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同路人變同行者(二)

由同路人變同行者(二) 

延續上一篇文章,本文將轉載更多與上帝同行者的見證,和一些牧者的心聲,以鼓勵信徒更加積極和騰出勇氣去承擔聖靈在我們心內發出的使命感。文章末會作出筆者的反思。 

如何令自己得福,別人也得福?一位牧師在「創視─屬靈教室」節目中分享了一個故事。一位內地的姊妹,在外國某個市場擺檔攤,她的生意比其他小販多,引致其他小販的妒忌。他們下班時故意將垃圾掃到她擺攤的範圍,這位姊妹每次只是笑一笑,將這些外來的垃圾掃入自己範圍清理。 

後來旁邊一個墨西哥小販忍不住問她為何不生氣,她回答:我中國家鄉有個習俗,過年時將垃圾掃入自己家,表示有更多金錢進入家,你看我的小販生意不是愈來愈好嗎?從此再沒有垃圾掃進她擺攤的範圍內,且因為她對其他小販的寬容,一個個因著她美好的見證信了主! 

美國Joyce Meyer牧師在「創視」主日講壇中解釋「等候神」時說,「等候」的意思是「期待」─尋求、渴慕、全心全意的期待。期待甚麼?期待好事發生,期待神做大事、奇事。然而等候不是不作事,不是被動的,我們要預備好,要有熱忱,正如哀3:25說,「凡等候耶和華,心裡尋求他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Meyer牧師說,當我們預備好了,神自有工作給我們。從信仰的同路人逐步到同行者,有機會牽涉上述的一個等候過程。 

另一位華人牧師說,等候神有倚靠神的意思,像滑浪的人等候下一個滑浪湧來才滑浪。沒有耐性的人會用自己的方法去處理事情。你不要回顧過去錯失的機會,神會在你耐心等候時再給你機會,因此你要向前看,敏銳神給你的機會。 

謝又生牧師在「創視─屬靈教室」節目中分享「五餅二魚」的神蹟時說,耶穌希望我們看見三個幸福的秘訣:

1. 不要只看見自己的缺乏,是甚麼攔阻我們祝福其他人?是恐懼。

2. 願意順服,以行動分享僅有的,不要停留在自己的享受上。

3. 讓我們明白主的心腸─祂雖疲累,卻看見他們的需要,便憐憫他們。 

我在想:一個小孩獻上僅有的五餅二魚給耶穌,卻餵飽了五千人。(連男帶女及小孩,可能超過一萬人!) 按這比例計算,十個小孩,每人獻上五餅二魚,豈不是可以餵飽十萬人?!我們各人願意獻上「五餅二魚」的話,祝福人的程度將以倍數增加──一個祝福五千人,十個便祝福五萬人! 

劉彤牧師談到「聖靈的恩膏」,強調真理要與愛心配合,並說:人們不在乎你知道多少,只知道你在乎他們多少。「五餅二魚」的神蹟中,當時有逾萬人聚集聽耶穌講道,我不禁要問:為何耶穌講完道後,眾人都餓了,卻只有一個小孩甘願獻上他帶來的五餅二魚給耶穌的門徒?聽道與行道確實是兩碼子的事! 

李潔人牧師說,保羅的人觀中有三種人:

  1. 屬血氣─沒有聖靈的;
  2. 屬肉體─生命不成熟的,看起來就像只有肉體生命一樣;
  3. 屬靈─生命成熟的。 

誰是屬血氣的?

保羅在林前2:14說,「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纔能看透。」猶1:18-19也說,「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不敬虔的私慾而行。這就是那些引人結黨、屬乎血氣、沒有聖靈的人。」 

誰是屬肉體的?

