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社區宣教

淺談社區宣教 

過去幾篇文章都提到自己開始有社區宣教的異象和使命,特別是自己家附近的一個不大也不小的社區,近數年看見這社區高廈逐漸林立,人口逐漸增多,有學校、上班一族,有公屋的居民,也有商場地舖,人流愈來愈旺盛。最主要的,是最近曾有數次陪太太參加社區中一間教會的主日崇拜,只消十五分鐘步行的路程便抵達。有次崇拜後從教會下來踏出廣場時,四圍眺望,忽然感覺這個小小的社區有很多人需要福音,我若可作為一個福音橋樑,就能乘便邀請他們返附近的教會。隨著時間的過去,這種感覺愈來愈強烈,只可惜我身體上的限制,暫時仍無法與人順暢地溝通,空有一副使命感!不過有時幻想起來,也是極之令人興奮,我若可以從這方面推動這個嶄新的事奉,必然會有很多優美屬靈的體驗,豐富自己的人生,這正是我夢寐以求的。 

我有時想起自己若能參予這個小社區宣教事工,除了邀請鄰居或陌生人返附近的教會外,也可協助教會進行一些家訪活動,尤其是新近來教會的人,我覺得這是相當重要的前期福音事工。再進一步,可以聯繫社區內幾間教會攜手合作,在社區開展一些佈道性的活動。上班一族也是我傳福音的對象。甚至我早已很想向自己屋苑附近的一些菲傭和印傭傳達基督信仰。相信這個小社區已夠我去花上餘生的時間開展福音事工,有效果的話,社區內的教會也會無形中帶動了整個小社區的信仰復興。夢想歸夢想,是否能實踐或何時能付諸行動,真的十畫也未有一撇! 

這與我過去數年在文字的事奉上,可以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和體驗──一個用腦,一個用心。過去數年,我只能透過網絡向外界傳福音、分享別人和自己的生命見證及信息,這種傳福音的模式當然是無遠弗屆,自己也發覺到這方面發展迅速。經過這數年默默耕耘後,網頁發展(點擊率)已有穩定的增長,相信已在一些慕道者心中撒下了福音的種籽,也安慰及鼓勵了一些信徒,並協助了一些信徒屬靈生命有所成長,這都是神背後的工作,正如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3:6) 福音可以迅速廣傳,誠然是我一直堅持這項文字事工的動力。透過網絡分享信仰是媒體宣教的一種,然而卻代替不了社區宣教中涉及人與人之間的親身接觸,那是極其重要的,相信大家都會認同。上次入院的那種切身體會,更令我覺得透過人與人的接觸去傳達主的愛,是何等親切和真摯!從耶穌在福音書中向低下階層傳福音的信息可見一斑。我曾經坐過辦公室,處理複雜的人事關係,明白人很難面面俱圓,但儘量做到不得失任何人。比起安坐家中的工作室埋頭苦幹,進入人群當中對我來說,將會是更高難度的挑戰。 

影音使團今年6月邀請了「台灣福氣教會」的團隊親臨香港,開辦了為期兩天的「香港幸福小組教牧同工研習會」,隨後在7月帶領使團及本地一些教牧同工前赴高雄參加一連三日的「2018幸福小組國際研習會」,遠赴高雄的海外教牧同工更多達1,400人。在國際研習會中,教會堂主任楊錫儒牧師分享說:「教會應該以佈道為導向,不應該滿足於維持聚會」;「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很厲害!」幸福小組著重教會以小組形式訓練門徒,每個門徒均應以傳福音為使命,人人皆可參與,平凡人經歷到福音的大能和上帝真實的同在,也可以成為一流的門徒。幸福小組強調「感動的氛圍」,並指教會應以「感動」取代過去的講道理方式為傳福音導向。若福音朋友在小組內感受到被關懷,令他們有所感動,他們自然便願意留下來或下周再來。【摘自:《創世電視》2018年12月刊8-9頁】 

正如我心想:在社區先做好關懷的工作,初步建立了信任的關係,邀請他們返教會或小組也較為容易。尤其那些初來教會的慕道朋友或信徒,都應該有些跟進的行動表達教會對他們的關注,他們便覺得教會有人情味。若能鼓勵他們加入小組,更容易對教會產生歸屬感。可惜許多教會沒有作出任何跟進行動,尤其是規模較大的教會,以致一些初來教會的人士,來三兩次便有很多藉口不想再來,縱使繼續留在教會,也不容易產生歸屬感。來13:2提醒我們,「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我們若視教會新來的人為「客旅」去熱情款待,也許他們是神所差來服侍教會的「天使」,甚至他朝可能成為傳道人或宣教士。記得年輕時剛赴美進修的我,隻身步入了一所華人教會,主日崇拜後受到熱情款待,令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此後我便一直留在教會接受牧養,後來甚至成為牧師的得力助手。未知你可曾有類似的經歷? 

