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容量

生命的容量 

「人生就像一本書,不在乎它的長短,只在乎它的內容。」這是我在上兩篇文章《你準備好未?》的末段所引述的,也是張路加牧師引述林肯總統的一句名言。張牧師接著說,我們不能只相信在生命中有上帝的存在,更要相信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作工。 

同樣道理,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ASV, “ I came that they may have life, and may have it abundantly.) 耶穌為罪人贖罪而犠牲,不純粹是希望信他的人能得永生而已,更是希望他們一生跟隨他,得著更豐盛的生命。正如耶穌帶彼得、雅各、約翰上山去,不純粹是一瞥神子的榮耀,而是如天父在雲彩中對他們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太17:5) 耶穌期望他們下山後能有所作為,這是要等到聖靈從天上降臨在他們身上後的日子。 

「生命不在乎長短,只在乎它的內容」,這句話引發我們去反思一個問題:我們的生命是否活得精彩、活得有意義?一本書是否能吸引讀者去看,在乎它內容是否寫得精彩。同樣,我們生命的內容,是否盛載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還是一堆垃圾?倘若只是一堆垃圾,生命愈長的話,堆積的垃圾便愈多!正如我們有罪的人,若沒有認識耶穌,生命沒有改變,我們活得愈長久,所犯的罪便愈多,難保會受到神更嚴厲的審判!然而甚麼是有價值的東西,我們的生命活得是否有價值,絕不是用人的眼光來衡量,而是從神的眼光來衡量和審視,因為神是終極的審判者。 

要擁有更豐盛的生命,除了要盛載神看來有價值的東西外,更要視乎我們生命的容量有多少,是否能擴充我們的容量,去盛載更多有永恆價值的東西。例如保羅在弗2章提到「行善」:「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2:8,10) 這裡提到我們重生得救的生命中,其中一樣在神看來很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懂得去「行善」,這種行善當然不是為自己,如佛教所強調的行善積德,而是為神的榮耀──「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

查錫我在《天使心》專欄中說:「行善的最大作用,就是它豐富了我們的生命,把意義帶進了我們的生命,它更把小小的自我突然跟整個世界連接起來。『我,』再不是『我』一個人,『我』是『我們』(世界上的其他人)的一部分,再分不出『你』和『我』,再沒有彼此之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的兒女就是我的兒女,你的兄弟姐妹就是我的兄弟姐妹。你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因此,看見你痛苦,我會感同身受,我根本不需要考慮,就會自然對你伸出援手。」他主要想帶出一點:「我們的痛苦自然會減少,快樂油然而生。」【摘自:《天使心》159期2019年8月刊94頁「心理健康之七」】我在想,倘若一間教會大多數信徒能做到上述中的「行善」,這教會便是充滿主愛的教會,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一幅圖畫! 

嚴慧茹姊妹(Fish)是「影音使團」福音事工主任,她在今年4月,出錢出力去協助一位尼泊爾青年完成他的夢想。我十分欣賞她的善行之餘,更欣賞她所支持的這位尼泊爾青年,如何有毅力地完成他個人的夢想。 

這位青年叫Ramesh,他是Fish四年前在尼泊爾認識的朋友。「四年前尼泊爾發生大地震,影音使團差派我、導演及攝影師到當地拍攝災後情況,我在醫院裡認識Ramesh,他當時剛完成截肢手術,大腿根部被仍然滲血的紗布纏裹著,躺在通道最角落的病床上。」交談後,她發現Ramesh來自偏遠山區的村落,因家境貧困,剛滿16歲便隻身到首都加德滿都打工,減輕父母負擔之餘,還需供養弟妹上學,卻不幸地在抵埗不久後遇上地震,他工作的賓館全棟倒塌下來。Ramesh被埋在瓦礫中長達12小時,生命雖得以保存,卻永久失去了雙腿。 

Fish抱著關懷的心問候Ramesh,「當時我有工作在身,沒有刻意跟他傳福音。離去前,我很想送他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十字架掛飾,便走進手信區,走了整條街道,卻只看到其他宗教的手工藝品。我向上帝禱告:『主呀!給我找到吧!』結果最後一間店舖竟然有三個十字架吊咀,我們便全部買了下來。」 

