不能好好表達自己。我們沒想過,跟足《聖經》還原基本步,像我們這樣差勁的婚姻也可以被翻轉,恢復到比拍拖時更甜蜜。」 

二人回復關係後,開始牽手上街,女兒反而說不喜歡父母牽手。「我們告訴女兒:爸爸媽媽關係好,你才會更好。可見之前我們扭曲了孩子的觀念,實在有點慚愧。」現在Kenny可以放下手機遊戲,享受跟太太和女兒一起的家庭生活。Dora也變得既自信又樂觀,更完成神學課程,成為教會同工。「原來生存很有意義,我們的經歷將祝福很多人,這也是我牧養的異象,希望建立更多好好家庭。」 

【資料來源:《天使心》2020年9月版46-50頁「無感夫與想死妻」】 


【後記】

當我完成這篇文章的翌晨,從報章上閱到一則新聞: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令不少家庭關係緊張,警方今年首4個月接獲逾3100宗涉家庭衝突案件,較去年同期多約一成,卻較前年同期、即疫情前少約一成。有婦女庇護中心指出,部分人基於防疫考慮,即使有家庭衝突也不會主動求助,估計潛在個案比求助數字高。 

曾先後3次入住婦女庇護中心的Amy(化名),丈夫約3年前失業後性情大變,不時因子女管教問題,對她及子女施以暴力,家人其後為她報警,後轉介入住保良局的婦女庇護中心。其後她因考慮到子女上學問題,及丈夫承諾改過,重回夫家居住,但她指丈夫變本加厲,迫使她再次入住庇護中心。…丈夫其後確診躁狂症,在法庭頒令下要接受醫學監察及精神科治療。 

Amy 回想,早於丈夫首次動手前,便長期施以言語暴力...惟她當時並不覺有問題,持續忍受,結果為自己及子女帶來多條傷痕。即使事隔多年,其中一名曾被丈夫施虐的兒子,曾突然瑟縮一角,嚷著『唔好打我』,她憂子女難擺脫心理陰影。」 

保良局一名社工說,「失業或家庭收入低是引發家庭衝突的常見因素,疫情加劇這些問題。部分求助個案本身家庭關係已不好,疫情令以往的處理方法失效,例如不能像以往般於周末或假日離開香港放鬆,令問題日漸積累。」她說,「部分人於疫情嚴峻時,或因不想共用庇護中心的宿舍設施,未有求助,隨著近期疫情放緩,差不多每天都有入住庇護中心的個案。她呼籲有需要的人盡早求助,如市民留意到身邊有家人或朋友遭受家暴,亦應勸喻他們盡早求助。」【摘自《明報》2021.5.16 版A7】

另一則新聞說,「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少年的上課模式和生活方式出現重大轉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進行的調查指,超過一半受訪中小學生表示在疫情期間用多了時間『打機』,並有近六成四家長因子女多了時間『打機』而感到有壓力。該中心主任指出,沉溺打機只是表面徵狀,不應只關注子女『打機』時間的長短,而是要了解子女打機背後的其他需要,透過溝通促進彼此了解。 

受訪中小學生中…逾七成受訪者指打機為了減壓及消磨時間,約一半人認同打機是逃避現實生活。」 

基督教服務處「網開新一面」網絡沉溺輔導中心一位主任表示,「青少年需多花時間認識自己,並建議感到生活苦悶或沒有發揮空間時,亦可嘗試學習有趣的新技能。」【摘自《星島》2021.5.16 版A7】 

盼望這篇及上一篇文章的一些提醒,能成為我們化解家庭衝突的「及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