我自己今次也親身經歷到,自妹妹和太太將我的生命見證分享出去以後,陸續有親友來我家探訪,特別有位表弟來我家時,他甚至想到有空時帶我去遊車河,以表達他真摯的關懷。我知他工作忙,有家庭要照顧,我心領及即時婉拒說:「不用了,你今日親自來我家探望我,行動已證明了一切。」同樣,在我入院近兩星期的時間,自己也得到院牧的慰問,並深切地感受到同房那些年長的院友長時間的病困和孤寂,很渴望家人的探訪。 

平安夜前的星期天晚上,便與太太一同參予了該院與十多間教會聯合進行的報隹音活動,當晚看見病人躺在病房裡,也勾起了自己早前在病床上等待家人來的心情。我們一行人在病房門外唱聖詩,朗讀相關的經文,並入房派送由院方預備的小禮物。我們不便主動與病人接觸或溝通,只能做到的便是這麼多,期望這小小報佳音的活動,能夠在他們心坎中留下一絲對聖誕節真正意義的印象。 

反而在住院期間,太太曾協助我對面的一位院友替他的手提充電,讓他可隨時與家人聯絡。又認識到每晚下班才能來探訪那位老人家的獨生女兒。言談間太太知道她剛生下第二名小孩,日夜都非常忙碌上班、照顧家庭及老父,她自己身體抱恙也無暇去看醫生。太太留了聯絡電話,成為我出院後那位叫Cindy的朋友。 

出院後Cindy跟太太主動聯絡,道出自己生活的難處和心聲,太太乘此機會介紹她在網上可聽到一些安慰人的詩歌和福音信息。最近Cindy需要為大女兒申請報讀幼稚園,剛巧太太認識她心儀的幼稚園校長,太太為此聯絡該校長,雖然機會不大,至少盡了綿力。太太也鼓勵她星期日帶大女兒往她住所附近的一間教會,她也說「好」。愛人就是這樣,隨時為有需要的人多行一步,對方會領情的。早前太太得知一位鄰居要返回英國,希望為年邁的媽咪在附近找到一所教會做崇拜。經我太太的提議和安排下,她的媽咪已可星期天自己步行前往附近一所教會,令已在遠方的女兒非常安心。 

現今傳福音的方法包羅萬有:音樂、戲劇、繪畫、粵劇等,愈趨多元化。Pastor Chagy卻走遍不同國家、以小丑表演來傳福音。他傳道的理念是:「在聖經中,我們可以從耶穌施行的神蹟看到祂很有創造力。若要接觸這一代人,就要做出有創意、好玩的表演,以此接觸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國家的人,這是上帝對我的呼召。至今我已到訪過44個國家,我卻認為這只是一個開始,我需要到訪更多的地方,並為當地的人禱告。」 

這位小丑牧師今年底也到訪過香港作街頭表演,他有這樣的感受:「我在香港的這幾天,在街上看到人來人往,但他們都不是到教會去,也沒有人在街上邀請他們到教會。我們基督徒不能只留在教會,而是要走出去,尋找未信者並與更多人接觸。」【摘自:《天使心》2018年12月刊36-38頁「街頭扭汽球傳福音」】 

正如李潔人牧師在「創視」某次證道時分享說:你不要期待教會為你做甚麼,你要期待你為教會做甚麼。他提到60年代的美國總統甘迺迪曾對他弟弟們說:不要期待國家為你做甚麼,你要期待你為國家做甚麼。梁燕城博士在「創視」節目中說:福音不只是用口,而是用手又用腳,走到有需要的困苦人的地方,耶穌正是這樣去傳天國的福音。 

Anita姊妹從小已信主,一直在教會參與事奉。2016年,她一次在北京公幹後的回程機途上,看到美籍埃及裔人道主義博士Dr. Yvette在中東大馬士革拍攝的戰火紀錄片,並讓許多ISIS受害者發聲。「看後感動得眼淚直流,當下向上帝禱告說:『如果祢想,我願意去,明年就去。』我很佩服Dr. Yvette與影音使團拍攝團隊冒險進去拍攝,讓更多人認知中東的狀況,就如其女兒Jacqueline所說:『我們付出愛、包容、寬恕,但仍相信上帝是掌權和公義的。』讓我明白到:黑暗中最大的光是耶穌的愛。」 