Fish拜託當地的教會照顧Ramesh,二人道別後只靠社交平台聯繫對方。災後翌年,Fish拍攝災後回顧過程中,成功帶領Ramesh信主。「尼泊爾幾乎是亞洲最貧窮的國家,即使是身體健全的人生活也非常艱難,遑論傷殘人士!他們大都受到歧視及非人道對待。」難得的是,Ramesh並沒有自怨自艾,反而一直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一次閒談中,他跟我說,這場地震完全改變了他的生命,雖然他失去了別人眼中認為很重要的東西,但同時覺得自己得到很多,例如有機會繼續學業、有機會參與傷殘運動、到不同地方比賽,這些都是他以前從沒想過的。他知道自己縱然比別人多一些限制,但仍很珍惜每一個可以突破的機會,於是開始嘗試挑戰生命中的不可能。」Fish表示,Ramesh希望能完成大學、代表國家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以及登上作為尼泊爾人引以為傲的珠穆朗瑪峰! 

Fish一直把Ramesh的心願放在心上,希望有一天能幫他圓夢。「一個身體有嚴重障礙的人,確實難以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頂部,因為很大機會面臨高山反應。但相信走到海拔5,364米的Everest Base Camp,還是有機會的。」去年10月,她跟Ramesh提起這個計劃構思,願意無條件幫助他,令Ramesh說了上百次的 “Thank you Fish”。 

由於要攀登雪山,Ramesh需要穿上不一樣的爬山專用義肢,他就憑信心開展一趟恩典旅程,Fish也成為他登山的同行者。「初段路況平穩,Ramesh靠著義肢及拐杖自己行走,入山後卻因有太多高低不平的石級,開始要嚮導和挑夫左右攙扶及手腳並用地攀爬。他的步伐比我們想像中要慢很多,而山裡早晚氣溫相差很大,嚮導怕假若大家入夜才到達住宿處的話會着涼,於是為了趕及進度,最後Ramesh選擇放棄義肢,用雙手撐著在地上爬行。我看在眼裡,心裡有著一種說不出的難受,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他真的準備好了麼?這行的決定是否來得太倉卒?是我低估了上山的難度?還是高估了他的能力?原定每日的行程,是否太多了?」每次Fish問:“Are you OK? Do you still want to go?” 他總是肯定的回答:“Yes, I can. I will try my best.” 

「感恩我們有一個很棒的團隊,嚮導很細心地照顧各人的需要,並以他豐富的經驗,特別按Ramesh的能力設計行程。他指派的兩個挑夫更超級有愛,甚至背負著我們共重30kg的裝備先行上路。每到達一個休息點時,挑夫仍然不休息,只是放下裝備沿路回來看看我們有沒有其他需要,甚至主動提議背著70kg的Ramesh行走一段路,以減輕他的痛苦。」 

當大家到達將近海拔3,438米的Namche Bazaar,那是一條陡斜的上坡路程。經過這一段後,Ramesh幾乎耗盡他的體力,「我知道他實在是筋疲力盡了,經過各方面的考量,我們決定餘下的行程為他租一匹馬。」 

對曾在多個災區作義工、身經百戰的Fish來說,有些路段甚至比當地人走得還要快!「過程中,反而最大的挑戰是要適應寒冷的天氣。當時氣溫已在零度以下,白天還好,晚上簡直冷得要死,加上山上條件很差,沒有熱水洗澡,夜間只能瑟縮在睡袋裡休息,第二天醒來腳還是冰的。」每天早上,大家都要準備向更高的山脈進發,終於順利到達海拔4,940米的Lobuche。 

四月是登山旺季,沿途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客,看見Ramesh用義肢徒步登山,以及聽說他的故事後,無一不為他的堅毅鼓掌,並且給他打氣。「這是我最欣慰的事,過程中我不斷向他強調,不是我在幫他,是他自己在贏盡別人的喝采。」放眼四周,盡是白茫茫的雪景,Fish內心卻異常溫暖,因為大家成功登上海拔5,364米的Everest Base Camp了!而Ramesh更是興奮,一直在要求別人幫他拍照。 

整個行程,Ramesh邊行邊說:「我好開心可以完成夢想,而為何想完成夢想?就是要令身邊的人開心。」當Ramesh和父母商量去爬山的計劃時,他父母立即叫他不要去冒險。最後Ramesh咬緊牙關完成旅程,他第一句話是希望媽媽以自己為榮。「原來他想用行動告訴其他人:『只要有夢想,盡力想辦法去完成,最終會成功的!』」Fish忍不住抱著Ramesh說:“I thank you indeed. Your perseverance makes our dream come true.” 