李潔人牧師說,我們本活在上帝的恩典和能力下,現今世代卻活在手機的恩典下,連他自己也曾被手機所牽制住:「我試過一小時要看十次手機,我跟上帝說:求祢讓我有自制的能力!結果我可以做到兩小時甚至三小時才看一次手機。」手機雖能替我們帶來很多方便、資訊等,但在日常生活上,卻使我們完全被它所牽制。詩19:13正要提醒我們,不要讓任何東西轄制我們,成為攔阻我們與神關係進深的一道高牆─「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

在積極進取的層面上,我們要多多渴慕親近神。詩19:7便提醒我們從神的話語上得到生活智慧─「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劉彤牧師在「創視」主日講壇中感嘆說:今日教會真正的危機,就是我們不渴慕神的話。 

誰是屬靈的?

信徒要天天被聖靈充滿,如何被充滿?就是神的話:「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西3:16)

Meyer牧師說,我們要常作準備。如何作準備?就是要親近神,做靈修,多認識神。不靠別人去認識神,要親自去認識神,認識自己。

一位姊妹發誓:如果我不讀聖經的話,我就不喝咖啡。結果她每次想喝咖啡時,都記得閱讀聖經後才喝咖啡。 

憑血氣而生,只能憑血氣行事;憑聖靈重生的,要靠聖靈行事,「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羅8:5) 有牧者遺憾地說,很多信徒是瘸腿的,有腳不能走,聽道而不行道。 

一位牧師分享《瑪拉基書》時說,我們不但要奉獻給神,更要在祭壇上獻上最好的。神在《瑪拉基書》一章炮轟以色列的祭司們說:

「藐視我名的祭司啊,萬軍之耶和華對你們說:兒子尊敬父親,僕人敬畏主人;我既為父親,尊敬我的在哪裡呢?我既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裡呢?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你們將污穢的食物獻在我的壇上…你們將瞎眼的獻為祭物,這不為惡嗎?將瘸腿的、有病的獻上,這不為惡嗎?」 

「萬軍之耶和華說:我不喜悅你們,也不從你們手中收納供物。」 

「你們把搶奪的、瘸腿的、有病的拿來獻上為祭。我豈能從你們手中收納呢?這是耶和華說的。行詭詐的在群中有公羊,他許願卻用有殘疾的獻給主,這人是可咒詛的。」(瑪1:6-8,10,13-14) 

以色列的祭司們還向神駁嘴,諸多藉口去掩飾自己的過錯,就像耶穌時代自以為義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一樣。我們也要反省一下,有沒有常為自己製造一些藉口去掩飾我們的過犯,掩蓋聖靈在我們心中的責備。 

牧師提醒信徒不要將殘舊多餘、準備丟棄的物件奉獻給教會,要將最好的獻上。我們是否將我們最好的時光、歲月、潛質、才幹、技能獻給主用?譬如靈修時間會否在一天最困倦時才做?在退休後無所事事時,才想到事奉神這回事?讓我們看看下列的見證,看看見證中的主角如何在聖靈的感動和帶領下,將他們最好的奉獻給神。

(四個同行者的見證) 

見證一:中大藝術系副教授唐錦騰 

唐錦騰教授醉心藝術,熱衷教學,對學生愛護有加,深得師生們愛戴,曾在校內獲得「校長模範教學獎」。一直以來,唐教授深信教學這職份是神給他在地上一份重要的使命,「這是我人生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所以我會盡力教好我的學生。」「我與太太沒有孩子,視學生親如子女,所以與學生有很好的感情。」 

在中大任教二十多年的唐教授,主講中國媒介創作課程,包括書法、篆刻、山水畫和花鳥畫等。他曾師承饒宗頤、楊善深及唐鴻等名家。「創作心得人人不同,我個人則十分重視學術及創作的結合,正如饒公經常掛在口邊的『學藝相攜』,所以我在創作之餘,也攻讀美術史的學位,把這些知識注入創作中,我覺得非常重要。」 

「人該有一些使命去為其他人及社會留下一點美善的東西,令人的性情不斷向上,而一些好的藝術作品,會予人有飽足的感覺。」「我是基督徒,心裡最想書寫的就是我最尊崇的經典─《聖經》。臨摹的過程,會對我在做人處事上有所影響,例如當我臨摹唐詩宋詞時,詩中的意境及音節會令我感到愉悅;當臨摹格言時,當中的內容亦會成為我們所依從的方向。《聖經》是我人生最重要的經典,當中有很多人生哲理及教導,透過臨摹經文便可陶冶自己,讓神的話語成為人生的指標,這是非常重要及有意義的事情。」 