今年3月,Anita所屬教會聯同「橋樑事工」到訪黎巴嫩,Anita為了不想再延遲回應上帝的呼召,就跟隨到當地服侍。「有一天,導遊帶我們到了黎巴嫩和敘利亞邊境,對我來說十分震撼。我想起《以賽亞書》6章8節,並以此禱告說:『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我同時求問上帝:『祢讓我來到這裡,要我為祢做甚麼?』」 

「人生的路途很短,最重要是摸索到上帝的心意,不要錯失。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宣教士,但每一個人都可透過禱告、成為義工、奉獻金錢等,去參與宣教的事。摸索上帝的心意和生命中的命定很重要,這幾年來我花了很多心力時間在這之上,亦不斷為此禱告。到訪黎巴嫩後,我生命改變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快,我看到自己被許多恩典包圍,上帝為我開路,而印證會愈來愈清晰。我認為上帝的心很迫切,很擔心我會錯過,盼望我所做的是祂喜悅的事。」 

Anita早已訂下來年的事奉方向,參與「跨地域、跨文化、跨階層」的宣教工作,並計劃明年到訪敘利亞。「我們的眼目不應注視在環境、生活的悲慘中,而是要在黑暗中看到耶穌基督的光。我們是基督徒,做的不只是事工,而是讓受助者認識我們背後的上帝。不論甚麼宗教群體,他們都需要幫助,因為大家都是神所創造的。生命是短暫的,我會更珍惜我所擁有的時間,焦點在上帝的呼召與個人命定上,期望有人在我身上看到我的一生都是與上帝結連。」 

【資料來源:《天使心》2018年12月刊40-43頁「回應大馬士革的呼聲」】

「要忠心完成神的託付,我們即使被人拒絕,仍然不能放棄。」資深宣教士Pastor Scott Powell說。「有時候跟台灣客家鄰居分享基督生平,他們卻只顧看電視,明顯對福音不感興趣。我問天父:『主啊,這些人不關心我,也不關心祢。祢為甚麼要帶我們到這個地方?』祂答:『也許他們不關心你,也不關心我,但我卻非常關心他們。這就是我差你們到這裡,向他們分享我的愛和恩典的原因了。』」【摘自:《國際差傳協會(東亞)》通訊18「動之長情,意之所在!──迎難再上的宣教」】

我只是一個寂寂無名的人,但神的大能在背後托住我,讓我迄今都能在文字事奉上榮耀祂!神若給我機會,我樂意迎難而上接受挑戰,因我已飽歷身體折磨的風霜。如果我連一個小社區的福音工作也做不來,枉談更遠地區的宣教。願意被神呼召作跨地域、跨文化的長期宣教士畢竟少之又少,反而我覺得每一位平信徒都可以承擔社區宣教的使命,以此作為宣教路途的開始。

保羅在林後4:7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這莫大的能力」是指甚麼?接著他說:「我們四面受敵…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林後4:8-11) 因此我在我的社區很渴望看見神蹟,看看神如何救人的靈魂!就是人剛硬的心如何被聖靈感動而軟化。從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傳福音的故事(約4章)中,我們意識到耶穌是針對撒瑪利亞婦人打井水的需要,向她傳遞「活水」的福音。我相信我們向人傳福音,以關切對方需要作為接觸的開始,之後總可找到「切入點」來打開話題去進行溝通。 

神喜歡做高難度的事來彰顯祂的大能。最難的事可能就是感動一個心地剛硬的人如埃及法老,甚至出埃及的一群以色列人。神就最喜歡做這等事,因神最喜歡接受挑戰。神確實喜歡挑難,也喜歡幫助我們解決最困難的事,要我們迎難而上,信靠祂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我正是想親身經歷一下神如何在我的社區裡感動人相信祂。 

舊約《先知書》中的阿摩司也是南國猶大的一名普通人─「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門徒(原文是兒子)。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樹的」(摩7:14)。他自言沒有甚麼了不起,卻被神呼召作北國以色列的先知。一位牧師說:「上帝只要求我們對祂呼召我們所作的事奉上表現順服、忠心、堅持和不怕失敗,而不是用多少靈魂得救來衡量我們的辦事能力。有時我們太關注後果、要面子。上帝不是關注效果,而是我們的心態,成功失敗就由神來處理。」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傳福音時,撒下了一顆福音種籽,成功引導了敘加這小城裡的人都出來聽福音,然後他呼籲門徒前去收割說:「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約4:35-37) 