「過往上帝一直感動我到落後的地方服侍,我經常在想祂是否要裝備我成為一個宣教士?祂到底要我委身到哪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去?很多時我們都會想甚麼是上帝對自己的呼召,但原來以哪種形式都不重要,上帝最在乎的,是我們有沒有願意順服祂的心。經過不斷的禱告,我很清楚這次行動是上帝要我做的,當我只想要盡忠完成祂所託付的使命時,便自然得見上帝的作為。我想,有人因著自己的生命而認識耶穌,是作為一個基督徒最感高興的事。」 

【資料來源:《天使心》159期2019年8月刊34-39頁「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Fish的善心與善行,出錢又出力去幫助殘障的Ramesh完成一個常人看為不可能的夢想,是因著她出於愛心的緣故,願意順服聖靈的感動而行。而Ramesh更證明神賦予人有一種無比堅韌及頑強的生命力,有些人在悲苦的生命中鬱鬱而終,但有些卻恰恰相反,像Ramesh那樣去挑戰生命中的不可能,最終能突破身體的限制,創造奇蹟。兩人都顯示出他們生命的容量又提升了不少! 

如何突破身體的障礙、頑疾的煎熬,走出框框才是關鍵,否則就容易鑽進牛角尖,進入死胡同,正如力克胡哲說:「人最大的殘缺不是無手無腳,而是心裡的恐懼。」人在困境中仍能憑信心的眼睛向茫茫前路進發,務求達到一個更理想的目標,將生命力提升,好比被掃羅王追殺的大衛,仍相信神必與他同在,故能豁達地寫出詩23:5,「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 

生命的容量究竟可以去到幾盡?即是盛載的容量可有多少?端視乎我們的決心。保羅在林前13章談及愛的各種元素,諸如忍耐、恩慈、不自誇(謙卑)、不求自己的益處(替別人着想)、包容(接納)、相信(對神的信靠)等等,鼓勵我們多多追求這些造就別人的恩賜。若我們的生命擁有這些愛的元素,我相信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很好;人際關係好,便更容易邀請人返教會。我們的生命又能盛載多少這些愛的元素呢? 

最近收到太太Whatsapp傳來羅乃萱在網上提到的十「放」,喻人學會去「放」,心便舒坦得多。其中有三「放」是:

  1. 對夢想要放眼,高瞻遠矚看得清。
  2. 對舊恨要放下,饒恕別人也恕己。
  3. 對主恩要放大,銘記於心不能忘。 

第一點就有如Ramesh放眼在他所渴望完成的夢想。就算年紀大的人也不等如一個人不能再有夢想,我們可能已失去財富、地位,但不會失去經驗、知識、技能和智慧。人生可說是一項投資,問題是如何投資才不致虧本。 

我現在想談談第二點,因這一點也是極不容易做到,而且也是許多信徒都要面對的,因此談到這個問題,總讓人產生不少共鳴。彼得曾就這一點問耶穌:「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麼?」耶穌卻給了他一個匪夷所思的答案:「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1-22) 接著耶穌就以一個天國的比喻──王跟幾個欠債的僕人算帳──去闡述饒恕人可以去到幾盡。最後他總結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太18:35)《歌羅西書》3:13也提到饒恕的勸勉,「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可見饒恕(‘forgiving’)與包容(‘forbearing’)意義上沒有太大分別,饒恕次數的多寡反映包容的氣量和胸襟。耶穌的比喻中,卻非針對饒恕的次數,而是對方得罪自己的程度,主人可以免僕人欠一千萬銀子的債,僕人卻不放過那欠他十両銀子的債的同伴,主人聽罷怒不可遏,意謂無論對方如何無理地得罪自己,按主的意思,我們也當選擇饒恕對方,這同樣反映包容的氣量。 

當我們想到應否饒恕別人時,不應着眼於問題有多嚴重,主提醒我們要記起天父是以甚麼氣量來饒恕我們這個罪人,我們就會有足夠的氣量或胸襟去饒恕得罪我們的人。只要我們數一數我們過去犯了多少罪,天父都一一赦免我們,我們便很難拒絕天父的要求了!正面一點來看,當我們饒恕別人時,就是拿走心中的仇恨和報復的心態,心裡才會得著主所賜的平安和喜樂。也許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饒恕是先從你自己的捆鎖中走出來,然後才能化解衝突。 

一位姊妹在《號角月報》的文章中表達了幾十年來對父親的憎恨: 

「父親節曾是我最激動的日子! 