「我希望日後能創作多點屬靈書法,多用聖經文句刻篆章。另又希望結合靈修,建立書法靈修計劃,因為現時有些書法靈修會出現以靈修為主、書法為次的情況,而我則希望兩者都有其重要性,能互相配合。」他說現時已展開了這方面的相關研究,看看可否辦一些工作坊,既是靈修,同時亦可提升書法水平,結合兩者一起並進,「作為基督徒,我希望能多作一些榮神益人的事情。」 

【資料來源:《號角月報》2019年2月版29頁「揮灑美善的筆觸」】

見證二:韓國「本粥」企業家崔福伊理事長 

崔福伊姊妹在影音使團「創世基殿」的見證分享會上,分享了「怎樣與上帝同行?」的題目。她是一位耶穌的同行者,擁有「膝蓋經營」的理念,她的理念是:若不想跌倒,便要完全俯伏在地上祈禱,因她過去失敗過很多次,怨天尤人。她所經營的「本粥」企業,不純粹是經營食物,是一個有使命的食物,因為有孩子出生時便吃本粥,老人家臨終時也喜歡吃本粥。有兒子在安息禮拜向她分享,他盡了孝道,給老父臨終時吃了本粥,使她深受感動。她說企業成立了十年,加盟的本粥店失敗率只有1%,因為企業是憑使命來作這事。 

做一碗粥就是憑著愛家庭、愛家人的心,她問:你做企業是為了餬口,還是為了使命─上帝的呼召?她深信跟上帝的親密度,有上帝的使命,必定成功。她以前天天背著孩子借錢度日、擺攤,又患過抑鬱症。她決定不想再借錢,求神為她開路,若禱告蒙應允,要幫助更多窮人。 

她出生在鄉下地方,鄉下有混合的宗教,甚至巫術,家中也有個廟,到二十歲都未去過教會。爸有兩個妻子,她共有13個兄弟姊妹。她奶奶常為她祈禱。 

她30歲左右,丈夫的企業大大蒙福,賺了大錢卻忘記幫助和祝福別人。遇上金融風暴,欠債逃避,信用不良,自己甚至弄致精神有問題需要入院治療。後來在一所女子中學門前開始擺地攤烤餅,有三個孩子要撫養,不能自殺。她丈夫學奶奶禱告。 

「我明白人的生死禍福都在上帝手中,祂有絕對的主權。我學會以膝蓋經營的企業,上帝說一切的復興是從悔改開始。在困難的時候,我烤大一倍個餅,讓窮人可吃更飽,上帝便透過這些烤餅來使我蒙福。 

後來我轉到朋友賣粥的餐廳工作,要洗碗及整理廚房,更辛苦,卻慢慢產生了『本粥』的念頭。那時親友都離開我,我每天都想跳橋自盡,像被上帝遺棄的廢紙一樣。一切金錢、名譽、地位都沒有。我大聲呼求神,能否聽到祢說:你是我的女兒,我愛你。有個人將單張放在我旁邊,留有電話。我打電話,有十分鐘講道─『愛』的電話。我天天打電話,靈魂慢慢甦醒。上帝最喜悅的,不是我們奉獻東一塊、西一塊,而是整全的我。」 

崔福伊又成立了「本愛」部(社區關懷)和「本宣教」部(服侍宣教士)。「靠上帝的話改變我的人生觀,來到今日的成就。上帝的旨意成就在我身上,就是最美好的選擇。」 

崔福伊在艱難中學會以禱告去行事。Joyce Meyer牧師說,禱告代表1. 你的心歸向上帝 2. 尋求祂的帶領 3.你在親近祂 4.一個事奉、服侍,為自己和別人。美國牧師Bobby Schuller(蕭偉柏)在「權能時間」主日講壇中說,人最大的問題不是權力、地位、身份,而是拒絕自己,看自己是一個不濟的人,需要努力去肯定自己的成就。神愛的不是我們的成就,而是我們的本相,靠祂的恩典和信心去行善。「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箴22:4)