一位牧師在創視「屬靈教室」分享「關愛趁現在」的題目,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路10章)說明愛心要有行動,例如經濟上的支持。「你的付出代表神憐憫人的回應。看見有需要便作出行動,否則愛心容易冷卻或被遺忘。」箴19:17說,「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看見「鄰舍」有需要就幫忙,一個關愛的行動,勝過千言萬語,神必代他償還給你。獻身非洲醫療事業50年的史懷哲博士,在一次訪談中曾說:「表現愛似乎遠比談論它更有意義,因為那是真誠的。」【摘自《中信》2018年12月刊 17頁】 

「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簡稱「文更」)創辦人梁燕城博士在創視《中國天使心》─「縈繞中華」節目中說:「我們透過關懷與扶貧,用我們的生命幫助受助者的生命。他們用自己的眼淚來抹乾別人的眼淚。」言下之意,許多原是孩童的受助者,立志成長後要貢獻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因為他們從文更的援助中看見叔叔、阿姨無私的愛。 

無線今年10月播出的劇集《跳躍生命線》,講述救護人員爭分奪秒去救人的職業生涯,以及出勤時救急扶危的情況。救護人員當然要熟諳急救知識,在抵達現場後有機會需要先替傷者進行急救。 

幾日前便從《星島》的報道中注意到一則「救護員鬼門關前救命」的新聞,報道說今年7月4日黃昏時分,駐守摩星嶺的救護車隊收到緊急救援通知,一名產婦需要即時產子,署理救護總隊目與兩名拍檔數分鐘後到場,豈料孕婦難產,要在救護車接生。 

當女嬰產出後,發現被臍帶纏頸,經驗老到的隊目硬著頭皮托著嬰兒,單手解開臍帶,但嬰兒缺氧身軀泛紫,沒有反應,情況不樂觀。身為救護員的隊目甚為着急,並哽咽道:「我一定不可以讓她有事,我一定要順利接她出來!」他即時為嬰兒急救,不停刺激嬰兒,揉她的背部,一分鐘後,女嬰嘴唇微動,然後哇的一聲哭出來,救護團隊才鬆了一口氣。「好像在鬼門關將她拉回來」,他形容那一刻的心情。 

這位冷靜救回嬰兒性命的署理隊目,早前獲救護總長嘉許狀及優良表現紀錄,嘉許其專業精神。那一家人抱著嬰兒一同前來道賀,隊目還抱著嬰孩拍照留念。【資料來源:《星島》2018.12.26 A10頁】 

消防員同樣聽見有火災發生的地方,便第一時間出動消防車,趕達火場去救人救火,甚至甘願冒上性命,先將仍陷入火場的生命救出來。消防處早前便推出吉祥物「任何仁」,呼籲任何人士均可通過使用心外壓替傷者施救。香港心肺復甦委員會會長蕭粵中指出,如心臟停頓的病人在救護車抵達前,獲施行心肺復甦法,存活率可增一倍;相反,若病人急救每延遲一分鐘,病人的死亡風險會增加約7-10%。「不救的話,基本上是死得。」他重申政府有需要訂立《好撒瑪利亞人法》,保障施救者在救人期間免除法律責任,減輕市民顧慮。【資料來源:《星島》2018.11.19 A12頁】 

信徒有沒有想過去替人的靈魂施救?除了信徒以外,又有誰有資格和責任去做呢?這是一件迫切得像消防和救護人員出勤的突發事嗎?神看重的是靈魂,當神問我們:你要金錢還是要靈魂?這問題不但是關乎自己的靈魂,也是關乎別人的靈魂,這就是闊路與窄路的區別。倘若你關心自己的靈魂得救或靈命成長的狀況,你自然也應該關心別人的靈魂。關愛的行動與靈魂得救許多時候是相輔相成的,正如雅2:26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有人說:以愛心款待某人,可能就是帶領他信主的第一步。在社區宣教的事工上,信徒不但要心存使命(mission),以熱忱的心(passion)傳揚福音,更要以行動(action)好好實踐。 

信徒有空可嘗試參予教會所安排的社關活動。例如九龍城浸信會有義工替長者修補和改造衣服,讓他們隨著身形的變化穿得更合身。又替街坊長者提供按摩服務以舒緩痛症,甚至有義工成為教會單親長者的「蝦仔蝦女」,教會團隊進行靚湯送暖的窩心行動等等。又在長者中心安排各式各樣的活動,與長者打成一片。【資料來源:《九龍城浸信會長者鄰舍中心雙月刊》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 

我們平日的視線範圍大抵離不開自己、工作的地方、我們的家及家人。相反,我們在外界所眼見的人與事,大多是我們不大關心的。正所謂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然而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生命中最寶貴的是甚麼?就是靈魂。你今日遇上一個人,未有向他傳福音,不等如以後會見到他,可能他再沒機會。何不嘗試從自己的社區或所屬教會的社區開始?