父母在我還小的時候就分開了,也許因為我長得不太像媽媽,導致爸爸經常拿我做出氣筒。弟弟們在外受了欺負,我就一定挨罵被爸爸修理。 

他的確給我管教,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先打再說。有一次,一天打了我三次,深夜我已經睡熟時,也被拉下床,大吼大罵。你說,我要原諒這樣的父親嗎? 

一個女兒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觀,是來自父親的肯定。在朋友面前,我遮掩被爸爸修理後身上的瘀青,也以謊言和種種的藉口帶過。可是,我心中的疤痕會停止疼痛嗎? 

幾十年的眼淚,心中結痂的疤痕難道都不痛了嗎?我能做到一筆勾銷爸爸在我腦海裡留下的刀痕嗎?除了忍受之外,我還能做甚麼?不過,我真的從他身上學到該怎麼做一個稱職的家長,不讓歷史重複,不讓我的孩子成為家暴的受害者。我也不再讓自己成為家暴的受害者。 

父親對我這樣,當然我曾經很恨他,現在我可以從他的角度思考,他把對我母親的怨恨與苦毒全都傾倒在我身上。重男輕女是他們那一代的包袱,他脾氣暴躁不單單是對我,對他兩個兒媳婦也是如此。現在他住在老人院裡,非常孤單….只有上帝能改變他吧! 

父母親的偏心是很難改變的!我自責了一輩子,常懷疑是自己哪裡不好,惹得爸爸如此對我?我以前恨他,可是那只帶來無盡的苦毒;我想,這就是信耶穌給了我的幫助─學習主耶穌的饒恕,這幫助我改變了對父親的態度。」 

【資料來源:《號角月報》2019年8月刊10頁「甚麼樣的爸爸?」】

另一位姊妹卻在《號角》表達自己痛失丈夫的心情: 

「我26歲結婚,28歲生孩子,人生是順遂而豐富,光明而充滿色彩。竟想不到我第一次的失去,就是致命一擊,我失去了丈夫,徹底的毀了我的心、我的一生。 

我16歲遇上他,相戀、結婚、生孩子,二人同心努力打拼,有車有樓有錢,過著豐足的中產生活。直至婚後的22年,婚外情意外地被揭發,他在上海有情婦和一個女兒。情何以堪!我瘋了、癲了,我的思維不能正常運作,每天像行屍走肉。我被擊毀、被戮破,被痛苦的情緒纏繞不休。 

有一天,上帝輕輕地問我:『你失去了甚麼?』我呼喊哀號:『我失去了愛情,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傾心的伴侶,失去了親密的陪伴,失去了兒子的爸爸……以後要孤身走我路,再沒有可牽的手、可親的臉,我永遠也不會快樂,從此不再有幸福。』一個怨婦在哀哭。 

這段期間,天父送給我很多書,讓我慢慢領悟。看了很多很多,我終於明白了,原來當我們失去的時候,必須先要弄清楚自己究竟失去了甚麼?其實,我失去了丈夫,真的很可惜嗎?如果這是個好男人、愛惜自己的男人,失去了真是令人傷心欲絕。如今,我失去的是一個背叛偷情的男人、不珍惜自己的伴侶、不講信的伙伴、不負責任的爸爸,失去了,究竟有多大損失呢?聖靈鄭重的跟我說,失去這樣的丈夫,真的失去很多嗎?心念一轉,我開竅了!這個人原來不值得去愛、去傷心、去思念,我失去他事小,他失去的才是寶貴啊。 