見證三:屯門的教會牧者及「美門書坊」創辦人Gloria 

Gloria在「創視─萬人見證錄」節目中,講述她前身是護士,後來她放棄了穩定的護士工作,搬入屯門區服侍基層,因她看見人的心靈更需要健康。那時屯門區是年輕人犯罪的溫床,很少教會。她在華都商場經營書坊,雖虧本多年,但為了讓基督教文化滲入青少年當中,祈禱後她繼續經營下去。期間,Gloria帶領了很多人信主,之後更肩負牧養的責任。 

2005年,她正式按立為牧師,便開始尋覓地方成立教會。她書坊所在的華都商場,樓上有一所卡拉OK場。奇妙地,當她為成立教會的事切切祈禱後,K場不斷被警方查牌監視,生意大受影響之下結業,她把握機遇,將卡拉OK場搖身一變為現時的教會。她深深體會到上帝「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的神蹟。 

她也曾帶領教會在投注站開佈道會。到後來屯門區成為最少罪案率的大型社區。現時屯門區有60萬人口,她的異象更延伸至元朗及天水圍(人口共120萬),正尋求主的帶領。

見證四:社企「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 

筆者曾在某篇文章(「為神織夢」)中分享過「光房」計劃發起人余偉業弟兄,他在2013年創立了「要有光」這個平台,期望參予這計劃的業主將吉房以低價出租給基層人士。最初他以為基層有屋住就能發光,卻明白「很多基層都有潛質,不是只能夠做清潔工、家務助理的低收入工作」。他相信不論出身貧富,人總有天賦,於是行多一步,由「包租公」變身為「星探兼教練」,去發掘每一位租客的潛質,度身訂造個人發展計劃,敦促他們撥開雲霧,散發自身光芒! 

住屋問題一直是香港的死結,余弟兄當年探訪多個劏房家庭,目睹一張張努力為下一代改善生活的臉,決定創辦「要有光」,在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尋找與他一樣的「同行者」─不打算賺到盡又想幫人的業主。 

自言有企業家精神的余偉業,辭去高薪厚職,成立社企「要有光」,抱著一個理念:「我是一個很講效益的人,想用一元做到十元的事,但我想要的回報不是錢,是幫人,是價值觀的實踐。」他出租「光房」講金又講心,租金按租客負擔能力決定。 

他起初以為,基層困難源於欠一間屋,原來為基層制定生活計劃,威力比廉租屋更大。曾有一位居於觀塘區劏房的媽媽,其女兒成績優異,連校內老師都認定她能入讀港島名校。媽媽不忍心埋沒女兒才能,於是找上「要有光」,期望可入住位處港島名校區的光房。余看過其女兒成績表,發現所言非虛,即為兩人安排,果然不久後女兒即如願考入名校。 

另外,光房經理某日與一位任職酒樓樓面的媽媽傾談,鼓勵她考慮發展另一個事業。渴望突破的媽媽,決定試考保險代理人牌照,再兼職銷售保險。「我們見證她由開第一張保單,到保險收入比酒樓薪金還要高的日子,最後她更全職做保險工作。」更令余鼓舞的,是這個家庭住滿兩年光房「畢業」後,已由原本需要輪候公屋,改為考慮購買居屋,經濟環境大大改善。 

「要有光」近年再進深一層,在租客入住前,協助他們制定個人發展計劃。余形容,光房經理是星探與運動員教練的混合體,既要懂得發掘住客潛質,更要落力督促,着對方不要偷懶。經理於是在每月「追租」時,詢問住客個人計劃實行進度。 

最近余先後推出「讀書人光房」及「畫藝人光房」的進階光房項目,如租戶有畫畫興趣,可編配入「畫藝人光房」,由導師教授如何活用材料,以低成本培養畫畫興趣。他希望用進階光房告訴大家,基層也可以是臥虎藏龍,「我想社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基層,他們不是社會的負累,而是人才。」 