當人失去一個伴侶、一段親密的關係,是十分傷感的,天父的提醒我終於釐清一點,我的痛苦是來自不習慣孤獨,不習慣一個人。我祈求天父愛我、陪伴我,不要撇下我。那些書成為我的心靈導師,教我如何平靜自己,如何哀悼這個男人、哀悼這段關係!自此,我學習接受失去伴侶這個事實,學習一個人生活。原來,我可以。心有多寬,路有多闊。這是我走出人生谷底的重要一步。」 

【資料來源:《號角月報》2019年8月刊06頁「我如何走出谷底……第五步」】

不管這位姊妹是否能完全饒恕背叛她的丈夫,但至少她已放下心底裡壓抑已久的糾結,不再活在一個不開心的陰霾底下。她學會將這事件看得平淡,不再耿耿於懷,接受現實,走一條沒有丈夫在身旁也可以走的路。任何一個遇到同樣問題的人,都不容易走出陰霾,需要頗長時間去處理傷口。但她的經歷讓我看到,主賜我們生命的容量,是超乎我們想像的!正如姊妹領略到:心有多寬,路有多闊,便走出了谷底,重過新生活。 

在羅省某教會服侍的李繼榮牧師說,放下是一個祝福,如果放不下,我們便只有一個方法面對,便是承擔,不斷承擔,不斷虐待自己、折磨自己,永遠走不出困局。許多人過去給我們的傷害,壓住我們的心頭。如果我們放不下,便會覺得很辛苦,甚至會失去更多更有價值的東西,例如喜樂與平安。我們應該學習放下不愉快的事件,朝一個新的目標進發,正如上述姊妹經歷到的。Ramesh也是因為能完全放下自身殘障的陰影,反以一個感恩的心去接受殘障所帶來的好處,便能朝向他的夢想進發。 

羅乃萱提到第三點:對主恩要放大,銘記於心不能忘。這一點毋庸置疑:「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8) 我們反要想想如何報答主恩。主為我們擘開身體,流盡他的血,我們又是否願意為他擘開身體,流出一點血呢?你願意為主付出多少、犠牲多少,這就是你生命的容量!

我相信神不會讓一個有上進心的人在不停地兜圈,求神擴張我們生命的容量,以事奉神的心來作出雅比斯的禱告:「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代上4:10)。又如神在賽54:2-3向我們發出的呼召:「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 

《列王記下》4章記載,有一個先知以利沙門徒的妻子前來對神人說:「你僕人我丈夫死了,他敬畏耶和華是你所知道的。現在有債主來,要取我兩個兒子作奴僕。」以利沙問她家裡有甚麼,她回答家中只剩下一瓶油。以利沙對她說:「你去,向你眾鄰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回到家裡,關上門,你和你兒子在裡面將油倒在所有的器皿裡,倒滿了的放在一邊。」及後兒子把從鄰舍借來的器皿拿來,婦人開始倒油,倒滿所有器皿後,婦人對兒子說:「『再給我拿器皿來。』兒子說:『再沒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婦人告訴以利沙,以利沙說:「你去賣油還債,所剩的你和你兒子可以靠著度日。」(王下4:1-7) 求神讓我們有先知以利沙的信心,更有寡婦的信心! 

人生「行到水窮處」,尚剩餘一點水,就求神給我們更多水,但我們自己也要配合,要去拿容器來盛載更多水,像婦人的信心。要留意油止是因為再沒有容器,因此不要忘記,不是神不捨得給我們更多油,而是我們再沒有可盛載油的容器!要知道拿得愈多容器來,便能盛載更多的油,我們若能有此信心,便能經歷到神所應許的:「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把你從埃及地領上來;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詩81:10) (現在我每日早禱時,都會這樣祈禱說:我要大大張口,求聖靈給我充滿,讓我可以結更多聖靈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 那時,我們便可如唐代詩人王維般,向高處行的半途中停頓下來,正是水源的盡頭處,抬頭仰望山峰上浮雲湧現,轉念一想,然後以豪邁奔放的心情吟誦下一句:「坐看雲起時」,心境自然別有一番體會。

教會牧者選了雅比斯的禱告作為某天讀經計劃的金句,一位弟兄在Whatsapp上回應說:「雅比斯的禱告是真心誠意的,必蒙神應允,也是我們應該在禱告中學習的。」我接著在Whatsapp上回應說:「阿們!」然後加上我個人的禱告:「求神擴張我事奉的境界,不畏艱難,常與我同在,成為別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