余弟兄深信,這些個案只要有人扶一把,讓對方渡過難關,就能重新出發。「很多貧窮問題是因為家中出事,例如重病、欠債、生意失敗等突如其來的際遇。」然而,政府有限的福利制度,僅保障最有需要的一批人,「政府只幫最慘的一群人,如果無斷手斷腳,就無人幫。」余的光房是為社會補漏,「無一個機構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政府都不可以。」樓價愈來愈貴,基層居住環境愈來愈差,樂觀的余仍看見曙光─同行者,「愈來愈多人不以發達為人生目標,並尋找『搵錢』以外的需要,令我對社會的將來仍有盼望。」 

【資料來源:《星島》2019.2.23 A12版「人物專訪─光房講金又講心」】 

同行者就是行道也要比同路人行多一步,例如接待弟兄便如同擁有接待天使的愛心。即使有人濫用你的愛心,當他們受到感動的一刻,麻木不仁的石心也可以變為有血有肉的肉心─「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結36:26) 神蹟定會伴隨著與神同行的人!

(反思) 

《傳道書》作者說:「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 ‘eternity’(ASV))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0-11)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獨特的際遇和要面對的處境,摩西在詩90:12說:「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有聖經學者說,這首詩是他逃離埃及後、四十年在米甸曠野過著游牧民族生涯時,感嘆自己人生的詩歌。保羅在弗5:15-16勸喻信徒們說:「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使徒雅各叫我們向神求智慧:「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雅1:5,8) 三人都異口同聲告訴我們,我們需要求神給我們智慧去明白主在我們身上的旨意,好讓我們不會在人生路上感到迷惘,虛度光陰。 

從本文一連串與上帝同行的見證中發現,許多信徒或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仍會在不斷思索神在其身上的旨意、前面要走的路,以及人生的方向。從舊約以色列人的歷史看,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都有不同的際遇,但他們都是上帝的同行者,按照著上帝在他們心中的旨意,一步一步行走他們的人生路。《希伯來書》作者瞥見,亞伯拉罕「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來11:9-10) 

約瑟的際遇和處境更非自己所能預想得到─被賣往埃及,但他堅持作上帝的同行者時,愈發看見神帶領他背後的心意,不但要在七年饑荒中拯救埃及全國人民以及迦南人的性命,更是要拯救以色列全家族的性命,令他們可以在埃及這富庶地方安居樂業,子孫繼續繁衍,成為一個大民族。他更預見有朝一日神會將寄居埃及的以色列人帶回迦南地,到時神承諾先祖得迦南地為業的應許便會兌現。因此他在臨終前對他弟兄們說:「『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顧你們,領你們從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約瑟叫以色列的子孫起誓說:『神必定看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裡搬上去。』」(創50:24-25) 

直到四百多年後,神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家出來,沒想到以色列人因欠缺對神的信心和倚靠,仍眷戀在埃及過慣的安舒日子(縱使被埃及人勞役),不敢闖入迦南迎敵,結果換來在曠野白白漂流了四十年的光景,上一代以色列人最終死在曠野! 

恐怕許多信徒每天營營役役的生活,無論甜或苦,仍活像出了埃及的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日子一樣。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家被拯救出來,卻在四十年間在荒蕪的曠野路兜兜轉轉,每天為飲食和沉悶的生活節奏怨天尤人。周遭的環境令他們常感迷惘,失去方向,對神的帶領沒有絲毫感恩的心,落入試探或試煉中時,更容易對每天看顧著他們的神失去信心,往往埋怨多於服從。結果上一代的以色列人大部份都死在曠野,無緣進入神所應許的迦南美地,只有迦勒和約書亞能帶領新一代的以色列人過約旦河進入迦南美地。 

為何約書亞和迦勒兩人四十年來可以堅持到最後一刻?因為兩人在十二個探子之中的想法,與其餘十個探子截然不同。大家雖同時發現迦南土地肥沃,樹木結果纍纍,並異口同聲向摩西匯報:「我們到了你所打發我們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這就是那地的果子。」(民13:27) 但十個探子隨後便說: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民13:28, 31-33) 他們十分短視,只看見前面的困難便被嚇怕,裹足不前。他們就是不敢冒險進入迦南,半點對神的信心也騰不出來!正如門徒看見風浪便被嚇怕,心想今次可能要葬身大海:「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耶穌即時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膽怯呢?」(太8:25-26) 

約書亞和迦勒的看法卻非常正面:「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14:7-9) 他們有遠景,眼中所看見的就是流奶與蜜之地,蓋過了眼前的任何困難,因他們對神的應許和帶領堅信不移。尤其是迦勒,他第一時間回應十個探子的負面說話─「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 四十多年後,迦勒仍然深信神將要賜給他所屬猶大支派的地業,正是當年他所窺探過和腳踏的迦南地域。他對約書亞說:「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從加低斯巴尼亞打發我窺探這地,那時我正四十歲;我按著心意回報他。...當日摩西起誓說:『你腳所踏之地定要歸你和你的子孫永遠為業,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其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裡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書14:7-12) 四十多年後,他們要得迦南美地,仍要冒上生命危險去與遍佈迦南各地的民族爭戰,才能得流奶與蜜之地。此時85歲的迦勒的豪情壯志可謂不減當年,他沒有因著四十年曠野歲月的洗禮,令自己的信心和盼望消磨淨盡,對神仍有堅定十足的信心,誓要抓住神的應許,不爭取到猶大支派所屬的地業誓不罷休!迦勒對神的信心和倚靠,以及他無比堅毅的勇氣,委實是我們的典範。 

迦勒和約書亞都是與以色列人一同漂流四十年曠野之路的同路人,但分別在於兩人是神的同行者,他們一直與神同行,直到四十年後,神將得迦南地業的重任交給約書亞。摩西當日交棒給約書亞時對他說:「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要和這百姓一同進入耶和華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所賜之地;你也要使他們承受那地為業。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他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申31:7-8) 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過了約旦河後,準備攻打第一個迦南城邑耶利哥時,他遇上一個手裡拿著刀的人站在他對面。「約書亞到他那裡,問他說:『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他回答說:『不是的,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書5:13-14) 其後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打完一場又一場勝仗,因為神一直帶領和祝福他們,直到他們得到所應許之地為業。 

有一回,有人向耶穌投訴他的門徒趕不出他兒子身上的污鬼,耶穌趕走了污鬼後,「門徒暗暗的到耶穌跟前,說:『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那鬼呢?』耶穌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他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太17:19-20) 信心真的可以移山?!主卻告訴我們要對神有這種強大的信心。神既能創天造地,讓我們不要以自己的無知去限制我們對神能力的想法。正如我們在人生路上看見前面有高山擋住去路,只要我們憑信心跟隨主的帶領和照應,跨過了高山,再回頭一看,前面的高山豈非像是移到我們後面去嗎? 

我們是否仍在曠野兜兜轉轉,戀棧著地上一切有形無形的東西,像以色列人在神每日供應嗎哪、以雲柱火柱的帶領下,仍然眷戀埃及為奴之家的日子?在信仰上的同路人仍要漂流在曠野嗎?要進入流奶與蜜之地,就必須要鼓起勇氣,憑信心過約旦河,跟隨耶和華的元帥去打屬靈的仗! 

在《路加福音》「浪子的比喻」中,大兒子看見父親欣然接納那曾耗盡分配所得產業的敗家兒子,又可以再次享受家中的資源時,他深深不忿,父親卻安慰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 這句話登時令我感到震撼:天父常與我同在,我既有份於祂所擁有的一切,那我還何需放不下地上所擁有或渴望擁有的一切?詩16:5便提醒我們,「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 

即使我們仍好像活在曠野漂流的日子,作為基督信仰的同路人,我們仍要對神的帶領充滿信心和熱切的盼望,對邁向永恆的前景抱持樂觀。Meyer牧師說,有智慧的人現在做將來會滿意的事;懂得想沒有用,要勇於實踐。我們要抓緊神的應許,並及早踏出信心的一步與神同行,成為主的同行者,將一切顧慮拋諸腦後,實踐聖靈給我們的異象和使命,便少行許多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